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無創(chuàng)痛艾灸緩解和抗運動性疲勞作用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1-07 01:03
目的:通過實驗觀察無創(chuàng)痛艾灸緩解和抗運動性疲勞的療效與可能的作用機理。方法:隨機將60名大學生運動員分成三組,每組20人,分別為實驗組和空白對照組,令其進行為無創(chuàng)痛艾灸緩解和抗運動性疲勞的作用進一步提供實驗數據和理論上的支持,使傳統(tǒng)中醫(yī)術在運動隊中更好地開展和應用。800米全力跑,然后測試其相應的反映運動性疲勞的生理生化指標,實驗組進行無創(chuàng)痛艾灸,共灸療3個療程,每個療程為6天,兩個療程之間休息1天,空白對照組不做任何處理。實驗組根據取穴的不同分為壯陽組和強壯組,強壯組取雙側足三里穴、脾腧穴、神闕穴;壯陽組取命門穴、關元穴、雙側太溪穴。20天后全部受試者再進行800米全力跑,測試指標及方法同前。結果: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對心率、皮膚兩點辨別閾,閃光融合率,血乳酸、血氨、800米成績等生理生化指標有很好的良性調節(jié)作用(P<0.05),說明無創(chuàng)痛艾灸能夠有效地緩解和抗運動性疲勞。但是強壯組和壯陽組無明顯差別(P>0.05)。結論:實驗組中強壯組主要以培補“后天之本”脾胃為立論依據,通過調理脾胃功能發(fā)揮對機體的良性調節(jié)作用;壯陽組主要以激發(fā)“先天之本”腎精為立論依據,通過調整下丘...
【文章來源】:東北師范大學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3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2. 文獻綜述
2.1 現代運動生理學關于運動性疲勞發(fā)生機制的闡述
2.1.1 運動性疲勞的中樞機制
2.1.1.1 中樞疲勞的化學機制
2.1.1.2 中樞疲勞的神經機制
2.1.1.3 “肌肉智慧理論假說”
2.1.2 運動性疲勞的外周疲勞機制
I與外周肌肉疲勞"> 2.1.2.1 乳酸鹽、[pH]I與外周肌肉疲勞
I、[PCr]I與外周肌肉疲勞"> 2.1.2.2 [ATP]I、[PCr]I與外周肌肉疲勞
2+、Pi與外周肌肉疲勞"> 2.1.2.3 Ca2+、Pi與外周肌肉疲勞
2.1.2.4 膜電位、興奮-收縮偶聯與外周肌肉疲勞
2.1.2.5 糖與外周肌肉疲勞
2.2 中醫(yī)對運動性疲勞的病因病機認識
2.3 近年來灸法的研究進展
2.3.1 中醫(yī)灸法概述
2.3.2 灸法的作用及其機理的研究進展
2.3.2.1 灸法對機體免疫系統(tǒng)的影響及機理
2.3.2.2 灸法對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影響
2.3.2.3 灸法在體育運動中的應用研究
3 研究內容和方法
3.1 受試對象
3.2 分組及處理方法
3.3 實驗方法
3.4 觀察指標
3.5 數據處理
4 研究結果
4.1 三組治療前后心率變化比較
4.2 三組治療前后皮膚兩點辨別閾對照表比較
4.3 三組治療前后閃光融合率變化比較
4.4 三組治療前后血氨變化比較
4.5 三組治療前后血乳酸變化比較
4.6 三組治療前后 800 米成績變化比較
5 分析與討論
5.1 對強壯組延緩和抗運動性疲勞的相關機制的分析和探討
5.2 對益陽組延緩和抗運動性疲勞的相關機制的分析和探討
6 結論
7 建議
主要參考文獻
致 謝
本文編號:2961588
【文章來源】:東北師范大學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3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2. 文獻綜述
2.1 現代運動生理學關于運動性疲勞發(fā)生機制的闡述
2.1.1 運動性疲勞的中樞機制
2.1.1.1 中樞疲勞的化學機制
2.1.1.2 中樞疲勞的神經機制
2.1.1.3 “肌肉智慧理論假說”
2.1.2 運動性疲勞的外周疲勞機制
I與外周肌肉疲勞"> 2.1.2.1 乳酸鹽、[pH]I與外周肌肉疲勞
I、[PCr]I與外周肌肉疲勞"> 2.1.2.2 [ATP]I、[PCr]I與外周肌肉疲勞
2+、Pi與外周肌肉疲勞"> 2.1.2.3 Ca2+、Pi與外周肌肉疲勞
2.1.2.4 膜電位、興奮-收縮偶聯與外周肌肉疲勞
2.1.2.5 糖與外周肌肉疲勞
2.2 中醫(yī)對運動性疲勞的病因病機認識
2.3 近年來灸法的研究進展
2.3.1 中醫(yī)灸法概述
2.3.2 灸法的作用及其機理的研究進展
2.3.2.1 灸法對機體免疫系統(tǒng)的影響及機理
2.3.2.2 灸法對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影響
2.3.2.3 灸法在體育運動中的應用研究
3 研究內容和方法
3.1 受試對象
3.2 分組及處理方法
3.3 實驗方法
3.4 觀察指標
3.5 數據處理
4 研究結果
4.1 三組治療前后心率變化比較
4.2 三組治療前后皮膚兩點辨別閾對照表比較
4.3 三組治療前后閃光融合率變化比較
4.4 三組治療前后血氨變化比較
4.5 三組治療前后血乳酸變化比較
4.6 三組治療前后 800 米成績變化比較
5 分析與討論
5.1 對強壯組延緩和抗運動性疲勞的相關機制的分析和探討
5.2 對益陽組延緩和抗運動性疲勞的相關機制的分析和探討
6 結論
7 建議
主要參考文獻
致 謝
本文編號:2961588
本文鏈接:http://lk138.cn/yixuelunwen/yundongyixue/296158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