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殼理論視角下城市濱水空間優(yōu)化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1-16 00:54
開放性是城市濱水空間的本質屬性和應有之義。作為銜接城市空間和水域環(huán)境的系統邊界,其開放性直接影響城市內部和水域環(huán)境之間的聯通程度。在“共建共享、全民健康”背景下,借助界殼理論對城市濱水空間的開放性進行研究,探討影響濱水空間開放性的空間要素,提出具有針對性的空間優(yōu)化策略以塑造適度開放濱水空間,實現濱水空間的活力重塑,是本文的研究主旨。首先,從開放趨勢、現實問題、理論契機三個方面闡述,以界殼視角切入進行濱水空間開放性研究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通過梳理國內外相關文獻、案例研究歸納總結濱水空間開放性的影響因素以及界殼理論的理論核心——開放性,尋找二者契合點。其次,通過闡釋濱水空間開放性的基本特征、表達機制、構成要素與界殼參數、界殼開放度計算的內在關聯,對濱水空間開放性進行系統的界殼描述:城市濱水空間包含形態(tài)界殼、功能界殼、交通界殼、景觀界殼、空間界殼5個多維界殼,以及岸線形態(tài)、建筑功能、道路面積、景觀廊道寬度、建筑間口寬度等13個子界殼,以此建立濱水空間開放性的空間評價指標體系。再次,構建濱水空間開放性界殼的檢驗模型,一是定性、定量分析濱水空間構成要素的開放性,得到濱水空間開放性的空間特征評價;二是通過調研獲取的市民活動數據,分析市民的活動特征,通過市民活動強度的非空間特征校核空間構成要素假說的有效性。然后,將上述檢驗模型引入大連黑石礁——星海灣濱海空間進行實證研究,對研究區(qū)域的開放性進行定性、定量評價和對比檢驗,找出濱水空間的開放性問題,確定影響開放性的關鍵因子,為濱水空間優(yōu)化策略的提出指明方向。最后,從形態(tài)、功能、交通、景觀、空間5個方面提出適度開放的濱水空間優(yōu)化原則和優(yōu)化策略。包括“水綠”取向原則、多維交混原則、層次漸變原則等5個原則;人水和諧的岸線形態(tài)、逐層跌落的高度控制、梯度變化的功能混合、等級遞減的交通組織、網狀聯系的藍綠系統、通透開敞的建筑界面等10個優(yōu)化策略。
【學位單位】:大連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TU984.18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緒論
1.1 選題背景
1.1.1 開放趨勢:人與水的雙向互動訴求
1.1.2 現實問題:濱水空間的開放“度”問題
1.1.3 理論契機:界殼理論應用的空間轉向
1.2 研究目的和意義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義
1.3 研究對象和范圍
1.3.1 研究對象
1.3.2 研究范圍
1.4 相關概念界定
1.4.1 城市濱水空間
1.4.2 開放性
1.4.3 城市濱水空間開放性
1.4.4 界殼理論
1.5 國內外研究綜述
1.5.1 濱水空間開放性研究
1.5.2 界殼理論研究
1.6 研究方法和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 濱水空間開放性的界殼關聯
2.1 濱水空間開放性解析
2.1.1 濱水空間開放性的基本特征
2.1.2 濱水空間開放性的表達機制
2.1.3 濱水空間開放性的構成要素
2.2 界殼理論基礎
2.2.1 界殼理論基本概念
2.2.2 界殼原理和方法論
2.2.3 界殼要素及其量化
2.3 濱水空間開放性的界殼描述
2.3.1 濱水空間開放性的多維界殼存在
2.3.2 濱水空間開放性界殼的空間要素構成
3 濱水空間開放性界殼的檢驗模型構建
3.1 濱水空間開放性的空間特征評價
3.1.1 濱水空間開放性界殼的開放性量化
3.1.2 開放性界殼的空間特征分析方法
3.2 基于市民活動強度的非空間要素檢驗
3.2.1 濱水空間開放性的二象性
3.2.2 濱水空間的市民活動強度測度
3.2.3 濱水空間開放性的空間測度與市民活動強度檢驗
4 濱水空間開放性實證研究——以大連濱海空間為例
4.1 大連濱?臻g現狀分析
4.1.1 大連海岸線開發(fā)利用現狀
4.1.2 大連濱?臻g類型劃分
4.1.3 研究區(qū)域概況
4.2 濱?臻g開放性的空間特征測度
4.2.1 形態(tài)界殼
4.2.2 功能界殼
4.2.3 交通界殼
4.2.4 景觀界殼
4.2.5 空間界殼
4.2.6 濱?臻g開放性的空間特征綜合評價
4.3 濱?臻g的市民活動特征分析
4.3.1 市民的基本屬性分析
4.3.2 市民的出行規(guī)律分析
4.3.3 市民活動強度的分布特征分析
4.4 基于市民活動特征的實證檢驗
5 濱水空間開放性的優(yōu)化策略
5.1 濱水空間開放性的優(yōu)化原則
5.1.1“水綠”取向原則
5.1.2 多維交混原則
5.1.3 便捷可達原則
5.1.4 層次漸變原則
5.1.5 適度尺度原則
5.2 濱水空間開放性的優(yōu)化策略
5.2.1 形態(tài)優(yōu)化策略
5.2.2 功能優(yōu)化策略
5.2.3 交通優(yōu)化策略
5.2.4 景觀優(yōu)化策略
5.2.5 空間優(yōu)化策略
6 結論與展望
6.1 研究成果
6.2 創(chuàng)新點和不足
6.3 前景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A 圖片、表格目錄及來源
