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古典現(xiàn)代性理論的代表人物之一,埃米爾·涂爾干以豐富的社會學思想解釋和預測了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狀況與未來方向,其宗教社會學理論更是經(jīng)久不衰。在早期研究中,涂爾干主要是用社會學方法開展了大量實證主義研究。而在研究后期,宗教現(xiàn)象成為了他的主要研究對象。對宗教問題的研究不僅被涂爾干納入到他的社會學體系中,成為其社會學理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更為涂爾干晚期的研究主題和方法開辟了新的視角。涂爾干在從事研究工作的最初階段就對宗教現(xiàn)象感興趣,直到他晚年耗費十多年心血著成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書問世,其宗教社會學理論才真正完整地形成。在這其中,“集體意識”是貫穿其宗教社會學思想的重要范疇,這個范疇從一開始就涂爾干被提出,也成為他解答宗教問題的線索。圍繞著“集體意識”,宗教的“神圣性”在涂爾干那里有了不同于以往宗教學研究者的解讀。雖然“集體意識”概念本身在涂爾干理論的發(fā)展過程中逐漸被另一概念“集體表象”所替代,但后者仍然是以前者為基礎的具體表現(xiàn)。通過對宗教領域中“集體意識”的發(fā)掘,涂爾干對人類社會道德規(guī)范何以建構和現(xiàn)代社會團結何以重建作出了解答。本文旨在以涂爾干的“集體意識”范疇為導引,厘清涂爾干宗教社會學思想中對宗教本質(zhì)的論述,梳理其宗教社會學思想中宗教、道德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更深入地了解涂爾干的宗教社會學理論。本文共分為三個章節(jié)對涂爾干集體意識范疇下的宗教社會學理論進行論述。第一章主要闡述涂爾干的“集體意識”概念及其宗教觀。集體意識概念在《社會分工論》中被提出,涂爾干在對分工現(xiàn)象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集體意識”在社會團結中的重要作用。對于現(xiàn)代社會而言,“集體意識”的衰弱造成了傳統(tǒng)道德、宗教等紐帶的松弛,但同時,“集體意識”也成為新的社會團結得以建構的要素。在原始宗教中,集體意識以神圣性的方式形成集體道德,這種神圣化的方式同樣為現(xiàn)代社會適用。第二章主要分析道德共同體視域下涂爾干對宗教生活的論述。在對原始宗教進行研究后,涂爾干提出了非人格力的觀念,闡明宗教力、社會力和道德力之間的內(nèi)在關系,從而表明了他對宗教本質(zhì)的理解。人們意識中力的感受也就是集體意識的作用方式,宗教力、社會力和道德力都是集體意識的體現(xiàn)。道德共同體是宗教生活得以開展的必要條件,宗教力必須通過道德共同體的形式使道德力在個體成員中發(fā)揮效力。宗教的道德共同體也是涂爾干為建構現(xiàn)代社會道德進行的嘗試。第三章主要論述宗教生活中集體意識的產(chǎn)生與維系。集體意識本身是從集體行動中創(chuàng)生的,它之所以能夠持續(xù)發(fā)揮凝聚作用,也是因為它能夠在集體行動中得到維系與再生。宗教儀式是宗教生活的關鍵因素,儀式在激發(fā)行動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集體意識,并定期更新和強化集體意識。涂爾干的集體意識范疇下的宗教社會學理論為宗教道德和世俗道德之間的跨越提供了思路,也留下了發(fā)展空間,柯林斯和特納對其理論作了進一步拓展。結語綜合前三章的內(nèi)容,表達了對涂爾干宗教社會學理論的思考,包括其集體意識理論存在的問題、發(fā)展方向,對宗教學研究提供的啟迪和宗教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價值與未來等。
【學位單位】:南京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9
【中圖分類】:B91-0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渠敬東;;涂爾干:作為文明研究的社會理論[J];學海;2018年02期
2 楊善華;;涂爾干的為學與為人[J];學海;2018年02期
3 李英飛;;現(xiàn)代政治的社會基礎——涂爾干論政治社會的歷史與現(xiàn)實[J];社會學研究;2018年04期
4 陳濤;;自主性的塑造——涂爾干論道德教育[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6年04期
5 李英飛;;公民道德與自然教育——涂爾干論社會科學教育的重要性[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6年04期
6 焦玉良;戚務念;;從生活的形式到道德的內(nèi)容——涂爾干結構主義教育理論評述[J];當代教育科學;2016年20期
7 陳濤;;涂爾干的道德統(tǒng)計學:源流、發(fā)展及困境[J];江海學刊;2017年02期
8 渠敬東;;追尋神圣社會 紀念愛彌爾·涂爾干逝世一百周年[J];社會;2017年06期
9 王楠;;涂爾干:道德本原與現(xiàn)代潮流以自殺類型為線索[J];社會;2017年06期
10 吳楠;;涂爾干職業(yè)倫理觀對公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啟示——基于“敬業(yè)”層面[J];商;2016年08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付洪泉;現(xiàn)代性的哲學誤讀與社會學闡釋[D];黑龍江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孔令行;涂爾干集體意識范疇下的宗教社會學觀[D];南京大學;2019年
2 陳莉;異己力與社會力[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8年
3 李彩麗;涂爾干道德教育思想及當代啟示[D];黑龍江大學;2018年
4 吳逸超;試論涂爾干之犯罪學思想[D];華東政法大學;2012年
5 馬宗亮;論涂爾干集體意識[D];華東理工大學;2012年
6 何瑤;涂爾干個體自由與群體團結思想的社會倫理研究[D];東南大學;2017年
7 賀淑娜;涂爾干《社會分工論》中的法律思想研究[D];新疆大學;2015年
8 王萌;涂爾干社會分工理論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4年
9 向輝;社會團結:從涂爾干到羅蒂[D];北京大學;2007年
10 彭軍;法律演化的社會基礎[D];西南政法大學;2017年
本文編號:
2894628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shekelunwen/zjlw/2894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