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地層學的環(huán)境考古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1-19 11:07
首先簡要總結(jié)了我國傳統(tǒng)考古學地層學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并且歸納了目前我國傳統(tǒng)考古地層學的基本理論。分析了傳統(tǒng)考古地層學的重要意義及局限性。之后介紹了目前我國地質(zhì)學和環(huán)境考古學在地層學研究方面的成果,包括:1.我國黃土的研究,尤其是全新世黃土與考古文化層的對應。2.沙漠—黃土邊界帶與我國北方文化的關系3.以長江流域為代表的洪澇災害的研究。在總結(jié)傳統(tǒng)考古地層學并介紹我國地質(zhì)學和環(huán)境考古學在地層學方面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對考古地層學目前探討的比較熱烈的幾個問題提出了粗淺的看法,主要有兩個方面。在考古文化層是如何形成這個問題上,按照是否存在有人類遺跡、遺物以及人類活動的產(chǎn)生堆積為標準,將所有的地層分為自然地層和文化層。自然地層分可以分為長時間緩慢形成和短時間突然形成的兩種。而文化層的形成相對復雜,一種情況為以自然力為主導作用并摻雜了少量人類行為的地層,另一種情況則主要是人類活動堆積起來的地層。在遺跡“懸掛”問題上,通過分析認為懸掛在理論上是有存在的可能性的,這種現(xiàn)象一般發(fā)生在以自然力量為主,人類活動為輔的緩慢形成的文化層上。但是目前尚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在分析了這兩個問題之后,對我國環(huán)境考古地層學...
【文章來源】:吉林大學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7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我國周原黃土與文化層的對應關系(據(jù)周昆叔1995年)
北界西起二連浩特,經(jīng)銀川沿騰格里沙漠,經(jīng)古浪、青海湖南附近,穿青藏高原,終于藏南谷地[22](圖如 2)。90 年代中期,孫繼敏等學者提出了沙漠—黃土邊界帶的概念[23]。之后有學者陸續(xù)對沙漠—黃土邊界帶進行研究[24]。他們主要利用黃土研究中應用程度較高的磁化率、粒度、有機物質(zhì)含量等指標研究更新世時期尤其是全新世時期沙漠—黃土邊界帶的地層沉積、空間位置變化以及反映的環(huán)境變化?偨Y(jié)下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榮等人對靖邊、榆林、洛川等多個剖面進行了更加細致的研究,并對晚更新世以來的氣候變化進行了細致的分期[26]。而靳鶴齡等人則著重研究這一區(qū)域多處重要的沙地邊緣的剖面,并對全新世時期這一區(qū)域的變化進行了較為細致的研究[27]。研究結(jié)果表明,晚更新世末期以來,沙漠—黃土邊界帶的古風成砂—黃土—古土壤地層序列體現(xiàn)為:末次間冰期時期發(fā)育有三層古土壤和兩層黃土,末次冰期發(fā)育有三層風成砂和兩層黃土。而全新世普遍發(fā)育有全新世古土壤和上面的一層風成砂。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關中盆地東部北劉剖面全新世大暖期氣候高分辨率研究[J]. 徐勤向,黨群,龐獎勵. 固原師專學報. 2005(03)
[2]對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以來環(huán)境考古研究問題的思考[J]. 朱 誠. 自然科學進展. 2005(02)
[3]建國后考古地層學的發(fā)展[J]. 劉斌,張婷. 文博. 2003(03)
[4]黃土與環(huán)境[J]. 劉東生. 科技和產(chǎn)業(yè). 2002(11)
[5]環(huán)境考古中地層學研究的幾個問題[J]. 趙春青. 東南文化. 2001(11)
[6]渭北黃土臺塬全新世地層高分辨率研究[J]. 黃萍,龐獎勵,黃春長. 地層學雜志. 2001(02)
[7]全新世沙漠-黃土邊界帶空間格局的重建[J]. 靳鶴齡,董光榮,蘇志珠,孫良英. 科學通報. 2001(07)
[8]中國舊石器文化序列的地層學基礎[J]. 黃慰文. 人類學學報. 2000(04)
[9]內(nèi)蒙西拉木倫河流域考古文化演變的地貌背景分析[J]. 夏正楷,鄧輝,武弘麟. 地理學報. 2000(03)
[10]末次間冰期以來沙漠-黃土邊界帶移動與氣候變化[J]. 董光榮,靳鶴齡,陳惠忠. 第四紀研究. 1997(02)
本文編號:2986872
【文章來源】:吉林大學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7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我國周原黃土與文化層的對應關系(據(jù)周昆叔1995年)
北界西起二連浩特,經(jīng)銀川沿騰格里沙漠,經(jīng)古浪、青海湖南附近,穿青藏高原,終于藏南谷地[22](圖如 2)。90 年代中期,孫繼敏等學者提出了沙漠—黃土邊界帶的概念[23]。之后有學者陸續(xù)對沙漠—黃土邊界帶進行研究[24]。他們主要利用黃土研究中應用程度較高的磁化率、粒度、有機物質(zhì)含量等指標研究更新世時期尤其是全新世時期沙漠—黃土邊界帶的地層沉積、空間位置變化以及反映的環(huán)境變化?偨Y(jié)下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榮等人對靖邊、榆林、洛川等多個剖面進行了更加細致的研究,并對晚更新世以來的氣候變化進行了細致的分期[26]。而靳鶴齡等人則著重研究這一區(qū)域多處重要的沙地邊緣的剖面,并對全新世時期這一區(qū)域的變化進行了較為細致的研究[27]。研究結(jié)果表明,晚更新世末期以來,沙漠—黃土邊界帶的古風成砂—黃土—古土壤地層序列體現(xiàn)為:末次間冰期時期發(fā)育有三層古土壤和兩層黃土,末次冰期發(fā)育有三層風成砂和兩層黃土。而全新世普遍發(fā)育有全新世古土壤和上面的一層風成砂。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關中盆地東部北劉剖面全新世大暖期氣候高分辨率研究[J]. 徐勤向,黨群,龐獎勵. 固原師專學報. 2005(03)
[2]對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以來環(huán)境考古研究問題的思考[J]. 朱 誠. 自然科學進展. 2005(02)
[3]建國后考古地層學的發(fā)展[J]. 劉斌,張婷. 文博. 2003(03)
[4]黃土與環(huán)境[J]. 劉東生. 科技和產(chǎn)業(yè). 2002(11)
[5]環(huán)境考古中地層學研究的幾個問題[J]. 趙春青. 東南文化. 2001(11)
[6]渭北黃土臺塬全新世地層高分辨率研究[J]. 黃萍,龐獎勵,黃春長. 地層學雜志. 2001(02)
[7]全新世沙漠-黃土邊界帶空間格局的重建[J]. 靳鶴齡,董光榮,蘇志珠,孫良英. 科學通報. 2001(07)
[8]中國舊石器文化序列的地層學基礎[J]. 黃慰文. 人類學學報. 2000(04)
[9]內(nèi)蒙西拉木倫河流域考古文化演變的地貌背景分析[J]. 夏正楷,鄧輝,武弘麟. 地理學報. 2000(03)
[10]末次間冰期以來沙漠-黃土邊界帶移動與氣候變化[J]. 董光榮,靳鶴齡,陳惠忠. 第四紀研究. 1997(02)
本文編號:2986872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shekelunwen/kgx/2986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