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巍通遼_《山東師范大學》2013年碩士論文
本文關鍵詞:論楊巍,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山東師范大學》 2013年
論楊巍
莊琪
【摘要】:楊巍(1517-1608),字伯謙,號夢山,世稱“二山先生”,山東海豐人(今山東無棣縣)。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歷仕嘉靖、隆慶、萬歷三朝,官至明代吏部尚書,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從政期間,忠君體國,關心民瘼,功勛卓著,對于當時的國計、民生多有建樹,為國家社稷立下了不朽功勛;進不為利,退不為名,楊巍一生恪守原則,忠孝兩全,極盡人臣、孝子之道;才華橫溢,廣交賢士,詩文流傳至今;播揚文化,熱心于公益事業(yè),為地區(qū)建設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作為三朝元老,楊巍出仕官場六十余載,其事跡雖不似高拱、張居正那般轟轟烈烈,卻以他聰穎的才智和過人的膽識力圖挽救明王朝的衰微,他的行實對當時的時局及后世均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本文擬以六個部分對楊巍的生平事跡及其思想理念做一下系統(tǒng)的闡述。 第一部分著重介紹楊巍早期的生活經歷。此部分包括楊巍的生活環(huán)境、楊巍的家庭教育及早期的求學經歷。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闡述楊巍的生活環(huán)境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對于我們理解楊巍從政理念的形成和其后非凡的事跡有著重要意義。 第二部分重點論述楊巍的仕宦生涯。從楊巍生存的時代背景出發(fā),以楊巍的從政履歷為主線,具體闡述楊巍的為官政績。自七品倉場小吏,至武進縣知縣,再到封疆大吏,官晉吏部尚書,楊巍顯示了他卓越的政治才華和軍事才能。通過對不同時期楊巍的為官經歷的論述,較為全面地把握楊巍的生平事跡。 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點,側重分析楊巍的為官思想及其實踐。分政治思想和軍事思想兩方面展開論述。楊巍為官,關心民生,以民為本,因而他施行的各項措施都從惠民的角度出發(fā),贏得了百姓的尊重與擁戴;楊巍從政,顧全大局,恪守原則,不激不憤陳國是,因而利于時局的政見多被采納,講求原則而不計個人得失,因而他數(shù)易官職;楊巍御邊,固守防御,奇襲北虜,戰(zhàn)功顯赫,被稱之為“右臂長城”。 第四部分主要闡述楊巍的文學成就與人際交往。高超的詩文造詣和杰出的文學成就既是楊巍才華橫溢的體現(xiàn),同時也豐富了古典文學寶庫,而楊巍的為人處事之道也在其與朝臣、詩人士子的交往中表現(xiàn)出來。 第五部分描述楊巍的個人品質。楊巍對“百善孝為先”傳統(tǒng)美德的踐諾一直以來傳為佳話,而其入則仕、出則教的價值觀則對朝廷、對百姓大有裨益,他的和諧為宗的價值觀和清介守身的良好品質為時人稱頌,為世人楷模。 第六部分探討楊巍對家族及地方社會的影響。進士起家的楊巍功勛卓著,其上三世皆因其功累贈吏部尚書,光宗耀祖,楊氏家族發(fā)展壯大,同時致力于家鄉(xiāng)的文化建設,,對地方社會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文章在結語部分則在肯定楊巍功績的同時,將楊巍放在時代的大背景下指出楊巍作為一個體活動的局限性所在。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K827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卞利;嘉靖至萬歷初年內閣首輔的爭權斗爭[J];安徽大學學報;1992年03期
2 劉新芳;;論明朝中后期貪風的特點及其原因[J];安徽史學;2006年06期
3 譚平;論明代著名政治家徐階——兼與張居正比較[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4 任連炬;;楊巍與張居正[J];春秋;2010年05期
5 郭際明;明朝內閣制度淺析[J];甘肅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1期
6 藍東興;社會轉型與明朝中后期社會風氣[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S1期
7 李子龍;;雖無宰相之名 實有贊襄之責——論明朝宰相的廢除與內閣制度的確立[J];教育教學論壇;2011年28期
8 方志遠;;明朝軍隊的編制與領導體制[J];明史研究;1993年00期
9 林金樹;明代政治史研究的思考[J];汕頭大學學報;1997年06期
10 朱子彥;論明代的內閣與黨爭[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6年0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張學亮;明嘉隆萬時期士大夫事功觀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金程豐;高拱改革與明中后期政局[D];華南師范大學;2002年
2 劉驚雷;清代海豐吳氏家族及其文獻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3 時江玲;明朝嘉靖至萬歷前期的內閣首輔制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0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白亞仁;略論李澄中《艮齋筆記》及其與《聊齋志異》的共同題材[J];蒲松齡研究;2000年01期
2 陳才訓;;論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說創(chuàng)作的炫才意識[J];蒲松齡研究;2009年04期
3 陳才訓;時世平;;《剪燈余話》:“薇垣高議”——論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說創(chuàng)作的風教意識[J];蒲松齡研究;2012年01期
4 耿少將;;地震帶上的羌族與震后羌文化重建[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3期
