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韩国日本在线观看免费,A级尤物一区,日韩精品一二三区无码,欧美日韩少妇色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哲學論文 >

認識論的原理和方法論_政治哲學認識論_簡述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和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共同點與根本區(qū)別是什么?

發(fā)布時間:2016-06-15 08:02

  本文關鍵詞: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簡述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和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共同點與根本區(qū)別是什么?

簡述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和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共同點與根本區(qū)別是什么?

09-04-07  山前那個賊 發(fā)布

14個回答 時間 投票

  • 認識論的原理和方法論_政治哲學認識論_簡述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和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共同點與根本區(qū)別是什么?

    lt198625

    第一章 緒論

    一、什么是哲學?

    哲學是世界觀的理論體系。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tǒng)化的世界觀。

    哲學是對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二、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關系(6分)

    世界觀是人們對這個世界的總的根本的觀點和看法。

    方法論是人們關于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關系:一般說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一致的,對世界的看法如何,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也會如何,既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倫;反過來說人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實踐中使用的方法不同,也體現(xiàn)了不同的世界觀。

    因此,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 教材8

    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是共性和個性的辯證關系。

    1、相互區(qū)別:研究的對象不同,馬克思主義哲學把整個世界作為研究的對象,研究的世界的共同本質和普遍規(guī)律。具體科學是以世界的某一領域、某一范圍作為研究的對象,研究的是這些領域的特殊規(guī)律。

    2、相互聯(lián)系:具體科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世界共同本質的前提。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具體科學的發(fā)展,為具體科學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3、反對兩種錯誤傾向:既不能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代替具體科學,也不能取消具體科學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作用。

    (科學的科學對嗎?為什么?“科學的科學”是馬克思主義以前的哲學家對哲學的概括和總結。他們認為,“科學的科學”包羅萬象的,從而混淆了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事實上哲學和具體科學是既相互區(qū)別,由相互聯(lián)系的。)(選)

    四、哲學的基本問題及其意義 教材6(掌握)

    1、思維和存在或物質和精神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2、哲學基本問題的內容包括兩方面:

    (1)思維和存在或物質和精神和為第一性的問題(成為本原問題),對這個體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準。

    (2)思維和存在有沒有統(tǒng)一性的問題,己任的認識能否反映客觀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唯物主義認識物質是可知論,徹底的唯心主義也是可知論)。

    3、意義:

    (1)指導我們在實踐中要從客觀出發(fā)而不要從主觀出發(fā),正確處理主觀與客觀的關系。

    (2)指導我們在實踐中積極主動地去認識和探索客觀事物的規(guī)律。

    五、唯物主義發(fā)展的幾個歷史階段 教材8

    1、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特征:

    用物質的具體形態(tài)去說明整個物質世界;

    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缺點是帶有只管猜測的性質,缺乏科學的論證。在歷史觀上是唯心主義。

    2、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特征:克服了古代唯物主義的樸素性,在用宗教神學的斗爭中做出了重要貢獻。

    具有明顯的局限性:

    (1)機械性:用力學的尺度解釋一切“任何動物都說成是機器”。

    (2)形而上學性:用鼓勵、精致、片面的觀點去觀察世界,逗人世界的運動變化和發(fā)展。(3)不成地形:在歷史觀上是唯心主義。

    3、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

    達到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統(tǒng)一,是完備徹底的唯物主義。

    六、*唯心主義產生的根源(一起考1、2、3或分考3)

    1、社會根源: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剩余產品的出現(xiàn),私有制的產生,積極的分化,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離。

    2、緊急根源:在剝削階級占統(tǒng)治地位的社會中,由于剝削者脫離生產,壟斷了精神生產活動,因而總是片面夸大精神的作用,當他們把這種觀點加以理論化,西永華以后就形成了唯心主義。

    3、認識論根源;

    第一,人們的認識是在實踐中產生的,主觀與客觀,人士與事件是對立的統(tǒng)一,如果把主觀與客觀相分離,片面夸大主觀的作用,或者把認識的某一片斷加以絕對化,就會導致唯心主義。

    第二,夸大感性認識會導致主觀唯心主義。

    第三,夸大理性認識會導致客觀唯心主義。

    七、辯證法的幾個歷史發(fā)展階段(選)

    1、古代樸素辯證法:

    特征:認為整個世界是不斷運動、變化和發(fā)展的。但他們對世界的發(fā)展之提供了輪廓的說明,對構成世界的具體細節(jié)缺乏論證,具有猜測性。

    2、近代唯心主義辯證法:

    特征:把變化發(fā)展的主體看作是絕對精神獲絕對觀念;與唯心主義相結合;具有不徹底性。

    3、現(xiàn)代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

    特征:在科學的基礎上實現(xiàn)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自然觀和歷史觀的有機結合。

    八、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條件(選)

    1、歷史條件:產生于19世紀40年代。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進入了資本主義盛會,其固有的矛盾: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越來越計劃,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越來越激烈。

    2、自然科學條件:三大發(fā)現(xiàn)(1)能量守恒與轉化定律(2)細胞學說(3)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3,理論來源:德國古典哲學。批判的吸取了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批判的吸取了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

    九、為什么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以實踐為基礎的革命性和科學性的統(tǒng)一 教材10

    十、建樹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變革 教材10(12分)

    十一、為什么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教材15(沒有考過)

    十二、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的錯誤是什么?教材11
    第二章 唯物論(第1部分物質論)

    一、物質概念的幾個歷史發(fā)展階段 教材30

    二、如何理解列寧的物質定義?(如何理解辯證無為注意的物質觀?)教材32

    三、哲學上的物質概念同自然科學物質結構的理論的關系 教材33

    四、物質和運動的辯證關系(常考)

    1、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它不依賴人的意思,能被人的意識所反映。運動指宇宙中發(fā)生的一切變化和過程。

    2、關系:(1)從物質看,沒有不運動的物質。物質都處在永恒的運動中。如果把物質和運動分開,設想不運動的物質,就是形而上學。(2)從運動看,任何形式的運動都是物質的運動,如果把運動和物質分開,設想離開物質的運動,就是唯心主義。

    因此,物質與運動不可分。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是物質的根本屬性或特性。(選)

    五、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辯證關系 教材35(12分或考選擇)

    六、承認向相對靜止的意義(選)

    承認相對靜止具有重要的意義。

    1、只有承認相對靜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樣性。

    2、只有承認相對靜止,才能科學區(qū)分十五。

    3、只有承認相對靜止,才能理解絕對運動。

    七、物質和時間、空間的關系(時間、空間為何是客觀的?)教材37

    八、如何理解社會歷史的物質性 教材40

    九、為什么世界物質統(tǒng)一性的原理是一切從實踐出發(fā)的哲學依據?教材56(12分或選)

    第二章(第2部分意識論)

    一、意識的起源 教材41(12分或選)

    二、意識的本質(什么叫意識)教材44

    三、意識的能動作用及其實現(xiàn)的途徑 教材46(?迹

    四、人工智能和人的意識的關系 教材46

    五、*客觀規(guī)律性與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 教材55(12分必須會)

    第三章 辯證法(第一部分辯證法的總特征:普遍聯(lián)系永恒發(fā)展)

    一、普遍聯(lián)系的概念及意義 教材60-62

    二、聯(lián)系的多樣性及其意義 教材62(2003年考過小題)

    三、如何正確認識條件 教材63

    四、什么是系統(tǒng)及主要特征 教材64-65(選)

    所謂系統(tǒng),是指相互聯(lián)系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組成的統(tǒng)一整體。系統(tǒng)具有整體性,結構有序性,內部結構趨向優(yōu)化的特性。

    五、政體和部分的辯證關系 教材65-66(記)

    六、什么是唯物辯證法的發(fā)展觀 教材67(選)

    (世界既是事物的集合體,也是過程的集合體)

    七、兩種對立的發(fā)展觀(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對立的表現(xiàn)及根本分歧)

    辯證法是聯(lián)系、發(fā)展、全面考察問題的觀點;

    形而上學是孤立、精致、片面考察問題的觀點;

    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根本分歧是在事物發(fā)展的動力問題,即是否承認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動力。承認矛盾時辯證法的實質,否認矛盾是形而上學的要害。(選)

