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韩国日本在线观看免费,A级尤物一区,日韩精品一二三区无码,欧美日韩少妇色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宗教論文 >

《六祖壇經(jīng)》“頓”法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0-25 21:23
   佛教是關于人的“主體性哲學”,慧能的禪學思想關懷人的生命,注重人類自身與心靈的張力,試圖引導人們掙脫煩擾叢生的世俗生活,超越生命的有限性,獲得精神上的自在解脫,回歸自我的本來面目,實現(xiàn)自在圓融的生命狀態(tài);诖,慧能提出了具有獨創(chuàng)意味的“頓”法思想,強調體證心悟,以當下現(xiàn)實之心契合清凈空寂的自性。頓悟是禪宗的重要法門,也是慧能思想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故而本文以《六祖壇經(jīng)》的“頓”法為研究對象,主要分為三個部分深入挖掘“頓”法思想的內容:第一部分主要從“頓”法的思想淵源、理論前提及可行性三方面進行論述,以清晰地呈現(xiàn)“頓”法形成的文化背景和歷史語境。“頓”法融攝了印度佛教思想的內核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觀念,既具有深遠的禪學史淵源,又吸收了儒道思想,體現(xiàn)了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禪學新氣象。世人皆具佛性,慧能進一步將佛性歸于自性,自性是萬法產(chǎn)生的本根,強調自我頓悟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故而自性是“頓”法的理論前提;勰芙⒘苏嫒缈招缘淖孕员倔w論,同時強調“不立文字”的傳教方式,強調以心傳心和般若智慧的觀照,不拘于文字,以心契入真如自性是“頓”法的關鍵!邦D”意在契合無上菩提,需依定慧修行,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隨心解縛,以自由無滯之心覺知自性,此為明心見性之要義。第二部分深入到“頓”法的內核,重點探討“頓”法的內涵、特征及其實現(xiàn)途徑三方面內容!邦D”法內在地蘊含了“頓”和“悟”兩個維度,強調了覺悟的迅疾狀態(tài)。“頓”與“漸”相對應,由此引發(fā)了佛教內部的頓漸分野,故而重點分析了“頓”“漸”之別;“頓”法強調覺,“學”也具有內心覺解的意味,二者具有相通之處!邦D”法強調當下即悟,單刀直入,以念念不住之心尋求解脫,一悟即至佛地,決定了“頓悟”具有瞬時性、現(xiàn)實性和直達性的特征!邦D”法的日常修行為世人提供了簡便的修行法門,顛覆了早期的坐禪觀心的修行方式,強調自心即佛、自性自度,突出了禪法圓融無礙的特性,推動了“頓”法的平民化進程。第三部分圍繞“頓”法與中國傳統(tǒng)的生命美學精神進行論述。中國古典哲學關懷人生,從人出發(fā)探尋生命的本源,“頓”法亦追求心靈的超越和精神的和諧,將心性的覺解作為生命的解脫之道,為佛教帶來了新氣象,進而影響了世人的思維方式,為文學藝術和后世美學提供了新的視角,與儒道思想共同構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格局。
【學位單位】:河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9
【中圖分類】:B946.5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選題的緣起、價值與意義
    二、研究現(xiàn)狀述評
    三、研究重點、難點和創(chuàng)新點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頓”法的思想淵源、理論前提及其可行性
    第一節(jié) “頓”法的思想淵源
        一、禪學史淵源
        二、中土思想淵源
    第二節(jié) “頓”法的理論前提
        一、心性論思想
        二、“不立文字”的語言觀
    第三節(jié) “頓”法的可行性
        一、定慧一體
        二、“無念、無相、無住”
第二章 “頓”法的內涵、特征及其實現(xiàn)途徑
    第一節(jié) “頓”法的內涵
        一、何為“頓”法
        二、“頓”與“漸”
        三、“頓”與“學”
    第二節(jié) “頓”法的特征
        一、瞬時性
        二、直達性
        三、現(xiàn)實性
    第三節(jié) “頓”法修持方式的革新
        一、早期佛教的修持方式
        二、“頓”法的修持
余論 “頓”法與中國的生命美學觀
    一、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生命精神
    二、“頓”法與生命的自我超越
    三、“頓”法對后世美學的影響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常亮;趙翠華;畢國忠;;美國的《六祖壇經(jīng)》研究概述[J];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8年04期

2 ;微評地帶[J];河北教育(德育版);2017年04期

3 常亮;趙翠華;;《六祖壇經(jīng)》英譯本的總結與歸納[J];中外文化與文論;2016年01期

4 李天保;;永恒的禪宗學術經(jīng)典——《六祖壇經(jīng)》評介[J];求索;2010年12期

5 周武;;國際佛學會議綜述[J];法音;1989年05期

6 李存周;;從《六祖壇經(jīng)》看禪與文字禪[J];黃岡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9年02期

7 張澤寧;《六祖壇經(jīng)》中助動詞得、須、可、敢、能的使用法[J];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年01期

8 ;多語種《六祖壇經(jīng)》出版:中國佛教經(jīng)典首次規(guī);叱鰢T[J];中國宗教;2016年02期

9 宋偉華;;語料庫驅動的《六祖壇經(jīng)》三譯本比較[J];韶關學院學報;2014年01期

10 柳田圣山;俊忠;;《六祖壇經(jīng)諸本集成》說明[J];法音;1984年01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李鑫鑫;《六祖壇經(jīng)》“頓”法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9年

2 張舒翼;敦煌本《六祖壇經(jīng)》連詞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3 呂佩;《六祖壇經(jīng)》雙音節(jié)復合詞語義構詞法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4年

4 余玥;關于敦博本《六祖壇經(jīng)》惠能生平部分經(jīng)文的傳奇性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5 張紅立;《六祖壇經(jīng)》版本及得法偈辨析[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85597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shekelunwen/zjlw/285597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7d60d***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