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爾巴喬夫時期中蘇關系中的美國因素探究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K512.5;D829.512;D871.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保奉;;戈爾巴喬夫訪華紀錄[J];傳奇·傳記(文學選刊);2014年01期
2 劉清鑒;新時期的中蘇經濟關系:現(xiàn)狀、問題和發(fā)展前景[J];蘇聯(lián)東歐問題;1990年06期
3 馬保奉;;戈爾巴喬夫訪華紀錄[J];百年潮;2013年08期
4 殳祥娣;;中蘇關系大事記[J];國際研究參考;1991年04期
5 郭文;;戈爾巴喬夫的“中國牌”[J];國際問題資料;1986年13期
6 馬保奉;;1989年戈氏訪華留下的外交遺憾[J];黨史縱橫;2008年07期
7 楊束芳;侯艾君;;戈爾巴喬夫20年前的破冰之旅[J];南風窗;2009年11期
8 張克俊;;戈爾巴喬夫曾想重金賣四島[J];晚報文萃;2011年13期
9 任云飛;許斌;;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蘇關系正常化再研究[J];紅廣角;2017年Z1期
10 高雪松;中國—蘇丹建交40年[J];友聲;1999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捷;;談談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和“新思維”[A];忘年交書簡二集[C];2010年
2 汪亭友;;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觀述評[A];“蘇東劇變20年與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學術研討會暨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專業(yè)委員會2011年年會會議論文集[C];2011年
3 張曙;;論鄧小平推動中蘇關系正;臍v史貢獻[A];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個人課題成果集2011年(上)[C];2012年
4 吳非;;蘇聯(lián)解體與媒體轉型[A];中國首屆“海峽兩岸俄語教學與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5 呂帥;;試論中美兩國關系未來的走向[A];“決策論壇——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16年
6 王冬芳;楚志高;;中國與朝韓兩國關系史新視角[A];多元視野中的中外關系史研究——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5年
7 林梅;;馬來西亞的印尼勞工及其對兩國關系的影響[A];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50周年慶暨“當代東南亞政治與外交”學術研討會大會手冊[C];2006年
8 欒景河;;中蘇關系破裂原因研究述評[A];國史研究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研究述評:第七屆國史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9 趙干城;;中國對印度戰(zhàn)略的基本理念與政策選擇[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世界經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學科卷)[C];2007年
10 羅燕明;;中蘇關系:兩個時期對蘇外交的比較[A];中國國際共運史學會2015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左鳳榮;眾說紛紜的戈爾巴喬夫及其改革[N];學習時報;2011年
2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 黑龍江大學俄羅斯語言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陸南泉;夭折的戈爾巴喬夫時期(上)[N];經濟觀察報;2013年
3 左鳳榮;結束冷戰(zhàn)是戈爾巴喬夫的主動選擇[N];學習時報;2012年
4 ;戈爾巴喬夫再次“炮轟”北約包圍俄羅斯[N];新華每日電訊;2008年
5 ;戈爾巴喬夫:俄羅斯“毀約”意在促對話[N];新華每日電訊;2007年
6 焦東華;中蘇關系正;臍v史轉折[N];中國檔案報;2004年
7 本報駐莫斯科記者 李永全;蘇聯(lián)解體后的戈爾巴喬夫[N];光明日報;2001年
8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 黑龍江大學俄羅斯語言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陸南泉;夭折的戈爾巴喬夫時期(下)[N];經濟觀察報;2013年
9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 陸南泉;戈爾巴喬夫改革的指導思想[N];經濟觀察報;2012年
10 ;戈爾巴喬夫改變了社會主義的概念[N];組織人事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卿孟軍;從列寧到戈爾巴喬夫:蘇共公信力形成與喪失的邏輯[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2 潘正祥;從結盟到對抗[D];中共中央黨校;1998年
3 胡曉麗;中蘇關系中的美國因素(1949-1989)[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4 王振海;戈爾巴喬夫時期蘇聯(lián)宗教政策及其影響(1985-1991)[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5 馬立國;21世紀初中蒙關系研究[D];吉林大學;2014年
6 應俊;列強與中蘇關系研究(1917-1924)[D];吉林大學;2014年
7 吳清香;越南中國觀的發(fā)展演變研究[D];云南大學;2016年
8 張海霞;冷戰(zhàn)后中俄關系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9 毛艷;中俄關系制度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10 魏曉東;中日關系中的美國因素研究(1949-2012)[D];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帥;戈爾巴喬夫時期中蘇關系中的美國因素探究[D];山東大學;2016年
2 李巖磊;論戈爾巴喬夫改革對蘇共意識形態(tài)的沖擊[D];聊城大學;2015年
3 王彥;戈爾巴喬夫時期蘇聯(lián)在“德國統(tǒng)一”問題上的政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4 佟磊;戈爾巴喬夫時期政治體制改革研究[D];遼寧大學;2011年
5 許釗;戈爾巴喬夫改革與蘇聯(lián)解體的關系分析與思考[D];蘭州大學;2012年
6 李國偉;試析戈爾巴喬夫時期的蘇共黨內紛爭[D];中共中央黨校;2006年
7 王連文;戈爾巴喬夫執(zhí)政時期美國對蘇聯(lián)軟權力戰(zhàn)略探析[D];外交學院;2009年
8 韓丁;中蘇關系正常化中的美國因素[D];黑龍江大學;2013年
9 安一涵;從兩黨關系到兩國關系[D];黑龍江大學;2012年
10 陳羽嬋;普京時期俄土關系影響因素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9年
本文編號:2797900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shekelunwen/waijiao/2797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