    八、為什么新生事物必然戰(zhàn)勝舊事物 教材67(選)
    第三章(第二部分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大題)

    一、辯證矛盾與邏輯矛盾的區(qū)別 教材72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 教材76

    三、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與次要矛盾方面的辯證關系(矛盾發(fā)展的不平衡性理論)

    (一)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辯證關系

    1、相互區(qū)別:在許多矛盾中,主要矛盾是居支配地位,其主導和決定作用的。次要矛盾是處于從屬的地位,其次要作用。

    2、相互聯(lián)系:二者相互依存,互為存在的前提,沒有主要矛盾,無所謂次要矛盾,反過來說也是一樣。主要矛盾的解決規(guī)定者次要矛盾的解決,次要矛盾的解決也影響著主要矛盾的解決。

    3、而這在一定的條件下互相轉化。

    (二)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的辯證關系

    1、區(qū)別:在一對矛盾中,鬧噸的主要方面是:居支配地位,其主導的決定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處于被支配地位,其次要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質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

    2、聯(lián)系:二者相互依存,互為存在的前提,沒有主要方面,無所謂次要方面,反過來說也是一樣。矛盾的主要方面規(guī)定和影響著次要矛盾方面的解決,次要矛盾方面的解決也影響著主要矛盾方面的解決。

    3、二者在一定的調價下互相轉化。

    (三)意義:在實踐中,我們應當學會區(qū)分主次矛盾,主次矛盾方面,要學會全面地看問題,堅持兩點論基礎上的重點論。

    (參考題:主次矛盾,主次矛盾方面的辯證關系的原理說明我國為什么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理論3-4分,聯(lián)系實際3-4分)

    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辯證關系 教材72

    五、為什么說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動力 教材74-75

    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發(fā)展中的作用(6分題或選)

    2、矛盾的斗爭性在事物發(fā)展中的作用(6分題或選)

    六、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系及意義 教材75-76(12分)

    七、*為什么說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教材71

    第三章(第三部分質量互變規(guī)律)

    一、質量度及其意義 教材81

    二、*量變,質變的辯證關系及其意義 教材83(大題)

    參考題:量變質變辯證關系的原理,對于社會主義建設和個人成長都有重要指導意義。

    (不要急于求成,要善于做量的積累,要善于抓住機遇,促成事物的轉變。)

    三、量變質變形式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教材85

    第三章(第四部分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

    一、肯定和否定的辯證關系(選)教材87

    二、*什么是唯物辯證法的否定觀 教材88-89(背)

    自我否定發(fā)展聯(lián)系揚棄

    三、形而上學否定觀的錯誤 教材88

    四、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的內容及其意義 教材90-91

    (為什么說事物的發(fā)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tǒng)一)

    (對事件的指導意義: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第三章(第五部分辯證法的五對范疇)(考概念)

    一、簡述原因和結果的辯證關系及其意義 教材92

    二、簡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辯證關系及其意義 教材94

    (如何看待機遇問題?(1)機遇是偶然性的發(fā)現(xiàn);(2)基于背后隱藏著必然性;(3)實踐中我們要抓住機遇,努力發(fā)現(xiàn)必然規(guī)律)

    三、簡述可能性和現(xiàn)實性的辯證關系及其意義 教材98

    (分清楚四種情況:一,要分清可能性和不能,可能性有客觀根據,不可能沒有客觀根據;二,要分清現(xiàn)實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二者都有客觀根據,現(xiàn)實可能性是目前有條件實現(xiàn),抽象可能性是目前沒有條件實現(xiàn);三,要分清兩種相反的可能性,極好的可能性和壞的可能性。四,要分清可能性的大小,或然率是對可能性大小的一種科學說明和測定。)

    四、簡述內容和形式的辯證關系及其意義 教材100

    五、簡述本質和現(xiàn)象的辯證關系及其意義 教材10

    第四章 認識論(第一部分實踐與認識)

    一、實踐的定義,特點,基本形式 教材106-108(選)

    二、時間對認識的決定作用 教材109-112

    為什么事件是認識的基礎(為什么事件對認識起決定作用)(大題)

    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事件不僅是認識的來源,還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6分)

    三、簡述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關系

    1、直接經驗是自己親身實踐獲得的知識,間接經驗是他人在實踐中獲得的知識,這種知識對我來說是間接經驗。

    2、就整個人類來說,一切知識都來源于實踐;但對每個人來說,其知識由兩部分構成的,一部分是自己親身實踐獲得的知識,一部分是學習他人的間接經驗獲得的知識。

    3、由于人的生命和經歷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去實踐。所以,學習間接經驗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

    4、間接經驗也要實踐中學。

    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是源和流的關系(選)

    四、兩條對立的認識路線 教材112(選)

    五、為什么說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

    1、(強調反映論)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堅持實踐的觀點,認為人的認識是在實踐的基礎產生和發(fā)展的。

    2、(能動性)堅持辯證法的觀點,認為人的認識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個辯證發(fā)展的過程。揭示了人類認識的發(fā)展規(guī)律。

    3、(革命性)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目的不是為了揭示和說明世界,而是為了更好的改造世界。

    六、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區(qū)別 教材114(背次題或第五題)

    七、能動的反應是摹寫和創(chuàng)造的統(tǒng)一 教材115(選)

    八、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 教材116(考過多選背基本理論)

    九、簡述認識的辯證過程教材115-120(考小題)

    (為什么人類認識的第二次飛躍比第一次飛躍意義更加偉大?因為(1)只有經過第二次飛躍,才能時間改造世界的目的。(2)只有經過第二次飛躍,才能使認識得到檢驗)

    十、簡述主觀與客觀,認識與實踐為什么是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 教材119

    (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系:1,時間是理論的基礎,對理論具有決定作用;2,理論對實踐具有能動的指導作用。在正確理論指導下的實踐可以取得成功,在錯誤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會導致失敗。)

    第四章(第二部分真理論)

    一、什么是真理?

    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

    二、判斷主觀真理論 教材121(選)

    (主觀真理輪還表現(xiàn)為:多數(shù)人擁護就是真理;真理就是邏輯上的清楚明白等)

    三、真理和謬誤的辯證關系 教材121(背)

    四、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辯證關系及其意義 教材122-124

    大題:把握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統(tǒng)一的原理,對于我們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有重要意義。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真理,任何時候都要堅持,否則就會因為沒有正確的思想指導而導致失業(yè)失;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實踐中不能固守馬克思主義的個別結論,否則就會脫離實際,導致失敗。)

    五、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六、為什么說實踐標準既是確定的又是不確定的?(真理標準的辯證法)教材126(看)

    七、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的錯誤 教材127(看)

    第五章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

    一、什么是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選)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凡是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就是歷史唯物主義,凡是認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就是歷史唯心主義。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產生、發(fā)展、變化。

    2、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起促進作用,腐朽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起阻礙作用。

    二、勞動在猿變人中的作用(為什么勞動起了決定作用)教材137(選)

    三、為什么勞動是一般性和社會形式的統(tǒng)一 教材138-139(選)

    四、什么是勞動的社會性?(選)

    1、人類從事生產勞動不能單個人孤立地進行,必須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才能進行。

    2、勞動又加強了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

    3、勞動作為一個完整的過程,是自然過程和社會過程的統(tǒng)一,是連接人與自然的中介。

    五、人與動物的區(qū)別 教材139(選)

    六、什么是生態(tài)系統(tǒng)?他是由那些部分構成的?教材141(選)

    七、*什么是環(huán)境問題?當代人面臨的環(huán)境問題是什么?如何解決?教材142(當前重點)

    八、人類對地理環(huán)境的依賴性 教材144

    九、地理環(huán)境在人類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 教材146(背)

    十、人口生產不同于物質生產的特點 教材148(背)

    十一、人口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 教材149(背)

    十二、生產方式在社會發(fā)展中的決定作用 教材154(背)
    第四章 認識論(第一部分實踐與認識)

    一、實踐的定義,特點,基本形式 教材106-108(選)

    二、時間對認識的決定作用 教材109-112

    為什么事件是認識的基礎(為什么事件對認識起決定作用)(大題)

    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事件不僅是認識的來源,還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6分)

