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錯覺作品中圖形“運動感”形成的應用研究
【學位單位】:武漢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J505
【部分圖文】:
特定客觀條件下;2、基于客觀存在的事物;3、真實感受與客觀事實不符總結了許多學者的研究成果,雖然權威說法仍然沒有一個定論,對于視錯研究也時刻在發(fā)生。這并不妨礙我們對于這一現(xiàn)象進行深入研究,為了做好的分類以及應用分析,我們需要從視錯覺的演變歷程入手,深入了解視錯覺人類發(fā)展的影響。.1.1 視錯覺的歷史演變(1)視錯覺在中國傳統(tǒng)藝術中的演變除了上面提到“杯弓蛇影”的成語故事,視錯覺的作品其實早已蘊藏在我久的民間藝術中。在我國流傳千年的民間傳統(tǒng)藝術里,視錯覺圖形就多次被其中,甚至有的圖形都無法追溯到底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流行。最早原始時期陶紋樣上就有了早期的似動螺旋紋,螺旋線條除了表現(xiàn)原始祖先的高超技中還包含了視覺心理學似動錯覺的最初探索。后來在《論語·兩小兒辯日》有對于視錯覺觀察的描述與討論,而中國古代傳統(tǒng)圖樣《四喜人》更是視錯形的典型代表。
煌壁畫中,這樣的視錯覺圖形也有2),正是因為利用人對于方向的錯覺者的視線分成左右兩邊,城墻上的分合理。這種運動矛盾空間的方法,畫面變得更加生動豐富。在中國藝術史上流傳了千年,雖然表-2 《天宮伎樂》 (圖片來源:百
視錯覺被認為是一種藝術存在形式,也要歸功于歐普藝術的產(chǎn)生。通過簡的圖形和基本的幾何元素,即可在二維平面上達到視覺上的運動感和閃爍感。覺神經(jīng)在與畫面中豐富色彩和光怪陸離的排列組合下,能夠產(chǎn)生令人眩暈的效應和視幻現(xiàn)象,由此能夠探索出視覺藝術和知覺心理之間的關系。歐普藝術然流行時間不長,但仍然在一段時間內(nèi)受到人們的強烈關注。其中包含的視覺激和新奇滲透了設計領域的多個方面,對于未來的設計形式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②視錯覺與埃舍爾圖 2-3 歐普藝術的繪畫表現(xiàn)形式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秋霞;;論美術式樣中的運動感[J];美術教育研究;2016年23期
2 韓振春;;論西方繪畫構圖中的運動感[J];參花(下);2017年05期
3 王智慧;朱雷;;繪畫的運動感表達[J];美與時代(下半月);2009年07期
4 張皆正 ,唐玉恩;建筑的運動感[J];建筑學報;1987年06期
5 王森;;教師應如何培養(yǎng)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1年02期
6 劉磊;李新娥;;基于運動感知觸發(fā)的加速度監(jiān)測系統(tǒng)設計[J];電子世界;2016年02期
7 陳小平;;運動感——運動技術的最高境界[J];山東體育科技;2007年01期
8 金頌和;試析音樂的空間運動感[J];音樂探索.四川音樂學院學報;1987年03期
9 劉健;;泰納風景畫中色彩的運動感[J];文藝研究;2007年07期
10 閻俊 ,楊建英;運動感知在體位護理中的應用[J];國外醫(yī)學.護理學分冊;2002年08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孫彬;運動感知計算問題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2 胡馨月;面向個性化學習的體感計算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程思;視錯覺作品中圖形“運動感”形成的應用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8年
2 李莎莎;內(nèi)上顳區(qū)不同類型神經(jīng)元在自身運動感知中的反應特性比較[D];華東師范大學;2018年
3 劉江;飛行環(huán)境下人體運動感知初步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8年
4 申靜;選擇性注意和多感覺整合對自身運動感知的影響[D];浙江大學;2018年
5 路玉坤;空間參考對自身運動方向感知的影響[D];浙江大學;2018年
6 王奕軒;基于USRP的OFDM系統(tǒng)無線運動感知平臺研究與實現(xiàn)[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4年
7 趙彥杰;面向虛擬油泥造型的空間環(huán)境運動感知交互界面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4年
8 李甜甜;樂音的“運動”及其原理[D];中央音樂學院;2011年
9 李彬;基于運動感知的垂直切換算法研究[D];南京郵電大學;2013年
10 陳淼;靜中的動[D];南京藝術學院;2009年
本文編號:2888248
本文鏈接:http://lk138.cn/wenyilunwen/guanggaoshejilunwen/2888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