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韩国日本在线观看免费,A级尤物一区,日韩精品一二三区无码,欧美日韩少妇色

論高管“問題薪酬”的董事問責

發(fā)布時間:2014-07-13 09:21

關鍵詞: 高管/問題薪酬/董董相護/合理性審查

內(nèi)容提要: 如遇高管薪酬,董事就可能基于互惠和群體思維等情景以及單純接觸效應和框定效應下的生物本能,無意識地“董董相護”,高管“尋租”如愿以償,自應對董事問責。理性回路下的注意路徑不能對情感回路下的“董董相護”對癥下藥,實際上放縱了高管“問題薪酬”。以誠信路徑予以涵攝,則可以不枉不縱。是否構成“董董相護”,需借助于高管薪酬的合理性進行推論;诟吖苄匠旰侠硇赃吔绲哪:裕媚蟾吖苄匠甑暮侠硇,需以 企業(yè) 價值最大化為指針,借助高管薪酬的標準、水平和結構的合理性,厘定相應的參照系。
 
 
      一、問題的提出
      金融 危機襲來,企業(yè)高管的天價薪酬和變味薪酬等“問題薪酬”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輿論嘩然,社會公眾憤憤不平。高盛集團和花旗集團等華爾街投行巨頭在危機之中依然我行我素,高薪重獎,惹來眾怒,被奧巴馬總統(tǒng)怒斥為“可恥”[1]。在我國,企業(yè)高管的高薪豐酬同樣被推上輿論的浪尖。國有企業(yè)的壟斷地位,高管亦官亦商的雙重角色,引發(fā)出了 中國 特色的國企高管“高薪謎團”。上市公司作為企業(yè)群體的佼佼者,高管薪酬“大躍進”,而企業(yè)并未相應地做大做強,不少企業(yè)利潤一降再降,薪酬漲了再漲,越虧薪水漲得越快,即使業(yè)績下滑甚至嚴重虧損,高管照樣領取豐厚的薪酬。這種現(xiàn)象令人痛心,從而讓人們產(chǎn)生了高管薪酬是否物有所值的“薪酬之迷”。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掌門人馬明哲2007年度6616.1萬元天價薪酬飽受各界質(zhì)疑和輿論詬病后,2009年初高管們共克時艱之舉更出人意料,相繼有448位掌門人放棄2008年度薪酬,這種“零薪酬”甚至讓人覺得更可怕[2],高管薪酬的隨意性更是讓人產(chǎn)生“薪酬之惑”。
      面對鋪天蓋地的質(zhì)疑,高管們也是“滿腹委屈”,振振有詞地回應道:薪酬又不是自己定的,是董事會定的,董事會的薪酬委員會是以獨立董事為主導的呀[3]。言外之意,獨立董事是值得信賴的,董事會的高管薪酬決策是值得信賴的。面對形形色色的“問題薪酬”,我們不禁要追問:獨立董事真的客觀獨立嗎?董事會的高管薪酬決策值得完全信賴嗎?答案 自然 是否定的。董事需為公司最佳利益行事,而他們慷公司之慨,拱手奉上“問題薪酬”,顯然與公司利益背道而馳,理應對其問責。奇怪的是,一旦爆出高管的“問題薪酬”,矛頭均指向支薪高管,習慣性地斥責高管,似乎與作為薪酬決策者的董事們無關,這顯然是本末倒置了。如果董事們“跟著感覺走”,習慣性地將腦袋借給高管,“問題薪酬”必將泛濫成災,進而危及公司治理大廈之根基。為何炮制“問題薪酬”的董事往往安然無恙,糟糕一點的也不過有驚無險而已呢?這說明,針對高管薪酬決策的董事問責路徑和相應的司法審查標準,即使不是錯誤的,至少也是不完善的。那么,以何種標準審查“問題薪酬”才能對癥下藥呢?采用何種審查標準,才能遏制董事們“跟著感覺走”呢?要回答這些問題,首當其沖的就是要解析“問題薪酬”的形成機理,為探索其問責路徑和相應的司法審查標準提供鋪墊。
