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動力學視域下思想政治理論課師生互動關系研究
【學位單位】:北方工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9
【中圖分類】:G41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現(xiàn)狀
三、論文的構思
四、論文研究方法
第一章 思想政治理論課師生互動關系的現(xiàn)實境況
第一節(jié) 思政課師生主體關系定位不清楚,師生互動效果差
一、師生互動關系定義
二、教師為主導掩蓋學生的主體作用的發(fā)揮
三、互動方式形式化,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缺乏熱情
第二節(jié) 思政課師生互動生態(tài)系統(tǒng)未建立,師生互動效率低
一、單一的物理環(huán)境與思維活躍的學生不相適宜
二、枯燥的精神環(huán)境與學生的需求不匹配
三、課堂互動環(huán)境建設不足
第三節(jié) 思政課堂互動場未形成,師生互動效益不明顯
一、以組織化為主,缺乏與非正式手段的結合
二、以信息傳遞為主,缺乏情感交流的融入
三、以有形課堂為主,缺乏無形課堂支撐
第二章 團體動力學與師生互動關系的契合性分析
第一節(jié) 團體動力學的理論內核
第二節(jié) 團體動力學運用于師生互動關系的可行性分析
一、團體動力學中“結構論”與思政課堂
二、團體動力學中“相互影響”與思政課師生互動關系
第三節(jié) 團體動力學回應師生互動關系的價值意蘊
第三章 團體動力學視域下思政課構建良好師生互動關系的對策
第一節(jié) “人”的再出場:團體動力學下思政課主體關系的轉型
一、團體動力學下思政課的主客體關系
二、由“我”到“我們”的轉型
三、師生互動方式的轉型
第二節(jié) “環(huán)境”的新詮釋:團體動力學下思政課的互動生態(tài)系統(tǒng)
一、物理環(huán)境的變遷
二、精神環(huán)境的改造
三、思政課堂互動環(huán)境的重建
第三節(jié) “共同生活”的營造:構建團體動力學下的思政課堂互動場
一、場力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團體內聚力與團體壓力的交互
二、思政課堂的新型組織結構
三、思政課堂的準穩(wěn)態(tài)平衡
四、思政課的師生“倫理型共同體”
結語
參考文獻
在學期間的研究成果
致謝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偉;;團體動力學在作業(yè)治療中的應用研究[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年46期
2 周繼彪;董升;宋海燕;馬端;;基于團體動力學的考研服務常態(tài)化模式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年32期
3 盧丹;孫華峰;;團體動力學視域下高職院校學生資助工作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18年31期
4 梁文菁;;課堂聊書,優(yōu)化群體閱讀效果——基于團體動力學理論初中課外閱讀模式的實踐研究[J];課外語文;2017年01期
5 張暉;;基于團體動力學視角下的體育技術分層考核模式研究與實踐[J];考試周刊;2017年24期
6 徐沙沙;;教鞭被摔斷之后——試用“團體動力學”理論解決班級問題[J];班主任;2014年06期
7 華英君;;班集體建設與團體動力學[J];班主任;2014年07期
8 吳靜;;高校團日活動中應用團體動力學理論的探索[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8年03期
9 申荷永;團體動力學的理論與方法[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01期
10 關力;盧因和團體動力學[J];管理現(xiàn)代化;1989年04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包偉哲;團體動力學視域下思想政治理論課師生互動關系研究[D];北方工業(yè)大學;2019年
2 梁曉冬;團體動力學視角下小組學習在高職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河北科技師范學院;2018年
3 唐衛(wèi)紅;團體動力學視角下小組討論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課程中的應用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7年
4 楊蘭;團體動力學視角下社工項目實施團隊發(fā)展[D];蘭州大學;2017年
5 劉亞偉;團體動力學在田徑技術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河南大學;2002年
6 肖必勇;普通高中學習型歷史教研組建設的策略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2年
7 李晶;巴里坤漢族民俗文化心理研究[D];新疆大學;2013年
8 張麗雪;建立L社區(qū)老年人同輩群體陪伴的社會工作介入[D];長春工業(yè)大學;2016年
9 付秋梅;小學高年級兒童幸福教育專題教案設計與實踐[D];南昌大學;2015年
10 詹瓊;參與式教學在高中物理部分實驗中的探索[D];貴州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882013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2882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