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韩国日本在线观看免费,A级尤物一区,日韩精品一二三区无码,欧美日韩少妇色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國際關系論文 >

和平崛起的中國如何與世界保持良性互動

發(fā)布時間:2015-04-05 20:22

    摘要:中國的快速發(fā)展正在改變著中國本身,也改變著世界。如何尋求中國與世界的良性互動,這是一個新課題。中國應以新的認知和新的政策處理新的關系,發(fā)揮新的作用。認識變化的世界,把握發(fā)展大趨勢,構建新型的關系,是中國與世界共同的責任。

    關鍵詞:和平崛起,中國,世界,良性互動,中國國際關系論文
 
    中國的快速發(fā)展是當今世界發(fā)展的一件大事。這種發(fā)展正在改變著中國本身,也改變著世界。由于這種改變,中國與世界的關系也在發(fā)生重大的調整。如何尋求中國與世界的良性互動,這是一個新課題,具有重大的意義。
    對中國崛起的復雜反應
    中國的經濟快速崛起與綜合實力和影響力的迅速提升相伴而行,成為一個綜合國力和影響力居世界前列的大國。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正在發(fā)生新的變化。變化最突出的特點是:其一,中國因素放大,其二,中國被多面解讀。中國一方面被認為已經是一個“超級大國”,另一方面又被認為是一個“非正常大國”。因為,雖則中國綜合實力躍居世界前列,規(guī)模和影響力超常,但是人均財富卻排在世界后位;中國實行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制度,與占主導地位的西方政治制度不同。
    對中國的未來發(fā)展,外部世界似乎認為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因其內部存在諸多的矛盾、困難和制約……于是,出現了一些“悖論”:比如,經濟上,在中國成為頭號出口大國的同時,外部世界對中國的出口擴張產生更多的抵觸,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巨大動力的同時,外部世界對中國的資源需求膨脹與海外開發(fā)產生更多的疑慮和非議;安全上,盡管中國宣稱堅持走和平發(fā)展的道路,然而許多國家,尤其是美國,還有中國周邊一些國家,對中國軍力的提升產生很大的戰(zhàn)略疑慮,防范中國的意識增強;在形象上,盡管中國的發(fā)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外部媒體仍然充滿對中國的負面評價……但不管怎么說,面對快速崛起的中國,世界各國都給予了極大的關注,不僅對中國的作用和影響做出認真評估,而且紛紛制定應對之策。
    作為世界霸權的美國,其反應是最強烈的。盡管中美之間發(fā)展起了密切的經貿關系,在諸多方面有著共享的利益,但是,美國也深感中國崛起對其霸權地位的挑戰(zhàn)和威脅。面對一個實力不斷提升的中國,美國政界、公眾的反應是矛盾的:一方面感到與一個發(fā)展的中國相處,開展協(xié)商與合作是有益的,也是必須要做的;另一方面也感到實力上升的中國對其帶來的競爭與挑戰(zhàn),尤其擔心中國會威脅到其霸權地位和利益。為此,美國在與中國保持與發(fā)展關系的同時,在戰(zhàn)略上把中國作為頭號競爭對手,極力把防范中國、限制中國獲取優(yōu)勢、遏制中國的實力和影響擴張作為行動指南。這樣,就使得中美關系充滿風險。
    歐洲國家對中國的反應也是很矛盾的,一則與中國的經貿關系快速發(fā)展,可以從與其發(fā)展經貿和其他關系中受益,但對來自中國產品和投資的競爭卻感覺受到威脅,尤其是在本身面臨經濟困難的情況下,對中國的競爭更是頻繁采取單方制裁措施;二則面對“非正常大國”中國的成功,深感對其傳統(tǒng)價值及文化形成挑戰(zhàn),似乎難以接受。
