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滇塊體東邊界地殼形變特征及斷裂活動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2-10 12:47
川滇塊體位于青藏高原東南緣,地質構造復雜,地震活動頻繁。青藏高原物質向東擠出和阿薩姆角NEE方向持續(xù)楔入造成川滇塊體側向擠出滑移,使得川滇塊體東邊界成為晚第四紀構造運動活躍和強震頻發(fā)的地區(qū)之一。因此,研究川滇塊體東邊界構造活動性質、應力積累和釋放、斷裂閉鎖程度和地震活動規(guī)律等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在川滇塊體及東邊界地質構造背景、主要斷裂活動、地震活動等資料的基礎上,利用川滇塊體東邊界2009-2017年GPS速度場資料和1985~2018年跨斷層短水準資料,研究了川滇塊體東邊界地殼運動方式、形變特征及斷裂活動特性,并結合1970~2018年在該區(qū)及周邊地區(qū)發(fā)生的Ms≥3.0地震活動資料,綜合分析了川滇塊體東邊界地殼形變特征與地震活動的關系。研究主要得到了以下初步結論:(1)基于2009~2017年相對歐亞板塊的GPS水平速度場資料,分析了研究區(qū)水平形變特征,結果表明:研究區(qū)GPS水平運動場及應變場的大小和方向發(fā)生變化。以東邊界為界,水平運動速率由西側點位26.55mm/a減小到東側2.48mm/a,方向從北部的E、SEE向南逐漸偏轉為SE、SSW向。水平方向應變率結果顯示汶川地震對川滇塊體...
【文章來源】:西安科技大學陜西省
【文章頁數】:6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2圖 1.2 川滇塊體及鄰近區(qū)域地質構造和地震活動分布F2:安寧河-則木河斷裂;F3:小江斷裂;F4:金沙江斷青藏高原東南緣,南北地震帶的中段,地質構造形動頻繁[12](見圖 1.2)。根據已有的研究結果表明,
圖 1.3 論文技術路線技術路線論述如下:(1)基于研究區(qū)域構造活動的三維幾何運動模型收集整理川滇塊體東邊界地質構造、主要斷裂活動、地震活動等資料,建立研究區(qū)活動塊體和主要斷裂帶的三維幾何運動模型,作為分析塊體運動和斷裂活動的基礎。(2)基于 GPS 水平速度場資料的水平形變特征研究根據 2009~2017 年相對歐亞板塊的 GPS 水平速度場資料,采用速度剖面法獲得研究區(qū)水平活動特征;利用最小二乘配置模型計算研究區(qū)應變率場,進而分析地殼水平應變特征;應用塊體彈性模型研究川滇塊體東邊界各塊體的相對運動,并計算出基于華南塊體參考框架下的水平形變速度場,分析地殼內部相互之間的作用力和形變運動特征。(3)基于跨斷層短水準資料的垂直形變特征研究首先在整體上對跨斷層短水準資料的活動趨勢進行準同步分段,計算出同時段垂直活動速率,對斷裂進行“時-空”分析;其次利用數學模型獲取高差殘差曲線,對斷裂進行“點-線”分析。在此基礎上結合地震分析斷裂垂直形變特征。(4)川滇塊體東邊界地殼形變特征和地震活動性綜合分析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利用GPS資料和塊體模型對巴顏喀拉塊體劃分合理性的初步探究和構造意義[J]. 姚生海,程佳,姚琪,張加慶. 地震工程學報. 2018(05)
[2]鮮水河斷裂帶三維變形特征[J]. 趙靜,任金衛(wèi),江在森,岳沖. 地震地質. 2018(04)
[3]川滇地區(qū)近期地殼變形動態(tài)特征研究[J]. 朱爽,楊國華,劉辛中,黨學會.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 2017(12)
[4]基于GPS觀測數據的云南地區(qū)地殼形變特征研究[J]. 孫云梅,李金平. 測繪工程. 2017(11)
[5]川滇地區(qū)垂直形變和主要斷層活動性研究[J]. 蘇廣利,田曉,孫啟凱,鄧董建,暢柳,王世進.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2017(07)
[6]蘆山地震、魯甸地震、康定地震前后三岔口地區(qū)地殼形變異常特征分析[J]. 蘇琴,祝意青,徐銳,馬伶俐,鄭兵,李菲菲,王雙洪.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2017(06)
[7]川滇菱形塊體東邊界斷裂帶內庫侖應力演化及危險性[J]. 徐晶,季靈運,姬存?zhèn)?孫赫,趙強. 地震地質. 2017(03)
[8]小江斷裂帶南段全新世活動的地質地貌證據與滑動速率[J]. 韓竹軍,董紹鵬,毛澤斌,呼楠,譚錫斌,袁仁茂,郭鵬. 地震地質. 2017(01)
[9]基于跨斷層測量的鮮水河斷裂帶現今活動特征及其與強震關系研究[J]. 李臘月,季靈運,李玉江,占偉. 地震學報. 2016(05)
[10]Recent movement changes of main fault zones in the Sichuan-Yunnan region and their relevance to seismic activity[J]. LIU Xia,MA Jin,DU XueSong,ZHU Shuang,LI LaYue,SUN DongYing.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6(06)
博士論文
[1]川滇交界地段強震潛在危險區(qū)深部結構和孕震環(huán)境研究[D]. 李大虎.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16
[2]川滇塊體東邊界主要斷裂帶運動特性及動力學機制研究[D]. 魏文薪.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2012
[3]鮮水河斷裂帶地震破裂段落的邊界特征研究[D]. 安艷芬.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2010
[4]川西安寧河斷裂帶晚第四紀地層地貌序列和構造活動性研究[D]. 程建武.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2010