    三、簡述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關系

    1、直接經驗是自己親身實踐獲得的知識,間接經驗是他人在實踐中獲得的知識,這種知識對我來說是間接經驗。

    2、就整個人類來說,一切知識都來源于實踐;但對每個人來說,其知識由兩部分構成的,一部分是自己親身實踐獲得的知識,一部分是學習他人的間接經驗獲得的知識。

    3、由于人的生命和經歷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去實踐。所以,學習間接經驗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

    4、間接經驗也要實踐中學。

    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是源和流的關系(選)

    四、兩條對立的認識路線 教材112(選)

    五、為什么說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

    1、(強調反映論)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堅持實踐的觀點,認為人的認識是在實踐的基礎產生和發(fā)展的。

    2、(能動性)堅持辯證法的觀點,認為人的認識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個辯證發(fā)展的過程。揭示了人類認識的發(fā)展規(guī)律。

    3、(革命性)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目的不是為了揭示和說明世界,而是為了更好的改造世界。

    六、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區(qū)別 教材114(背次題或第五題)

    七、能動的反應是摹寫和創(chuàng)造的統(tǒng)一 教材115(選)

    八、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 教材116(考過多選背基本理論)

    九、簡述認識的辯證過程教材115-120(考小題)

    (為什么人類認識的第二次飛躍比第一次飛躍意義更加偉大?因為(1)只有經過第二次飛躍,才能時間改造世界的目的。(2)只有經過第二次飛躍,才能使認識得到檢驗)

    十、簡述主觀與客觀,認識與實踐為什么是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 教材119

    (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系:1,時間是理論的基礎,對理論具有決定作用;2,理論對實踐具有能動的指導作用。在正確理論指導下的實踐可以取得成功,在錯誤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會導致失敗。)

    第四章(第二部分真理論)

    一、什么是真理?

    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

    二、判斷主觀真理論 教材121(選)

    (主觀真理輪還表現(xiàn)為:多數(shù)人擁護就是真理;真理就是邏輯上的清楚明白等)

    三、真理和謬誤的辯證關系 教材121(背)

    四、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辯證關系及其意義 教材122-124

    大題:把握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統(tǒng)一的原理,對于我們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有重要意義。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真理,任何時候都要堅持,否則就會因為沒有正確的思想指導而導致失業(yè)失;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實踐中不能固守馬克思主義的個別結論,否則就會脫離實際,導致失敗。)

    五、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六、為什么說實踐標準既是確定的又是不確定的?(真理標準的辯證法)教材126(看)

    七、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的錯誤 教材127(看)

    第五章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

    一、什么是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選)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凡是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就是歷史唯物主義,凡是認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就是歷史唯心主義。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產生、發(fā)展、變化。

    2、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起促進作用,腐朽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起阻礙作用。

    二、勞動在猿變人中的作用(為什么勞動起了決定作用)教材137(選)

    三、為什么勞動是一般性和社會形式的統(tǒng)一 教材138-139(選)

    四、什么是勞動的社會性?(選)

    1、人類從事生產勞動不能單個人孤立地進行,必須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才能進行。

    2、勞動又加強了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

    3、勞動作為一個完整的過程,是自然過程和社會過程的統(tǒng)一,是連接人與自然的中介。

    五、人與動物的區(qū)別 教材139(選)

    六、什么是生態(tài)系統(tǒng)?他是由那些部分構成的?教材141(選)

    七、*什么是環(huán)境問題?當代人面臨的環(huán)境問題是什么?如何解決?教材142(當前重點)

    八、人類對地理環(huán)境的依賴性 教材144

    九、地理環(huán)境在人類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 教材146(背)

    十、人口生產不同于物質生產的特點 教材148(背)

    十一、人口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 教材149(背)

    十二、生產方式在社會發(fā)展中的決定作用 教材154(背)
    第四章 認識論(第一部分實踐與認識)

    一、實踐的定義,特點,基本形式 教材106-108(選)

    二、時間對認識的決定作用 教材109-112

    為什么事件是認識的基礎(為什么事件對認識起決定作用)(大題)

    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事件不僅是認識的來源,還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6分)

    三、簡述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關系

    1、直接經驗是自己親身實踐獲得的知識,間接經驗是他人在實踐中獲得的知識,這種知識對我來說是間接經驗。

    2、就整個人類來說,一切知識都來源于實踐;但對每個人來說,其知識由兩部分構成的,一部分是自己親身實踐獲得的知識,一部分是學習他人的間接經驗獲得的知識。

    3、由于人的生命和經歷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去實踐。所以,學習間接經驗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

    4、間接經驗也要實踐中學。

    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是源和流的關系(選)

    四、兩條對立的認識路線 教材112(選)

    五、為什么說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

    1、(強調反映論)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堅持實踐的觀點,認為人的認識是在實踐的基礎產生和發(fā)展的。

    2、(能動性)堅持辯證法的觀點,認為人的認識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個辯證發(fā)展的過程。揭示了人類認識的發(fā)展規(guī)律。

    3、(革命性)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目的不是為了揭示和說明世界,而是為了更好的改造世界。

    六、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區(qū)別 教材114(背次題或第五題)

    七、能動的反應是摹寫和創(chuàng)造的統(tǒng)一 教材115(選)

    八、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 教材116(考過多選背基本理論)

    九、簡述認識的辯證過程教材115-120(考小題)

    (為什么人類認識的第二次飛躍比第一次飛躍意義更加偉大?因為(1)只有經過第二次飛躍,才能時間改造世界的目的。(2)只有經過第二次飛躍,才能使認識得到檢驗)

    十、簡述主觀與客觀,認識與實踐為什么是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 教材119

    (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系:1,時間是理論的基礎,對理論具有決定作用;2,理論對實踐具有能動的指導作用。在正確理論指導下的實踐可以取得成功,在錯誤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會導致失敗。)

    第四章(第二部分真理論)

    一、什么是真理?

    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

    二、判斷主觀真理論 教材121(選)

    (主觀真理輪還表現(xiàn)為:多數(shù)人擁護就是真理;真理就是邏輯上的清楚明白等)

    三、真理和謬誤的辯證關系 教材121(背)

    四、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辯證關系及其意義 教材122-124

    大題:把握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統(tǒng)一的原理,對于我們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有重要意義。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真理,任何時候都要堅持,否則就會因為沒有正確的思想指導而導致失業(yè)失敗;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實踐中不能固守馬克思主義的個別結論,否則就會脫離實際,導致失敗。)

    五、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六、為什么說實踐標準既是確定的又是不確定的?(真理標準的辯證法)教材126(看)

    七、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的錯誤 教材127(看)

    第五章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

    一、什么是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選)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凡是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就是歷史唯物主義,凡是認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就是歷史唯心主義。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產生、發(fā)展、變化。

    2、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ca>

    09-04-07 | |

    評論讀取中....

    修改失敗,請稍后嘗試

  • 認識論的原理和方法論_政治哲學認識論_簡述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和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共同點與根本區(qū)別是什么?

    八九七十二8972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與舊唯物主義認識論都堅持唯物主義反映論和可知論,這是它們的共同點,但在認識如何產生和發(fā)展的問題上,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與舊唯物主義認識論有著原則性的區(qū)別:
    第一,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缺乏實踐的觀點,看不到主體對客體的能動作用,把認識看成是照鏡子似的、直觀被動的反映;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把科學的實踐觀引入認識論,并作為全部認識論的基礎,揭示了認識是主體通過實踐積極能動地反映客體的過程。
    第二,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缺乏辯證法的觀點,把認識看成是從客體到主體的單項過程,并且是一次完成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把辯證法應用于認識論,揭示出認識是一個充滿矛盾的辯證過程。由于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缺乏實踐的觀點,因而是消極被動的反映論;二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強調實踐在認識中的決定作用和辯證法的觀點,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

    09-04-07 | |

    評論讀取中....

    修改失敗,請稍后嘗試

  • 認識論的原理和方法論_政治哲學認識論_簡述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和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共同點與根本區(qū)別是什么?

    玉兒壞

    第一章 緒論

    一、什么是哲學?