    當然,中國的快速發(fā)展也大大推進了其與拉美、非洲關系的發(fā)展和深化。不過,這些國家在積極推動與中國關系發(fā)展的同時,也深感中國對其形成的競爭性挑戰(zhàn),擔心中國會掘盡其資源,憂慮其投資會引入大量的移民,以及中國會利用自己的實力影響其政治等。尤其是中國的一些周邊近鄰國家,盡管從中國的快速發(fā)展中得到好處,但也擔心中國會對爭端訴諸武力,會利用自己的實力確立強權等等。
    因此,我們看到一個矛盾的現象:在中國與外部世界關系迅速發(fā)展的同時,許多國家對中國的疑慮、猜疑,甚至不滿也隨之增加。盡管中國提出走不同于傳統(tǒng)大國崛起的道路,堅持走和平發(fā)展的道路,倡導構建和諧世界,推動建立公平、公正的國際秩序,但外部世界很多人還是不放心、不信任,他們還要觀察,還要應對不測,對中國的和平發(fā)展宣誓,他們還要“聽其言,觀其行”,看中國如何用實踐證明自己。
    這樣的形勢對中國來說有些預想不到。當初中國實施改革開放的時候,大家都真心歡迎,希望中國擺脫封閉,融入國際社會。而如今,中國發(fā)展強大了,卻突然發(fā)現,形勢似乎變了。的確,現在發(fā)生的一些爭端和問題,有中國綜合實力迅速上升的背景。過去,人們似乎沒有想到中國會取得這么快的發(fā)展,形成這么大的沖擊力。應對崛起中國之策各種各樣,有敵對性的、限制性的、遏制性的、防備性的、競爭性的等等。因此,中國的對外關系和面臨的外部環(huán)境變得非常復雜了。這是必須要面對和應對的。
    需要推動良性互動
    從中國方面來說,隨著綜合實力的提升,對自己重要利益的訴求增強,維護力度加大,對有損于自己利益的行為所作的反應與應對也更為強力。由于利益越來越多地越出國界,人、財、物對外部世界的參與越來越多,因此,對自己利益的爭取和保衛(wèi)訴求也大大提高。中國這樣做也屬必然。其實,任何一個崛起的大國都會是這樣。面對這樣一個更自信、更堅定、更決斷的中國,外部世界往往不適應,為此把中國描繪成一個“武斷”(assertive),具有“進攻性”(aggressive)的“超級大國”。
    這樣的判定,讓中國難以接受。因此,中國往往認為這些說法是故意曲解,是別有用心,是人為制造“中國威脅論”。其結果,必然會增加中國人對外部世界的不信任,甚至敵意,喚起人們的“受害者情結”,增加人們的不安全感。事實上,中國自己是現行國際體系的參與者,無論是經濟、社會還是安全,都沒有置身事外。“各國共處一個地球”,這是中國共產黨十八大文件里寫明了的。中國提出改革現有的國際體系,不是要推倒重來,而是要使其“更加公平、合理”,更能反映后起發(fā)展中國家的利益訴求,更能運行暢通。同時,中國也是要與其他國家一道共同努力,因為構建一個公平、合理的新世界秩序和國際關系,反映了多數國家的意愿,需要凝成多數共識,需要眾多國家一起努力。對于爭端,中國一向主張協(xié)商談判和平解決,并沒有主動訴諸武力。捍衛(wèi)國家主權和利益,各國都會堅持,但是解決爭端也需要雙方表現誠意,創(chuàng)建協(xié)商談判的氣氛和環(huán)境。
    中國與世界,世界與中國,都需要良性互動,只有這樣中國和世界才可以受益。當然,實現良性互動,中國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其一,首先是辦好自己的事情,這包括,經濟上進行發(fā)展方式的轉型,通過加大改革開放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體制,實現可持續(xù)性、包容性增長;政治上通過深化改革、完善法制,建立廉政、民主的政治體制,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這樣,外界對中國發(fā)展的不確定性疑慮就會減少;其二,堅持走和平發(fā)展的道路不動搖,堅持不稱霸、不擴張、不隨意訴諸武力、不走傳統(tǒng)大國崛起的老路,以誠意構建基于協(xié)商合作的新型大國關系,以誠意推動國際體系和秩序的改革,以誠意通過協(xié)商談判和平解決爭端;其三,承擔更大的國際責任,做負責任的大國,這包括多個方面,比如,在國際事務中堅持正義立場,維護世界和平安全;在節(jié)能減排上采取更有力的措施,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應有貢獻;在參與國際治理中提出并主動實施有助于國際經濟體系有序和有效運行的方案;對欠發(fā)達國家提供符合國情,有利于可持續(xù)、包容發(fā)展的技術、資金援助等。
