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末以來印華文學中的異族敘事
發(fā)布時間:2020-06-06 19:32
【摘要】:對異族“他者”的敘述,,實際反映了主體自身的訴求和思索。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以來,隨著印尼華人本土化程度的加深,“原住民”成為其族性建構(gòu)的重要參照系。本文嘗試對該時期印華文學中的異族(原住民)敘事進行分析,在剖析這種文學想象的特點之同時亦欲呈現(xiàn)印尼華族在特定時期的成長變遷。 一方面,種族政治依然給予華人族群極大的壓力,作為一個受歧視的少數(shù)民族,華人的本土性和族群性有著內(nèi)在的緊張,另一方面,隨著工商社會的進程,作為聚居都市的經(jīng)商民族,華人更集中的感受到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張力。前一緯度中,異族作為象征本土的符號體系,異族敘事成為緩減政治壓力的文學訴求,后一緯度中,異族作為華人都市處境的參照物,異族敘事成為華人對“傳統(tǒng)與過去”的詩意沉思方式。前一種話語中,隱藏著華人對異族的偏見和自我的優(yōu)越感,同時,也使文學因負荷了太多政治壓力而枯澀;后一種話語中,則一定程度上強調(diào)了華人對異族的肯定和對自身的質(zhì)疑,也表現(xiàn)出較為可貴的對話意識和開放度。 從這兩類異族敘事中,我們可以領悟到,印尼華族在本土化與現(xiàn)代化的雙重蛻變中自我建構(gòu)的強烈意志和復雜心態(tài)。
【學位授予單位】:暨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4
【分類號】:I33
本文編號:2700152
【學位授予單位】:暨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4
【分類號】:I33
【引證文獻】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肖繁;傳奇敘事與“異族”敘事[D];暨南大學;2011年
2 孔祥偉;嚴歌苓、虹影歷史敘事之比較[D];暨南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700152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wenyilunwen/wxchuangz/2700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