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法教學提升的“道”與“術(shù)”
本文選題:國際法 + 教學; 參考:《中國大學教學》2017年04期
【摘要】:在當代中國,妥善進行國際法教學的"道"就在于教師對于國際法的"真知"與"真愛"。所謂"真知",就是對于國際法在國際關系中性質(zhì)如何、功能怎樣的真正了解;"真愛",就是基于真知而產(chǎn)生的、對于國際法在自身事業(yè)和國家發(fā)展前途中作用的肯定,以及對發(fā)展和完善國際法的使命感。進而將這種知和愛演化成一種敬業(yè)精神,轉(zhuǎn)化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國際法的認同和熱情。而提升國際法教學質(zhì)量的"術(shù)",主要在于"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在"教什么"方面,要倡導"抓大放小",也就是將對于國際法理解和應用最為重要的基礎性的觀念、整體框架和應用技術(shù)交代給學生;在"怎么教"這一方面,強調(diào)以問題為核心、以問題為導向,引領學生深入思考,將國際法學活、學透。
[Abstract]: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proper teaching of international law lies in teachers'"true knowledge" and "true love" of international law. The so-called "true knowledge" is a true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and func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rue love" is based on true knowledge and affirms the role of international law in its own cause and in the future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a sense of mission to the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Then, this kind of knowledge and love is transformed into a kind of professionalism and students' recognition and enthusiasm for international law in the course of their study. The "skill"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international law teaching mainly lies in the question of "what to teach" and "how to teach". In the area of "what to teach", we should advocate "pay attention to the big and let go of the small", that is, to explain to the students the basic concepts, the overall framework and the applied technology that are the most important for the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in this respect, "how to teach". Emphasis on problem as the core, problem-oriented, leading students to think deeply, international law work, learn thoroughly.
【作者單位】: 吉林大學法學院;吉林大學公共外交學院;
【分類號】:D99-4;G64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倪學偉;;論國際法與國內(nèi)法的辨證關系[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0年05期
2 楊煉;國際法與國內(nèi)法關系之憲政模式比較[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3 劉芳雄;;論國際法發(fā)展的表現(xiàn)與前景[J];求索;2005年11期
4 付文明;;《國際法教程》學習輔導[J];領導之友;2006年03期
5 梁濤;;論國際法的晚近發(fā)展趨勢及其面臨的挑戰(zhàn)[J];云南財貿(mào)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6 易顯河;;向共進國際法邁步[J];西安政治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7 溫樹斌;;國際法基本屬性之思辨[J];河北法學;2007年08期
8 胡育云;;對國際法法律效力的反思[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10期
9 古祖雪;;國際法體系的結(jié)構(gòu)分析[J];政法論壇;2007年06期
10 張衛(wèi)明;;近二十年晚清國際法研究的回顧與前瞻[J];法律文獻信息與研究;2007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高寧;;國際法與構(gòu)建和諧世界[A];2006年中國青年國際法學者暨博士生論壇論文集(國際公法卷)[C];2006年
2 黃偉;;也論國際法的等級[A];2008全國博士生學術(shù)論壇(國際法)論文集——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分冊[C];2008年
3 謝小慶;;論國際法的歷史類型[A];2008全國博士生學術(shù)論壇(國際法)論文集——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分冊[C];2008年
4 李杰豪;;國際和諧與國際法的“系統(tǒng)平衡論”——權(quán)力、利益與道德的范疇[A];2008全國博士生學術(shù)論壇(國際法)論文集——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分冊[C];2008年
5 白中紅;;論海上能源通道安全的國際法基礎[A];2008全國博士生學術(shù)論壇(國際法)論文集——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分冊[C];2008年
6 劉繼勇;;國際法與國際關系論[A];當代法學論壇(二○○九年第2輯)[C];2009年
7 溫樹斌;;關于國際法“法律性”的辯證思考——理論和實踐的視角[A];2006年中國青年國際法學者暨博士生論壇論文集(國際公法卷)[C];2006年
8 楊松;;國際法與國際貨幣新秩序研究[A];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獲獎成果匯編(2003—2004年度)[C];2003年
9 何志鵬;;國際法治的中國立場[A];“2020年的國際法”暨中國青年國際法學者論壇會議論文集[C];2011年
10 黃志雄;;國際法視角下的企業(yè)社會責任運動與中國和平發(fā)展[A];2006年中國青年國際法學者暨博士生論壇論文集(國際公法卷)[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7條
1 張謙;建設和諧世界理念與國際法價值[N];光明日報;2007年
2 燁泉;維護網(wǎng)絡安全國際法應有所作為[N];法制日報;2013年
3 武漢大學法學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曾令良;和諧世界呼喚新的國際法[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年
4 謝小慶;如何認識當代國際法的作用[N];人民法院報;2005年
5 劉敬東;國際公法不容挑戰(zhàn)[N];法制日報;2003年
6 本報記者郭恒忠 中國人民大學講師陰劍峰;美英對伊動武缺乏國際法律依據(jù)[N];法制日報;2003年
7 法學所課題組;人文社會科學前沿掃描[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羅國強;論新世紀國際法之本體[D];復旦大學;2006年
2 秦倩;國際法與宗教非政府組織[D];復旦大學;2007年
3 藺運珍;論馬克思恩格斯的國際法思想[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4 賈少學;全球化時代的國際法與國內(nèi)法關系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5 吳錦標;國際法與國際秩序[D];山東大學;2006年
6 李春林;國際法上的貿(mào)易與人權(quán)關系論[D];華東政法學院;2004年
7 王忠寶;論國際法上的禁止使用武力原則[D];中國政法大學;2004年
8 劉衡;國際法之治:從國際法治到全球治理[D];武漢大學;2011年
9 張衛(wèi)明;晚清中國對國際法的運用[D];復旦大學;2011年
10 陳穎健;公共衛(wèi)生全球合作的國際法律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畢中周;論國際法對化學武器的規(guī)制[D];華東政法大學;2015年
2 呂s,
本文編號:1817418
本文鏈接:http://lk138.cn/falvlunwen/guojifa/1817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