    哲學是世界觀的理論體系。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tǒng)化的世界觀。

    哲學是對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二、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關系(6分)

    世界觀是人們對這個世界的總的根本的觀點和看法。

    方法論是人們關于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關系:一般說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一致的,對世界的看法如何,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也會如何,既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倫;反過來說人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實踐中使用的方法不同,也體現(xiàn)了不同的世界觀。

    因此,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 教材8

    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是共性和個性的辯證關系。

    1、相互區(qū)別:研究的對象不同,馬克思主義哲學把整個世界作為研究的對象,研究的世界的共同本質和普遍規(guī)律。具體科學是以世界的某一領域、某一范圍作為研究的對象,研究的是這些領域的特殊規(guī)律。

    2、相互聯(lián)系:具體科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世界共同本質的前提。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具體科學的發(fā)展,為具體科學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3、反對兩種錯誤傾向:既不能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代替具體科學,也不能取消具體科學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作用。

    (科學的科學對嗎?為什么?“科學的科學”是馬克思主義以前的哲學家對哲學的概括和總結。他們認為,“科學的科學”包羅萬象的,從而混淆了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事實上哲學和具體科學是既相互區(qū)別,由相互聯(lián)系的。)(選)

    四、哲學的基本問題及其意義 教材6(掌握)

    1、思維和存在或物質和精神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2、哲學基本問題的內容包括兩方面:

    (1)思維和存在或物質和精神和為第一性的問題(成為本原問題),對這個體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準。

    (2)思維和存在有沒有統(tǒng)一性的問題,己任的認識能否反映客觀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唯物主義認識物質是可知論,徹底的唯心主義也是可知論)。

    3、意義:

    (1)指導我們在實踐中要從客觀出發(fā)而不要從主觀出發(fā),正確處理主觀與客觀的關系。

    (2)指導我們在實踐中積極主動地去認識和探索客觀事物的規(guī)律。

    五、唯物主義發(fā)展的幾個歷史階段 教材8

    1、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特征:

    用物質的具體形態(tài)去說明整個物質世界;

    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缺點是帶有只管猜測的性質,缺乏科學的論證。在歷史觀上是唯心主義。

    2、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特征:克服了古代唯物主義的樸素性,在用宗教神學的斗爭中做出了重要貢獻。

    具有明顯的局限性:

    (1)機械性:用力學的尺度解釋一切“任何動物都說成是機器”。

    (2)形而上學性:用鼓勵、精致、片面的觀點去觀察世界,逗人世界的運動變化和發(fā)展。(3)不成地形:在歷史觀上是唯心主義。

    3、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

    達到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統(tǒng)一,是完備徹底的唯物主義。

    六、*唯心主義產生的根源(一起考1、2、3或分考3)

    1、社會根源: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剩余產品的出現(xiàn),私有制的產生,積極的分化,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離。

    2、緊急根源:在剝削階級占統(tǒng)治地位的社會中,由于剝削者脫離生產,壟斷了精神生產活動,因而總是片面夸大精神的作用,當他們把這種觀點加以理論化,西永華以后就形成了唯心主義。

    3、認識論根源;

    第一,人們的認識是在實踐中產生的,主觀與客觀,人士與事件是對立的統(tǒng)一,如果把主觀與客觀相分離,片面夸大主觀的作用,或者把認識的某一片斷加以絕對化,就會導致唯心主義。

    第二,夸大感性認識會導致主觀唯心主義。

    第三,夸大理性認識會導致客觀唯心主義。

    七、辯證法的幾個歷史發(fā)展階段(選)

    1、古代樸素辯證法:

    特征:認為整個世界是不斷運動、變化和發(fā)展的。但他們對世界的發(fā)展之提供了輪廓的說明,對構成世界的具體細節(jié)缺乏論證,具有猜測性。

    2、近代唯心主義辯證法:

    特征:把變化發(fā)展的主體看作是絕對精神獲絕對觀念;與唯心主義相結合;具有不徹底性。

    3、現(xiàn)代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

    特征:在科學的基礎上實現(xiàn)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自然觀和歷史觀的有機結合。

    八、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條件(選)

    1、歷史條件:產生于19世紀40年代。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進入了資本主義盛會,其固有的矛盾: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越來越計劃,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越來越激烈。

    2、自然科學條件:三大發(fā)現(xiàn)(1)能量守恒與轉化定律(2)細胞學說(3)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3,理論來源:德國古典哲學。批判的吸取了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批判的吸取了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

    九、為什么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以實踐為基礎的革命性和科學性的統(tǒng)一 教材10

    十、建樹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變革 教材10(12分)

    十一、為什么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教材15(沒有考過)

    十二、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的錯誤是什么?教材11
    第二章 唯物論(第1部分物質論)

    一、物質概念的幾個歷史發(fā)展階段 教材30

    二、如何理解列寧的物質定義?(如何理解辯證無為注意的物質觀?)教材32

    三、哲學上的物質概念同自然科學物質結構的理論的關系 教材33

    四、物質和運動的辯證關系(常考)

    1、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它不依賴人的意思,能被人的意識所反映。運動指宇宙中發(fā)生的一切變化和過程。

    2、關系:(1)從物質看,沒有不運動的物質。物質都處在永恒的運動中。如果把物質和運動分開,設想不運動的物質,就是形而上學。(2)從運動看,任何形式的運動都是物質的運動,如果把運動和物質分開,設想離開物質的運動,就是唯心主義。

    因此,物質與運動不可分。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是物質的根本屬性或特性。(選)

    五、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辯證關系 教材35(12分或考選擇)

    六、承認向相對靜止的意義(選)

    承認相對靜止具有重要的意義。

    1、只有承認相對靜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樣性。

    2、只有承認相對靜止,才能科學區(qū)分十五。

    3、只有承認相對靜止,才能理解絕對運動。

    七、物質和時間、空間的關系(時間、空間為何是客觀的?)教材37

    八、如何理解社會歷史的物質性 教材40

    九、為什么世界物質統(tǒng)一性的原理是一切從實踐出發(fā)的哲學依據?教材56(12分或選)

    第二章(第2部分意識論)

    一、意識的起源 教材41(12分或選)

    二、意識的本質(什么叫意識)教材44

    三、意識的能動作用及其實現(xiàn)的途徑 教材46(常考)

    四、人工智能和人的意識的關系 教材46

    五、*客觀規(guī)律性與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 教材55(12分必須會)

    第三章 辯證法(第一部分辯證法的總特征:普遍聯(lián)系永恒發(fā)展)

    一、普遍聯(lián)系的概念及意義 教材60-62

    二、聯(lián)系的多樣性及其意義 教材62(2003年考過小題)

    三、如何正確認識條件 教材63

    四、什么是系統(tǒng)及主要特征 教材64-65(選)

    所謂系統(tǒng),是指相互聯(lián)系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組成的統(tǒng)一整體。系統(tǒng)具有整體性,結構有序性,內部結構趨向優(yōu)化的特性。

    五、政體和部分的辯證關系 教材65-66(記)

    六、什么是唯物辯證法的發(fā)展觀 教材67(選)

    (世界既是事物的集合體,也是過程的集合體)

    七、兩種對立的發(fā)展觀(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對立的表現(xiàn)及根本分歧)

    辯證法是聯(lián)系、發(fā)展、全面考察問題的觀點;

    形而上學是孤立、精致、片面考察問題的觀點;

    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根本分歧是在事物發(fā)展的動力問題,即是否承認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動力。承認矛盾時辯證法的實質,否認矛盾是形而上學的要害。(選)

    八、為什么新生事物必然戰(zhàn)勝舊事物 教材67(選)
    第三章(第二部分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大題)

    一、辯證矛盾與邏輯矛盾的區(qū)別 教材72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 教材76

    三、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與次要矛盾方面的辯證關系(矛盾發(fā)展的不平衡性理論)

    (一)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辯證關系

    1、相互區(qū)別:在許多矛盾中,主要矛盾是居支配地位,其主導和決定作用的。次要矛盾是處于從屬的地位,其次要作用。

    2、相互聯(lián)系:二者相互依存,互為存在的前提,沒有主要矛盾,無所謂次要矛盾,反過來說也是一樣。主要矛盾的解決規(guī)定者次要矛盾的解決,次要矛盾的解決也影響著主要矛盾的解決。

