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韩国日本在线观看免费,A级尤物一区,日韩精品一二三区无码,欧美日韩少妇色

當前位置:主頁 > 教育論文 > 教育理論論文 >

陶行知關于鄉(xiāng)村學校課程教學法思想及其現(xiàn)實意義

發(fā)布時間:2016-08-25 17:33

  本文關鍵詞:生活教育理論的當代價值與世界意義——兼論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三全”功能,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首都師范大學》 2009年

陶行知關于鄉(xiāng)村學校課程教學法思想及其現(xiàn)實意義

程潔  

【摘要】: 陶行知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理論對中國文化教育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尤其是他的鄉(xiāng)村教育思想內容豐富,他不僅認識到了中國農(nóng)村問題的嚴重性,看到了中國農(nóng)村教育的種種弊端,而且針對性地提出了改革的方法。今天,我國的農(nóng)村已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國的農(nóng)村教育事業(yè),歷經(jīng)數(shù)十年的建設和發(fā)展,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然而,陶行知所深刻揭露的鄉(xiāng)村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如以城市教育為導向,以跳出“農(nóng)門”為價值取向,關起門來辦學,脫離農(nóng)村社會實際,教學內容單一,教法陳舊,教師素質低等等,在今天的農(nóng)村教育中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有的還很普遍,也較為嚴重。 本文嘗試從陶行知的鄉(xiāng)村學校課程教學法的角度,針對當前農(nóng)村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弊端,來探討他的“手腦并用-------在勞力上勞心”、“從做中學-------行是知之始”、“有教先學-------以教人者教己”、“有學有教-------即知即傳的小先生制”的教學法思想形成和發(fā)展的實踐來源,理論內涵分析,以及在當前農(nóng)村教育改革中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首都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K825.46
【目錄】: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1章 緒論7-14
  • 1.1 當前農(nóng)村教育工作的地位7-8
  • 1.2 歷史借鑒8-12
  • 1.3 現(xiàn)實問題12-14
  • 第2章 手腦并用——在勞力上勞心14-23
  • 2.1 “在勞力上勞心”教學法思想的理論分析14-16
  • 2.1.1 手腦并用14-15
  • 2.1.2 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15-16
  • 2.2 “在勞力上勞心”教學法思想的實踐來源16-18
  • 2.2.1 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16-17
  • 2.2.2 對現(xiàn)實弊端的深刻體認17-18
  • 2.3 “在勞力上勞心”教學法思想的現(xiàn)實意義18-23
  • 2.3.1 手腦并用的勞動者18-19
  • 2.3.2 做人中人19-21
  • 2.3.3 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力”21-23
  • 第3章 從做中學——行是知之始23-32
  • 3.1 “行是知之始”教學法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23-25
  • 3.1.1“行是知之始”思想的古代淵源23-24
  • 3.1.2 “行是知之始”思想的現(xiàn)代師承24
  • 3.1.3 曉莊學校由“知行”到“行知”24
  • 3.1.4 行—知—行24-25
  • 3.2 “行是知之始”教學法思想的理論分析25-27
  • 3.2.1 在做中學25-26
  • 3.2.2 行動出真知26-27
  • 3.3 “行是知之始”教學法思想的現(xiàn)實意義27-32
  • 3.3.1“教學做合一”的課程教學觀27-30
  • 3.3.1.1 課程生活化27-28
  • 3.3.1.2 書本是一種工具28-29
  • 3.3.1.3 活的課程發(fā)展觀29-30
  • 3.3.2 重視教育的實踐性30-32
  • 第4章 有教先學——以教人者教已32-41
  • 4.1“以教人者教己”教學法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32-35
  • 4.1.1 改革教學分離的弊端,提出“以教人者教己”32-33
  • 4.1.2 實踐教學做合一,實施“以教人者教己”33-34
  • 4.1.3 推行“小先生制”,指導“以教人者教己”34-35
  • 4.2 “以教人者教己”教學法思想的理論分析35-37
  • 4.2.1 先學后教35-36
  • 4.2.2 為教而學36
  • 4.2.3 向學生學36-37
  • 4.3 “以教人者教己”教學法思想的現(xiàn)實意義37-41
  • 4.3.1 “以身作則”的自律精神37-38
  • 4.3.2 “與學生同甘苦”的民主精神38-39
  • 4.3.3 “學而不厭”的好學精神39-41
  • 第5章 有學有教——即知即傳的小先生制41-48
  • 5.1 “即知即傳的小先生制”的形成和發(fā)展41-43
  • 5.1.1 平民讀書處,,“即知即傳人的小先生制”的開始41
  • 5.1.2 曉莊學校,“即知即傳的小先生制”的推廣41-42
  • 5.1.3 山海工學團,“即知即傳的小先生制”的確立42-43
  • 5.1.4 普及大眾教育,“即知即傳的小先生制”的廣泛開展43
  • 5.2 “即知即傳人的小先生制”的理論分析43-45
  • 5.2.1 即知即傳人44
  • 5.2.2 聯(lián)合自動44-45
  • 5.3 “即知即傳的小先生制”的現(xiàn)實意義45-48
  • 5.3.1 全員參與,自主自動45-46
  • 5.3.2 繁榮農(nóng)村文化,推進農(nóng)村建設46-48
  • 結束語48-49
  • 參考文獻49-51
  • 致謝51-52
  •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紅;楊穎秀;;農(nóng)村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政策省察及期待[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2 申國昌;周洪宇;;陶行知求真務實的治學理念探析[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3 盛連喜;;提高農(nóng)村教育質量的幾點思考[J];教育研究;2008年03期