      二、“董董相護”與高管的“問題薪酬”
      董事們?yōu)楹涡母是樵傅貙⒛X袋借給高管,習慣性地接受其薪酬要求呢?下文將運用尋租理論解說高管權力如何影響高管薪酬,進而變相自定薪酬。在此基礎上,運用社會心 理學 和行為 經(jīng)濟 學理論解析“董董相護”的心理學機理。
      (一)高管變相自定薪酬的尋租理論解說
      高管應盡可能避免自我交易,以免“腳踏兩只船”,高管薪酬則是不可避免的自我交易。全球公司治理改革浪潮的重要成果,就是在董事會層面構建了高管薪酬的利益沖突隔離機制,由獨立董事主導的薪酬委員會審核高管薪酬。如果說獨立董事真的客觀獨立,董事會的高管薪酬決策值得完全信賴,也就沒有“問題薪酬”的生存空間了。然而,現(xiàn)實卻是“問題薪酬”比比皆是。原因何在?在高管權力面前,前述利益沖突隔離機制似乎不堪一擊,輕而易舉就被自我擊退,高管變相自定薪酬大行其道。這樣,從大門趕走了高管自定薪酬之“前狼”,高管變相自定薪酬之“后虎”又從窗戶跳了進來,難怪不管企業(yè)業(yè)績?nèi)绾,高管薪酬都是一路攀升,甚至逆水而上,無功受祿。薪酬激勵本來旨在降低代理成本,鼓勵高管將企業(yè)做大做強,而薪酬與業(yè)績基本不相關,憑直覺就能感覺得到高管權力的影響了。其實,這種感覺是完全有道理的,筆耕文化推薦期刊,20世紀90年代以來興起的尋租理論令人信服地解說了高管權力是如何扭曲薪酬的。
      長期以來,以墨菲和詹森為代表的最優(yōu)契約理論系解釋高管薪酬合理性的主流理論,而面對俯拾皆是的“問題薪酬”,就明顯有些蒼白無力了。哈佛大學伯切克和弗里德則另辟蹊徑,提出了尋租理論(rent extracting),清晰客觀地但又最終振聾發(fā)聵地分析出,企業(yè)高管尋租致使其薪酬畸高。該理論的提出猶如石破天驚,引發(fā)了雙方激烈的交鋒和論戰(zhàn),最終最優(yōu)契約理論也承認高管權力起了作用,尋租理論得到了認同,但它并不取代最優(yōu)契約理論,而是彌補了最優(yōu)契約理論的不足,解說了最優(yōu)契約理論無法解釋的部分,即高管會以權謀薪[4]。對于高管“問題薪酬”,尋租理論的解釋可謂一針見血,顯然更具有穿透力,也與現(xiàn)實更加吻合。何以見得呢?
      其一,高管與職工愈來愈大的收入鴻溝就是高管權力尋租的一個有力注腳。高管薪酬增長大幅度跑贏企業(yè)業(yè)績,有的甚至與業(yè)績呈反向運動。企業(yè)業(yè)績乃是團隊生產(chǎn)的結果,若蛋糕并未做大或者做大程度與高管薪酬增長失衡,高管薪酬不斷攀升,這種薪酬與其說是價值創(chuàng)造,毋寧說是財富轉(zhuǎn)移,是對包括職工在內(nèi)的利益相關者的剝奪。高管與職工收入越來越大,企業(yè)規(guī)模愈大,這種差距也就越大,這個收入鴻溝就是權力尋租的有力證據(jù)。2003年,央企實施年薪制后,高管名義薪酬就達到職工工資的13.5倍。隨著高管收入大躍進,這種差距在持續(xù)拉大。上市公司更是如此,2004年針對滬市上市公司的一項問卷調(diào)查研究表明,高管與員工的收入差距有了明顯的、帶有根本性的改變[5],高管與員工收入差距10-15倍的增長最快,增長了433%,而15倍以上的也增長了125%。鑒于上市公司高管薪酬3年左右就翻番,這一差距還在日趨擴大。