5 劉斌;;明代“土達”及其歸宿[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4期
6 朱仰東;;“郭孝子尋親”本事再考[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2期
7 方瀟;;革命話語下的理性思維——董必武法學教育思想芻議[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5年02期
8 顧元;體制與道德的背反——中國傳統(tǒng)司法的背景及困境[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4期
9 陸學莉;韓開元;;徽州詩人方弘靜家世考略[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02期
10 劉佰合,蔣保;科舉制度的廢除與社會整合的弱化[J];安徽史學;2000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孟修;;土木之變與庚戌之變比較研究——朝貢體制框架下的明蒙關系新探[A];《中國長城博物館》2011年第2期[C];2012年
2 金國平;吳志良;;“火者亞三”生平考略——傳說與事實[A];明史研究論叢(第十輯)[C];2012年
3 梁爾銘;;明代鄉(xiāng)試考官的選取制度[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楊增強;;碑志所見明清時期商洛的地方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4)——中國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5 姚阿玲;;現(xiàn)實與非現(xiàn)實——中日男同性戀作品的比較[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李青唐;;《水滸》“殺嫂”故事的溯源與演繹[A];水滸爭鳴(第十一輯)[C];2009年
7 朱亞非;;明初以德睦鄰與勸和息爭[A];中外關系史論文集第14輯——新視野下的中外關系史[C];2008年
8 王波;;明清時期淮鹽走私的形式、原因和治理[A];鹽文化研究論叢(第二輯)[C];2007年
9 林金樹;;試論明代蘇松二府的重賦問題[A];明史研究論叢(第一輯)[C];1982年
10 陳學霖;;關于《明太祖皇帝欽錄》的史料[A];明史研究論叢(第六輯)[C];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劉巍;王世貞的園林實踐與觀念[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0年
2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間中的湫神信仰儀式及其口頭傳統(tǒng)[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3 周勇進;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董傳嶺;建國60年華北農村社會生活變遷[D];南開大學;2010年
5 王小燕;魏晉隱士美學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郭輝;明清小說中尼僧形象之文學與文化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許穎;清代文官行政處分程序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劉軍;顧憲成與晚明東林運動——傳統(tǒng)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謝華;《長物志》造園思想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10 鄒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紀贛閩粵邊區(qū)的社會變遷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迎芬;樂亭大鼓的民俗性探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楊國;試論倪瓚“聊以自娛”的繪畫美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賈文芝;萬歷朝的市民運動[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歐陽嬌;封建法制的悲劇性人物[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陳影;明代南京都察院初探[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費春宏;網(wǎng)絡交換論與中國人情分析[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7 葉輝;《明史·職官志一》箋證[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林忠彬;淺析明代皇族宗室犯罪問題[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孫珊珊;明代遼東的教育與科舉[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丁亮;明代役的結構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卞利;嘉靖至萬歷初年內閣首輔的爭權斗爭[J];安徽大學學報;1992年03期
2 王世華;;隆慶、萬歷初年改革與反改革的斗爭[J];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03期
3 王天有;試論穆宗大閱與俺答封貢[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01期
4 向燕南;明代邊防史地撰述的勃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5 譚平;論明代著名政治家徐階——兼與張居正比較[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6 趙軼峰;票擬制度與明代政治[J];東北師大學報;1989年02期
