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韩国日本在线观看免费,A级尤物一区,日韩精品一二三区无码,欧美日韩少妇色

當前位置:主頁 > 經濟論文 > 旅游經濟論文 >

唐代書學文獻《墨藪》的民俗學解讀

發(fā)布時間:2020-03-06 14:37
【摘要】:唐代書學文獻《墨藪》一直被誤讀:前人或言其俗,或以為書圣王羲之本人之撰。運用民俗學研究成果,對《墨藪》的作者、成書過程、筆法傳授特點以及《墨藪》文本產生的社會背景加以探索,則可以認為《墨藪》的作者并非一人,成書并非一時,而是在唐代民間流傳的過程中,逐步充實、補充、完善,最后定型為今天看到的文本;其所述的筆法傳授特點與民間工藝傳授特點完全一致,即具有系譜性、封鎖性、神秘性;《墨藪》的產生與唐代的經籍抄寫、科舉制度及行政運作對書寫的需求密切相關。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夏青根;開創(chuàng)新領域——評《中國鬼文化》[J];中國圖書評論;1992年02期

2 ;《民間文學與民俗學基礎》出版[J];民間文學論壇;1995年04期

3 彭恒禮;;“民俗學”入華考——兼談近代辭典對學科術語的強化作用[J];民俗研究;2010年03期

4 葉大兵;;論建立群眾文化民俗學[J];民俗研究;1988年03期

5 展舒言;;由紀念談到旅游紀念商品(續(xù))[J];民俗研究;1991年04期

6 宣炳善;;關于“傳統(tǒng)的發(fā)明”與“偽民俗”[J];民間文化論壇;2007年03期

7 黃鵬;;淺論高校民俗學第二課堂活動[J];教育與職業(yè);2007年23期

8 黃永林;;關于民俗學與民間文學教學問題[J];文學教育(下);2008年05期

9 洪映紅;;民俗學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學科價值——以“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例[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10 謝國先;;民俗學翻譯期待學術批評[J];學術界;2008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唐藝;周偉;;3G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的中國手機動漫產業(yè)發(fā)展初探[A];自主創(chuàng)新與持續(xù)增長第十一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4)[C];2009年

2 陳榕三;;海洋文化中獨具特色的福建航運[A];福建省首屆海洋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才津佑美子;徐瓊;;世界遺產——白川鄉(xiāng)的“記憶”[A];《民族遺產》(第一輯)[C];2008年

4 顏莉;;和諧社會的文化支持——傳承與整合[A];社會轉型中的和諧社會構建——上海市黨校系統(tǒng)“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5 巫其祥;;中國年節(jié)起源四說[A];《今古中國年》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陳鉅龍;;海洋民俗文化[A];中國海洋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7年

7 謝蔭明;宋傳信;;以發(fā)展的觀點看待北京歷史文化的保護[A];中國特色北京特點城市發(fā)展研討會專輯[C];2007年

8 朱淑君;;三月三,中國情人節(jié)溯源[A];黃河文明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9 許雯霞;;再讀《菊與刀》——看其現實意義[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10 王洪波;;加強農村文化建設 促進農村社會和諧[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事業(yè)——山東省社會科學界2008年學術年會文集(1)[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左麗慧邋實習生 王雪瑋;讓民俗學學以致用[N];鄭州日報;2007年

2 王一川;體驗全球化時代的生活之根[N];中國教育報;2007年

3 王婧姝;“文化”不是生造詞,是歷史的積淀[N];中國民族報;2008年

4 孟慧英;口頭敘事傳統(tǒng)的意義與作用[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5 本報記者 宮蘇藝邋本報通訊員 昝馨;中秋節(jié) 寄托人們美好情感[N];光明日報;2007年

6 王騰飛;人人都是傳統(tǒng)節(jié)日“火炬手”[N];農民日報;2008年

7 曲彥斌;民俗學應為社會進步作貢獻[N];光明日報;2002年

8 張晶;《中國藝術民俗學》略評[N];光明日報;2009年

9 向云駒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提供;把民眾文化的價值發(fā)掘出來[N];中國藝術報;2001年

10 甯甯 輝煌;國學火熱的時代背景和當下責任[N];人民政協(xié)報;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井彩霞;民俗學視野透視下的高校校園文化[D];蘭州大學;2007年

2 楊艷;略論老撾佬族衣食住行禁忌[D];廣西民族大學;2011年

3 柴楠;中國民俗文化的宣泄功能研究[D];遼寧大學;2006年

4 魯芊;民俗文化產品開發(fā)與營銷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6年

5 索南;文化繼承與創(chuàng)新[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6 張彩鳳;全球化背景下我國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問題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7 仇勇懿;創(chuàng)意產業(yè):基于集群化和通訊網絡角度的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8 劉春艷;陸川縣客家飲食習俗的文化適應與傳承困境[D];廣西師范大學;2007年

9 呂紅艷;廣西賀州黃田“二月二”節(jié)俗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7年

10 吐遜江·買托乎提;維吾爾族醫(yī)藥民俗研究[D];新疆大學;2007年

,

本文編號:258518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jingjilunwen/lyjj/258518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e4c62***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