    4 馬云鵬;;建立保障農(nóng)村教育質量的課程體系[J];教育研究;2008年03期

    5 胡國樞;生活教育理論的當代價值與世界意義——兼論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三全”功能[J];教育研究;1997年10期

    6 成尚榮;陶行知課程思想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J];課程.教材.教法;2005年05期

    7 張樂天;;支持發(fā)展農(nóng)村教育:歷史使命與政策行動[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8 羅明;學習陶行知,辦好鄉(xiāng)村教育[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1年01期

    9 金林祥;深入開展陶行知鄉(xiāng)村教育思想研究[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10 張惠娟;周天驍;;教學做合一:轉識成智的一種路徑[J];現(xiàn)代教育論叢;2007年1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廖秀華;;論初中英語教學中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S1期

    2 常國良,李勉媛;“性相近,習相近”——心理學視野下孔子的人性論[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1期

    3 殷世東;完善教師人格 推進學生人格之健全[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4 許小東;論對青少年的生命教育[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5 談儒強;;20世紀上半葉中國農(nóng)村教育的兩種改革路徑[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6 常國良;姜彩麗;;論陶行知的鄉(xiāng)村教育思想[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7 許良廷;對陶行知怎樣成為黨外共產(chǎn)主義者的探索[J];安徽史學;2001年03期

    8 余子俠;陶行知生平事跡五考[J];安徽史學;2001年03期

    9 何長輝,秦裕芳;陶行知教育革新觀探析[J];安徽史學;2002年04期

    10 朱鏡人;韋立君;張珍珍;;教育史的教師教育價值及教學問題芻議[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毅紅;;公德教育與北京的世界城市建設——以公共圖書館建設為例[A];世界城市北京發(fā)展新目標——2010首都論壇論文集[C];2010年

    2 朱宇;;反思編輯出版學歷教育——編輯出版專業(yè)本科學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A];編輯人才論——中國編輯學會第十一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趙克平;;借鑒周代教育傳統(tǒng) 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A];炎帝·姜炎文化與和諧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梁丹;王春娜;趙建莊;賈臨芳;王占英;吳昆明;;高等農(nóng)業(yè)教育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中的作用[A];都市型高等農(nóng)業(yè)教育教學改革論文專輯[C];2007年

    5 王帥;;比較新羅與日本的遣唐留學生教育活動[A];2009年首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0年

    6 徐志輝;孟桂英;;鄉(xiāng)村教育與鄉(xiāng)村社會現(xiàn)代化——兼論陶行知鄉(xiāng)村教育思想對鄉(xiāng)村教育改革的啟示[A];農(nóng)村教育與農(nóng)村發(fā)展高端論壇論文集[C];2008年

    7 鄭金洲;;教育起源研究十七年[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8 杜成憲;;對“中國教育史”的幾層涵義及其相互關系的辨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9 張建仁;;論陶行知的鄉(xiāng)村教育思想[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10 童富勇;;陶行知研究綜述(1927—1991)[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朱蓉蓉;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民間外交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2 喬暉;語文教科書中學習活動的設計[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孫峰;當代中國德育價值觀的變革[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楊洋;求同存異:在沖突中構建和諧師生關系[D];南開大學;2010年

    5 李長吉;教學價值觀念透視與反省[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6 田建榮;中國考試思想史研究[D];廈門大學;2001年

    7 唐德海;大學課程管理的理論與方法研究[D];廈門大學;2001年

    8 王生;校長決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9 岳龍;現(xiàn)代性境域中的傳統(tǒng)[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10 孫承希;醒獅派的國家主義思想之演變[D];復旦大學;200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許翠冉;黑龍江省普通高中選修Ⅰ課程實施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范斯義;創(chuàng)新型學校內涵式發(fā)展四維模式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彭姍姍;創(chuàng)新型校長成長條件與途徑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張潔靜;流行歌曲:一種重要的語文課程資源[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李微微;高校旅游專業(yè)實施環(huán)境教育的途徑和方法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高飛;試論新課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課的生活化教學[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王英會;幼兒園新教師教學能力狀況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張旭;關于高中生班級自主管理的現(xiàn)狀調查及對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孫繼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的現(xiàn)代人格教育[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辛娜;培養(yǎng)語文學習習慣,發(fā)展成就學生未來[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洪俊;;農(nóng)村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向——兼論農(nóng)村教育必須堅持為“三農(nóng)”服務[J];東北師大學報;2006年04期

    2 李澤宇;;農(nóng)村課程改革的困境與出路探析[J];教育科學;2007年01期

    3 蔡春;;個人知識:教育實現(xiàn)“轉識成智”的關鍵[J];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4 張竺鵬;;農(nóng)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問題與對策[J];教育研究;2006年08期