7 趙毅;試論復社的宗旨[J];東北師大學報;1990年02期
8 趙毅,羅冬陽;朱元璋廢丞相述論[J];東北師大學報;1996年01期
9 趙軼峰;晚明北方下層民眾價值觀與商業(yè)社會的發(fā)展[J];東北師大學報;2003年01期
10 陳超;明代"大禮議"前后的內閣體勢變化[J];東北師大學報;2003年0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洪早清;明代閣臣群體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陸幼飛;大觀園見曹先生──贈楊巍文[J];戲文;2001年01期
2 任連炬;;楊巍與張居正[J];春秋;2010年05期
3 陸林;明代《弘正詩鈔》輯者考[J];中國典籍與文化;2002年01期
4 高春平;剛直晉撫魏允貞[J];滄桑;1995年06期
5 ;越迷橋[J];戲文;1999年01期
6 ;難忘小百花[J];戲文;1998年05期
7 徐蘋芳;;“宛署雜記”中的北京史料[J];文物;1959年09期
8 朱潔;介紹寧夏明代地方志五種(下)[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0年03期
9 梁方仲;《明史·食貨志》第一卷箋證(續(xù)二)[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年01期
10 顧國瑞;屠本畯和《金瓶梅》[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朱蔣訓前;;萬歷通寶確有“歷”字“借穿”錢[A];甘肅省錢幣研究(1998-2003)年學術論文集[C];2003年
2 張繼文;;萬歷通寶直歷錢[A];甘肅省錢幣研究(1998-2003)年學術論文集[C];2003年
3 鄭潔西;;16世紀末明朝的征討日本戰(zhàn)略及其變遷——以萬歷朝鮮之役的詔令資料為中心[A];明史研究論叢(第八輯)——明代詔令文書研究專輯[C];2010年
4 翟禹;;明代“萬歷二十七年”界碑考[A];《中國長城博物館》2010年第4期[C];2010年
5 衛(wèi)月望;;萬歷礦銀和云南貢金[A];《內蒙古金融研究》錢幣文集(第二輯)[C];2003年
6 萬芳;;明代方書《眾妙仙方》考[A];全國醫(yī)史文獻學科建設發(fā)展創(chuàng)新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7 南炳文;;王士琦的仕途終點和人品[A];明史研究第8輯[C];2003年
8 南志秀;;明代重臣孫丕揚[A];三秦文化研究會年録(2008)[C];2008年
9 張獻忠;;明代南京商業(yè)出版述略[A];明史研究論叢(第十輯)[C];2012年
10 徐健竹;;試論張居正的財政改革[A];明史研究論叢(第一輯)[C];198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豫文;[N];中國建材報;2011年
2 張涵;[N];中國保險報;2001年
3 新華社記者 曹霽陽;[N];新華每日電訊;2003年
4 傅忱 本報記者 李永為;[N];吉林日報;2006年
5 楊博賢 王董瑞;[N];北京日報;2010年
6 記者 趙曉林;[N];濟南日報;2010年
7 李學凌;[N];計算機世界;2003年
8 郭福祥;[N];中國文化報;2009年
9 本報記者 劉慧;[N];北京科技報;2004年
10 中書;[N];文學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董劭偉;唐代吏部尚書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2 馮明;張居正改革群體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3 孟凡云;《萬歷武功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4 高峰;紫柏大師與萬歷社會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5 牟邵義;明代東北亞地區(qū)陸路信息傳播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1年
6 李佳;論明代的君臣沖突[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7 夏太娣;晚明南京劇壇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8 洪早清;明代閣臣群體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9 左東嶺;李贄與晚明文學思想[D];南開大學;1995年
10 江玉勤;明代課程制度研究[D];廈門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莊琪;論楊巍[D];山東師范大學;2013年
2 廖義剛;明代洪武時期吏部尚書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1年
3 任健;明王國光《司銓奏草》研究[D];山西大學;2010年
4 馬曉菲;唐宋吏部尚書沿革探析[D];山東大學;2009年
5 常文相;“圣王”期待與萬歷早期政局[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魯建國;萬歷時期的災蠲制度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3年
7 楊忠艷;論石星[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8 楊巧娣;鄭曉與《今言》[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0年
9 李保貴;明代熱審制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10 張磊;明代嘉靖至萬歷間中緬沖突研究[D];云南大學;2010年
本文關鍵詞:論楊巍,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38953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shekelunwen/rwzj/138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