附錄B 大連濱水空間市民活動情況調查問卷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學術論文情況
致謝
【參考文獻】
本文編號:2885421
【學位單位】:大連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TU984.18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緒論
1.1 選題背景
1.1.1 開放趨勢:人與水的雙向互動訴求
1.1.2 現實問題:濱水空間的開放“度”問題
1.1.3 理論契機:界殼理論應用的空間轉向
1.2 研究目的和意義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義
1.3 研究對象和范圍
1.3.1 研究對象
1.3.2 研究范圍
1.4 相關概念界定
1.4.1 城市濱水空間
1.4.2 開放性
1.4.3 城市濱水空間開放性
1.4.4 界殼理論
1.5 國內外研究綜述
1.5.1 濱水空間開放性研究
1.5.2 界殼理論研究
1.6 研究方法和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 濱水空間開放性的界殼關聯
2.1 濱水空間開放性解析
2.1.1 濱水空間開放性的基本特征
2.1.2 濱水空間開放性的表達機制
2.1.3 濱水空間開放性的構成要素
2.2 界殼理論基礎
2.2.1 界殼理論基本概念
2.2.2 界殼原理和方法論
2.2.3 界殼要素及其量化
2.3 濱水空間開放性的界殼描述
2.3.1 濱水空間開放性的多維界殼存在
2.3.2 濱水空間開放性界殼的空間要素構成
3 濱水空間開放性界殼的檢驗模型構建
3.1 濱水空間開放性的空間特征評價
3.1.1 濱水空間開放性界殼的開放性量化
3.1.2 開放性界殼的空間特征分析方法
3.2 基于市民活動強度的非空間要素檢驗
3.2.1 濱水空間開放性的二象性
3.2.2 濱水空間的市民活動強度測度
3.2.3 濱水空間開放性的空間測度與市民活動強度檢驗
4 濱水空間開放性實證研究——以大連濱海空間為例
4.1 大連濱?臻g現狀分析
4.1.1 大連海岸線開發(fā)利用現狀
4.1.2 大連濱?臻g類型劃分
4.1.3 研究區(qū)域概況
4.2 濱?臻g開放性的空間特征測度
4.2.1 形態(tài)界殼
4.2.2 功能界殼
4.2.3 交通界殼
4.2.4 景觀界殼
4.2.5 空間界殼
4.2.6 濱?臻g開放性的空間特征綜合評價
4.3 濱?臻g的市民活動特征分析
4.3.1 市民的基本屬性分析
4.3.2 市民的出行規(guī)律分析
4.3.3 市民活動強度的分布特征分析
4.4 基于市民活動特征的實證檢驗
5 濱水空間開放性的優(yōu)化策略
5.1 濱水空間開放性的優(yōu)化原則
5.1.1“水綠”取向原則
5.1.2 多維交混原則
5.1.3 便捷可達原則
5.1.4 層次漸變原則
5.1.5 適度尺度原則
5.2 濱水空間開放性的優(yōu)化策略
5.2.1 形態(tài)優(yōu)化策略
5.2.2 功能優(yōu)化策略
5.2.3 交通優(yōu)化策略
5.2.4 景觀優(yōu)化策略
5.2.5 空間優(yōu)化策略
6 結論與展望
6.1 研究成果
6.2 創(chuàng)新點和不足
6.3 前景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A 圖片、表格目錄及來源
附錄B 大連濱水空間市民活動情況調查問卷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學術論文情況
致謝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錢芳;劉代云;;城市濱水空間開放性優(yōu)化策略研究[J];華中建筑;2014年10期
2 金海燕;;人的濱水——哥本哈根濱水空間開發(fā)建設理念[J];城市發(fā)展研究;2014年08期
3 曹現強;王超;;公共性視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間發(fā)展路徑探究[J];城市發(fā)展研究;2013年08期
4 羊鳳翔;鄭志;;基于互動關系下的城市濱水區(qū)設計要素探討[J];福建建筑;2012年04期
5 錢芳;金廣君;;基于可達的城市濱水區(qū)空間構成的句法分析[J];華中建筑;2011年05期
6 王花蘭;曹偉;鞏亮;劉大鵬;;高速公路界殼論及應用[J];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10年06期
7 鮑如昕;;城市華庭的柔性界面[J];安徽建筑;2010年02期
8 陳喆;馬水靜;;關于城市街道活力的思考[J];建筑學報;2009年S2期
9 劉瑛;孟會民;牛瑾琦;;用界殼論談氣象事業(yè)發(fā)展[J];科技資訊;2007年09期
10 錢欣;城市濱水區(qū)設計控制要素體系研究[J];中國園林;2004年11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郭磊;城市濱水空間研究[D];廈門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885421
本文鏈接:http://lk138.cn/kejilunwen/sgjslw/2885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