[5]云南地震活動性研究[D]. 皇甫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009
碩士論文
[1]小江斷裂帶南段晚第四紀活動性研究[D]. 毛澤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7
[2]利用GPS觀測數據評估川滇南部地區(qū)活動斷裂地震危險性[D]. 張效亮.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 2009
本文編號:2908720
【文章來源】:西安科技大學陜西省
【文章頁數】:6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2圖 1.2 川滇塊體及鄰近區(qū)域地質構造和地震活動分布F2:安寧河-則木河斷裂;F3:小江斷裂;F4:金沙江斷青藏高原東南緣,南北地震帶的中段,地質構造形動頻繁[12](見圖 1.2)。根據已有的研究結果表明,
圖 1.3 論文技術路線技術路線論述如下:(1)基于研究區(qū)域構造活動的三維幾何運動模型收集整理川滇塊體東邊界地質構造、主要斷裂活動、地震活動等資料,建立研究區(qū)活動塊體和主要斷裂帶的三維幾何運動模型,作為分析塊體運動和斷裂活動的基礎。(2)基于 GPS 水平速度場資料的水平形變特征研究根據 2009~2017 年相對歐亞板塊的 GPS 水平速度場資料,采用速度剖面法獲得研究區(qū)水平活動特征;利用最小二乘配置模型計算研究區(qū)應變率場,進而分析地殼水平應變特征;應用塊體彈性模型研究川滇塊體東邊界各塊體的相對運動,并計算出基于華南塊體參考框架下的水平形變速度場,分析地殼內部相互之間的作用力和形變運動特征。(3)基于跨斷層短水準資料的垂直形變特征研究首先在整體上對跨斷層短水準資料的活動趨勢進行準同步分段,計算出同時段垂直活動速率,對斷裂進行“時-空”分析;其次利用數學模型獲取高差殘差曲線,對斷裂進行“點-線”分析。在此基礎上結合地震分析斷裂垂直形變特征。(4)川滇塊體東邊界地殼形變特征和地震活動性綜合分析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利用GPS資料和塊體模型對巴顏喀拉塊體劃分合理性的初步探究和構造意義[J]. 姚生海,程佳,姚琪,張加慶. 地震工程學報. 2018(05)
[2]鮮水河斷裂帶三維變形特征[J]. 趙靜,任金衛(wèi),江在森,岳沖. 地震地質. 2018(04)
[3]川滇地區(qū)近期地殼變形動態(tài)特征研究[J]. 朱爽,楊國華,劉辛中,黨學會.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 2017(12)
[4]基于GPS觀測數據的云南地區(qū)地殼形變特征研究[J]. 孫云梅,李金平. 測繪工程. 2017(11)
[5]川滇地區(qū)垂直形變和主要斷層活動性研究[J]. 蘇廣利,田曉,孫啟凱,鄧董建,暢柳,王世進.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2017(07)
[6]蘆山地震、魯甸地震、康定地震前后三岔口地區(qū)地殼形變異常特征分析[J]. 蘇琴,祝意青,徐銳,馬伶俐,鄭兵,李菲菲,王雙洪.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2017(06)
[7]川滇菱形塊體東邊界斷裂帶內庫侖應力演化及危險性[J]. 徐晶,季靈運,姬存?zhèn)?孫赫,趙強. 地震地質. 2017(03)
[8]小江斷裂帶南段全新世活動的地質地貌證據與滑動速率[J]. 韓竹軍,董紹鵬,毛澤斌,呼楠,譚錫斌,袁仁茂,郭鵬. 地震地質. 2017(01)
[9]基于跨斷層測量的鮮水河斷裂帶現今活動特征及其與強震關系研究[J]. 李臘月,季靈運,李玉江,占偉. 地震學報. 2016(05)
[10]Recent movement changes of main fault zones in the Sichuan-Yunnan region and their relevance to seismic activity[J]. LIU Xia,MA Jin,DU XueSong,ZHU Shuang,LI LaYue,SUN DongYing.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6(06)
博士論文
[1]川滇交界地段強震潛在危險區(qū)深部結構和孕震環(huán)境研究[D]. 李大虎.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16
[2]川滇塊體東邊界主要斷裂帶運動特性及動力學機制研究[D]. 魏文薪.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2012
[3]鮮水河斷裂帶地震破裂段落的邊界特征研究[D]. 安艷芬.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2010
[4]川西安寧河斷裂帶晚第四紀地層地貌序列和構造活動性研究[D]. 程建武.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2010
[5]云南地震活動性研究[D]. 皇甫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009
碩士論文
[1]小江斷裂帶南段晚第四紀活動性研究[D]. 毛澤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7
[2]利用GPS觀測數據評估川滇南部地區(qū)活動斷裂地震危險性[D]. 張效亮.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 2009
本文編號:2908720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projectlw/dqwllw/290872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