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古詩詞主題教學探索
第1章 緒論
1.1 選題目的及意義
主題教學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 20 世紀 50 年代的美國。當時美國學校教育展開了一場教學改革運動,產(chǎn)生了以主題教學為代表的一系列新課程教學模式。主題教學這一概念的英文表達包括“thematic instruction”、“theme study”、“the project method”、“unit teaching”、“theme-bases instruction”等。雖然在表述上有一些差異,但都有一定的主題教學的思想。總結(jié)來看,主題教學是以跨學科、多角度的理論導向和研究方式走上學術(shù)研究舞臺的,它打破了傳統(tǒng)學科教學的界限,尋找不同學科間的聯(lián)系點,融合各學科的內(nèi)容,從而搭建起豐富廣泛的知識學習平臺。主題教學強調(diào)以學生為中心,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具有主題化、問題化、開放性和整合性的特點。主題教學的研究成果并不少,但具體到語文學科,成果并不多。在我國語文教育界,清華大學附屬小學竇桂梅結(jié)合自己的語文教學經(jīng)驗,提出了自己獨特的主題教學理論。竇式的主題教學理論與傳統(tǒng)的主題式教學理論并不完全相同,它側(cè)重以主題為綱,把分散的教材知識整合串聯(lián)起來,由個及類,形成立體的語文教學效果。主題的選擇參考了西方統(tǒng)整課程理論和比較文學中的母題研究,但更為重要的是對學生生命活動和情感體驗的關(guān)照。竇桂梅有許多成功的主題教學實踐案例,如課文《再見了,親人》《秋天的懷念》《晏子使楚》等等。然而在古詩詞教學方面,竇桂梅也承認:“對于我國古代詩詞的積累,以前我只注重積累的量,并沒有過多考慮怎樣才更有效。如果利用大主題來建構(gòu),如按照四季、地域、風俗等分別組合成‘山水’‘離別’‘節(jié)日’等主題系列詩歌,學生學習起來就會輕松許多,并學會對比與區(qū)分。那些經(jīng)過一代又一代生命參與的詩詞精品,被統(tǒng)整之后,獲得的一定是廣闊豐富的資源!雹偻ㄟ^分析中學語文課本中的古詩詞,筆者發(fā)現(xiàn)古詩詞的主題恰巧可以和學生的生活主題相切合。本研究參考和借鑒了主題教學,尤其是竇式主題教學的理論和方法,以中國古代詩歌主題學為依據(jù),力求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主題教學理論在語文學科中的應用范圍,通過探索古詩詞主題教學的模式和方法,為主題教學理論在語文學科中的發(fā)展和完善尋找合適的路徑。
.........
1.2 相關(guān)研究現(xiàn)狀
主題教學是以一種跨學科開放式的姿態(tài)登上學術(shù)舞臺的。美國學者哈納(L.A.Hanna)于 1955 年對主題教學的含義首次進行了比較系統(tǒng)的界定。他認為主題教學“是聚集于對某一具有社會意義的課題的理解而展開的有目的的學習體驗,其中這種課題被視為是一個橫斷各學科且基于兒童個體社會需求的意義整體”。①到了 20 世紀 80 年代,主題教學的理論研究繼續(xù)發(fā)展。這一時期,甘伯格(R.Camberg)和歐雷姆(J.Altheim)等人從“學生中心”和“整合課程”的視角出發(fā),嘗試對主題教學進行新的概念定位。他們認為“主題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強調(diào)通過廣泛的主題探究而非拘囿于某一學科領域來運作的教學模式”。② 此后,主題教學的思想與理論逐步傳入我國。我國有學者也逐漸開始關(guān)注這一領域,并嘗試對主題教學的概念和內(nèi)涵進行探索和研究。 一些學者從跨學科多角度的視角出發(fā),重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主體建構(gòu)性,將主題教學視為各學科之間的有機聯(lián)合。如趙中建在《主題教學:合科教學的一種有效途徑》一文中指出主題教學是核心知識課程實施教學中的主要模式,是合科教學的一種有效途徑。③李祖祥在《主題教學:內(nèi)涵、策略與實踐反思》一文中提出,“主題教學是指在建構(gòu)主義學習理論和多元智能理論的指導下,通過跨學科領域的主題探究與活動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建構(gòu)性和主觀能動性,從而實現(xiàn)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學活動方式”。④肖平的碩士論文《基于主題教學的教學設計應用研究》①和王丹的碩士論文《小學主題教學設計與實施模式研究》②把教學活動放在主題式的教學背景之下,以活動為中心,探求主題教學的教學設計建構(gòu),應用了信息技術(shù)的相關(guān)理論和方法。這類文章還包括遼寧師范大學畢惠麗的碩士論文《課程整合中的主題學習模式探究》③,南京師范大學李紅艷的碩士論文《信息時代中小學主題學習設計研究》④,東北師范大學倪丹的碩士論文《信息技術(shù)主題學習實踐研究》⑤等。
....
