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德國文學對易卜生戲劇創(chuàng)作的影響
[Abstract]:The life and creation road of Norwegian dramatist Ibsen is inextricably connected with Germany. The content, style and method of his drama creation are all influenced by German literature. Ibsen was nurtured by German literature from an early age, and his life in Germany for 17 years made him more deeply involved in German literature. In terms of the content of Ibsen's drama, German literature has been marked in such aspects as theme, plot, conception and theme, among which Goethe and Schiller have greatly influenced i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drama style, Germany is not only the elicitor of the transition from poetry style to prose style, but also the promoter of Ibsen drama styl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drama creation methods, Ibsen's romantic drama and realistic drama were directly or indirectly influenced by German literature.
【作者單位】: 華中師范大學;武漢理工大學;
【分類號】:I533.073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錢浪;;易卜生戲劇中的家庭與孩子[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1年06期
2 陳平;;對《玩偶之家》中娜拉出走的重新解讀[J];長城;2011年02期
3 鄭漢生;;論易卜生《玩偶之家》中出走的娜拉[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09期
4 嚴月英;;矛盾夾縫中的真實者——海達·高布樂的人物形象分析[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5 賀輝艷;張靜嬋;;Nora's Possible Way Out——To See It through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Nora and Kristine[J];海外英語;2011年10期
6 王利清;;女人的夢幻/夢幻的女人——解讀易卜生的現(xiàn)代主義作品《海上夫人》[J];林區(qū)教學;2007年10期
7 王小玲;孤獨者:在極端中行走的精神貴族——《人民公敵》與《孤獨者》主人公之比較[J];理論與現(xiàn)代化;2005年S1期
8 王習藝;論易卜生式的英雄[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2年05期
9 高丹;鄒建軍;;善與惡的沖突:論培爾·金特的宗教救贖之路[J];外國語文;2010年03期
10 朱洪祥;;解讀易卜生的戲劇創(chuàng)作轉(zhuǎn)向[J];時代文學(下半月);2009年12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李兵;易卜生心理現(xiàn)實主義劇作研究[D];中央戲劇學院;2005年
2 冷嘉;家庭、革命與倫理重建[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3 杜雪琴;易卜生戲劇地理詩學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鄧嵐;論易卜生后期象征劇中的“婚姻結(jié)”[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2 高丹;從《布朗德》和《培爾·金特》看易卜生的矛盾思想[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3 李澤濤;象征主義戲劇藝術(shù)探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4 孫大林;曹禺早期劇作的命運觀念研究[D];青島大學;2003年
5 張廉;易卜生詩歌與“易卜生主義”[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6 馬煥然;易卜生后期戲劇研究[D];蘭州大學;2008年
7 林麗英;奏響現(xiàn)代戲劇之序曲的美妙音符[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8 王丹;“易卜生主義”與五四新文學[D];西南大學;2009年
9 艾洪磊;曹禺、易卜生戲劇女性形象比較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10 劉遙;倫理困境與自由危機[D];華中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聶珍釗;;不朽的易卜生與易卜生研究新發(fā)展[J];國際學術(shù)動態(tài);2007年02期
2 陳靚;;第十二屆國際易卜生年會綜述[J];外國文學動態(tài);2010年02期
3 米欽柯·卡庫坦尼;陳世警;;現(xiàn)代戲劇之父易卜生[J];世界文化;1981年04期
