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博大精深。毋庸置疑,這幾乎得利于歷代學者有效汲取古代印度和中原文明為代表的人類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的基礎上,善于傳承實踐與應用創(chuàng)新而結開的果實。對此,學界先輩們從不同的視角勾畫了這一歷史進程的圖景,為我們晚輩們把握其宏觀線條提供了研究路徑。但是,只有歷史人物和社會事件的一磚一瓦,方可筑起歷史之大廈。這正是藏語學術界較為薄弱的環(huán)節(jié),于是筆者遴選中世紀藏族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唐東杰布尊者的生平事跡為主題,通過微觀層面的深入探討,試圖將“人物中的文學”和“文學中的人物”同置一疇,還要在“小故事”與“大文學”、“小人物”與“大歷史”之間建立起邏輯關聯(lián)。此乃拙文的選題目標及其意義。 筆者系統(tǒng)梳理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杰尼特·嘉措(Janet Gyatso)的《A Literary Transmission of the Traditions of Thang stong rgyal po:A Study of Visionary Buddhism in Tibet》(唐東杰布的文學傳統(tǒng):藏傳佛教觀想思維研究)(博士學位論文1981年)和彌久爾多杰先生的《唐東杰布建筑功業(yè)研究》(1983年西藏研究第3期),以及圖登先生的《唐東杰布評傳》(2000年西藏佛教第2期)為例的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以后,主要側重于以下四個論題完成了這次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任務。首先,藏族編年史上將唐東杰布的生卒年有三種斷代之說為切入點,通過校理和鑒別藏文第一手文獻,剝離出較為可靠的史料,交代了符合歷史實情的塘東結布生卒年。同時將其放置于當時的衛(wèi)藏地區(qū)乃至更大范圍的視域之中,探析了他何以成就如此功業(yè)的客觀因素和文化生態(tài)。其次,當前有目共睹的云南麗江和香格里拉縣邊界金沙江上吐蕃軍民一同架起的鐵橋遺跡為實例,闡明塘東杰布及其團隊能有如此高超的搭橋工藝之歷史淵源的同時,糾正了唐東杰布之前藏族沒有修筑橋梁工藝的誤區(qū)。在此基礎上,本著論從史出的研究思路,分析了架橋團隊的工藝技術、組織結構和資金來源。第三,唐東杰布創(chuàng)造性地繼承藏族戲劇傳統(tǒng)的基礎上,融合了自己獨到的藝術風格和創(chuàng)新理念,使其應用實踐于社會各個層面,既做到了產(chǎn)業(yè)化發(fā)展模式的文化傳承目標,亦實現(xiàn)了以資踐行公益事業(yè)的利他宏愿,還以此豐富藏族戲劇理論與實踐內涵甚至推動中世紀藏族文學的進一步繁榮發(fā)展。不啻于此,唐東杰布所開創(chuàng)的“阿佳拉姆”戲劇模式之藝術風格、構建的社會關系、義演的資金流通等方面所呈現(xiàn)的智慧能量,也不禁使人更為之一敬。這些議題在本章中,亦多有涉足。第四,藏傳佛教后弘期的肇端者之一瓊波朗覺所傳的五大金論(shangs-pavi-gser-chaos-rnam-lnga),通過唐東杰布畢生的努力,得以重生和延續(xù)了當時幾成滅絕的香巴噶舉派,進而促成“密行耳傳”(gsang-spayod-snyan-brgayud)和“吐特明點”(thaugs-thaig)傳承體系。這是極為重要的藏傳佛教哲學流派,現(xiàn)在匯流于達波噶舉派其他支系而又面臨失傳。因而筆者以唐東杰布的傳承為主線,溯其源頭,考其流傳,揭示了當時香巴噶舉派之演變過程。最后,通過余論的形式簡要評析了唐東杰布對藏醫(yī)藥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和伏藏文獻遺產(chǎn)的搶救保護等領域所做的貢獻,旨在點明今人應以虛心借鑒。 正如綜上所述,本次學位論文的創(chuàng)新之處及其特色,主要彰顯在歷史文獻學和文化人類學方法雙軌并進的視角下,廣泛挖掘和爬梳藏文第一手史料的基礎上,較為系統(tǒng)地總結和歸納了塘東結布扮演各種鮮為人知的社會角色,將其畢生付諸于公益事業(yè)的傳奇而平凡的心路歷程。
【學位單位】:青海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3
【中圖分類】:K825.7
【文章目錄】:蒙古文摘要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錄
正文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多;試談李笠翁的寫劇理論[J];劇本;1957年09期
2 叔牟;向誰“戰(zhàn)斗”?——質趙尋同志[J];中國戲劇;1959年24期
3 喬羽;《寫戲常識》是一本切實有用的好書[J];劇本;1960年06期
4 馬威;試論新時期戲劇文學中的人物塑造[J];文史哲;1981年03期
5 陸穎華;人物行動與人物性格——戲劇文學人物塑造的特點之一[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02期
6 柯靈;;上海淪陷期間戲劇文學管窺[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02期
7 曹毓生;新中國戲劇文學概述[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1983年02期
8 崔偉;《新劇本》創(chuàng)刊[J];劇本;1984年10期
9 文;;我院戲劇文學系與《新劇作》編輯部聯(lián)合舉辦戲劇、電影、電視文學創(chuàng)作函授班[J];戲劇藝術;1984年03期
10 楊榮星;是詩劇而非劇詩[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蘇玲;契訶夫傳統(tǒng)與二十世紀俄羅斯戲劇[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蔡東民;李漁戲曲編劇研究[D];上海戲劇學院;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更智加;唐東杰布濟世思想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3年
2 李娜;甘南“南木特(?)”探析[D];蘭州大學;2011年
3 楊學淵;20世紀澳門華文文學社團與文學發(fā)展[D];暨南大學;2001年
4 韓同常;優(yōu)化中學戲劇文學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5 張妤潔;重慶抗戰(zhàn)戲劇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7年
6 鄭悅;高中語文戲劇必修課與選修課教學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7年
7 李雅璋;戲劇文學插圖中的戲劇性[D];中央美術學院;2010年
8 楊亦田;扎根于現(xiàn)實的沃土[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齊麗麗;喜劇小品語言研究綜述[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10 李曉曦;傳媒視野下的中國現(xiàn)代戲劇[D];青島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
2851251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shekelunwen/rwzj/2851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