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視域中知識與能力關系之歷史演變和深化研究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and ability is an eternal problem in teaching theory, and how to achieve the maximum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teaching is also the eternal pursuit of people. Some basic understanding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have been formed in the long-term studie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but they are not enough to deeply and extensively affect learning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may be much more complex than we actually realize or imagine.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we have to deal with the na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the classification and stratification of knowledge, the ability at different levels, and the selec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Evaluation and other aspects to further deepen the study.
【作者單位】: 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分類號】:G42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郝文武;;教學方式對能力發(fā)展作用的價值取向和實踐整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2 周林東;;培根名言“知識就是力量”三解——兼論弗蘭西斯·培根的宗教觀對其知識觀的影響[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3 段繼揚;知識掌握與智力發(fā)展是“同步關系”、“正比關系”嗎?[J];黃石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01期
4 郁振華;;擴展認識論的兩種進路[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5 程天君;;素質(zhì)教育的歷史脈絡與未來取向——兼理新中國教育目的之演進[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年21期
6 郝文武;;實現(xiàn)三維教學目標統(tǒng)一的有效教學方式[J];教育研究;2009年01期
7 馬彥群,曾春林,王兆強;素質(zhì)教育中的知識和能力[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S1期
8 王易;管章梅;;荀子的道德修養(yǎng)論探析[J];倫理學研究;2006年03期
9 王榮江;知識論思維方式的希臘源頭[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4年05期
10 郁振華;從表達問題看默會知識[J];哲學研究;2003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智元;楊勇;;農(nóng)業(yè)推廣中以什么樣的農(nóng)民為本[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1年26期
2 吳應榮;論心理內(nèi)化教育[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3 陶萍;屈蘭竺;;淺談在生物化學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J];安康師專學報;2005年06期
4 陳波;;人類教育終生化與陶行知的終生教育思想[J];愛滿天下;2003年02期
5 羅蒙;;青少年犯罪形成和發(fā)展主要原因探索[J];安慶師院社會科學學報;1992年01期
6 王愛敏,杜新安;存在主義的個性化教育思想及其現(xiàn)代啟示[J];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7 鄭立;舒婭;;職業(yè)教育英語教學中情感目標的植入與實施[J];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8 朱汝光;課堂教學組織模式比較分析[J];北京市計劃勞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9 劉黎明;贊可夫的非智力因素觀初探[J];比較教育研究;1993年03期
10 許建美;;論政黨政治對英國中等教育綜合化政策的影響[J];比較教育研究;2006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郭玉婷;;論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方法在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深化[A];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問題研究——重慶市研究生馬克思主義論壇論文集[C];2010年
2 顧月琴;;再尋“孔顏樂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3 陳煥章;;杜威理論評價中的非此即彼傾向質(zhì)疑[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4 于洪卿;;西方教育科學形成和發(fā)展的歷史探究[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5 洪明;;永恒主義的高等教育通才教育觀——赫欽斯“自由教育”思想探略[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6 楊克瑞;;教育思想的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7 鄧素文;;杜威的興趣理論及其啟示[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8 余玉花;;論道德教育的現(xiàn)代困境[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7年
9 梁平;伍瑩宏;;仿真機組合教學模式研究[A];'2002系統(tǒng)仿真技術及其應用學術論文集(第四卷)[C];2002年
10 唐軍;;以實踐(設計)為核心,以問題為導向 東南大學風景園林本科教育的思路與計劃[A];中國風景園林教育大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員;建國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經(jīng)驗[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陳金江;中國大學本科精英學院運行模式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3 周曉紅;教育代價論[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惠峗;組織隱性知識共享的管理機制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5 樊亞嶠;儒家課程思想的后現(xiàn)代轉向[D];西南大學;2011年
6 蘇強;教師的課程觀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7 李傳英;幼兒園課程知識的文化哲學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8 漆捷;意會知識及其表達問題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1年
9 楊文海;壬戌學制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10 高文君;中學數(shù)學課堂探究水平的構建與實證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鳳陽;思想政治課新課程探究式教學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睿婷;荀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3 姜洋;引導發(fā)現(xiàn)法在思想政治教學中的應用[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曹強;中師美術教學中因材施教理念下的分層次教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王巖霞;過程體裁法在中學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6 黃涓;師范院校公共英語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陳海良;本義探求法在文言實詞教學中的運用[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8 趙潔;人本主義教學法在高職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9 羅國鋒;洪宗禮語文教育思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10 周獻華;通過實踐反思改進高中英語學困生學習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郁振華;西方認識論與現(xiàn)代性關系之探討[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2 顧紅亮;胡適對Pragmatism的翻譯及其意蘊[J];江淮論壇;2005年03期
