移動事件類型學研究述評
[Abstract]:Talmy (1985 / 1991) proposed the three-type theory of lexicalization of mobile verbs and the dichotomy theory of mobile event expression, which has aroused a great response in the international linguistic field and triggered a series of related studies. Earlier studies mainly explained or supplemented Talmy's theory of moving event types, such as the "bound state" explanation of Aske (1989) Slobin Hoiting (1994) and the addition of "equivalent constructors" to Slobin (2004), and so on. In recent years, many scholars have examined and investigated the types of language expression of mobile ev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ed the theory of mobile events, such as Croft et al. (2010) Beavers et al. (2010) and Bohnemeyer et al. (2007. This paper mainly reviews the above research.
【作者單位】: 鄭州大學外語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漢英移動事件詞匯化模式的對比研究及其應用”(項目編號:10CYY001)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H0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沈家煊;;現代漢語“動補結構”的類型學考察[J];世界漢語教學;2003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曾傳祿;;漢語位移事件參照及其格標[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2 劉小川;;淺析漢語趨向范疇語義演變的共性特征[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3 秦洪武;崔蓉;;事件共指與話語連貫[J];當代語言學;2009年01期
4 闞哲華;;漢語位移事件詞匯化的語言類型探究[J];當代語言學;2010年02期
5 徐丹;沈家煊;完權;;《漢語句法的類型轉變》述評[J];當代語言學;2010年03期
6 吳福祥;漢語歷史語法研究的目標[J];古漢語研究;2005年02期
7 汪立榮;;情感述語結構的英漢對比[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8 史文磊;;漢語運動事件詞化類型研究綜觀[J];當代語言學;2012年01期
9 薛玉萍;;漢語運動事件框架語言類型歸屬的再思考[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10 石慧敏;;漢語動結式研究綜述[J];對外漢語研究;2011年00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佳;論英漢運動事件表達中“路徑”單位的“空間界態(tài)”概念語義及其句法—語義接口功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宛新政;現代漢語致使句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3 楊崢琳;現代漢語述結式的不對稱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6年
4 管博;漢英表征宏事件的差異對中國學習者動詞—小品詞組合使用的影響[D];上海交通大學;2007年
5 劉振平;單音形容詞作狀語和補語的對比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7年
6 閔星雅;助動詞“能”和“會”的認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7 陳賢;現代漢語動詞“來、去”的語義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8 劉曉林;特殊句式的作格闡釋[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9 李恩華;“V到+NP、V在+NP”的句法語義漢韓對比研究及其理論應用[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10 賈紅霞;普通話兒童空間范疇表達發(fā)展的個案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耿冰;“實現事件”結構詞匯化模式的英漢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王艷金;自發(fā)運動事件詞匯化模式的英漢對比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3 孫放;“V得/不C”結構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4 金宗燮;韓國留學生使用漢語結果補語的情況考察[D];北京語言大學;2006年
5 陳冬艷;現代漢語趨向動詞持續(xù)體標記的提取和強化[D];蘇州大學;2006年
6 李娟;英漢成對作格動詞對比研究[D];東南大學;2006年
7 劉娟;越南留學生“得”字情態(tài)補語句習得狀況研究[D];暨南大學;2006年
8 單玉成;說“V掉”[D];廣西師范大學;2006年
9 許紅云;SC理論和漢語動補結構的句法分析[D];北京林業(yè)大學;2007年
10 馬峗;現代漢語感受動詞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李臨定;究竟哪個“補”哪個?——“動補”格關系再議[J];漢語學習;1984年02期
2 任鷹;;主賓可換位動結式述語結構分析[J];中國語文;2001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伍鐵平;修辭學在西方認知語言學中有躍居首位的勢頭[J];修辭學習;1995年02期
2 王寅;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體驗哲學[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年02期
3 劉宇紅;認知語言學的哲學觀與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比較[J];福建外語;2002年03期
4 劉潔,朱國龍;認知語言學[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5 王寅,李弘;體驗哲學和認知語言學對詞匯和詞法成因的解釋[J];外語學刊;2004年02期
6 劉宇紅,吳倩;認知語言學的后現代主義特征[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7 王寅;狹義與廣義語法化研究[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8 彭媛;原型范疇理論的演變與發(fā)展及其啟示[J];孝感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9 易明珍;隱喻的認知與文化[J];柳州師專學報;2005年04期
10 ;全國翻譯專業(yè)資格(水平)考試俄、德、西、阿語專家委員會成立——翻譯資格考試工作全面推進,7個主要語種專家委員會全部建立[J];中國翻譯;2005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田英;;淺談認知語言學翻譯觀與翻譯能力培養(yǎng)[A];貴州省翻譯工作者協會2010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2 ;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日程安排[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3 ;分組討論[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4 陳維振;吳世雄;;有關范疇本質和語義模糊性的再認識[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2年會論文集[C];2002年
5 姜志芳;;從一詞多義現象看認知語言學對意義的構建[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6 魏在江;;語篇轉喻[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7 王寅;;漢語“動名構造”與英語“VN構造”的對比——一項基于語料庫“吃-名/eat-N構造”的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邱玲俊;;從認知學及哲學角度看隱喻思維[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9 高航;;溫度的概念隱喻:漢語語料考察[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10 黃華;;從認知語言學視角分析詩歌創(chuàng)作的認知規(guī)律——以“思想之狐”為例[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保衛(wèi)西班牙語![N];中華讀書報;2004年
2 翟華;漢阿日韓最難學[N];中國文化報;2011年
3 李晶 山西財經大學;我所理解的認知語言學[N];山西經濟日報;2010年
4 張繭;語言學家來湘論道[N];湖南日報;2007年
5 吳明華;認知語言學在中國[N];中華讀書報;2005年
6 Ellen Gamerman;苦學中文為哪般 望子成龍父母心[N];國際商報;2007年
7 北京語言大學漢語進修學院漢語專業(yè)進修生 高慕鴻;“挖洞”到中國的童話[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0年
8 記者 馬桂花;英國文化委員會建議學漢語以“應對未來”[N];新華每日電訊;2006年
9 喻京英;漢語“課堂”落戶全球[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年
10 彭德倩;翻譯,就是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語言[N];解放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唐樹華;有些隱喻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王志軍;英漢被動句認知對比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3 王海峰;現代漢語離合詞離析形式功能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8年
4 王薇;名詞動用的認知修辭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5 胡孝斌;現代漢語雙疊四字格AABB式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7年
6 王建偉;英漢語中非賓格現象之認知構式角度探索[D];復旦大學;2008年
7 劉宇紅;認知語言學視野中的指稱解讀:限定名詞詞組的外指與前指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8 蔡言勝;《世說新語》方位詞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9 張磊;漢英視覺動詞語法化的認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10 吳長安;“還”和“更”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江加宏;通感隱喻的認知研究[D];安徽大學;2005年
2 何俊平;譯者的心路歷程[D];武漢理工大學;2006年
3 杜玲莉;英漢語篇照應詞的認知分析[D];武漢理工大學;2006年
4 呂芳;莊子《逍遙游》的博喻分析[D];蘇州大學;2006年
5 靖安典;從認知角度看韓禮德的語法隱喻[D];廣西師范大學;2006年
6 逯紅梅;篇章理解的認知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7 吳立莉;論認知取向的翻譯和翻譯教學[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7年
8 周原;主位結構的認知語言學闡釋[D];蘇州大學;2007年
9 曾劍雙;翻譯過程中的信息解碼與編碼[D];太原理工大學;2007年
10 程婧;現代漢語述程式的認知語言學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216771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wenyilunwen/yuyanxuelw/2216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