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文藝性散文中的模糊語言與翻譯研究
[Abstract]:There are a lot of vague languages in Guo Moruo's literary prose, which are "different" in terms of language form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Guo Moruo's artistic prose, translated by Professor Zhang Peiji, faithfully reproduces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rendered by the vague language in the original text, and makes the reader deeply understand Guo Moruo's great and simple mind.
【作者單位】: 樂山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基金】: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郭沫若研究)立項課題(編號:GY2011C04)
【分類號】:H315.9;I04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李生濱;“一個田園牧歌的小品文時代”──散論郭沫若是20年代文藝性散文[J];郭沫若學刊;2000年01期
2 朱曼華;中國散文翻譯的新收獲——喜讀張培基教授《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J];中國翻譯;2000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鄭鴻芹;王忠;周春輝;;英語術語“Sport”的譯介[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03期
2 周邦友;數(shù)字冠名術語英譯芻議[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3 束慧娟;系統(tǒng)功能語法對翻譯《紅房子》的啟示[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5期
4 朱義華;;論民俗表演藝術樣式的譯介及其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5 盛周麗,許錟;袖珍電子詞典與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的英語習得[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6 朱建祥;;黨代會文獻中“文明”的英譯[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7 高巍;武曉娜;張松;;簡析《生活的藝術》中的翻譯變體[J];安徽商貿(mào)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8 劉麗;;論譯者譯材選擇中的主體性——冰心翻譯活動個案分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1期
9 徐文輝;熊靜;;論英漢顏色詞匯的翻譯[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1期
10 張雪芳;;從動態(tài)對等到功能對等——奈達對等翻譯觀簡述[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游淑芬;;值得推薦的一本工具書——1995年新版《漢英詞典》[A];第二屆全國雙語詞典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辭書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C];1996年
2 高永偉;;英漢新詞詞典編纂的過去與現(xiàn)在[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三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3 高永偉;;英漢新詞詞典編纂中的若干問題[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四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4 王馥芳;;以《英漢大詞典》為例談詞典的科學配例[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5 張帆;;描寫?規(guī)定?——譯學詞典的編纂原則[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6 陳曉春;;《女神》、《屈原》的本原精神及譜系研究[A];當代視野下的郭沫若研究[C];2007年
7 楊毅;;The Internet English and EFL Learning[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下)[C];2007年
8 方夢之;;從譯學術語看翻譯研究的走向[A];譯學辭典與翻譯研究——第四屆全國翻譯學辭典與翻譯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9 曾東京;蘇珊;;論翻譯學詞典的附錄[A];譯學辭典與翻譯研究——第四屆全國翻譯學辭典與翻譯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10 周小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西翻譯學詞典之對比研究[A];譯學辭典與翻譯研究——第四屆全國翻譯學辭典與翻譯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文兵;漢英維護言語行為[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黃德先;文化途徑翻譯研究:爭議與回應[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陸秀英;中國當代翻譯文學系統(tǒng)中主體間關系的生態(tài)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高玉蘭;解構主義視閾下的文化翻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施佳勝;經(jīng)典 闡釋 翻譯——《文心雕龍》英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王厚平;美學視角下的文學翻譯藝術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李霞;新疆農(nóng)村基本公共產(chǎn)品供給機制研究[D];新疆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8 薄振杰;中國高校英語專業(yè)翻譯教學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9 向紅;互文翻譯的語境重構[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10 