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君為民表”的倫理發(fā)微——以《緇衣集傳》為中心
發(fā)布時間:2020-12-13 12:09
在傳統(tǒng)儒家的觀念中,"君為民表"與"君為臣綱"相仿,主要都是針對君主而言的。"君為民表"的合法性在于"君者日也"的設定,而君主應當如何作為才能擁有作為"民表"的資格,這意味著需要為君主制定一定的倫理規(guī)范。效法天地規(guī)則的君子即是此制定者,而可以成為君子的唯有仁者。仁者不僅是政治規(guī)則的制定者,同時意味著是政治權力的把握者。傳統(tǒng)儒家其實是期望君主成為這樣的仁者的,因而對仁與不仁作出具體定性,提出君主若是不仁,就無法獲得民眾的認可,指出長民者須好仁先行。此觀點一方面體現(xiàn)君主行仁道先于民眾的特點,另一方面又指明了君主作為民表具有教化民眾的政治義務。從好仁的爭先行仁,其根源在于君主自身德性的覺醒。儒家對"民表"的刻畫,是將政治權力與教化能力合二為一,實際上是一種"圣王"形象的體現(xiàn)。
【文章來源】:閩臺文化研究. 2019年03期
【文章頁數(shù)】:7 頁
【文章目錄】:
一、仁者:“民表”的定義與確立
二、德性的覺醒:由好仁到爭先行仁
三、結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人倫理念的普世意義及其現(xiàn)代調適——略論現(xiàn)代儒門學者對五倫觀念的捍衛(wèi)與重構[J]. 唐文明. 道德與文明. 2015(06)
本文編號:2914513
【文章來源】:閩臺文化研究. 2019年03期
【文章頁數(shù)】:7 頁
【文章目錄】:
一、仁者:“民表”的定義與確立
二、德性的覺醒:由好仁到爭先行仁
三、結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人倫理念的普世意義及其現(xiàn)代調適——略論現(xiàn)代儒門學者對五倫觀念的捍衛(wèi)與重構[J]. 唐文明. 道德與文明. 2015(06)
本文編號:2914513
本文鏈接:http://lk138.cn/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914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