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與融合——談華文文學作家張翎的創(chuàng)作
發(fā)布時間:2024-07-07 04:39
我國的華文文學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華文文學作家因為所處年代的不同,作品呈現(xiàn)出紛繁復雜的風格模式。張翎于90年代中后期開始創(chuàng)作,被稱為北美華文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細膩溫婉,行文猶如涓涓細流,作品中總是洋溢著希望,不激昂不憤怒,不批判不控訴,總是溫情收場,但卻在字里行間透出沉重的思考。張翎的創(chuàng)作傾向于對人類共性的表達,文章風格很好地代表了90年代后華文文學創(chuàng)作較之以往的變化——關注的重心落在了傳統(tǒng)文化與異國文化的融合上,呈現(xiàn)出不同國家之間對文化的尊重與認同,表現(xiàn)出對于人性和歷史的深刻反思。她區(qū)別于眾多華文作家的顯著特點在于避開了中西文化的沖突與對峙,而是尋求跨越邊界的對話與融合。 本文試圖梳理華文文學發(fā)展脈絡,探索張翎在此領域中所取得的成就,并從內(nèi)容與形式兩個方面對其作品予以整體分析。論文的第一章,對張翎的生平及相關研究進行了綜述,創(chuàng)新性地對華文文學的定義給予了新的闡釋。第二章從內(nèi)容層面著手,對于張翎在地域、歷史、文化、宗教等方面自然流暢地跨越式書寫進行了探討,分析了張翎獨特而清醒的文化姿態(tài),以及她對于普遍人性的理解與關注。第三章從形式層面解析了她在語言、修辭、敘事...
【文章頁數(shù)】:6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jié) 張翎相關研究綜述
第二節(jié) 華文文學的命名與主體發(fā)展脈絡
第二章 內(nèi)在視野里的感知與思考
第一節(jié) 突破鄉(xiāng)愁的囹圄——原鄉(xiāng)、異鄉(xiāng)間的跨越
第二節(jié) 史實式背景構建——歷史、現(xiàn)實間的跨越
第三節(jié) 異質文化下的共生——中西文化間的跨越
第四節(jié) 當路德遭遇約翰——宗教戒律與自由人性間的跨越
第三章 外在形式下的變遷與開拓
第一節(jié) 精致而恬淡的漢語意境抒寫
第二節(jié) 象征意象的靈活運用
第三節(jié) 傳統(tǒng)文學與西方現(xiàn)代文學疊合的敘事手段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本文編號:4003165
【文章頁數(shù)】:6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jié) 張翎相關研究綜述
第二節(jié) 華文文學的命名與主體發(fā)展脈絡
第二章 內(nèi)在視野里的感知與思考
第一節(jié) 突破鄉(xiāng)愁的囹圄——原鄉(xiāng)、異鄉(xiāng)間的跨越
第二節(jié) 史實式背景構建——歷史、現(xiàn)實間的跨越
第三節(jié) 異質文化下的共生——中西文化間的跨越
第四節(jié) 當路德遭遇約翰——宗教戒律與自由人性間的跨越
第三章 外在形式下的變遷與開拓
第一節(jié) 精致而恬淡的漢語意境抒寫
第二節(jié) 象征意象的靈活運用
第三節(jié) 傳統(tǒng)文學與西方現(xiàn)代文學疊合的敘事手段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本文編號:4003165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wenyilunwen/wenxuell/4003165.html
上一篇:亞非拉文學與中國“十七年”文學——以《譯文》為考察中心
下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