李鳳亮;詩·思·史:沖突與融合——米蘭·昆德拉小說詩學引論[D];暨南大學;200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霞;文化視角下《圍城》中隱喻的翻譯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2 李振;關聯(lián)—順應理論視角下茅盾作品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3 葉晶晶;重建文化親緣關系[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陳圓圓;從目的論角度分析《京華煙云》中的文化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肖爽;漢英成語對比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翟海群;《大學英語》文本類型與閱讀績效相關性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7 喻紅華;廣告翻譯中的互文性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8 甘芳芳;目的論視角下的《尤利西斯》三個中譯本對比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9 劉淑香;翻譯倫理視角下的文化誤讀[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10 李卓爾;城郊接合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個性化教學的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鐘欽;淺談模糊語言在寫作中的運用[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01期
2 袁荻涌;郭沫若文學翻譯思想管窺[J];貴州社會科學;2003年01期
3 張萬儀;魯迅郭沫若愛情婚姻對其創(chuàng)作的影響[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0年01期
4 高揚;歷史精神與藝術構想——論郭沫若歷史劇創(chuàng)作的心理特征[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5 舒秋勁;模糊語言與文學創(chuàng)作[J];廣東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0年02期
6 張艷君;;不同文體間模糊語言的比較[J];寫作;2003年07期
7 傅勇林;王維民;俞森林;;郭沫若翻譯標準管窺[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9年05期
8 賈立青;模糊語言與說唱藝術的寫意性[J];菏澤師范?茖W校學報;1998年03期
9 陳麗娟;;模糊語言在文學作品中的妙用[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08年01期
10 唐樹芝;文學語言的模糊性辨析──模糊語言研究之一[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8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卞石;;《英詩譯稿》簡介[A];郭沫若研究第一輯[C];1985年
2 劉玨;;郭沫若早期劇作與愛爾蘭近代劇之比較研究[A];郭沫若研究第二輯[C];1986年
3 熊輝;;簡論郭沫若的“風韻譯”觀念及其歷史意義——兼論20世紀中國翻譯標準理論的演進[A];巴蜀作家與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論文集[C];2006年
4 傅正乾;;《孔雀膽》與《哀格蒙特》的比較研究[A];“我的郭沫若觀”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9年
5 童慶炳;;重建·隱喻·哲學意味——歷史文學作品三層面[A];和諧社會自主創(chuàng)新與文化交融——2006學術前沿論壇論文集(上卷)[C];2006年
6 馮穎欽;;漢英重疊詩法比較[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劉淮南;;大眾化的昨天與今天[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六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成立1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0年
8 洛汀;;文藝家豈可不問政治[A];云南省當代文學研究會文學評論選[C];2007年
9 趙凌河;;新文學現(xiàn)代主義思想理論解讀[A];繁榮·和諧·振興——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首屆學術年會獲獎成果文集[C];2007年
10 王薇生;;高爾基《海燕》譯文的歷史鉤沉——兼評瞿秋白、戈寶權、宜蘭的幾種文本[A];瞿秋白研究文叢(第二輯)[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祝勇;榮譽光環(huán)下的陰影[N];工人日報;2000年
2 蔡 震;郭沫若與浪漫主義[N];中國藝術報;2005年
3 劉澤先;藝術品市場天熱槌不閑[N];北京商報;2007年
4 李長安;近現(xiàn)代名人書畫穩(wěn)定升值的新熱門[N];中國藝術報;2007年
5 楊建民;徐志摩與歌德四句詩的六譯[N];中華讀書報;2006年
6 曉臣;中貿(mào)秋拍 書畫瓷雜各有斬獲[N];中國商報;2007年
7 記者 李晶;出人才 出精品 有市場[N];西安日報;2008年
8 楊春;榮寶2006秋拍覽勝[N];人民政協(xié)報;2006年
9 楊春;大千、抱石巨作亮相藝博會[N];人民政協(xié)報;2006年
10 肖飛;老字號藏畫引爆拍場[N];中國商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劉雄平;文學理論的現(xiàn)代性追求(1928-1936)[D];暨南大學;2006年
2 吳亞娟;日本自然主義文學與中國“五四”新文學[D];吉林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小華;生如夏花之絢爛 死若秋葉之靜美[D];重慶師范大學;2007年
2 金立;《紅樓夢》中模糊語言的翻譯研究[D];安徽大學;2006年
3 劉林;偉大的翻譯家郭沫若:創(chuàng)作·思想與翻譯[D];四川師范大學;2001年
4 張麗麗;文學作品中的模糊語言及其翻譯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5 葉航宇;詩歌翻譯中的平行和變異[D];西南交通大學;2008年
6 劉利曉;接受美學視閾下模糊語言在《紅樓夢》翻譯中的審美再現(xiàn)[D];中南大學;2010年
7 徐佳;《黑奴吁天錄》的語言模糊美[D];長沙理工大學;2008年
8 石慶明;從模糊美學視角看漢語語言美感在《紅樓夢》翻譯中的再現(xiàn)[D];中南大學;2006年
9 鄒琦;文學翻譯中的注釋[D];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5年
10 張潔;郭沫若詩歌翻譯中的解構主義特征[D];安徽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461212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wenyilunwen/wenxuell/2461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