    當然,做到這些并不容易,因為中國本身是一個典型的發(fā)展中國家,發(fā)展的路還很長,轉變充滿挑戰(zhàn)與困難。這也就是為什么說首先是把中國自己的事情辦好。走符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沒有現成模式,只有靠摸索和創(chuàng)新。很難說這個進程沒有波折,一個是本身的內部問題,另一個是外部的環(huán)境,二者相互影響,這需要中國把握。今后一個時期,對中國還是重要的和有利的發(fā)展戰(zhàn)略機遇期,從中國本身來說,還具有巨大的發(fā)展空間;從外部來說,開放發(fā)展、和平發(fā)展仍然是主流。中國本身發(fā)展的穩(wěn)定、順利、成功是堅持走和平發(fā)展道路、構建新型大國關系、承擔更大國際責任的前提。對中國最大的挑戰(zhàn)是,在一個充滿矛盾的世界,能否審時度勢、頭腦清醒、把握大局,在復雜多變的環(huán)境下,能否始終堅持改革開放、和平發(fā)展的大方向。
    如何與中國相處,說到底,是一個外部世界如何對待崛起中國的問題。外部世界如果不能正確對待中國,做出錯誤判斷,甚至采取不適當的政策,那就不會實現良性互動,甚至會出現惡性互動的風險。中國希望外部世界善看、善待中國,理解、相信中國,為中國提供發(fā)展、調整、轉變和發(fā)揮作用的空間,與中國共處、共謀、共利、共贏。然而,外部世界是多樣的、復雜的和變化的。各國均有不同的利益,一國之內也有不同的利益集團,因此,對中國的看法,與中國的關系,對中國的政策,必然是多樣的:有善意的,也會有敵意的;有理解的,也會有不理解的;有合作的,也會有不合作的。
    外部世界與中國良性互動需要把握三個變化:其一,面對中國力量的上升和世界力量(power)結構的轉變,需要以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世界在變,影響最大的變量是中國以及新興經濟體快速發(fā)展,他們在世界總體實力格局中的分量顯著提升,而且這種趨勢還會繼續(xù)發(fā)展。二戰(zhàn)以來美歐力量占據主導地位,把持幾乎所有的國際組織,消費世界絕大部分資源。隨著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國家實力的提升,無論是國際組織,還是國際市場結構與規(guī)則,均應適應和應對這種轉變。發(fā)達國家應以積極的姿態(tài)接受并且支持力量結構的調整。其實,這種轉移不是現有體系的終結,而是對其進行調整改革,不是轉由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國家主導,而是構建更加均衡的共治體系。其二,世界政治發(fā)展呈多樣性,對中國特色政治體制和發(fā)展應該給予理解,推動相互借鑒與學習。二戰(zhàn)以后東西方兩極對立、政治二分法,冷戰(zhàn)結束以后東方體系崩塌,有人提出了“歷史的終結”論,認為世界從此會由西方政體主導。然而,中國沒有改弦易轍,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一些人對此不容,認為是集權專制,有悖于主流,這樣,必然會加大與中國的政治鴻溝。其實,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也沒有照搬美歐政治體制,大都實行了符合本國國情的特色政體。中國政治不是封閉的,是在不斷改革中加以逐漸完善的,樂于借鑒吸收外部世界(包括西方政治)的優(yōu)秀成分。政治與文化的多樣性是一個大趨勢,不同的政治與文化應能夠相互借鑒、吸收與學習,只有這樣才可以避免對立、對抗,形成良性互動;其三,對中國提出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的倡議應該給予支持。