    3、而這在一定的條件下互相轉化。

    (二)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的辯證關系

    1、區(qū)別:在一對矛盾中,鬧噸的主要方面是:居支配地位,其主導的決定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處于被支配地位,其次要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質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

    2、聯(lián)系:二者相互依存,互為存在的前提,沒有主要方面,無所謂次要方面,反過來說也是一樣。矛盾的主要方面規(guī)定和影響著次要矛盾方面的解決,次要矛盾方面的解決也影響著主要矛盾方面的解決。

    3、二者在一定的調價下互相轉化。

    (三)意義:在實踐中,我們應當學會區(qū)分主次矛盾,主次矛盾方面,要學會全面地看問題,堅持兩點論基礎上的重點論。

    (參考題:主次矛盾,主次矛盾方面的辯證關系的原理說明我國為什么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理論3-4分,聯(lián)系實際3-4分)

    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辯證關系 教材72

    五、為什么說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動力 教材74-75

    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發(fā)展中的作用(6分題或選)

    2、矛盾的斗爭性在事物發(fā)展中的作用(6分題或選)

    六、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系及意義 教材75-76(12分)

    七、*為什么說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教材71

    第三章(第三部分質量互變規(guī)律)

    一、質量度及其意義 教材81

    二、*量變,質變的辯證關系及其意義 教材83(大題)

    參考題:量變質變辯證關系的原理,對于社會主義建設和個人成長都有重要指導意義。

    (不要急于求成,要善于做量的積累,要善于抓住機遇,促成事物的轉變。)

    三、量變質變形式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教材85

    第三章(第四部分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

    一、肯定和否定的辯證關系(選)教材87

    二、*什么是唯物辯證法的否定觀 教材88-89(背)

    自我否定發(fā)展聯(lián)系揚棄

    三、形而上學否定觀的錯誤 教材88

    四、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的內容及其意義 教材90-91

    (為什么說事物的發(fā)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tǒng)一)

    (對事件的指導意義: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第三章(第五部分辯證法的五對范疇)(考概念)

    一、簡述原因和結果的辯證關系及其意義 教材92

    二、簡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辯證關系及其意義 教材94

    (如何看待機遇問題?(1)機遇是偶然性的發(fā)現(xiàn);(2)基于背后隱藏著必然性;(3)實踐中我們要抓住機遇,努力發(fā)現(xiàn)必然規(guī)律)

    三、簡述可能性和現(xiàn)實性的辯證關系及其意義 教材98

    (分清楚四種情況:一,要分清可能性和不能,可能性有客觀根據,不可能沒有客觀根據;二,要分清現(xiàn)實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二者都有客觀根據,現(xiàn)實可能性是目前有條件實現(xiàn),抽象可能性是目前沒有條件實現(xiàn);三,要分清兩種相反的可能性,極好的可能性和壞的可能性。四,要分清可能性的大小,或然率是對可能性大小的一種科學說明和測定。)

    四、簡述內容和形式的辯證關系及其意義 教材100

    五、簡述本質和現(xiàn)象的辯證關系及其意義 教材10

    第四章 認識論(第一部分實踐與認識)

    一、實踐的定義,特點,基本形式 教材106-108(選)

    二、時間對認識的決定作用 教材109-112

    為什么事件是認識的基礎(為什么事件對認識起決定作用)(大題)

    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事件不僅是認識的來源,還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6分)

    三、簡述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關系

    1、直接經驗是自己親身實踐獲得的知識,間接經驗是他人在實踐中獲得的知識,這種知識對我來說是間接經驗。

    2、就整個人類來說,一切知識都來源于實踐;但對每個人來說,其知識由兩部分構成的,一部分是自己親身實踐獲得的知識,一部分是學習他人的間接經驗獲得的知識。

    3、由于人的生命和經歷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去實踐。所以,學習間接經驗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

    4、間接經驗也要實踐中學。

    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是源和流的關系(選)

    四、兩條對立的認識路線 教材112(選)

    五、為什么說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

    1、(強調反映論)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堅持實踐的觀點,認為人的認識是在實踐的基礎產生和發(fā)展的。

    2、(能動性)堅持辯證法的觀點,認為人的認識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個辯證發(fā)展的過程。揭示了人類認識的發(fā)展規(guī)律。

    3、(革命性)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目的不是為了揭示和說明世界,而是為了更好的改造世界。

    六、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區(qū)別 教材114(背次題或第五題)

    七、能動的反應是摹寫和創(chuàng)造的統(tǒng)一 教材115(選)

    八、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 教材116(考過多選背基本理論)

    九、簡述認識的辯證過程教材115-120(考小題)

    (為什么人類認識的第二次飛躍比第一次飛躍意義更加偉大?因為(1)只有經過第二次飛躍,才能時間改造世界的目的。(2)只有經過第二次飛躍,才能使認識得到檢驗)

    十、簡述主觀與客觀,認識與實踐為什么是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 教材119

    (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系:1,時間是理論的基礎,對理論具有決定作用;2,理論對實踐具有能動的指導作用。在正確理論指導下的實踐可以取得成功,在錯誤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會導致失敗。)

    第四章(第二部分真理論)

    一、什么是真理?

    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

    二、判斷主觀真理論 教材121(選)

    (主觀真理輪還表現(xiàn)為:多數(shù)人擁護就是真理;真理就是邏輯上的清楚明白等)

    三、真理和謬誤的辯證關系 教材121(背)

    四、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辯證關系及其意義 教材122-124

    大題:把握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統(tǒng)一的原理,對于我們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有重要意義。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真理,任何時候都要堅持,否則就會因為沒有正確的思想指導而導致失業(yè)失。获R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實踐中不能固守馬克思主義的個別結論,否則就會脫離實際,導致失敗。)

    五、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六、為什么說實踐標準既是確定的又是不確定的?(真理標準的辯證法)教材126(看)

    七、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的錯誤 教材127(看)

    第五章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

    一、什么是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選)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凡是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就是歷史唯物主義,凡是認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就是歷史唯心主義。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產生、發(fā)展、變化。

    2、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起促進作用,腐朽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起阻礙作用。

    二、勞動在猿變人中的作用(為什么勞動起了決定作用)教材137(選)

    三、為什么勞動是一般性和社會形式的統(tǒng)一 教材138-139(選)

    四、什么是勞動的社會性?(選)

    1、人類從事生產勞動不能單個人孤立地進行,必須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才能進行。

    2、勞動又加強了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

    3、勞動作為一個完整的過程,是自然過程和社會過程的統(tǒng)一,是連接人與自然的中介。

    五、人與動物的區(qū)別 教材139(選)

    六、什么是生態(tài)系統(tǒng)?他是由那些部分構成的?教材141(選)

    七、*什么是環(huán)境問題?當代人面臨的環(huán)境問題是什么?如何解決?教材142(當前重點)

    八、人類對地理環(huán)境的依賴性 教材144

    九、地理環(huán)境在人類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 教材146(背)

    十、人口生產不同于物質生產的特點 教材148(背)

    十一、人口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 教材149(背)

    十二、生產方式在社會發(fā)展中的決定作用 教材154(背)
    第四章 認識論(第一部分實踐與認識)

    一、實踐的定義,特點,基本形式 教材106-108(選)

    二、時間對認識的決定作用 教材109-112

    為什么事件是認識的基礎(為什么事件對認識起決定作用)(大題)

    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事件不僅是認識的來源,還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6分)

    三、簡述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關系

    1、直接經驗是自己親身實踐獲得的知識,間接經驗是他人在實踐中獲得的知識,這種知識對我來說是間接經驗。

    2、就整個人類來說,一切知識都來源于實踐;但對每個人來說,其知識由兩部分構成的,一部分是自己親身實踐獲得的知識,一部分是學習他人的間接經驗獲得的知識。

    3、由于人的生命和經歷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去實踐。所以,學習間接經驗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

    4、間接經驗也要實踐中學。

    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是源和流的關系(選)

    四、兩條對立的認識路線 教材112(選)

    五、為什么說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

    1、(強調反映論)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堅持實踐的觀點,認為人的認識是在實踐的基礎產生和發(fā)展的。

    2、(能動性)堅持辯證法的觀點,認為人的認識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個辯證發(fā)展的過程。揭示了人類認識的發(fā)展規(guī)律。

    3、(革命性)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目的不是為了揭示和說明世界,而是為了更好的改造世界。

    六、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區(qū)別 教材114(背次題或第五題)

    七、能動的反應是摹寫和創(chuàng)造的統(tǒng)一 教材115(選)

    八、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 教材116(考過多選背基本理論)

    九、簡述認識的辯證過程教材115-120(考小題)

    (為什么人類認識的第二次飛躍比第一次飛躍意義更加偉大?因為(1)只有經過第二次飛躍,才能時間改造世界的目的。(2)只有經過第二次飛躍,才能使認識得到檢驗)

    十、簡述主觀與客觀,認識與實踐為什么是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 教材119

    (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系:1,時間是理論的基礎,對理論具有決定作用;2,理論對實踐具有能動的指導作用。在正確理論指導下的實踐可以取得成功,在錯誤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會導致失敗。)

    第四章(第二部分真理論)

    一、什么是真理?

