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話語的圖像—早期西方攝影鏡頭下的中國女性形象
【學位單位】:暨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J405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選題背景
1.2 研究現(xiàn)狀
1.2.1 后殖民主義研究
1.2.2 攝影史研究
1.3 研究思路
第二章 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人”的歷史流變
2.1 天朝上國的賽里斯人
2.2 破敗王朝的“黃禍”
2.3 民主共和國的公民
第三章 被凝視的中國女性
3.1 封建形象:女性作為附屬的視覺信碼
3.1.1 女嬰:出生意味著噩夢
3.1.2 少女:維護秩序的犧牲品
3.1.3 新娘:待價而沽的商品
3.1.4 婦女:秩序的受害者亦是維護者
3.2 典型形象:女性作為階級界定的視覺信碼
3.2.1 街拍社會底層人士:邊緣人注定卑微
3.2.2 戰(zhàn)爭破敗景象中的難民婦女
3.2.3 帶枷鎖的女囚形象
3.3 照相館設計擺拍:儀式化的雙重趣味
3.3.1 貴族審美新趣味:民主肖像?設計擺拍?
3.3.2 被凝視的交際花:欲望的挑逗
第四章 新國人形象:女性作為公民的視覺信碼
4.1 女學生:追求知識的國民之母
4.2 現(xiàn)代新娘:自由戀愛的先鋒
4.3 摩登女郎:西方時尚的復制
第五章 復數(shù)的女人味:女性作為符號的信碼
5.1 梳妝:分身照
5.2 裹足:對身體的規(guī)訓
5.3 紡織:制造與世隔絕的內(nèi)閨
第六章 “他者”的凝視:誰的機器?為了誰,反對誰?
6.1 機器等于話語
6.1.1 影像作為客觀的表征
6.1.2 影像作為主觀的解釋
6.2 影像的話語實踐:中國女性的形象編碼
6.2.1 獵奇式的俯視:記憶與想象的建構
6.2.2 戀物癖式的觀賞:欲望與對抗死亡的交織
6.2.3 殖民式的凝視:先進與落后的對立
6.2.4 偏見式的物化:自我與他者的界定
后記
參考文獻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取得的學術成果
致謝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之凡;沈祥勝;;西方圖像的殖民主義建構和視覺文化批判——以19世紀繪畫和攝影為例[J];武漢紡織大學學報;2015年05期
2 張建琴;;在“他者”鏡像中審視自身——當代中國“西方視域中的中國形象”研究述評[J];社會科學輯刊;2015年01期
3 郎揚;;19世紀基督教新教對中國婦女形象的建構[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6期
4 李方甜;董國強;;從“魔術”到“時尚”——照相術在近代中國的嬗變[J];書屋;2014年02期
5 祁林;;視覺文化視野中的話語分析[J];南京社會科學;2013年05期
6 應愛萍;;西方攝影史學的嬗變與新攝影史[J];美苑;2013年01期
7 曾慶香;;圖像化生存:從跡象到擬像、從表征到存在[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2年05期
8 楊紅林;;義和團時期西方影像背后的“中國觀”——以中國國家博物館藏詹姆斯·利卡爾頓攝立體照片為中心的考察[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2年07期
9 王霞;;西方中心論語境下的近代中國婦女形象——兼及形象學理論運用的反思[J];蘭州學刊;2012年04期
10 南無哀;;另一半人的中國——1900年詹姆斯·利卡爾頓的中國之行[J];中國攝影;2012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鄒雅艷;13-18世紀西方中國形象演變[D];南開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陳之凡;西方圖像的中國形象異化和視覺文化批判[D];武漢紡織大學;2016年
2 蒙文彪;《相框中的“變色龍”》—近代來華基督教傳教士鏡頭下的“中國形象”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6年
3 魏浩安;20世紀30年代民國紀實攝影初探[D];西北師范大學;2015年
4 郭秋孜;民國攝影與中國視覺現(xiàn)代性研究[D];南京大學;2014年
5 楊威;清末民國(1845-1949)照相館人物布景攝影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13年
6 朱立國;觀看之道——當前語境下的圖像接受[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7 陳鈺;論蘇珊·桑塔格的視覺文化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869180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wenyilunwen/sheyingyishulunwen/2869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