新型大國關系的主調是協(xié)商合作,而不是對抗,新型大國關系既包括中國與現有大國的關系,也包括與新興大國的關系。這樣的關系需要共建,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在現有大國中,最重要的是中國與美國的新型關系。美國如何對待中國的崛起,這是至關重要的。對美國來說,要在戰(zhàn)略上信任中國有困難,但并不是不可以與中國尋求利益共同點,減少對抗性,增加協(xié)商性。如果美國能與中國一道,共同探討與努力構建以協(xié)商合作為主軸的新關系,而不是與其他國家結盟遏制中國的崛起與影響提升,那么,良性互動的可能性與可行性就大為增加了。在新興大國中,中國與印度的關系具有挑戰(zhàn)性。兩個國家都是人口超大型國家,都處于崛起上升的進程中,但兩國打過仗,存在邊界爭端,存在戰(zhàn)略不信任。對印度來說,重要的是減少對中國的戰(zhàn)略疑慮,利用已經建立起來的多層對話合作機制,與中國發(fā)展基于共同發(fā)展利益的新關系。中國對印度的崛起和相關利益訴求應該給予更多的理解,這樣的良性互動不僅有利于兩國,也有利于地區(qū)和世界的發(fā)展。構建良性互動的中印新型關系,對世界來說,具有榜樣的力量。認識變化的世界,把握發(fā)展大趨勢,采取新的應對措施,構建新型的關系,這是我們共同的責任。良性互動需要新觀念、新認知、新對策,中國需要這樣做,外部世界也應這樣做。
    把握大局,創(chuàng)造新局面
    對中國來說,一個重要的考驗是如何把握周邊關系新變局,處理與周邊國家的新關系。中國有著眾多的鄰國,形成特殊的周邊地區(qū)關系和利益框架。中國的復興使中國與周邊鄰國的關系發(fā)生巨大轉變。在歷史長河中,中國一向對周邊地區(qū)的發(fā)展影響極大,反過來,周邊國家的發(fā)展,他們與中國的關系,對中國也有著很大的影響。自近代中國衰落以后,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變得復雜了,周邊國家本身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一個突出的特點是,中國對周邊地區(qū)的影響力大大下降,而周邊地區(qū)對中國的影響力增大。新中國成立后,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幾經反復,直接的安全威脅和沖突(包括戰(zhàn)爭)多來自周邊地區(qū)。
    重要的轉變發(fā)生在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后。中國重視構建和平、合作的周邊環(huán)境,為此,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原則,實行了一系列新的政策,使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發(fā)生了重要的轉變。中國從劃定邊界、實現關系正;,積極參與和推動周邊合作機制的建設。中國提出了“擱置爭議,聯合開發(fā)”,“友鄰、安鄰、富鄰”與“和諧地區(qū)”等新的理念,務實地解決了一些棘手問題,如中俄邊界劃定,中越陸上邊界與北部灣海域邊界劃定,與東盟就穩(wěn)定南海地區(qū)局勢發(fā)表聯合宣言等等。中國主動推動區(qū)域合作機制的建設,如率先提出倡議,與東盟構建自貿區(qū);以反恐為契機,與俄羅斯和中亞國家建立上海合作組織;主動倡導啟動“六方會談”;推動中日韓合作機制等。
    上述這些努力使得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及周邊形勢發(fā)生了重大轉變:一是中國同周邊所有國家都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在周邊地區(qū)發(fā)展起了平等參與的合作機制;二是中國與周邊國家建立起密切的經貿聯系,建立了基于共同發(fā)展的利益基礎。其中,中國成為區(qū)域生產網絡的鏈接中心,成為各國最重要的貿易和投資伙伴。