第 2 章 主題教學概述
2.1 主題教學的內(nèi)涵
主題教學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 20 世紀 50 年代的美國。當時美國學校教育展開了一場教學改革運動,產(chǎn)生了以主題教學為代表的一系列新課程教學模式。主題教學這一概念的英文表達包括“thematic instruction”、“theme study”、“the project method”、“unit teaching”、“theme-bases instruction”等。雖然在表述上有一些差異,但都含有一定的主題教學的思想。主題教學是以跨學科、多角度的理論導向和研究方式走上學術(shù)研究舞臺的,它打破了傳統(tǒng)學科教學的界限,尋找不同學科間的聯(lián)系點,融合各學科的內(nèi)容,從而搭建起豐富廣泛的知識學習平臺。主題教學強調(diào)以學生為中心,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具有豐富性、聯(lián)系性、生動性、發(fā)展性和探究性的特點。 美國學者哈納(L.A.Hanna)于 1955 年對主題教學的含義首次進行了比較系統(tǒng)的界定。他認為主題教學“是聚集于對某一具有社會意義的課題的理解而展開的有目的的學習體驗,其中這種課題被視為是一個橫斷各學科且基于兒童個體社會需求的意義整體”。①到了 20 世紀 80 年代,主題教學的理論研究繼續(xù)發(fā)展。這一時期,甘伯格(R.Camberg)和歐雷姆(J.Altheim)等人從“學生中心”和“整合課程”的視角出發(fā),嘗試對主題教學進行新的概念定位。他們認為:“主題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強調(diào)通過廣泛的主題探究而非拘囿于某一學科領域來運作的教學模式。”
.....
2.2 主題教學的特點
與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相比,主題教學具有豐富性、生動性、發(fā)展性和探究性的特點。王榮生將語文教材中的選文分為四種類型:“定篇”、“例文”、“樣本”和“用件”。②前三者均是語文科學習的工具性指引類知識!岸ㄆ碧峁┙o學生經(jīng)典作品中豐富的意蘊和思想內(nèi)涵,指引學生通過學習規(guī)律以及一般性的閱讀來分析和研究作品。“例文”將“定篇”的理性功能感性化了,側(cè)重教給學生形象生動的關(guān)于詩文以及詩文讀寫的相關(guān)知識!皹颖尽睅椭鷮W生學習閱讀過程中的讀寫方法!岸ㄆ薄ⅰ袄摹焙汀皹颖尽备嗟仃P(guān)注作品形式!坝眉敝刚n文“說了什么”,即課文傳達出的主要內(nèi)容。主題教學弱化了“定篇”的作用,通過提供與已定主題相關(guān)的多篇“例文”,融會貫通,形散而神聚,取得主題教學效果最優(yōu)化。 例如竇桂梅老師在執(zhí)教“朋友與友誼”這一主題時,選擇了《記住的和忘記的》、《管鮑之交》、《胖子和瘦子》和《皮斯阿斯和達蒙》》四篇文章,從不同的角度解讀了“朋友”這一主題。四篇文章內(nèi)容迥異,乍一看沒有任何聯(lián)系,教師通過合理取舍教學內(nèi)容,靈活進行角度的切換使得這堂課的教學取得了突出的效果,獲得了廣大教育工作者和理論研究者的一致好評。
.......
