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司法官職業(yè)化研究
本文關鍵詞: 近代中國 司法官 職業(yè)化 民國 出處:《西南政法大學》2015年博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1840年的鴉片戰(zhàn)爭之所以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因為它不僅是中國百年屈辱史開始的標志,也是中國人開始學習西方、否定自己的標志。此后,接踵而來的更多失敗、更多不平等條約,不僅使這個曾經(jīng)自視為世界中心的“天朝上國”喪失更多的財富、領土和主權,還有民族自信。中國人對自我文化的否定由淺入深,對西方文化的引進也由淺入深,向內核伸展,先是以堅船利炮為主的器物文明,繼而是君主立憲的制度文明,最后是思想觀念;對待西方文化的態(tài)度,由“師夷長技以治夷”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再到全盤西化。歷史沒有給晚清政府足夠的時間,清末司法官職業(yè)化如曇花般剛剛綻放即枯萎凋零了,然而其歷史貢獻是不可否認的。作為中國司法官職業(yè)化之濫觴,它確立了司法獨立、審檢分離和檢察一體的原則,奠定了中國司法官職業(yè)化的制度架構和運作模式,還為民國留下了175所各級審判檢察廳和500名新式司法官。中華民國政府在遜清的基礎繼續(xù)司法官職業(yè)化的事業(yè)。臨時政府堅持司法獨立原則,在短短一百多天的時間里頒布法律確立了基本司法制度,設立了地方審檢廳,并積極籌劃司法官考選。北洋政府司法官職業(yè)化更大規(guī)模、更規(guī)范地推進,也較遜清和民國臨時政府更穩(wěn)健,初級審判廳的裁撤,大理院裁判例、解釋例,司法官養(yǎng)成所和司法儲才館都是這一時期司法官職業(yè)化建設的引人注目之處。隨著北伐革命軍的勝利,南京國民政府實現(xiàn)全國形式上的統(tǒng)一,在接下來十年相對和平的環(huán)境里,司法官職業(yè)化建設取得較大進步,相關法制更加完備,司法官考選更加頻繁,司法官培訓更有成效,經(jīng)過司法院法官訓練所培訓的法官在各法院、司法處起到了頂梁柱的作用。1941年,司法經(jīng)費全部由中央政府供給,促進了司法獨立和司法事業(yè)的發(fā)展。至1949年12月國民黨政權敗亡臺灣,全國共有法院783所,是遜清的4.5倍,是北洋政府的5.8倍;經(jīng)過考試訓練出身的司法官4163人,是清末的8倍有余,是北洋政府的5.7倍。更重要的是,司法官們顯然具有了無罪推定、維護權利等先進理念,疑罪從無的原則在許多證據(jù)不足的案件中得到較多運用,無罪判決在控告審、上告審(二審、三審)中屢見不鮮。在司法保障沒有保障的“山窮水盡”1條件下,司法官們枵腹從公,平均每年辦理300起案件,還為囚糧問題捐獻本來就微薄的薪俸,為了當事人利益千方百計地調解等等,顯示了不少司法官具有高超的司法技能和高尚的職業(yè)操守。但是,社會民眾對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司法卻嘖有怨言,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案件嚴重積壓,訴訟遲緩,百姓不堪其累。這一問題集中反映了民國司法的困境。一是經(jīng)費困難,案多人少。南京國民政府財政困窘,左支右絀,所得無多的款項單軍費、外債兩項就一直占80%以上。江西、福建等省用“山窮水盡”在報章上哭窮呼救,更有多地司法官集體索薪不得而罷工。如此司法經(jīng)費狀況下,普設法院、增添法官計劃只能是“計劃自計劃,實際自實際”而已。二是從外國照搬來的法律,扦格不通。例如三級三審制度,在財力雄厚、司法資源充足的英美國家,是為司法公正、權利保障系上多重保險繩,實屬法良意美,而移植到中國,則南橘北枳,其趣大異。往往一個案件,來來回回打了十幾審還沒有任何結果。不少民眾向往舊時縣太爺快刀斬亂麻的斷案方式,實在是良有以也。三是多重干預,司法難以獨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列強作為民國政府的太上皇可以干預司法,軍焰熾張的大小軍閥可以干涉司法,達官貴人也可以干涉司法,司法獨立無從存在。四是司法腐敗。在國民政府財政困窘、左支右絀的情況下,司法經(jīng)費沒有著落,司法官常常數(shù)月乃至半年領不到工資,妻兒老小終日難得一飽,加之民國腐敗成風的社會大環(huán)境,程度不同的貪贓枉法現(xiàn)象較為普遍地存在,涉訟民眾怨聲載道。民國司法官職業(yè)化這段歷史,是我國司法發(fā)展歷史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具有其歷史必然性。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移植西方法律成為必然選擇。