    然而,中國的迅速崛起和由此帶來的影響提升,也為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增添了新的變量因素,使之發(fā)生一些新的變化。比如,一些國家對中國的迅速發(fā)展和軍力提升感到擔憂,因此,對中國的防備增強,特別是一些與中國存在領土、海域爭端的國家,做出了超乎尋常的動作,致使一些爭端升溫。美國通過“重返亞洲”防范中國和遏制中國的實力與影響擴張,對爭端升溫起到了火上澆油的作用。
    作為一個實力上升的國家,中國面對涉及主權、領土、海域等的爭端升溫,必然做出強力反應,表現出捍衛(wèi)主權、核心利益或重大利益的更大決心,這是必然的。然而,對中國來說,面對新的復雜局勢,一方面要守住自己重大或者核心利益的邊界,以很強的能力來應對挑戰(zhàn);另一方面又必須以新的思維和應對方式冷靜處理矛盾,避免走對抗的老路。這需要對形勢保持客觀、全面的分析,面對變局,保持冷靜淡定,能夠很好地把握住大局。面對爭端突起,外部世界對中國多有責難,把爭端升溫的責任歸咎于中國的“進攻性政策”,由此,呼吁遏制中國的戰(zhàn)略野心。國內一些人對形勢做出了過度負面的判斷,認為周邊形勢全面惡化,中國面臨著嚴峻威脅,因此,要求政府采取更強有力的對抗,甚至進攻性舉措。在這樣的情況下,矛盾和沖突確有進一步升級和惡化的危險。
    盡管周邊形勢發(fā)生了一些新的變化,一些熱點問題升溫,但是,應該認識到,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的基本面沒有發(fā)生根本轉變,發(fā)展與合作的大局仍然是主流。爭端升溫主要凸顯在兩個方面:一是與日本在釣魚島主權問題上的爭端,二是與越南和菲律賓在南海島嶼與相關海域的爭端激化。中日釣魚島爭端升溫有中國力量上升、日本進行戰(zhàn)略調整的大背景,從這個角度看,實際上是中日之間的戰(zhàn)略性競爭。中日兩國有著密切的經貿關系,在地區(qū)層面上共處合作機制,因此,爭端和戰(zhàn)略競爭不會阻斷全面的聯系。兩國都避免發(fā)生全面對抗,特別是盡可能避免發(fā)生武力沖突,因此,中日關系尚有改善和發(fā)展的空間。領土爭端是最難解決的,各方都不會輕易讓步,只有通過談判解決。特別是像釣魚島問題,涉及到中日兩國的歷史,涉及到復雜的二戰(zhàn)后秩序構建,又有著新的戰(zhàn)略背景,打一仗解決不了問題,只能回到協(xié)商談判的軌道上來。目前日本領導人尚不愿意回到協(xié)商談判的軌道,中國還有諸多手段讓其回歸正途。日本國內政治變化無常,中國擁有相當的主動性。在南中國海,中國與東盟四國在島嶼和海域上有爭端,目前只是與越南、菲律賓的爭端激化。
    所謂南海爭端,涉及到多層關系和利益,主要有三個層面:一是直接爭端國家,二是整體東盟,三是外部勢力。關于爭端解決和與爭端國家的關系,就像所有的領土、海域爭端一樣,解決需要時間,沖突有時也難以避免,但是,如今為爭端而要打大仗者不多。中國不希望這樣,其他國家看來也是如此,回到中國提出的“主權歸我,擱置爭議,聯合開發(fā)”的原則還是上策。當然,這需要各方有誠意,有創(chuàng)造性。整體東盟的利益是保持本地區(qū)的穩(wěn)定、合作與發(fā)展,保持與中國的良好關系。因此,整體東盟對爭端是一個緩沖因素,也是一個穩(wěn)定因素,利用得好有助于良性互動。中國與東盟已經建立起了多層利益和合作關系,發(fā)表了穩(wěn)定局勢的聯合宣言,還在商討制定具有約束力的行為守則,這個因素值得重視。至于外部勢力,主要是在南海有重要利益的國家,,他們一則希望借此為自己爭到好處,二則借此對中國形成一定制約。當然,也有爭端國家拉外部勢力,向中國施壓的因素。外部勢力的一個負面作用可能是攪局,使局勢更復雜,更具風險。其中最重要的還是美國如何做。不過,美國若助爭端國家與中國對抗也會引火燒身,試圖借機獲得在南海的主導權更是一廂情愿,中美事實上可以在維護南海地區(qū)穩(wěn)定、海上安全等方面尋求共同點。有人說,南海地區(qū)可能會成為亞洲的“巴爾干”,似缺乏科學性。對中國來說,把握住大局,對局勢的發(fā)展走向增加掌控力,不使爭端演變成導火索,讓爭端保持在理性范圍,是具備條件和能力的,也應該這么做。
