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學誠史學哲學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7-01 02:01
【摘要】: 本文從哲學的角度探討章學誠對史學的反思,包括章學誠的史學概念、史學認識論以及對史學義例、史義、史德諸問題的哲學思考。 章學誠的史學概念與他對“道”和“學”的認識有著密切的關系。“道”是萬事萬物的“所以然”,存在于具體的歷史實際中,隨著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而不斷展現(xiàn)!皩W”的目的在于致“道”,只有“學”“思”結合才能尋找到事物的“所以然”,“思”是“學”的一部分!八肌痹凇皩W”中的重要性導致了“學必求其心得”的觀點,自得的基礎在于學者的性情,“學”與學者主體有著密切的關系。史學是“學”,它是以史學家的“別識心裁”為基礎的“筆削獨斷”,史料編撰不是真正的史學。“六經(jīng)皆史”,“經(jīng)”是“史”的一部分,“經(jīng)”只能反映三代時期的“道”,求“道”當于文史之中。史學與文學根本性質不同,史學“無征不信”,不能隨意編造,文學則可以任意表達作者的意思。但史學離不開文字這種表現(xiàn)形式,“文生于質”,“史文”的形式由史的內容來決定。 歷史認識來源于歷史資料。章學誠認為經(jīng)、史、子、集四部均可作為歷史資料的來源。政府應該建立一套嚴密的歷史資料的收集、整理和保存制度。歷史資料在使用之前首先要經(jīng)過辨?zhèn)魏涂甲C的程序。真實可靠的歷史資料并不必然成為歷史證據(jù),歷史證據(jù)有待于歷史學家的選擇。歷史事實是以歷史證據(jù)為基點的推論性知識。歷史事實既包括“事”,也包括“言”。章學誠反對“言”“事”分立,認為“言”與“事”都是人內心世界的反映。在此基礎上章提出了“事言互證”的觀點。確立歷史事實是歷史認識的第一步,只有通過歷史解釋才能夠形成對歷史意義和因果聯(lián)系的認識。章學誠認為人類歷史既具有精神性,又具有自然性(因果聯(lián)系性),所以歷史既要從內部去理解,也需要尋找外部時勢的原因。章學誠提出的理解古人的方法是“為古人設身而處地”,象古人一樣地去思想,從而了解到歷史事實背后的真正意義。章學誠承認褒貶是史文的應有之義,但他反對無謂的、刻意的道德評價。在事功評價中,章學誠堅持了就事論事的原則。 章學誠認為史學“義”與“例”的關系是“例以義起”,有什么樣的“義”,就有什么樣的“例”,“例”隨“義”而變通,章用“圓通”一詞來表達這種精神。章學誠的“史義”首先是指貫穿史料取舍、歷史建構和歷史批評等史學工作全過程使史學成為史學的那個要素,其次還指史學家的著作宗旨,并兼有政治倫理的意義。“史義”的基礎是史學家的“別識心裁”,“別識心裁”的根本在于史學家的個人性情。章學誠把史學家的理性引入了“史德”問題之中,要求史學家不僅僅是心術端正,而且要理性地從事史學工作,防止血氣情感對史學認識的影響,所以史學家平素一定要加強個人修養(yǎng)。 章學誠生活在經(jīng)學考證興盛的乾嘉時代,但卻從事的是文史校讎之學。章學誠自承學術根柢出于邵廷采和自己的父親,朱筠對他有后起之功,但我們仍然認為,時代的風土和個人的性情決定了章學誠學術的特點。章學誠與考據(jù)學者追求的都是學問與知識,但他們對學問的認識不同,對獲得知識的方法的認識也不同;章認為學問是與學者主體緊密相關的,獲得知識的方法不止考證一種;考據(jù)學者則認為學問是獨立于學者之外的,尋求知識的方法只有考據(jù)一種。章學誠是與考據(jù)學者的“沉潛”知性不同的“高明”知性在尋求知識的風土中成長起來的另一枝奇葩。章學誠學術的最根本特點是強調學者的主體性,這也是章學誠與近現(xiàn)代西方史學思想的相通之處!皩W本性情”的觀念牢固地盤踞于章學誠學術論的最根底,決定了章學誠對學者主體性和個體性的高度關注。章學誠在18世紀的中國,回答了什么是史學,如何獲得歷史知識,如何達到歷史認識的客觀性等近現(xiàn)代史學問題,表現(xiàn)出了驚人的洞察力。
【學位授予單位】:西北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K092
本文編號:2736136
【學位授予單位】:西北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K092
【引證文獻】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郭海偉;章學誠歷史哲學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0年
2 沈娟;述評章實齋“《春秋》經(jīng)世”觀[D];復旦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736136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73613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