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韩国日本在线观看免费,A级尤物一区,日韩精品一二三区无码,欧美日韩少妇色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攝影論文 >

作為話語的圖像—早期西方攝影鏡頭下的中國女性形象

發(fā)布時間:2020-11-03 22:17
   東方對于西方來說是一個充滿神秘和誘惑的國度,當照相機這一媒介被引入中國后,照片的圖像本應承擔著記錄真實的中國面貌的義務,但西方攝影師往往通過鏡頭的取景選擇、框架設置、場景設計、模特擺拍等方式,展示出他者的中國形象。實際上,對于一個社會的評判,主要依賴于這個國家對待女人和小孩的態(tài)度以及他們在時代大背景下的生存際遇。中國女性作為特定的人物群體,是西方攝影師關注的重點,成為了非西方之人物及西方現(xiàn)實欲望對象的標準。可以說,中國女性在異族和性別的雙重他者之中被凝視、被觀看、被言說,在影像這一真實、客觀的媒介之中,在祛魅的表征下展現(xiàn)中國婦女的面貌、生存狀態(tài),卻也在假象的隱喻中塑造出符合西方期望與想象的中國女性形象,相機像是一把槍支,在圖像背后暗含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差異、權利機制下的話語,控制視覺的在場,本文以西方攝影師鏡頭下的中國女性照片為視覺文本,以后殖民主義理論為基礎,闡述西方在想象和記憶中提煉出的中國女性色彩。本文將西方鏡頭下的中國女性形象視為一個整體的視覺文本,分章論述:第一章闡述本文選題背景及現(xiàn)有的研究基礎,將中國影像與形象研究分類為兩個部分:后殖民主義研究、攝影史研究。在歸類研究之上,指出本文將研究范圍限定在早期西方攝影師拍攝的中國女性的影像,同時,闡述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二章中國形象像一條變色龍,根據(jù)西方人的需求和期望變化而變化,本章闡述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人形象的歷史流變。第三章闡述西方鏡頭下被凝視的中國女性的封建形象,以女性的人生歷程為基礎,闡述女性作為附屬的視覺信碼;第二個部分闡述西方攝影師通過影像的語言對中國女性這一典型群體的塑造,用鏡頭進行階級的界定,即生活在社會底層的邊緣人、戰(zhàn)爭破敗景象中的難民婦女、戴枷鎖的女囚,同時指出照相館的設計擺拍的雙重趣味:攝影成為貴族的新名片或是西方攝影師對中國式肖像的建構,交際花的自我宣傳或是符合西方人性幻想“捷徑”。第四章闡述中國女性作為公民的視覺信碼,即在西方文化影響下,產(chǎn)生的新國人形象,即女學生、現(xiàn)代新娘、摩登女郎,塑造出新時代的中國女性形象,“第三世界女人”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化之間的變形,從而變成佐證西方文明的一種方式。第五章將女性作為符號的信碼,使得她們的形象解構為符號的表達,具體包括梳妝、裹足、紡織,通過攝影的方式完成符號的具象表達。第六章攝影機器本質(zhì)是他者的形象建構的一種“話語”方式,分析西方攝影師對中國女性的關注、建構的主觀動機、意圖:獵奇式的俯視、戀物癖式的觀賞、殖民式的凝視、偏見式的物化。
【學位單位】:暨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J405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選題背景
    1.2 研究現(xiàn)狀
        1.2.1 后殖民主義研究
        1.2.2 攝影史研究
    1.3 研究思路
第二章 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人”的歷史流變
    2.1 天朝上國的賽里斯人
    2.2 破敗王朝的“黃禍”
    2.3 民主共和國的公民
第三章 被凝視的中國女性
    3.1 封建形象:女性作為附屬的視覺信碼
        3.1.1 女嬰:出生意味著噩夢
        3.1.2 少女:維護秩序的犧牲品
        3.1.3 新娘:待價而沽的商品
        3.1.4 婦女:秩序的受害者亦是維護者
    3.2 典型形象:女性作為階級界定的視覺信碼
        3.2.1 街拍社會底層人士:邊緣人注定卑微
        3.2.2 戰(zhàn)爭破敗景象中的難民婦女
        3.2.3 帶枷鎖的女囚形象
    3.3 照相館設計擺拍:儀式化的雙重趣味
        3.3.1 貴族審美新趣味:民主肖像?設計擺拍?
        3.3.2 被凝視的交際花:欲望的挑逗
第四章 新國人形象:女性作為公民的視覺信碼
    4.1 女學生:追求知識的國民之母
    4.2 現(xiàn)代新娘:自由戀愛的先鋒
    4.3 摩登女郎:西方時尚的復制
第五章 復數(shù)的女人味:女性作為符號的信碼
    5.1 梳妝:分身照
    5.2 裹足:對身體的規(guī)訓
    5.3 紡織:制造與世隔絕的內(nèi)閨
第六章 “他者”的凝視:誰的機器?為了誰,反對誰?
    6.1 機器等于話語
        6.1.1 影像作為客觀的表征
        6.1.2 影像作為主觀的解釋
    6.2 影像的話語實踐:中國女性的形象編碼
        6.2.1 獵奇式的俯視:記憶與想象的建構
        6.2.2 戀物癖式的觀賞:欲望與對抗死亡的交織
        6.2.3 殖民式的凝視:先進與落后的對立
        6.2.4 偏見式的物化:自我與他者的界定
后記
參考文獻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取得的學術成果
致謝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之凡;沈祥勝;;西方圖像的殖民主義建構和視覺文化批判——以19世紀繪畫和攝影為例[J];武漢紡織大學學報;2015年05期

2 張建琴;;在“他者”鏡像中審視自身——當代中國“西方視域中的中國形象”研究述評[J];社會科學輯刊;2015年01期

3 郎揚;;19世紀基督教新教對中國婦女形象的建構[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6期

4 李方甜;董國強;;從“魔術”到“時尚”——照相術在近代中國的嬗變[J];書屋;2014年02期

5 祁林;;視覺文化視野中的話語分析[J];南京社會科學;2013年05期

6 應愛萍;;西方攝影史學的嬗變與新攝影史[J];美苑;2013年01期

7 曾慶香;;圖像化生存:從跡象到擬像、從表征到存在[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2年05期

8 楊紅林;;義和團時期西方影像背后的“中國觀”——以中國國家博物館藏詹姆斯·利卡爾頓攝立體照片為中心的考察[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2年07期

9 王霞;;西方中心論語境下的近代中國婦女形象——兼及形象學理論運用的反思[J];蘭州學刊;2012年04期

10 南無哀;;另一半人的中國——1900年詹姆斯·利卡爾頓的中國之行[J];中國攝影;2012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鄒雅艷;13-18世紀西方中國形象演變[D];南開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陳之凡;西方圖像的中國形象異化和視覺文化批判[D];武漢紡織大學;2016年

2 蒙文彪;《相框中的“變色龍”》—近代來華基督教傳教士鏡頭下的“中國形象”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6年

3 魏浩安;20世紀30年代民國紀實攝影初探[D];西北師范大學;2015年

4 郭秋孜;民國攝影與中國視覺現(xiàn)代性研究[D];南京大學;2014年

5 楊威;清末民國(1845-1949)照相館人物布景攝影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13年

6 朱立國;觀看之道——當前語境下的圖像接受[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7 陳鈺;論蘇珊·桑塔格的視覺文化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86918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wenyilunwen/sheyingyishulunwen/286918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6d43c***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