    在周邊關系與局勢發(fā)展中,美國因素很重要。美國不是中國的鄰國,也不是亞洲國家,但是,美國的力量現實存在,影響巨大。美國實施新的亞洲戰(zhàn)略,試圖拉亞洲一些國家構建遏制中國影響力擴大的網絡,這是事實。但在周邊國家中,真正跟著美國來遏制中國的國家很少,有的國家出于自己的利益需要,盡管希望美國幫助他們減輕來自中國的壓力和“認定的威脅”,但他們也是“腳踩多只船”,出于全面的利益考慮,還是要與中國發(fā)展關系,因此,周邊不會形成一個“反華包圍圈”。面對復雜的關系和敏感的局勢,中國要有自信,也要著眼于全局,要增加主動性,也要有創(chuàng)造性。
    一般地說,一個崛起的大國,有兩個最大的風險,一是在崛起過程中高估自己的實力,導致盲動,動用武力,進行對外擴張;二是民族主義激進勢力膨脹,國家的政策被極端勢力和輿論綁架,導致方向走偏。過去百年的衰落給中國留下了痛苦的記憶,也留下了諸多問題,尤其是領土問題。中國失去了很多,讓中國人如鯁在喉,中國的復興很容易激起強烈的民族主義。民族主義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激發(fā)愛國熱情,激勵國人奮發(fā)圖強,但也可能會因各種原因而成為泄憤、復仇的動力,使其走向極端。
    中國的復興不是要回到過去,而是要面向未來。過去失去的領土,難以再奪回來,對現在有爭議的領土,上策是通過談判解決。過去,曾為此打過仗,并沒有得到解決。好在,中國已經解決了絕大部分領土爭端,陸地邊界只剩與印度的爭端未解決,但中印就穩(wěn)定邊界已經達成了協(xié)議,并承諾創(chuàng)造條件推進談判。這樣,中印關系就走出爭端的陰影,獲得新的發(fā)展。
    從中國來說,復興需要一個長期的和平發(fā)展環(huán)境。良好的環(huán)境需要維持,更需要創(chuàng)造,需力量,更需要智慧。在爭端升溫的形勢下,中國尤其需要冷靜、淡定和自信。如今中國力量增強了,動員力量打一仗,取得局部勝利也許并不難,但是,最終結果可能難料。就像釣魚島、南海島嶼等海域爭端,中國用武力奪過來也許有這個能力,但是,要守住,那是要花費巨大代價的,可能會陷入長期爭奪,要花費巨大的精力,投入巨大的資源,甚至改變中國所處的和平發(fā)展大環(huán)境。
    中國與周邊國家比鄰而居,是特殊關系。面對復雜變化的關系和局勢,要增加溝通與理解,需要通過耐心對話與協(xié)商拓展空間,需要合作加固共利基礎。外交不能簡單地用“軟”或者“硬”來判斷好壞。過分強調“硬”,不一定能帶來好的結果,有時也可能會事與愿違。國家外交需要三看:一是看能不能維護國家的核心和重大利益,二看能否把短期、中期和長期的利益結合起來,三看能不能建立起有利于促進自身和外部關系良性互動的長期發(fā)展機制。
    中國的周邊關系并沒有出大亂子,大局可控,中國擁有足夠的掌控能力,這是中國綜合實力提升的結果,也是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發(fā)展的一個重要轉變?偟膩砜,盡管“中國與世界”,“世界與中國”,這是兩個同等重要的互動關系,但從中國自己方面來說,重要的還是“中國與世界”這對關系?梢哉f,我們對此還遠遠沒有理清楚。這畢竟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會變得更成熟,更有智慧。


本文編號:1887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shekelunwen/guojiguanxi/1887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59cf5***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