    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

    二、判斷主觀真理論 教材121(選)

    (主觀真理輪還表現(xiàn)為:多數(shù)人擁護就是真理;真理就是邏輯上的清楚明白等)

    三、真理和謬誤的辯證關系 教材121(背)

    四、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辯證關系及其意義 教材122-124

    大題:把握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統(tǒng)一的原理,對于我們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有重要意義。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真理,任何時候都要堅持,否則就會因為沒有正確的思想指導而導致失業(yè)失;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實踐中不能固守馬克思主義的個別結論,否則就會脫離實際,導致失敗。)

    五、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六、為什么說實踐標準既是確定的又是不確定的?(真理標準的辯證法)教材126(看)

    七、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的錯誤 教材127(看)

    第五章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

    一、什么是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選)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凡是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就是歷史唯物主義,凡是認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就是歷史唯心主義。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產生、發(fā)展、變化。

    2、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起促進作用,腐朽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起阻礙作用。

    二、勞動在猿變人中的作用(為什么勞動起了決定作用)教材137(選)

    三、為什么勞動是一般性和社會形式的統(tǒng)一 教材138-139(選)

    四、什么是勞動的社會性?(選)

    1、人類從事生產勞動不能單個人孤立地進行,必須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才能進行。

    2、勞動又加強了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

    3、勞動作為一個完整的過程,是自然過程和社會過程的統(tǒng)一,是連接人與自然的中介。

    五、人與動物的區(qū)別 教材139(選)

    六、什么是生態(tài)系統(tǒng)?他是由那些部分構成的?教材141(選)

    七、*什么是環(huán)境問題?當代人面臨的環(huán)境問題是什么?如何解決?教材142(當前重點)

    八、人類對地理環(huán)境的依賴性 教材144

    九、地理環(huán)境在人類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 教材146(背)

    十、人口生產不同于物質生產的特點 教材148(背)

    十一、人口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 教材149(背)

    十二、生產方式在社會發(fā)展中的決定作用 教材154(背)
    第四章 認識論(第一部分實踐與認識)

    一、實踐的定義,特點,基本形式 教材106-108(選)

    二、時間對認識的決定作用 教材109-112

    為什么事件是認識的基礎(為什么事件對認識起決定作用)(大題)

    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事件不僅是認識的來源,還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6分)

    三、簡述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關系

    1、直接經驗是自己親身實踐獲得的知識,間接經驗是他人在實踐中獲得的知識,這種知識對我來說是間接經驗。

    2、就整個人類來說,一切知識都來源于實踐;但對每個人來說,其知識由兩部分構成的,一部分是自己親身實踐獲得的知識,一部分是學習他人的間接經驗獲得的知識。

    3、由于人的生命和經歷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去實踐。所以,學習間接經驗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

    4、間接經驗也要實踐中學。

    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是源和流的關系(選)

    四、兩條對立的認識路線 教材112(選)

    五、為什么說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

    1、(強調反映論)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堅持實踐的觀點,認為人的認識是在實踐的基礎產生和發(fā)展的。

    2、(能動性)堅持辯證法的觀點,認為人的認識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個辯證發(fā)展的過程。揭示了人類認識的發(fā)展規(guī)律。

    3、(革命性)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目的不是為了揭示和說明世界,而是為了更好的改造世界。

    六、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區(qū)別 教材114(背次題或第五題)

    七、能動的反應是摹寫和創(chuàng)造的統(tǒng)一 教材115(選)

    八、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 教材116(考過多選背基本理論)

    九、簡述認識的辯證過程教材115-120(考小題)

    (為什么人類認識的第二次飛躍比第一次飛躍意義更加偉大?因為(1)只有經過第二次飛躍,才能時間改造世界的目的。(2)只有經過第二次飛躍,才能使認識得到檢驗)

    十、簡述主觀與客觀,認識與實踐為什么是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 教材119

    (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系:1,時間是理論的基礎,對理論具有決定作用;2,理論對實踐具有能動的指導作用。在正確理論指導下的實踐可以取得成功,在錯誤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會導致失敗。)

    第四章(第二部分真理論)

    一、什么是真理?

    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

    二、判斷主觀真理論 教材121(選)

    (主觀真理輪還表現(xiàn)為:多數(shù)人擁護就是真理;真理就是邏輯上的清楚明白等)

    三、真理和謬誤的辯證關系 教材121(背)

    四、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辯證關系及其意義 教材122-124

    大題:把握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統(tǒng)一的原理,對于我們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有重要意義。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真理,任何時候都要堅持,否則就會因為沒有正確的思想指導而導致失業(yè)失;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實踐中不能固守馬克思主義的個別結論,否則就會脫離實際,導致失敗。)

    五、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六、為什么說實踐標準既是確定的又是不確定的?(真理標準的辯證法)教材126(看)

    七、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的錯誤 教材127(看)

    第五章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

    一、什么是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選)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凡是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就是歷史唯物主義,凡是認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就是歷史唯心主義。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產生、發(fā)展、變化。

    2、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

    09-04-09 | |

    評論讀取中....

    修改失敗,請稍后嘗試

  • 認識論的原理和方法論_政治哲學認識論_簡述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和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共同點與根本區(qū)別是什么?