      其二,高管權力大小與萃取租金的方式息息相關。有關經(jīng)濟學家的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企業(yè)業(yè)績、企業(yè)規(guī)模和公司控制強度三類影響因素對高管薪酬水平的總體解釋率分別為8.9%和30.66%。也就是說,公司控制強度的解釋力大于企業(yè)業(yè)績和企業(yè)規(guī)模因素,高管權力對薪酬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對高管薪酬與盈余管理、高管控制權的相關性研究,這一點得到進一步的印證。一般說來,高管薪酬與盈余管理正相關,而引入高管控制權之后就大不相同了。若總經(jīng)理來自控股股東單位或兼任董事長,高管控制權的增加提高了高管薪酬水平,卻降低了高管薪酬誘發(fā)盈余管理的程度。也就是說,當高管權力增大時,公司激勵約束機制失效,高管尋租空間增大,也相對降低了高管薪酬誘發(fā)盈余管理的程度。反之,當高管權力變小時,相對增加了高管薪酬誘發(fā)盈余管理的程度[6]。易言之,一旦高管權力增大,他們就可能從薪酬游戲規(guī)則遵守者轉(zhuǎn)變?yōu)橛螒蛞?guī)則制定者,薪酬制定過程就變成高管萃取租金的過程。
      由此觀之,即使有獨立董事主導的薪酬委員會,高管仍可以權謀薪,通過操縱激勵標準、激勵工具、萃取隱性薪酬等方式,變相自定薪酬,萃取租金,而且權力愈大,萃取租金的空間也愈大。董事們?yōu)楹屋p而易舉就將腦袋借給高管呢?這涉及到下面的“董董相護”,正是它造就了高管變相自定薪酬。
      (二)“董董相護”的心理學機理解析
      為何一旦遇到高管薪酬,董事就認人、認情、認面子?為何獨立董事對高管薪酬也未必真正獨立和客觀呢?傳統(tǒng)民商法和主流經(jīng)濟學理性“經(jīng)濟人”分析框架的視野局限于董事決策的理性(思維)回路,根本就不考慮情感回路,“尊重情感、倫理等在其他 法律 場域中可能要被考慮的多維目標,在公司法中無需顧及”[7],使得情感回路在公司法上根本沒有立足之地,也無法解釋這種異常現(xiàn)象。其實,行為經(jīng)濟學、神經(jīng)經(jīng)濟學、行為金融學和社會心理學等理論,已經(jīng)對人的非理性行為開展了系統(tǒng)的研究,發(fā)表了更為貼近現(xiàn)實的研究成果,以至于經(jīng)濟學家感慨“今日的經(jīng)濟學……已經(jīng)是理性決策和非理性決策兩大理論共分天下”[8]。公司法研究沒有理由繼續(xù)故步自封,本文擬借用這些新興邊緣學科的研究成果和分析工具揭開“董董相護”的“黑匣子”。
      1.“董董相護”的社會心理學解釋
      社會心理學側重于觀察和分析個人在社會情境中的感情、思想和行為,不僅有理性回路,也有情感回路。其所關注的人并非冷冰冰的理性“經(jīng)濟人”,而是有血有肉的“社會人”(現(xiàn)實人)。它強調(diào)情境對行為的影響,會聚焦于那些在很大程度上自動的、無意識的行為,那些普遍性的、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可能先天性地存在于我們基因的習慣和思維方式。董事可能基于互惠和群體思維,無意識地偏袒作為同僚的高管,即“董董相護”,現(xiàn)解說如下:
      第一,董事互惠  人情和面子在情理社會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認人、認情、認面子蔚然成風,公事常常需要私辦,人們常常用不同的方式來對待和自己關系不同的人[9],因而“關系”被譽為社會資本。董事自不例外,也會相互送人情。這是因為,董事和高管都具有相似的社會地位[10]。我國上市公司董事主要來自其它公司的董事和高管[11],還有專家學者等社會名流[12]。他們都是社會精英,不僅有共同語言,而且還因為交叉任職和頻繁的互動交往,形成了“兄弟”或“姐妹”關系。交叉任職使得他們可以跳出本公司的小圈子,與同行分享共同的經(jīng)歷和經(jīng)營管理的“酸甜苦辣”。這也比在本公司少了許多顧忌,可以更為坦誠,有的甚至會相見恨晚,進而成為“鐵哥”或“鐵姐”。一份人情,意味著一份義氣。既然是“兄弟”,無論是無利害關系的董事審議董事的自我交易,還是獨立董事審議董事和高管的薪酬,自然會相互支持了。這可能是出于認同,也可能是相互理解、相互包涵,高抬貴手,有時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誰不會遇到點難事”,“誰都有難處”,“誰都會有人在屋檐下的時候”等等,這種感情因素一旦滲透到選擇和判斷之中,自然會網(wǎng)開一面[13]。何況,抬高高管的薪酬水平,對自己也是有益無害呀。
      第二,董事群體思維  董事會集體決策機制,意在集中集體智慧,群策群力,提高決策質(zhì)量,促進公司價值最大化。但是,集體決策的動態(tài)交互過程很可能產(chǎn)生群體思維這樣的非理性行為[14]。社會心理學的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高水平的群體凝聚力(group cohesion)將會導致群體決策失誤,如與命令式的領導等因素交互作用,更容易引起群體思維;與任務導向凝聚力相比,基于人際吸引的社會情感凝聚力更多地損害決策的質(zhì)量。董事會系具有高度社會情感凝聚力的群體,決策質(zhì)量就深受群體思維的危害。這是因為,董事遴選和評價均以合作精神而論,董事會自然傾向于一團和氣。董事還具有從眾(conformity)的動機。當群體成員對群體身份有著很高的評價時,群體成員一般都愿意繼續(xù)維持群體身份,從而具有使其行為與群體保持一致的激勵和動力。群體身份越有價值,群體成員的從眾傾向也越強[15]。董事就是這種名利雙收的身份,他們自然會倍加珍惜。為了維持董事職位,他們往往盡量與群體保持一致。為了贏得認同,董事往往遇到矛盾繞道走,發(fā)表意見“順桿爬”,隨聲附和。這就不難解釋,為什么高管“問題薪酬”往往輕而易舉地獲得董事會的一致通過。
      2.“董董相護”的行為經(jīng)濟學解釋
      董事決策以認知為基礎,認知又是大腦的機能。行為經(jīng)濟學的突飛猛進,為我們從生物本能的層面更深刻地剖析“董董相護”這種非理性行為提供了契機。其實,董事互惠和董事群體思維的產(chǎn)生,均可從認知偏差和大腦工作流程方面得到解釋。
      第一,單純接觸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可以從生物本能層面解釋董事互惠。神經(jīng)經(jīng)濟學家發(fā)現(xiàn),人有家庭偏見,即使是專業(yè)人士也具有無法逃脫的戀家情節(jié),因為面對熟悉的事務,讓人感覺愉快,帶來滿足。而這并不需要長時間的接觸,非常短暫的接觸即可產(chǎn)生這樣的熟悉感、親切感。這就是歷經(jīng)千百萬年錘煉出來的高速運轉(zhuǎn)的反射系統(tǒng)的玄妙之處,大腦耳內(nèi)側1英寸深處就是負責情感記憶的海馬體,這些神經(jīng)元在識別不同環(huán)境特征方面具有不可思議的能力,而且細致入微,隨用隨到,因而又稱為位置細胞。其準確度驚人,無需借助任何意識性思維,它可以幫助我們在黑暗中找到蠟燭[16]。