但是,僅僅盯著國外的某個司法制度進行研究分析,而不考察其賴以存在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社會條件,這樣的法律移植無法成功。因為人類社會作為一種最高級的物質運動形式,其法律機制運轉失之毫厘,社會效果就可能謬之萬里。法律移植是如此,在國內進行法制變革也是如此,因為社會是一個緊密聯(lián)系的整體,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都是人為附加上的區(qū)分,社會本身并不存在這些分割。所以,欲變革其中任何一個細小環(huán)節(jié),也要考察整個社會總體,才有可能制定出科學的改革方案?峙逻@就是民國司法官職業(yè)化歷史給我們進行司法改革的一點啟示吧。在上述思路的引導下,本文分作五個章節(jié)。第一章介紹了民國司法官職業(yè)化的歷史環(huán)境和條件,它們不僅是民國司法官職業(yè)化展開推進的歷史場域,更是形塑民國司法官職業(yè)化之性格和命運的無形之手。第二章是對這一坎坷曲折的歷史進程的考察。肇端于清末的司法官職業(yè)化,在民國得以繼續(xù),不僅因為中國的文化危機和民族危機不但沒有消除反而加深了,而且撤廢領事裁判權的動因還仍然存在。由武漢軍政府到南京臨時政府,到北洋政府,中間經(jīng)廣州軍政府的插曲直到南京國民政府,司法官職業(yè)化的制度規(guī)范日臻完善,經(jīng)過訓練的司法官群體日漸壯大,素質也逐步提高。第三章通過介紹司法官職業(yè)化的各制度內容展示了司法官職業(yè)化制度的科學設計,并通過介紹制度的演變,反映了在民國艱難條件下司法官職業(yè)化歷程的艱辛。第四章是對民國司法官職業(yè)化的實證考察,通過司法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訴訟檔案和時人著述探究民國司法官職業(yè)化的實際情況,主要包括法院的設置、司法官的配置、司法效率以及司法官的職業(yè)素養(yǎng)等方面。第五章是對民國司法官職業(yè)化利弊得失及其原因的評析,最后是關于民國司法官職業(yè)化之歷史借鑒意義的“余論”部分。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政法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D929;D92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桂營;王立;;中國古代監(jiān)察制度的得失評析與啟示[J];傳承;2008年22期
2 侯欣一;;革命司法:徐謙法律思想初探[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08年04期
3 鄭成林;;中華民國律師協(xié)會與1930年代的冤獄賠償運動[J];江漢論壇;2006年08期
4 歐陽湘;;對民國前期新式法院數(shù)量的核實[J];中國地方志;2006年05期
5 黃源盛;;近代刑事訴訟的生成與展開——大理院關于刑事訴訟程序判決箋釋(1912—1914)[J];清華法學;2006年02期
6 胡震;;民國前期(1912~1936)司法官考試的模型設計[J];法學;2005年12期
7 王業(yè)興;孫中山“以黨治國”思想的形成及其影響[J];廣東社會科學;2005年05期
8 曹心寶;略評民國初年(1912—1928)的司法制度[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5年09期
9 王新環(huán);;中國檢察官制的濫觴與職權嬗變——以制度演進為視角對檢察官基本功能的分析[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10 張生,李麒;中國近代司法改革:從四級三審制到三級三審[J];政法論壇;2004年05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張智輝;;檢察制度的起源與發(fā)展[N];檢察日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卞琳;南京國民政府訓政前期立法體制研究(1928-1937)[D];華東政法學院;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柳岳武;清末地方審判制度改革及實踐——以奉天為例[D];河南大學;2004年
2 胡震;民國司法官考試制度研究[D];安徽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1515361
本文鏈接:http://lk138.cn/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1515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