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韩国日本在线观看免费,A级尤物一区,日韩精品一二三区无码,欧美日韩少妇色

當前位置:主頁 > 教育論文 >

小學初中教育銜接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發(fā)布時間:2014-07-07 17:27

 一、存在問題
  
  1. 家長有疑惑。部分家長感覺孩子到初中以后成績直線下降和小學時清一色的“優(yōu)良”形成了明顯反差,形成對孩子的潛力或初中的教學質量以及小學段的教育疑惑。
  
  2. 初中有意見。小學畢業(yè)就近入學后。初中對學生的水平測試結果往往不能讓教師滿意,同時,小學對初中的評價方式也有異議。
  
  3. 學生很茫然。進入初中后,學生感覺課程增多、學習任務增大、教師不熟悉、大多數(shù)學生不認識,溝通困難等諸多問題突如其來。
  
  二、成因分析
  
  1. 從學生方面看。
  (1)環(huán)境上:小學生進入初中,對新學校一下子難以適應,筆耕論文新浪博客,使大部分學生在心理、學習、交往各方面往往處于被動狀態(tài)。(2)學習上:進入初中后,課程多、難度大、要求高。學生心理、知識儲備等方面缺乏準備,未能及時進行自我調整。(3)生理上:從初一開始,大多數(shù)學生進人身體迅速發(fā)育期,情緒穩(wěn)定性較差,進入典型的“叛逆期”、“不服管理期”,管理難度增加。(4)心理上:進入“心理斷乳期”,開始出現(xiàn)成人化的傾向,自主意識、批判意識明顯,但個性思維體系尚未形成,交流、溝通難度增大。(5)人際關系上:新的老師、同學問的認知和關系需要重新建立;小學老師“保姆式”的管理方式被淡化;思想和行為上顯得盲從。
  
  2. 從教師方面看。
  (1)初中教師:目前大多數(shù)學校在教學及班級管理上采用初一到初三循環(huán)體系。多數(shù)擔任初一教學的老師從畢業(yè)班循環(huán)下來,往往出現(xiàn)對初一新生的能力估計過高,造成教師的教學要求、方法與學生實際脫節(jié)。(2)小學教師:絕大多數(shù)由于長期工作習慣,缺乏對中學階段學生生理、心理變化以及教育教學特點的了解,對學生進入初中學習、生活缺少必要的鋪墊。
  
  3. 從管理方面看。
  (1)教育工作側重點不同:初中還面臨著很大的升學壓力,而小學由于免試入學,造成了教育工作的側重點和目標要求不一致。(2)管理相對封閉:目前的中小學管理體系上基本屬于閉門造車。教師、學生缺乏交流和溝通,對彼此的需求和各項工作及活動的開展缺乏了解。
  
  4. 從學習方面看。
  (1)課程增加:課目增多,分科更細。(2)難度增大:較小學課程相比,初中對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加大。
  
  三、對策
  
  1. 管理方面。
  (1)加強對“九年一貫制”辦學及管理格局的研究和實驗。實行“九年一貫制”,一方面使小學階段開展的素質教育成果得到延續(xù)和發(fā)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做好中小學銜接工作。(2)要加強教學質量評價改革的研究。小學要建立完善的質量評價制度,將綜合素質測定和質量考核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確保學生在全面發(fā)展的基礎上,質量得到有效提升。(3)要加強中小學教育銜接工作的研究。小學、初中要將中小學教育銜接納入教育教研范疇,通過課題研究探討銜接中的措施和辦法,逐步將銜接工作規(guī)范化、制度化,切實作好中小學的平穩(wěn)過渡和順利銜接。
  
  2. 教師方面。
  (1)在教學內容上要相互滲透,作好有序銜接。各科教師要熟悉對應學段的教材內容,把握教材體系的內在聯(lián)系,并在自己的教學中注意比較性聯(lián)系和有機滲透,為學生的學習作好鋪墊與銜接。(2)在教學方法上要相互溝通,做到科學銜接。通過雙向聽課及研討,把握中小學教學方法的各自特點,并適當滲透運用到各自的教學中去。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逐步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3)在評價方法上要依據(jù)年齡特性,做到自然銜接。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鼓勵性評價,以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樂意地參與學習,把握住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堅持正面引導,多找學生的閃光點,讓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4)在師生交往中要通過活動及交流,逐步過渡到情感的溝通和銜接。小學段,教師注重與學生的交往,初中教師更應注重師生情感的溝通與交流,實施平穩(wěn)過渡。
  
  3. 學生方面。
  (1)要依據(jù)學生的心理特征,作好學習心理的銜接。特別需要注重這一過渡時期學生學習動機的教育。(2)要以興趣為導向,逐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要通過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反思等方式。讓學生體會到方法的重要和會學習的功效及樂趣,逐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3)循序漸進、分段培養(yǎng),逐步作好學習能力的銜接和發(fā)展。要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感知能力、識記能力、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重視學生感知的完整性、細致性、抽象性的培養(yǎng),更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

本文編號:2348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jiaoyulunwen/2348.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f8ab7***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