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中國文學與佛教應對苦難的三種方式 文化雜談 佛教網(wǎng) 般若文海 佛學
本文關(guān)鍵詞:二十世紀中國文學與佛教應對苦難的三種方式,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資料形態(tài)】碩博文庫
【文獻屬性】湖南師范大學,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專業(yè),2003年度碩士學位論文
【文章標題】二十世紀中國文學與佛教應對苦難的三種方式
【英文標題】Chinese Literature of 20th Century and Three Buddhism Ways of Dealing with the Suffering
【文章作者】左文
【指導教師】羅成琰
【英文關(guān)鍵詞】Chinese literature of 20th century; Buddhism Suffering; Obeying the destiny; Extinguishing the destiny Salving;
【中文摘要】文學是人類言說苦難的詩學方式,宗教是苦難世界的人們幻想幸福的意識形態(tài)。對苦難的共同關(guān)注是佛教文化價值觀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首要契合點。在隨緣中承擔苦難、在還滅消解苦難、在度化中救贖苦難這三種佛教應對苦難的方式,為我們提供了闡釋佛教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之間關(guān)系的新視角。
文章以佛教“三法印”、“四圣諦”及禪宗理論為宗教理論背景,來論述佛教應對苦難的三種方式對20世紀中國文學的影響和滲透,同時通過對20世紀中國文學中帶有佛教色彩的如魯迅、沈從文、豐子愷、廢名、許地山、施蟄存、李叔同、蘇曼殊、徐志摩、汪曾祺、史鐵生、馬原、余華、阿來、閻真等作家及其作品的個案分析和系統(tǒng)梳理來論述20世紀中國文學對佛教應對苦難的三種方式在價值觀上的選擇、親近與背離,在這種雙向互動的論述中,文章認為,,因為對苦難及應對苦難的方式的共同關(guān)注,佛教獲得了現(xiàn)實層面的可行性和終極層面的永恒性,20世紀中國文學因此獲得了一種可貴的人本主義品質(zhì)。菩提之花與繆斯之光必將在未來繼續(xù)照亮人們遠離人生苦難、重返精神家園的漫漫旅程。
【英文摘要】Literature is the poetical way for the human beings to narrate the suffering, religion is a kind of ideology for people in the suffering to imagine happiness. Focusing on the suffering together is the first fusion point between Buddhism culture and Chinese literature of 20th century. There are three Buddhism ways to deal with the suffering . bearing suffering through obeying the destiny, dispelling the suffering through extinguishing the destiny and saving the suffering through salving the suffering ...
中文摘要 2-3
英文摘要 3-5
1 、 引言 5-8
2 、 第一節(jié) 隨緣--對苦難的承擔 8-24
3 、 第二節(jié) 還滅--對苦難的消解 24-36
4 、 第三節(jié) 度化--對苦難的救贖 36-53
結(jié)語 53-56
參考文獻 56-61
附錄 61-62
后記 62
本文關(guān)鍵詞:二十世紀中國文學與佛教應對苦難的三種方式,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29908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29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