    釣魚臺燈

    辯證自然觀點認為,守恒從本質上來說是事物轉化的一種特定關系。當一種物質運動轉化為另一種物質運動時,必定按照反向變化關系進行,即轉化中必定同時存在著兩種對立的變化,有得必有失,有增必有減,有合必有分,有進必有退,有新必有舊,有生必有死等等,而且它們之間在量上保持著某種恒定的關系。
    仔細琢磨這個定理,我認為,其中有兩層含義:
    第一層含義,是從某一種物質運動轉化為另一種物質的運動,而不單是某單獨一種物質的運動。也就是說,不能拘泥于這個物質運動本身,要從整體來看待這個變化,才能發(fā)現(xiàn)這個定理的正確性,否則的話是發(fā)現(xiàn)不了的。 比如,風力發(fā)電,風能轉化為電能,其中所包含的能量是不變的;即使沒有風力發(fā)電,風能也總可以轉化為其它能量,比如,在海上吹起波浪,在麥田里吹起麥浪,其風能就轉化為波浪或者麥浪的勢能;風吹在裸露的巖石上,其風能就轉變成空氣與石塊摩擦的產生的熱量;風吹時空氣摩擦本身也會產生熱量;大風呼呼地吹起來的聲音,就是風的能量轉化為聲音的能量。上面這些能量的轉化是同時進行的,是難以做詳細區(qū)分的,但風從吹起來到逐漸消失,其風能全部轉化成了其它能量,這一點是確定的。所以說,任何一種物質運動都是伴隨著運動的轉化的,沒有轉化的運動是不可能的。
    第二層含義,物質的運動是不可改變的。這一點比較難理解,有的同志可能會從打乒乓球的角度考慮這個問題,他想,誰說物質的運動是不可改變的?這個乒乓球,打過來,打過去,飛到這,飛到那,不就是變來變去的嗎?怎么能說是不可改變的呢?
    乒乓球的運動狀態(tài)的改變,不是無緣無故的,它每次被打回去,我們都得用球拍去接觸它,在把球打回去的同時,球拍也受到了一個反向的作用力,這個力就是乒乓球施加的。當然,對于人來說,這個力很小,可以忽略不計,但從宏觀的角度來考慮,某個運動的物體雖然因撞上了另一個物體而改變了它的運動狀態(tài),這兩個物體的總的運動狀態(tài)卻并沒有改變。也就是說,如果你試圖改變某個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則你必須以反向改變其它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為代價。也就是說,物質的運動是不可改變的。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任何一種物質運動的轉化都是有其兩面性的,有正的和反的兩個方面的運動,兩方面都要考慮到。如果只考慮到其中一方面而忽視了另一方面,不免會造成錯誤的認識。
    我們的老祖宗早已發(fā)現(xiàn)了這一現(xiàn)象,并在很多諺語中有生動的反映,比如:“塞翁失馬,焉知禍!,“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過往必須矯正”,等等,都反映出我們古代人民對這一現(xiàn)象的觀察。人類歷史的發(fā)展也早已證明了這一點。大禹治水就是一個很好的范例。大禹的父親不懂這個道理,試圖把四處泛濫的洪水給堵住,結果,堵了這邊,堵不了那邊;防了這里,防不了那里,到后來,把自己的老命也給賠上了。大禹知道堵是堵不住的,立足于疏導,終于把洪水給治理好了。也就是說,天下大勢,是沒有辦法去阻礙的,“螳螂擋車,自不量力”,只有順應這個大勢,才能取得成功,“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是有著深刻的道理的。
    新中國的歷史發(fā)展也深刻反映了這一點。我們以前對這一點理解不深刻,以為某些物質運動是“好的”,另一些物質運動是“壞的”,因此我們要做“好的”運動,不要做“壞的”運動,這樣就能跑步進入共產主義了。這樣很容易犯絕對主義的錯誤,容易走上極端。比如,我們以為群眾運動是取得一切成功的不二法寶,只要發(fā)動了人民,什么事情都可以辦成,于是發(fā)動全國人民大煉鋼鐵,甚至把家里的鐵鍋也給砸了煉鐵,把家具燒了當柴,以為這樣就能很快“趕英超美”了;我們認為麻雀是壞的,所以發(fā)動了全國人民來敲鑼打鼓消滅它;我們堅決反對所謂資本主義的那一套,“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從現(xiàn)在的眼光來看這些事情,都是多么的滑稽可笑,但其實這些都是犯了絕對主義的錯誤,而絕對主義的錯誤,今天的人們也在不停地犯著,只不過可能犯的錯誤沒有那么大罷了。但從本質上來說,都是一樣的,笑他們,不過是“五十步笑一百步”罷了。
    所以我們千萬不要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我們還不了解的東西,對新生事物不要抱有成見.國際關系也是這樣。我們曾經和某個北方的大國搞得一片火熱,曾經和某個南方的小國親如一家,但是到后來卻都刀兵相見。當然,現(xiàn)在和這些國家的關系又都不錯了,但是并不排除以后又有不愉快的時候,因為天下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自己國家的利益,才是至高無上的。怎樣才能避免犯絕對主義的錯誤呢?關鍵一點是,要容許不同的聲音和意見出現(xiàn),要歡迎百家爭鳴,不要搞一言堂,因為真理是從實踐中得來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不是別的什么東西。要善待那些有不同意見的人,即使他們是少數(shù)派。正象一位偉人所說的,“我堅決反對你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捍衛(wèi)你表達你的觀點的權利”。                                    
    歷史上也證明,當一個國家整體上下只聽到一個聲音的時候,這個國家往往處于一種非正常的狀態(tài)當中,是很容易走上一條歧路的。我們國家在這方面有著深刻的教訓,雖然現(xiàn)在已經有了不小的改觀,但是還不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09-04-10 | |

    評論讀取中....

    修改失敗,請稍后嘗試

  • 認識論的原理和方法論_政治哲學認識論_簡述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和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共同點與根本區(qū)別是什么?

    孫老四

      “一國兩制”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為收回香港、澳門,實現(xiàn)臺灣地區(qū)與祖國大陸和平統(tǒng)一而提出的一項重要戰(zhàn)略方針。1983年以后,鄧小平在多次談話中,對“一國兩制”的構想作了具體闡述。1984年5月,在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了“一國兩制”的構想,獲得會議通過,“一國兩制”成為具有法律效力的國策。
      中國政府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是“和平統(tǒng)一,一國兩制”。概括地說,就是以和平方式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在一個統(tǒng)一的國家內,允許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并存。中國的主體部分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臺灣、香港、澳門地區(qū)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長期和平共存,誰也不吃掉誰。
      一個中國原則是中國政府對臺政策的基石。經由鄧小平同志的倡導,中國政府自1979年開始實行和平統(tǒng)一的方針,并逐步形成了“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在此基礎上,確立了解決臺灣問題的“和平統(tǒng)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和平統(tǒng)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的內容有以下四個方面:
     。ㄒ唬┮粋中國。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政府堅決反對任何旨在分裂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言行,反對“兩個中國”、“一中一臺”,反對一切可能導致“臺灣獨立”的企圖和行徑。臺灣作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地位是確定的、不能改變的,不存在什么“自決”的問題。
     。ǘ﹥芍撇⒋。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祖國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臺灣保持原有的制度,長期共存,共同發(fā)展,誰也不吃掉誰;兩岸統(tǒng)一后,臺灣現(xiàn)行社會經濟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不變,與外國的經濟文化關系不變,私人財產、房屋、土地、企業(yè)所有權、合法繼承權、外國人投資等均受法律保護。
     。ㄈ└叨茸灾巍砂督y(tǒng)一后,臺灣成為特別行政區(qū)。它不同于中國其他一般省區(qū),擁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臺灣還可同外國簽訂商務、文化協(xié)定,享有一定的外事權。臺灣黨、政、軍、經、財、文等事宜都自行管理,有自己的軍隊,中央政府不派軍隊、也不派行政人員駐臺。特別行政區(qū)政府和臺灣各界代表人士,還可出任國家政權機構的領導職務,參與全國事務的管理。
     。ㄋ模┖推秸勁小Mㄟ^接觸與談判,以和平方式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是全體中國人的共同心愿。兩岸同胞都是中國人,如果因為中國的主權和領土被分裂,兵戎相見,骨肉相殘,對兩岸同胞都是極其不幸的。但中國無義務對任何圖謀分裂中國的行動,作出放棄使用武力的承諾。

    09-04-17 | |

    評論讀取中....

    修改失敗,請稍后嘗試

  • 認識論的原理和方法論_政治哲學認識論_簡述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和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共同點與根本區(qū)別是什么?

    zfkk1978

    一國兩制”構想的基本內容是:(1)“一國兩制”的基礎是“一個中國”。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 臺灣、香港、澳門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在國際上代表中國的只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2)“一國兩制”的主體是社會主義。大陸實行社會主義,是中國的主體。大陸這個主體,堅定不移地實行社會主義。在這個前提下,可以容許在自己身邊,在小地區(qū)和小范圍內實行資本主義。

    (3)實行“一國兩制”。在統(tǒng)一的中國境內,大陸地區(qū)堅持社會義制度,臺灣、香港、澳門則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兩種制度長期共存、和平共處、相互支援、共同發(fā)展。

    (4)保證臺灣、香港、澳門的高度自治和繁榮穩(wěn)定。在統(tǒng)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內,依憲法規(guī)定在臺、港、澳設置特別行政區(qū)。特別行政區(qū)除在外交和國防方面服從中央政府外,享有高度自治的權利。如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實行獨立的財政預算,中國政府不征稅;中央政府不干預特別行政區(qū)的內部事務;特別行政區(qū)人民的各種合法權益,以及外國人和僑胞的私人財產等,均予以法律保護;臺灣特別行政區(qū)還可以保留自己的軍隊。

    (5)實行“一國兩制”長期不變的方針,在一個中國內,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長期共存、和平共處、共同發(fā)展,至少五十年不變。這是穩(wěn)定臺、港、澳地區(qū)人心,保持臺、港、澳地區(qū)經濟繁榮和社會穩(wěn)定的需要,是為了下個世紀五十年內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戰(zhàn)略目標的需要。