3 胡斌武;;我國學校教育培養(yǎng)目標的歷史轉換[J];當代教育論壇;2006年01期
4 郝文武;;當代人文精神的特征和形成方式[J];教育研究;2006年10期
5 劉軍;;通過教育捍衛(wèi)民主——美國中小學公民教育的國家標準[J];開放時代;2006年06期
6 沃爾夫?qū)ゎ櫛?王祖哲;誤讀的正面意義[J];文史哲;2005年01期
7 王長樂;;教育方針的形態(tài)變化與教育本性的回歸[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8 成有信;;不全面 不準確 不科學——評五十年代后期提出的教育方針和教育目的[J];教育研究與實驗;1988年04期
9 培根!英國;新工具[J];語文世界;1997年09期
10 郁振華;說不得的東西如何能說?[J];哲學研究;1996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郭震;數(shù)學基礎知識教學應突出整體聯(lián)系的觀點[J];天津教育;1994年10期
2 張瓊;陳佑清;;“知識型實踐能力”及其教育意蘊和培養(yǎng)策略[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0年24期
3 鐘啟泉;;“知識教學”辨[J];教育探究;2007年03期
4 鐘啟泉;;“知識教學”辨[J];上海教育科研;2007年04期
5 ;實現(xiàn)三維教學目標及其統(tǒng)一的有效教學方式[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2009年Z5期
6 郝文武;;實現(xiàn)三維教學目標統(tǒng)一的有效教學方式[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中教研究);2009年Z6期
7 周奇兵;美育要深植于歷史知識教學之中[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1999年02期
8 孫曙;;影響課堂教學功能定位的因素及課堂教學有效性判斷[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9 南國農(nóng);能力的結構與培養(yǎng)[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年01期
10 李孝忠;;怎樣了解學生的能力[J];中小學教師培訓;1996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勝凡;陳國民;秦玉芳;董建偉;;關于教學方式的思考[A];重慶工程圖學學會第十六次學術研討交流大會論文集[C];2008年
2 晏剛;吳業(yè)正;厲彥忠;候予;魚劍琳;;網(wǎng)絡教學中“師生互動”教學方式淺析[A];制冷空調(diào)學科教學研究進展——第四屆全國高等院校制冷空調(diào)學科發(fā)展與教學研討會[C];2006年
3 陸倩微;;論心理健康與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展的關系[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二卷)[C];2005年
4 鄧旭陽;郭晉林;王小玲;周曼云;李學海;;團體心理訓練促進大學生個性與能力發(fā)展研究[A];邁向21世紀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屆全國大學生心理咨詢學術會議優(yōu)秀論文集[C];1999年
5 鄭和均;陳娉美;鄧京華;;中學生推理能力發(fā)展的測驗研究[A];全國第五屆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84年
6 王立偉;;試論辯證唯物主義的能力發(fā)展觀[A];全國第五屆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84年
7 季慎英;;漢、維族兒童與青少年美感體驗能力發(fā)展的比較研究[A];全國第六屆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87年
8 楊宗義;姚平子;劉重慶;黃煜烽;全國青少年心理研究協(xié)作組;;我國在校青少年推理能力發(fā)展的研究[A];全國第五屆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84年
9 左夢蘭;陶云;;4—8歲兒童數(shù)學運算能力發(fā)展的實驗研究[A];全國第七屆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93年
10 河北滄州教育局華油分局第一中學課題組;;心理健康與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展關系研究[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四卷)[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周志平(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教科院);知識教學:教育的中心任務[N];中國教育報;2000年
2 無錫市錫山教師進修學校 嚴育洪;授人以“欲”,先于“漁”[N];江蘇教育報;2010年
3 本報駐華盛頓記者 徐啟生;美國科技刷新教學方式[N];光明日報;2010年
4 王坤;“授之以漁”與教學方式[N];吉林日報;2010年
5 丁鋼;用新技術促進教學方式的變革[N];天津教育報;2011年
6 江蘇省無錫市教師 張蟄;來吧,,同行們——讓我聽到你的聲音![N];天津教育報;2010年
7 任云崗;網(wǎng)絡時代,對教育教學方式的幾點思考[N];科技日報;2009年
8 郭元祥;我們需要關注知識之后是什么[N];中國教育報;2008年
9 記者 艾春義 通訊員 孫彩云 趙寶利;深化課題研究 加強中小學德育教育[N];四平日報;2006年
10 柯楊;課堂上黑板變白板[N];河南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閻亞軍;知識教學與學生發(fā)展[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2 黃黎明;知識教學的文化哲學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3 吳維寧;理科教師學業(yè)評價觀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
4 張瓊;以實踐能力培養(yǎng)為取向的知識教學變革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5 朱超華;教師核心能力發(fā)展與教師管理模式變革的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6年
6 王衛(wèi)軍;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fā)展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7 仲建維;沉重的主體[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8 周曉靜;課程德育[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9 李召存;課程知識的意義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10 張家瓊;教學網(wǎng)絡組織系統(tǒng)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海紅;教學方式對創(chuàng)造性科學問題提出能力影響的實驗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谷陟云;課程資源與教學方式變革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08年
3 吳志剛;試論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語文的融合型學習[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4 關勝利;日本“綜合學習時間”對蒙授研究性學習借鑒與啟發(fā)[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4年
5 高金鋒;復雜性科學視野下的教學方式變革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6 李望秀;高校教學中的移動學習[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7 黎興安;長陽縣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改革與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8 馬若明;鄉(xiāng)村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fā)展的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5年
9 張毅;社會建構論對科學教育觀的影響評析[D];西南大學;2008年
10 王爽;4~7歲兒童真實—表面情緒區(qū)分能力的發(fā)展特點及其與外表—真實區(qū)分能力的關系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143593
本文鏈接:http://lk138.cn/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143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