    5 司曉宏;楊令平;;后農(nóng)業(yè)稅時代農(nóng)村義務教育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研究;2006年11期

    6 周洪宇;;試論陶行知的終生教育思想[J];中國教育學刊;1991年05期

    7 中國教育與人力資源問題報告課題組;從人口大國邁向人力資源強國[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03年17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樸華;黃山鐘靈秀 苦難育英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成長歷程[J];山東教育;2000年Z3期

    2 魏伯河;研讀陶行知的一本入門書——介紹《愛滿天下——陶行知名言警語》[J];山東教育;2000年Z6期

    3 潘清河;;走進行知詩歌世界——讀陶行知詩歌有感[J];生活教育;2008年12期

    4 凌文;;公私分明的陶行知[J];新湘評論;2011年05期

    5 江晨;安徽省暨合肥市集會紀念陶行知九十誕辰[J];江淮論壇;1981年06期

    6 蘇輯;;燕子磯重現(xiàn)陶行知手書勸誡碑[J];江淮文史;1993年04期

    7 建一;“追求真理學做真人”──談陶行知教育真理觀的特色[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01期

    8 侯懷銀,許樹坪;陶行知的全面教育觀探微[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02期

    9 秦玉琴;;在紀念陶行知先生逝世5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J];中國陶行知研究基金會會訊;1996年Z4期

    10 徐瑋;;重視學校圖書的陶行知先生[J];上海教育;1998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衛(wèi)建國;;陶行知先生是我黨的親密戰(zhàn)友[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年會會刊[C];1987年

    2 陳屏;;學習陶行知 研究陶行知[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87年

    3 張煥欣;;在陶行知先生塑像前[A];福建省陶研會2001年工作會議專輯[C];2001年

    4 卓國衛(wèi);;試論陶行知先生的人格魅力——參加全國陶研骨干培訓有感[A];福建省陶研會2001年工作會議專輯[C];2001年

    5 王雁華;楊耀坤;;春風吹綻課改花——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導我們搞課改[A];《新時代的腳步聲》之三——“陶花”綻放江南岸[C];2002年

    6 阮素芳;;借鑒陶行知思想 建構創(chuàng)新教育[A];高教改革研究與實踐(下冊)——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3年

    7 ;加拿大唐納德回憶陶行知[A];慶祝福建省陶行知研究會成立二十周年專輯論文集[C];2004年

    8 徐書業(yè);;陶行知科學教育思想論略[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9 陳志昂;;淺談陶行知的全面發(fā)展教育思想[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87年

    10 宋瑞玲;;陶行知的“小先生制”及其啟示[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計方勝;[N];中國教育報;2009年

    2 本報記者  王友文;[N];中國教育報;2006年

    3 本報記者  張樹偉;[N];中國教育報;2006年

    4 馬鞍山 張曙光;[N];黃山日報;2009年

    5 王運來 龔放 羅靜;[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2年

    6 康敘五;[N];蘭州日報;2006年

    7 本報記者  蘇令;[N];中國教育報;2006年

    8 祝彥;[N];學習時報;2006年

    9 本報記者 翟晉玉;[N];中國教育資訊報;2002年

    10 鹽城市大縱湖初中 徐開泉;[N];成才導報.教育周刊;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擎華;陶行知與民國社會改造[D];山東大學;2008年

    2 蔡幸福;陶行知與牧口常三郎教育思想比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3 楊俊;批判電影《武訓傳》運動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4 陸克儉;發(fā)現(xiàn)與解放[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5 蘭軍;民國時期中國教育在國際教育論壇上的展現(xiàn)[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6 肖曉瑪;杜威美育思想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7 汪楚雄;中國新教育運動研究(1912-1930)[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8 牛利華;“回歸生活世界”思潮的教育學省察[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9 劉永生;《申報》的對日輿論研究(1931.9~1937.12)[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10 楊娟;蘇南鄉(xiāng)村教育研究(1905-1937)[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程潔;陶行知關于鄉(xiāng)村學校課程教學法思想及其現(xiàn)實意義[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2 張春喜;試論陶行知鄉(xiāng)村教育思想及其現(xiàn)實意義[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3 譚小雄;從20世紀二三十年代鄉(xiāng)村教育運動看當前中國農(nóng)村教育改革[D];中南大學;2007年

    4 余慶東;對陶行知與杜威教育哲學思想比較及思考[D];江西師范大學;2005年

    5 許瓊華;陶行知的幼兒科學教育理論與實踐探索[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6 涂雪峰;陶行知社會改造思想初探[D];湖南師范大學;2002年

    7 陳剛;陶行知學校民主管理思想及其現(xiàn)代價值[D];江西師范大學;2003年

    8 劉長貴;陶行知的生活德育理論及其當代價值[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9 林永希;陶行知的教師教育思想與我國教師專業(yè)化[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05年

    10 張婷;陶行知創(chuàng)造教育思想對中學德育的啟示[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關鍵詞:生活教育理論的當代價值與世界意義——兼論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三全”功能,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0343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jiaoyulilunlunwen/10343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d22ca***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