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主義公民身份要素透析
發(fā)布時間:2020-12-06 05:45
公民身份是一種現(xiàn)代性制度,這一概念的出現(xiàn)也是相當晚近的事情。不過,公民身份這一概念所具有的許多內涵卻是一個相當長歷史時期發(fā)展的結果。從根本上說,公民身份是個體與政治共同體之間關系的制度化,它表現(xiàn)為個體在政治秩序中的成員資格,以及與這一資格聯(lián)系在一起的權利和義務。關于公民身份有兩種理論傳統(tǒng):自由主義公民身份與共和主義公民身份。自由主義公民身份塑造的是一種消極公民的形象,而共和主義與之相反塑造的是積極公民的形象。本文主要對共和主義公民身份要素進行了研究。全文圍繞公民地位、公民美德與公民認同這樣三個核心要素展開,論述共和主義怎樣塑造積極公民形象的,而這對于我國培育健全的公民人格、積極的公民精神與良好公民美德有很多借鑒之處。
【文章來源】:首都師范大學北京市
【文章頁數(shù)】:4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共和主義公民身份的法律要素:公民地位分析
(一) 公民責任
1. 政治服務
2. 公共服務
3. 軍事服務
(二) 公民權利
1. 積極權利
2. 消極權利
二、共和主義公民身份的行為要素:公民美德分析
(一) 公民美德的內容
1. 公共義務
2. 共同善
3. 公民美德的分類
(二) 公民美德的塑造
1. 愛國主義的熏陶
2. 公民教育的培育
3. 公民社會的熔煉
三、共和主義公民身份的心理要素:公民認同分析
(一) 個體的自我公民角色認同
1. 公民意識的樹立
2. 公民技能的掌握
3. 公民人格的形成
(二) 個體對共同體的情感認同
1. 積極參與共同體的事務
2. 共同體是個體的道德源泉
結語:關于培養(yǎng)積極公民的若干思考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公民身份與公民人格:和諧社會中人的身份基礎與教育訴求[J]. 王穎. 中國教師. 2008(03)
[2]公民資格理論辨析及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啟示[J]. 宋建麗. 中國德育. 2007(12)
[3]公民資格理論的新發(fā)展及其啟示[J]. 張啟強. 云南行政學院學報. 2007(02)
[4]古典共和主義的當代闡述者——紀念阿倫特誕辰100周年[J]. 顧肅. 浙江學刊. 2006(06)
[5]公民資格論——政府公共性視界中的公民公共感能力探究[J]. 黃顯中. 道德與文明. 2006(05)
[6]西方古典共和主義的歷史流變[J]. 周明圣. 北京行政學院學報. 2006(04)
[7]共和主義:從古典到現(xiàn)代的嬗變[J]. 葉海濤. 江海學刊. 2006(04)
[8]西方公民身份的歷史演進與當代拓展[J]. 李艷霞. 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03)
[9]西方兩種公民資格觀的比較和反思[J]. 宋建麗.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5(12)
[10]公民身份理論內涵探析[J]. 李艷霞. 人文雜志. 2005(03)
博士論文
[1]公民與共和[D]. 劉訓練.天津師范大學 2006
[2]共和主義的民主[D]. 曾紀茂.復旦大學 2005
碩士論文
[1]古典與現(xiàn)代之間[D]. 王琦.黑龍江大學 2008
[2]西方協(xié)商民主研究[D]. 姚亦亞.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2007
[3]論公民意識[D]. 馬蓬勃.陜西師范大學 2007
[4]共和國的基本精神及其制度體現(xiàn)[D]. 任麗娜.吉林大學 2007
[5]論古羅馬的共和傳統(tǒng)[D]. 王曉輝.湖南師范大學 2007
[6]西方公民身份理論探析[D]. 嚴俊.上海師范大學 2004
[7]古典共和的憲政解讀[D]. 戴激濤.武漢大學 2004
[8]走向共和[D]. 陳金英.武漢大學 2004
本文編號:2900838
【文章來源】:首都師范大學北京市
【文章頁數(shù)】:4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共和主義公民身份的法律要素:公民地位分析
(一) 公民責任
1. 政治服務
2. 公共服務
3. 軍事服務
(二) 公民權利
1. 積極權利
2. 消極權利
二、共和主義公民身份的行為要素:公民美德分析
(一) 公民美德的內容
1. 公共義務
2. 共同善
3. 公民美德的分類
(二) 公民美德的塑造
1. 愛國主義的熏陶
2. 公民教育的培育
3. 公民社會的熔煉
三、共和主義公民身份的心理要素:公民認同分析
(一) 個體的自我公民角色認同
1. 公民意識的樹立
2. 公民技能的掌握
3. 公民人格的形成
(二) 個體對共同體的情感認同
1. 積極參與共同體的事務
2. 共同體是個體的道德源泉
結語:關于培養(yǎng)積極公民的若干思考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公民身份與公民人格:和諧社會中人的身份基礎與教育訴求[J]. 王穎. 中國教師. 2008(03)
[2]公民資格理論辨析及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啟示[J]. 宋建麗. 中國德育. 2007(12)
[3]公民資格理論的新發(fā)展及其啟示[J]. 張啟強. 云南行政學院學報. 2007(02)
[4]古典共和主義的當代闡述者——紀念阿倫特誕辰100周年[J]. 顧肅. 浙江學刊. 2006(06)
[5]公民資格論——政府公共性視界中的公民公共感能力探究[J]. 黃顯中. 道德與文明. 2006(05)
[6]西方古典共和主義的歷史流變[J]. 周明圣. 北京行政學院學報. 2006(04)
[7]共和主義:從古典到現(xiàn)代的嬗變[J]. 葉海濤. 江海學刊. 2006(04)
[8]西方公民身份的歷史演進與當代拓展[J]. 李艷霞. 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03)
[9]西方兩種公民資格觀的比較和反思[J]. 宋建麗.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5(12)
[10]公民身份理論內涵探析[J]. 李艷霞. 人文雜志. 2005(03)
博士論文
[1]公民與共和[D]. 劉訓練.天津師范大學 2006
[2]共和主義的民主[D]. 曾紀茂.復旦大學 2005
碩士論文
[1]古典與現(xiàn)代之間[D]. 王琦.黑龍江大學 2008
[2]西方協(xié)商民主研究[D]. 姚亦亞.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2007
[3]論公民意識[D]. 馬蓬勃.陜西師范大學 2007
[4]共和國的基本精神及其制度體現(xiàn)[D]. 任麗娜.吉林大學 2007
[5]論古羅馬的共和傳統(tǒng)[D]. 王曉輝.湖南師范大學 2007
[6]西方公民身份理論探析[D]. 嚴俊.上海師范大學 2004
[7]古典共和的憲政解讀[D]. 戴激濤.武漢大學 2004
[8]走向共和[D]. 陳金英.武漢大學 2004
本文編號:2900838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shekelunwen/zhengzx/2900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