4 西川;;現(xiàn)代性的根源:易卜生戲劇面面觀——挪威奧斯陸大學克努特教授訪問我刊并發(fā)表演講[J];外國文學研究;2007年02期
5 王寧;;超越“易卜生主義”[J];中國圖書評論;2008年03期
6 ;跨文化的易卜生[J];國際學術(shù)動態(tài);2010年02期
7 克努特;張國琳;;現(xiàn)代性之根源:易卜生戲劇面面觀[J];世界文學評論;2007年01期
8 蹇昌槐;易卜生與戲劇的“近代突破”[J];外國文學研究;1988年04期
9 周昕;王卓;李安;;生態(tài)批評視角下的易卜生研究——“綠色易卜生”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綜述[J];外國文學研究;2009年03期
10 建軍;第三屆易卜生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綜述[J];當代外國文學;2005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7條
1 張連橋;;易卜生與奧尼爾戲劇人物的自我觀念——以《培爾·金特》和《無窮歲月》為例[A];當代美國戲劇研究——第14屆全國美國戲劇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劉玨;;郭沫若早期劇作與愛爾蘭近代劇之比較研究[A];郭沫若研究第二輯[C];1986年
3 鄭賢軍;;簡論田納西·威廉斯的“新的造型”[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4年會論文集[C];2004年
4 鄭賢軍;;論《送菜升降機》中的玩笑[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6年
5 李煒;;從契訶夫到沈虹光:現(xiàn)實主義戲劇的一種寫法[A];“湖北作家與外國文學”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聶珍釗;;全國外國文學研究會副會長聶珍釗教授在閉幕式上的發(fā)言[A];當代美國戲劇研究——第14屆全國美國戲劇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7 劉慧;李姝娟;沈訓嬌;;永遠在路上——從《毛猿》看奧尼爾的基督教意識[A];當代美國戲劇研究——第14屆全國美國戲劇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宗信;德國文學在中國[N];文學報;2002年
2 阿諾-比特·格累克 Anne-Bitt Gerecke;今日之德國文學[N];中國圖書商報;2004年
3 林均;“德國文學教皇”梳理經(jīng)典[N];文學報;2003年
4 王濱濱;文學基金資助了誰?[N];文學報;2006年
5 葉雋;中國文化里所具有的“世界精神”[N];中國圖書商報;2007年
6 海東;德國文學在中國的解讀和誤讀[N];中國圖書商報;2007年
7 張黎;文學的分裂是知識界分裂的必然結(jié)果[N];文藝報;2001年
8 傅小平;克萊斯特作品引進中國[N];文學報;2007年
9 鐘靖;第三屆德國圖書獎迎來新生代女作家[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7年
10 本報記者 王位;諾貝爾文學獎:不能不說的尷尬[N];中國文化報;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衛(wèi)嶺;奧尼爾的創(chuàng)傷記憶與悲劇創(chuàng)作[D];蘇州大學;2008年
2 廖峻;迪倫馬特戲劇中的迷宮世界[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7年
3 杜新宇;山姆·謝潑德戲劇創(chuàng)作中的新現(xiàn)實主義傾向[D];山東大學;2010年
4 蕭萍;折光的匯合:曖昧與脅迫性生存[D];上海戲劇學院;2005年
5 姜萌萌;幻象與現(xiàn)實·真實與虛假[D];上海戲劇學院;2006年
6 邱佳嶺;論湯姆·斯托帕德文人劇[D];上海戲劇學院;2009年
7 黃堅;從“我是誰?”到“我們是誰”:論奧古斯特·威爾遜戲劇中的美國黑人身份認同[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8 薛晶;薩特戲劇的情境研究[D];上海戲劇學院;2009年
9 陳琳;溫迪·華瑟斯汀女性意識喜劇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10 遲曉虹;尤金·奧尼爾的悲劇想象[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鐘云霞;困境與選擇[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2 萬同新;易卜生戲劇誤讀現(xiàn)象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2年
3 羅聞;易卜生在中國的歷史命運[D];中南大學;2010年
4 張瑾;易卜生戲劇中個人主義的不同表達方式[D];上海戲劇學院;2011年
5 郭琳;論尼基福羅娃戲劇創(chuàng)作的當下性[D];黑龍江大學;2013年
6 高丹;從《布朗德》和《培爾·金特》看易卜生的矛盾思想[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7 陸憲偉;俄羅斯戲劇家尼·科利亞達作品中的時空世界[D];吉林大學;2012年
8 張東亮;論尤金·奧尼爾戲劇中的宗教因素[D];蘇州大學;2008年
9 李德清;論奧尼爾及其戲劇中的“家”的主題[D];吉林大學;2008年
10 袁藝林;易卜生詩歌中的三重地理空間建構(gòu)[D];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2471176
本文鏈接:http://lk138.cn/wenyilunwen/wxchuangz/2471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