凡是走過、看過甚至想象到的特定事務,只要再次出現(xiàn),該細胞就會被激活,從而產(chǎn)生熟悉感和親切感。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公司選擇的獨立董事往往是與公司負責人有一定聯(lián)系的熟人,哪怕是會議或者 論壇 上有一面之交的人,而非陌生人。一旦當選,盡管獨立董事是兼職性的,也很少在公司拋頭露面,但是從當選那一刻開始,他就成了董事會的“自己人”。難怪我們常常會聽到他們就職感言有“榮幸成為XXX公司人”等論調(diào)。此后,通過共同參與董事會決策、出席股東大會以及各種社交活動,獨立董事與執(zhí)行董事和高管進一步變成兄弟、姐妹,甚至“鐵哥”、“鐵姐”。既然熟悉讓人感覺愉快,而人在心情極度愉快時,可能會承擔通常狀況下會回避的財務風險[16]44。難怪獨立董事審核高管的薪酬時,那么慷慨大方。
      第二,框定效應(framing)則可以解釋為何董事們總是被高管牽著鼻子走,習慣性地接受高管薪酬方案。前景理論認為,問題以何種方式呈現(xiàn)在決策者面前,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對風險的態(tài)度[17]。這就是框定效應,亦稱定式思維,這一神奇力量可能誘導人做出荒誕不經(jīng)的決策。例如,股份一分為二,分拆之后每股價值相當于原來的一半,基本面沒有任何變化,但這還是能夠讓投資者產(chǎn)生追加投資的錯覺。2004年,雅虎宣布對其股份進行一分為二的分拆后,次日股價上漲16%[16]159。難怪董事們往往輕而易舉地被高管框定。這是因為,董事會決策的方案和依據(jù)往往來自公司管理層、公司有關部門甚至外部專家或顧問,這些方案呈現(xiàn)有關決策事項的方式以及參照點(reference point)的選擇,會直接影響到董事會的判斷和選擇。人們依據(jù)參照點來判斷收益和損失,不同的參照點會影響人的判斷和選擇。自然,參照點的選擇掌握在制定方案的管理層手中,他們有意識地選擇符合其需要的參照點,即可輕而易舉地誘使董事會通過有關方案。制定與高管利益悠關的薪酬方案時,高管就有刻意選擇這種參照點的激勵。聯(lián)想集團2005-2006年度的董事和高管薪酬能夠順利獲得董事會批準,就是明證。其董事總酬金一年內(nèi)激增12.8倍,達到1.75億港元,董事長楊元慶年薪更是高達2175萬港元,同比增長4倍多,而同期公司盈利才不過500萬美元,僅僅相當于董事薪酬的1/4。如果以業(yè)績論薪酬,以業(yè)績?yōu)閰⒄拯c,恐怕很難在董事會過關。但是,他們選擇了薪酬國際化這樣一個參照點,就截然不同了。公司股權、業(yè)務和人員都國際化,高管薪酬國際化似乎順理成章。何況,董事長楊元慶的薪酬又遠遠落后于其直接競爭對手戴爾的CEO凱文·羅林斯和聯(lián)想公司CEO阿梅里奧尼[18]。這樣,聯(lián)想高管均如愿以償,美夢成真。
      由此看來,一旦面對高管薪酬,董事就可能基于互惠和群體思維等情景,以及單純接觸效應和框定效應下的生物本能,無意識地偏袒高管,“董董相護”,高管尋租輕而易舉,“問題薪酬”泛濫成災。
      三、“董董相護”的問責路徑
      董事無意識地將其與高管的友情、交情等置于公司利益之上,“董董相護”,高管變相自定薪酬,享受高薪豐酬。美聯(lián)儲前主席格林斯潘曾將高管薪酬的失控性增長和薪酬攀比斥責為傳染性貪婪。顯然,“董董相護”與公司利益背道而馳,自應對其問責。問題是,基于理性回路的董事問責路徑合適嗎?如果不適合,何種問責路徑才能對癥下藥呢?
