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錢穆的著作_《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碩士論文
本文關鍵詞:錢穆的清代學術史著作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遼寧師范大學》 2010年
錢穆的清代學術史著作研究
姜虹
【摘要】: 錢穆的清代學術史著作主要有《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和《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八)。出于對梁啟超清學史作品的糾偏,錢穆撰寫了與之同名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梁氏以新穎的章節(jié)體寫清學史,認為清學源于對宋明理學的反動,并且高度褒揚清代考據(jù)學,認為其具有科學精神。錢穆與梁氏立異,提出清學是對宋明理學繼承發(fā)展的“每轉益進說”。與章太炎、梁啟超等學者將清代學術分為吳、皖兩派不同,他認為不應將清代學術分派,提出“吳皖非分幟”一說。錢穆采用傳統(tǒng)的學案體寫作,摘錄案主著作的片斷,加上自己的評語,寫成《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此寫法突出了學人的學術特色,卻難以把握清代學術的整體脈絡!吨袊鴮W術思想史論叢》(八)收錄了錢穆關于清代學術史的論文,時間跨度很大。它以“學述”方式寫學人,在一定程度上補充了《學術史》的不足,也糾正了其偏失。 錢穆清代學術史著作的突出特點是高揚清代理學,貶低考據(jù)學。錢氏認為理學包蘊了中華民族的民族魂魄,所以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特意褒揚理學精神,并不理會清代理學實際上已處于衰落之境。錢穆治學走傳統(tǒng)一路,將理學思想作為立身處世的行為準則,因此他以道德為基礎評判學人。他認為學者治學須有經世之用,所以《學術史》選擇的學人基本上都通過闡揚過理學思想表達經世之志。清代考據(jù)學不問世事,只鉆研學問,為錢穆不喜,給予的評價不高。錢穆認為清代今文經學不扎實無深度且牽強附會,地位不及考據(jù)學。錢氏指出學術具有“每轉而益進,途窮而必變”的特點,強調中國學術自身的繼承性與變化性。錢氏治學有古風,不刻意區(qū)分學術與思想,將《學術史》寫得偏重思想性。 錢穆的清學史中也有不少失當之處?紦(jù)學本是清代最重要的學問,但在《學術史》學人的選汰上,錢氏舍棄了錢大昕、王鳴盛、段玉裁、王念孫、王引之等考據(jù)學中堅學者;對于戴震,也多講理學,少講考據(jù)學,這可以說是全書的極大不足。他全然不顧清代理學衰落的事實,對其全力地發(fā)揮與闡揚,表現(xiàn)出過強的個人喜好。晚清康有為的今文經學學說起到了促進政治變革和思想解放的作用,他完全無視其正面影響,反而抓住康氏的弱點一論再論,顯行偏執(zhí)。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遼寧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K092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武少民;閆玉環(huán);;錢穆對清代學者的比較研究[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11期
2 陳勇;“不知宋學,則無以評漢宋之是非”——錢穆與清代學術史研究[J];史學理論研究;2003年01期
3 賴功歐;;錢穆論中國茶文化[J];農業(yè)考古;2005年04期
4 徐興海;金麗霞;;平實里體味真切,雅淡中感受生動——讀《國學宗師錢穆》[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5 韓青辰;;青絲剪[J];椰城;2010年06期
6 張京華;;1949年的錢穆——《師友雜憶》讀后[J];中國圖書評論;2010年11期
7 張曉唯;;錢穆的“胡適情結”[J];讀書;2009年08期
8 陳文;;吳雁南教授主編《清代經學史綱》[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年03期
9 李冬君;錢穆的儒家本位文化觀述評[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4期
10 王曉清;;心猶余憾洗鉛華[J];博覽群書;1999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以愛;;錢穆論政教關系[A];北京論壇(2011)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變革與轉型:“教育傳承與創(chuàng)新”教育分論壇論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何方昱;;錢穆大學教育思想與實踐述要[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3 王法周;;惠棟與清代學術[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1999年卷[C];1999年
4 邊為惠;;《東方歷史學術文庫》十年簡介[A];近代中國(第十四輯)[C];2004年
5 眾智;;第二十七章 實學著論出版及簡介[A];實學文化與當代思潮[C];2002年
6 孔祥軍;;李審言先生文選學述略[A];“六朝歷史文化與鎮(zhèn)江地域發(fā)展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7 楊效雷;;清儒《易》學平議[A];新規(guī)劃·新視野·新發(fā)展——天津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天津學術文庫》(上)[C];2011年
8 潘忠榮;江小角;;第二屆全國桐城派學術研討會綜述[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會成立大會暨第二屆全國桐城派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9 黃愛平;;略論全祖望對黃宗羲學行的表彰與傳承[A];浙東學術與中國實學——浙東學派與中國實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10 錢忠平;;也說黃賓虹[A];2006年當代藝術與批評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王平;[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0年
2 張京華;[N];中華讀書報;2011年
3 練玉春;[N];光明日報;2002年
4 ;[N];四川政協(xié)報;2002年
5 趙敏;[N];中國藝術報;2002年
6 郭齊勇;[N];中國圖書商報;2001年
7 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 路云亭;柔日讀史 剛日讀經[N];深圳特區(qū)報;2011年
8 張曉唯;[N];人民政協(xié)報;2002年
9 張曉唯;[N];團結報;2000年
10 趙敏;[N];中國保險報;200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魏兆鋒;“不要忘了自己是一中國人”[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2 楊華;由“尊德性”而“道問學”[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海靜;20世紀前半期的清學史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4 閆寶明;毛奇齡與朱子學[D];南開大學;2009年
5 侯宏堂;從陳寅恪、錢穆到余英時[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6 房瑞麗;清代三家《詩》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7 彭公璞;汪容甫學術思想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8 史革新;晚清理學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1992年
9 蘭拉成;清代散曲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10 李江輝;晚清江浙禮學研究[D];西北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姜虹;錢穆的清代學術史著作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笑龍;錢穆、余英時的清代學術思想史研究[D];安徽大學;2010年
3 劉嫄嫄;文化衛(wèi)道的困境與理想:錢穆“傳統(tǒng)政治非專制論”考評[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4 劉俊;論錢穆對“士”精神的認知、堅守與承傳[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5 鄭偉斌;錢穆的藝術世界[D];西安美術學院;2011年
6 田文麗;錢穆歷史教育思想探析[D];曲阜師范大學;2012年
7 莊明娜;試論錢穆《新亞遺鐸》中的道德教育思想[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8 童延安;錢穆史學方法論思想述評[D];曲阜師范大學;2012年
9 劉鳳琴;歷史不會流亡[D];蘇州大學;2011年
10 成雷鳴;“后五四時代”背景中錢穆文化保守主義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本文關鍵詞:錢穆的清代學術史著作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58936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shekelunwen/sxll/158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