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紀錄片創(chuàng)作中美術(shù)表現(xiàn)手法的運用
[Abstract]:Positive documentary is a complex of documentary works and film and television art. In the process of its audio-visual communication, it needs both visual and auditory elements, in which the picture plays a leading role. If the creators pay attention to the use of art techniques in the early filming and post-production of documentaries, they will be able to further enhance their aesthetic and ornamental qualities while highlighting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of their works.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in order to make good use of all kinds of art expression techniques in documentary creation, the author must grasp the angle and composition of the scene, the realistic and freehand brushwork in the shooting, and the animation design and color adjustment in the production. 1. Angle and composition of the scene
【作者單位】: 齊齊哈爾大學美術(shù)與藝術(shù)設(shè)計學院;
【基金】:齊齊哈爾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重點項目《基于網(wǎng)絡(luò)化、信息化、個性化的高校美術(shù)教學模式改革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6039
【分類號】:J952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鍵;從《人與熊》看紀錄片創(chuàng)作理念的變化[J];電視研究;2000年10期
2 孫曾田;紀錄片的價值與創(chuàng)作[J];電視研究;2000年12期
3 劉波;紀錄片創(chuàng)作方法論[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0年01期
4 劉頤靜;紀實與藝術(shù)表現(xiàn)──紀錄片的兩翼[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0年03期
5 王國平;人物紀錄片表現(xiàn)什么[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0年06期
6 劉通國;紀錄片創(chuàng)作的幾點感悟[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0年08期
7 王慶文;電視紀錄片創(chuàng)作的幾點思考[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0年S1期
8 張紅軍,朱梅;“真”的美化與“美”的真化——從美學角度看紀錄片創(chuàng)作的“合法手段”[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6期
9 王慰慈,方方;臺灣紀錄片創(chuàng)作訪談錄[J];現(xiàn)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2000年03期
10 劉宇鯤;對紀錄片本質(zhì)的再認識──兼議紀錄片創(chuàng)作中若干認識誤區(qū)[J];現(xiàn)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2000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董小玉;;紀錄片“真實”性的再解讀[A];求異與趨同——中國影視文化主體性追求與現(xiàn)代性建構(gòu):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第五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文集[C];2008年
2 趙劍;;試論紀錄片的關(guān)系真實[A];求異與趨同——中國影視文化主體性追求與現(xiàn)代性建構(gòu):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第五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文集[C];2008年
3 譚俐莎;;底層紀錄與時代見證(摘要)——中國獨立紀錄片掠影[A];求異與趨同——中國影視文化主體性追求與現(xiàn)代性建構(gòu):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第五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文集[C];2008年
4 邢虹文;;紀錄片編導(dǎo)人才素質(zhì)與培養(yǎng)方式的創(chuàng)新(摘要)——以紀錄片的制作過程為視角[A];求異與趨同——中國影視文化主體性追求與現(xiàn)代性建構(gòu):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第五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文集[C];2008年
5 孫紅云;;中國第一人稱紀錄片的發(fā)展及其特征[A];新世紀新十年:中國影視文化的形勢、格局與趨勢——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三屆年會暨第六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C];2010年
6 石屹;;白玉蘭國際紀錄片評獎活動的發(fā)展格局與趨勢[A];新世紀新十年:中國影視文化的形勢、格局與趨勢——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三屆年會暨第六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C];2010年
7 郭講用;;從《體育人間》看中國電視體育紀錄片[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4年
8 吳國慶;;借鑒國際紀錄片風尚 打造傳播精品[A];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第九次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7年
9 何蘇六;;加快紀錄片改革發(fā)展,凝練和提升文化氣質(zhì)[A];北京精神:構(gòu)建精神家園 提升文化軟實力——第五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論文集[C];2011年
10 何白;;基于“鉆石體系”的我國紀錄片產(chǎn)業(yè)競爭力研究[A];2013福建省傳播學年會論文集[C];2013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黃海貝;紀錄片:如何完成“紀錄”的使命[N];中國文化報;2007年
2 黃海貝;紀錄片:如何完成紀錄使命[N];今日信息報;2007年
3 本報記者 李舫;人文紀錄片:尋找失落的文化精神[N];人民日報;2006年
4 曾林;思維的品格:關(guān)于紀錄片的思考[N];中華新聞報;2008年
5 本報記者 王臻青;紀錄片為啥沒有院線觀眾?[N];遼寧日報;2010年
6 本報記者 英子;青海是紀錄片創(chuàng)作的高地[N];青海日報;2010年
7 深圳商報記者 劉瑜;紀錄片,賠本賺吆喝?[N];深圳商報;2010年
8 本報記者 陳原;電影紀錄片,期待喝彩[N];人民日報;2011年
9 喻德術(shù);國產(chǎn)紀錄片現(xiàn)狀艱難出路何方?[N];中國文化報;2011年
10 實習生 毛君 本報記者 張樹偉;推動紀錄片人才自覺發(fā)展[N];中國教育報;201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陸敏;紀錄片藝術(shù)傳播研究[D];武漢大學;2012年
2 趙曦;紀錄片邊界問題研究[D];中國傳媒大學;2008年
3 余權(quán);宣傳性紀錄片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4 黃瑛;“狂喜的真實”:沃納·赫爾佐格的紀錄片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5 盤旋;人類學視閾下的電視紀錄片創(chuàng)作[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6 羅鋒;“歷史的細語”:新紀錄運動中的底層影像研究(1991-2010)[D];復(fù)旦大學;2011年
7 李靈革;紀錄片下的中國[D];浙江大學;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謝杰;中國獨立紀錄片生存與發(fā)展初探[D];中南大學;2008年
2 羅娟;海外華人題材紀錄片的文化價值[D];暨南大學;2008年
3 石琳;紀錄片市場營銷為王[D];復(fù)旦大學;2008年
4 師歡歡;我國大陸?yīng)毩⒓o錄片傳播方式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5 張苗苗;試論紀錄片中商業(yè)利益和人文價值的統(tǒng)一對立[D];廈門大學;2009年
6 安麗平;中國獨立紀錄片研究[D];蘭州大學;2009年
7 王增偉;新紀實主義紀錄片[D];重慶大學;2009年
8 周菲菲;新虛構(gòu)紀錄片的美學特質(zhì)研究[D];河南大學;2009年
9 王潤田;論大型歷史考古紀錄片《巴人之謎》與《遠祖之謎》對“渝派紀錄片”的建構(gòu)作用[D];西南大學;2010年
10 唐莉;作為“民間記憶”的中國獨立紀錄片分析[D];安徽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398713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398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