      (一)注意問責路徑:司法對高管“問題薪酬”的放縱
      現(xiàn)行《公司法》根本就沒用考慮董事決策的情感回路,董事問責規(guī)范完全是基于理性回路。該回路要求董事為公司最佳利益行事,且不得徇私。與其相應的問責路徑就是忠實和注意路徑,忠實路徑涵攝的是董事徇私,注意路徑則涵攝董事未盡到合理注意!岸嘧o”顯然不屬于忠實路徑的涵攝對象,這是因為忠實路徑針對的是董事自我交易,而“董董相護”則是董事徇情決策,并不涉及董事自我交易,不在自我交易之列。董事與高管之間的友情和交情本身并不是問題,就高管薪酬決策而言,根本不可能因此構成董事自我交易。董事與高管互惠雖有一種交易的味道,但其“交易”的是董事與高管的人情和面子,而非轉(zhuǎn)移資源或者義務意義上的交易!敖灰住辈⒎嵌伦晕医灰字敖灰住币,將人情交換關系等同于一般的市場交易也是不妥的。究其原因,人情固然有利益交換的含義,但這里的“回報”卻是另一個更為重要而根本的方面。情義無價嘛,這其中的價值難以確定。價值 計算 是理智性的,而回報恩惠是情感性的,也就是非理性的。何況,多數(shù)人情投資并非純粹的相互利用,期望立馬回報,而是“目標培養(yǎng)”式的,可能很長時間后才起作用[13]?梢姡箩咔闆Q策,“董董相護”,不在忠實路徑的涵攝范圍,也不應將其納入該路徑。
      至于理性回路下的注意路徑,雖與忠實路徑平起平坐,但向來默默無聞,以至于有學者咄咄逼人地質(zhì)問其是否真的還存在[19]。它要求董事盡到合理注意,盡管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的表述不盡一致,要求董事盡到普通謹慎之人的注意,則是共同的。顯然,這種合理注意針對的是人的思維系統(tǒng)的決策,而“董董相護”則是情感回路的產(chǎn)物,體現(xiàn)為“跟著感覺走”,無意識而為之,故也不在注意路徑涵攝之列。這就說明,作為情感回路下的“董董相護”,理性回路下的忠實和注意路徑均對其鞭長莫及,無能為力。然而,針對高管“問題薪酬”的董事問責并非無人問津,而是被納入了注意問責路徑。究其原因,傳統(tǒng)公司法對董事決策的情感回路向來視而不見,因而將董事“跟著感覺走”、徇情決策與思維系統(tǒng)的未盡到合理注意混為一談,用同一尺度予以衡量。結果怎樣呢?被問責的董事鳳毛麟角,檢索這種案例猶如大海撈針[19],與俯拾皆是的高管“問題薪酬”形成了鮮明對照。在引起舉世關注的迪斯尼天價遣散費案中(注釋1:907 A.2d 693(Del.Ch.2005);終審判決為906 A.2d。),歐維茲僅為迪斯尼工作14個月,公司解除合同時卻不得不向他支付1.4億美元的無過失遣散費。對此,股東們義憤填膺,提起了針對董事問責的股東代表訴訟。該案一波三折,歷時近10年,最終所有董事均化險為夷,有驚無險,無需承擔個人責任。不難看出,以注意路徑問責董事的這種徇情決策,與其說是強化了董事問責,毋寧說是過度尊重董事的高管薪酬決策,放縱高管“問題薪酬”。何以見得呢?其一,出于尊重董事經(jīng)營決策這一公共政策的需要,注意路徑的司法審查標準采用的是商事判斷規(guī)則(businessjudgment rule),與合理注意之行為標準相分離,也是明智的選擇。于是,注意問責路徑就以決策程序為重心,即使實體決策不合理,只要例行公事地履行了必要的決策程序,這種經(jīng)營決策就會受到商事判斷規(guī)則的保護。然而,程序公正并不能保證實體公正,程序公正之名,可能掩飾高管的“問題薪酬”之實。安然和雷曼公司等“巨人”曾經(jīng)被譽為公司治理之典范,其轟然倒塌的慘痛教訓,足以說明以程序公正掩飾實體不公的巨大危害。其二,雖說高管薪酬決策的實體內(nèi)容并非受到絕對保護,只要能夠證明其薪酬過高,構成浪費,也會對董事問責。但是,要證明達到浪費的標準,往往難如登天。這是因為,不僅浪費標準很高,而且十分模糊,難以把握。法院也很少會自討苦吃,啟動該規(guī)則,故究問高管薪酬實體合理性的浪費規(guī)則基本上只是一個擺設。
      不難看出,理性回路下的忠實和注意路徑均不能涵攝情感回路下的“董董相護”,人為將其納入注意路徑,實則是在放縱高管的“問題薪酬”,縱容董事們“跟著感覺走”。要對癥下藥,就得另辟蹊徑,為其尋求更具針對性的問責路徑。

轉(zhuǎn)貼于



本文編號:3903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falvlunwen/jingjifalunwen/3903.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b2611***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