第 3 章 古詩詞主題概說..........14
3.1 古詩詞中的愛情主題與別離主題....14
3.2 古詩詞中的惜時主題與生死主題....16
3.2.1 惜時主題......16
3.2.2 生死主題......17
3.3 古詩詞中的從軍主題與憂患主題....17
3.4 古詩詞中的出處主題與懷古主題....19
第 4 章 中學人教版語文課本古詩詞篇目分析與主題分類 ..........22
4.1 古詩詞主題教學的定位......22
4.2 中學人教版語文課本古詩詞篇目分析..........23
4.2.1 初中人教版語文教材古詩詞篇目分析.......23
4.2.2 高中人教版語文教材古詩詞篇目分析.......24
4.3 中學人教版語文課本古詩詞的主題分類......24
第 5 章 古詩詞主題教學的理論探索.......28
5.1 古詩詞主題教學需要遵循的原則....28
5.2 古詩詞主題教學的理論框架.....30
第 6 章 古詩詞主題教學實踐探索——以別離主題為例
篇目選擇依據(jù):古詩詞主題并非是獨立存在,互不干擾的。不同的主題之間存在聯(lián)系和交叉!顿泤蔷放c《送柳吳興竹亭集》寫的是好友間的贈別,《贈婦詩(其一)》與《答秦嘉詩》描述的是夫婦間別離的相思,也是愛情主題的一部分!端袜嵣俑脒|共賦俠客遠從戎》與《送魏大從軍》是送別詩,內(nèi)容與從軍主題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三組結(jié)合起來教學,可以獲得不同詩歌主題間的參照,獲得更深刻的離別體驗。 設計思路:第一組重在了解別離詩詞意象,第二組重在體會相思之情,第三組重在體驗積極昂揚的離別心態(tài)。總體而言,六首詩旨在展現(xiàn)不同情境下的別離情愫和相思之情,讓學生從多個角度和層面感知和體味。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梳理《贈吳均》與《送柳吳興竹亭集》兩詩中的相同意象與不同意象。
2、用自己的話敘述《贈婦詩(其一)》與《答秦嘉詩》兩詩中如何進行動作描寫。
3、體會《送鄭少府入遼共賦俠客遠從戎》與《送魏大從軍》兩首詩與其他四首詩的不同感情基調(diào)。
4、尋找《贈吳均》、《送柳吳興竹亭集》與《送鄭少府入遼共賦俠客遠從戎》和《送魏大從軍》中的相同和不同意象,比較它們的異同。
結(jié)語
我國古詩詞主題分類明晰。在浩瀚如煙的詩歌海洋中,,有“勸君更飲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般凄涼的離別愁緒,也有“山無棱,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般大膽的愛情告白,更有“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般赤誠的愛國情思。我國古詩詞可以分為別離、出處、愛情、惜時、從軍、憂患、懷古、生死等主題,古詩詞主題學研究成果豐碩。 主題教學,顧名思義,是圍繞一定的主題展開教學活動。主題教學發(fā)端于20 世紀 50 年代的美國,在 80 年代逐步走向完善。主題教學主張構(gòu)建相關(guān)知識間的連接點,發(fā)散擴充,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幫助學生在活動中學習知識,體驗生動的學習過程。主題教學的綜合性強,學生自主活動項目多,對教師也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 在古詩詞主題分類明確,主題教學研究較為成熟的基礎上,筆者嘗試將兩者相結(jié)合,以主題教學的一般方式和方法,探索中學古詩詞主題教學的過程與模式。本研究參考了主題教學和古詩詞教學的相關(guān)教學實錄,嘗試將主題教學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到古詩詞教學中來,兩者之間的紐帶即是古詩詞主題分類的研究成果。 但由于筆者的理論與實踐水平有限以及研究條件的限制,本研究在諸多方面的研究與論述還存在一些問題,有些觀點仍舊需要深入探討。本研究還存在以下一些不足:第一,古詩詞主題在分類上的重合使得教學無法窮盡全部教材選錄內(nèi)容。第二,主題教學理念與建構(gòu)模式的融合度不夠。
.........
參考文獻(略)
本文編號:37100
本文鏈接:http://lk138.cn/wenshubaike/lwfw/37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