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40年代“主觀論”中的文學、政治與歷史
發(fā)布時間:2020-11-22 08:03
胡風的主觀論在胡風研究中一直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因為它體現(xiàn)了胡風文藝思想的特殊性,也是界定胡風文藝思想的重要依據(jù)。在不同時期,胡風對創(chuàng)作中作家主觀作用的強調(diào)既有一致性,也存在差異,本文主要關(guān)注的是20世紀40年代胡風主觀論問題的提出,試圖通過對與之相關(guān)的各種思潮和論爭的研究,在一個歷史的框架內(nèi)重新來理解這一問題。 40年代胡風等人的“主觀論”的提出是為了反對左翼陣營中的教條主義,在文藝上的直接對立面是姚雪垠、沙汀、茅盾等的文學創(chuàng)作,而在思想和學術(shù)上,另一個對立面則是郭沫若的儒墨研究,后者在現(xiàn)有的胡風研究中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而缺乏對這一問題的理解,我們就無法全面地認識“主觀論”在反對教條主義問題上的某種限度。同時,“主觀論”與“才子集團”的“生活態(tài)度論”之間也存在著復雜的關(guān)系,“主觀論”的提出跟“生活態(tài)度論”有很大的關(guān)系,但在1948年的“香港批判”中,“才子集團”是批判“主觀論”的主要力量,F(xiàn)有的胡風研究在涉及“生活態(tài)度論”時,往往局限于執(zhí)守與背叛這樣一個框架,沒有對“生活態(tài)度論”和“香港批判”本身的觀點和動力作更多的研究,而缺乏這種視角,我們就不能理解“才子集團”從“生活態(tài)度論”到“香港批判”的轉(zhuǎn)變,也不能理解相對而言胡風的執(zhí)守究竟意味著什么。 “主觀論”提倡主觀和感性并不是偶然的,這跟民族主義等思潮訴諸人們的情感、用“民族的”標準對馬克思主義的階級的、國際主義的標準的擠壓有關(guān),是左翼知識分子自覺的理論努力,試圖來發(fā)展馬克思主義中主體性的、情感性的一面,是國統(tǒng)區(q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努力中的組成部分。馬恩關(guān)于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著作和魯迅以來的本土革命文藝傳統(tǒng)構(gòu)成了他們的理論資源。沒有這樣一個背景,單純從胡風文藝思想本身出發(fā),我們就無法正確認識“感性對象”等概念在這一時期胡風思想中的出現(xiàn),也無法對胡風文藝思想在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傳統(tǒng)中的地位作出合理評價。
【學位單位】:清華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年份】:2008
【中圖分類】:I206.6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導論
1.1 文獻綜述
1.1.1 主觀論及其批評史
1.1.2 黃藥眠的立場
1.1.3 香港批判
1.1.4 從革命的反對派到反革命
1.1.5 關(guān)于胡風文藝思想的反思
1.2 “主觀論”問題的緣起
1.2.1 《七月》與《希望》的差別
1.2.2 “民族文學”
1.2.3 儒學的復興
1.2.4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第2章 郭沫若與左翼陣營的儒墨之爭
2.1 屈原的思想
2.2 儒墨的批判
2.3 反對教條主義
第3章 “才子集團”的“生活態(tài)度論”
3.1 “生活三度”說
3.2 感性生活與理性生活
3.3 唯“唯物的思想”論
3.4 批評與反思
第4章 “主觀論”及其對象
4.1 感性的對象
4.2 “在混亂里面”
4.3 個性解放
第5章 “主觀論”與“香港批判”
5.1 文藝的新方向
5.2 論主觀問題
5.3 論小資產(chǎn)階級的改造
5.4 文藝的感性作用
第6章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致謝
個人簡歷、在學期間發(fā)表的學術(shù)論文
【參考文獻】
本文編號:2894382
【學位單位】:清華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年份】:2008
【中圖分類】:I206.6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導論
1.1 文獻綜述
1.1.1 主觀論及其批評史
1.1.2 黃藥眠的立場
1.1.3 香港批判
1.1.4 從革命的反對派到反革命
1.1.5 關(guān)于胡風文藝思想的反思
1.2 “主觀論”問題的緣起
1.2.1 《七月》與《希望》的差別
1.2.2 “民族文學”
1.2.3 儒學的復興
1.2.4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第2章 郭沫若與左翼陣營的儒墨之爭
2.1 屈原的思想
2.2 儒墨的批判
2.3 反對教條主義
第3章 “才子集團”的“生活態(tài)度論”
3.1 “生活三度”說
3.2 感性生活與理性生活
3.3 唯“唯物的思想”論
3.4 批評與反思
第4章 “主觀論”及其對象
4.1 感性的對象
4.2 “在混亂里面”
4.3 個性解放
第5章 “主觀論”與“香港批判”
5.1 文藝的新方向
5.2 論主觀問題
5.3 論小資產(chǎn)階級的改造
5.4 文藝的感性作用
第6章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致謝
個人簡歷、在學期間發(fā)表的學術(shù)論文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忠;胡風的“五四”新文藝觀與現(xiàn)實主義理論[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2 曹艷紅;試述郭沫若《孔墨的批判》的得失[J];郭沫若學刊;2003年02期
3 范際燕;胡風文藝思想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4 陳思和;胡風對現(xiàn)實主義理論建設(shè)的貢獻[J];海南師院學報;1997年02期
5 范際燕;胡風文藝思想的源脈與特色[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6 張光芒;胡風啟蒙文學觀新論[J];人文雜志;2003年03期
7 梅瓊林;胡風現(xiàn)象:啟蒙現(xiàn)實主義的理論建構(gòu)[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01期
8 劉再復;朱寨;丹晨;樂黛云;嚴家炎;繆俊杰;呂林;樊駿;陳全榮;王富仁;蔣守謙;高遠東;;關(guān)于胡風文藝思想的反思(座談會發(fā)言)[J];文學評論;1988年05期
9 支克堅;;胡風與中國現(xiàn)代文藝主潮[J];文學評論;1988年05期
10 錢理群;;胡風與五四文學傳統(tǒng)[J];文學評論;1988年05期
本文編號:2894382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wenyilunwen/yishull/2894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