    理解:“一國兩制”是中國國家統(tǒng)一的最佳方案.“一國兩制”是實現(xiàn)祖國統(tǒng)一的最佳方案。因為:第一,它符合香港、澳門、臺灣的歷史實際,符合中華民族盼望實現(xiàn)祖國統(tǒng)一的共同愿望。香港、澳門、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由于歷史的原因,它們實行了資本主義制度,并與大陸長期相分離。但是社會制度的不同和港、澳、臺地區(qū)人民在長期的資本主義制度下所形成的思想、道德、意識、生活方式、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并沒有割斷大陸與港、澳、臺地區(qū)之間“血溶于水”的親情。因此,實現(xiàn)祖國統(tǒng)一,是民心所向,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

    第二,“一國兩制”的構想符合大陸和港澳臺經濟共同發(fā)展的要求。在一個統(tǒng)一的國家內,保留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這既能保持雙方經濟發(fā)展的穩(wěn)定,又能為各自的發(fā)展提供更為寬廣的空間。

    第三,“一國兩制”充分照顧美國、英國、葡萄牙及其他一些國家在這些地區(qū)的利益。香港被英國統(tǒng)治了一個半世紀,英國在香港擁有巨大的政治經濟利益,同時香港又是國際金融中心,美國、 日本、西歐等在那里有大量的投資。澳門的問題也與香港類似。實行“一國兩制”,臺、港、澳高度自治,繁榮穩(wěn)定,也就保證了這些國家、地區(qū)的利益。

    第四,“一國兩制”不僅考慮了港、澳、臺的歷史和現(xiàn)實,更考慮了大陸地區(qū)的現(xiàn)實。大陸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一國兩制”的主體。不考慮這個主體,正如鄧小平指出的“沒有中國共產黨,沒有中國的社會主義,誰能夠制定這樣的政策?沒有哪個人有這個膽識,哪一個黨派都不行!@個膽略是要有基礎的,這就是社會主義制度,是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中國”。所以,四項基本原則不僅是解決國內發(fā)展問題的根本保證,也是解決國家統(tǒng)一的重要基礎。

    綜上所述,以“一國兩制”方案統(tǒng)一中國,即體現(xiàn)了維護國家主權的原則性,又充分照顧了有關國家在港、澳、臺的利益,充分尊重港、澳、臺長期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人民習慣于資本主義生活方式這一現(xiàn)實,體現(xiàn)了高度的靈活性,有利于該地區(qū)社會穩(wěn)定、經濟繁榮和居民安居樂業(yè)。因而是一條損失最小、最得人心的國家統(tǒng)一的最佳方案。

    09-04-17 | |

    評論讀取中....

    修改失敗,請稍后嘗試

  • 認識論的原理和方法論_政治哲學認識論_簡述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和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共同點與根本區(qū)別是什么?

    zf1978726

      “一國兩制”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為收回香港、澳門,實現(xiàn)臺灣地區(qū)與祖國大陸和平統(tǒng)一而提出的一項重要戰(zhàn)略方針。1983年以后,鄧小平在多次談話中,對“一國兩制”的構想作了具體闡述。1984年5月,在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了“一國兩制”的構想,獲得會議通過,“一國兩制”成為具有法律效力的國策。
      中國政府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是“和平統(tǒng)一,一國兩制”。概括地說,就是以和平方式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在一個統(tǒng)一的國家內,允許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并存。中國的主體部分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臺灣、香港、澳門地區(qū)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長期和平共存,誰也不吃掉誰。
      一個中國原則是中國政府對臺政策的基石。經由鄧小平同志的倡導,中國政府自1979年開始實行和平統(tǒng)一的方針,并逐步形成了“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在此基礎上,確立了解決臺灣問題的“和平統(tǒng)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昂推浇y(tǒng)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的內容有以下四個方面:
     。ㄒ唬┮粋中國。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政府堅決反對任何旨在分裂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言行,反對“兩個中國”、“一中一臺”,反對一切可能導致“臺灣獨立”的企圖和行徑。臺灣作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地位是確定的、不能改變的,不存在什么“自決”的問題。
     。ǘ﹥芍撇⒋。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祖國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臺灣保持原有的制度,長期共存,共同發(fā)展,誰也不吃掉誰;兩岸統(tǒng)一后,臺灣現(xiàn)行社會經濟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不變,與外國的經濟文化關系不變,私人財產、房屋、土地、企業(yè)所有權、合法繼承權、外國人投資等均受法律保護。
     。ㄈ└叨茸灾巍砂督y(tǒng)一后,臺灣成為特別行政區(qū)。它不同于中國其他一般省區(qū),擁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臺灣還可同外國簽訂商務、文化協(xié)定,享有一定的外事權。臺灣黨、政、軍、經、財、文等事宜都自行管理,有自己的軍隊,中央政府不派軍隊、也不派行政人員駐臺。特別行政區(qū)政府和臺灣各界代表人士,還可出任國家政權機構的領導職務,參與全國事務的管理。
     。ㄋ模┖推秸勁小Mㄟ^接觸與談判,以和平方式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是全體中國人的共同心愿。兩岸同胞都是中國人,如果因為中國的主權和領土被分裂,兵戎相見,骨肉相殘,對兩岸同胞都是極其不幸的。但中國無義務對任何圖謀分裂中國的行動,作出放棄使用武力的承諾。

    09-04-17 | |

    評論讀取中....

    修改失敗,請稍后嘗試

  • 認識論的原理和方法論_政治哲學認識論_簡述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和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共同點與根本區(qū)別是什么?

    孫老四

    要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提高黨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這一條在中國社會發(fā)生深刻變化的今天顯得尤其重要和迫切。
    古今中外,無論是當權者還是一般善良的百姓,都希望有一個和諧的環(huán)境、和諧的社會。對此,各國政治先哲們開過許多藥方,當今世界也不乏長期沒有動亂、沒有戰(zhàn)爭、社會矛盾不那么尖銳、各方面關系比較和諧的社會的例子。但問題在于,執(zhí)政的中國共產黨如何在今天中國的具體環(huán)境下構建和諧的社會?
     如何構建和諧社會?機會平等,是實現(xiàn)社會和諧至關重要的條件,也是一些國家的成功經驗。機會平等,就是每個公民,不管貧富“貴賤”、能力高低、是男是女,都有平等參與機會競爭的權利。競爭的結果是另一回事,但每個人都享有得到這種機會的權利,這種權利受法律保護不可剝奪。這是社會公正與正義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人權的重要內容。一個社會能保證做到機會平等,就能最大限度地激活社會活力,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就能使人們心平氣順。今天社會上許多怨氣就是產生于我們這個社會還沒有真正做到機會平等。如公職、就業(yè)、教育等關系到每個人切身利益的事情上,有些人、有些群體被公開或暗中剝奪了平等爭取機會的權利。各種社會不公,有些單位和企業(yè)實際存在的性別歧視、年齡歧視和長相歧視現(xiàn)象,由少數(shù)人甚至個別人在小范圍選用干部的做法,以及經濟活動中的種種黑箱作業(yè)……無不屬于這方面的問題。那些被無辜排斥在機會之外的人們,怎么能讓他們跟社會和諧呢?
     發(fā)展是實現(xiàn)社會和諧的根本之道。須知,貧困是產生社會不和諧甚至社會沖突的最根本、最普遍的原因。只有最大限度地減少、減輕貧困,才能有效地醫(yī)治許多社會病和消除社會裂痕。 而發(fā)展是消除貧困的根本途徑。鄧小平看得準,他剝去種種貌似革命的假社會主義理論的外衣,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提出“發(fā)展才是硬道理”,而且要加快發(fā)展。20多年來,國家成就斐然,初步實現(xiàn)了小康,貧困人口和貧困現(xiàn)象大為減少。這為我國實現(xiàn)社會和諧奠定了較好的物質基礎。但這個基礎對13億人口的大國來說,還不夠堅實,還必須長期堅持發(fā)展這個執(zhí)政黨第一要務不動搖,最終徹底消除貧困,鏟除社會不和諧的土壤。
     抽肥補瘦,縮小貧富差別,是緩和社會矛盾,增進社會和諧的普遍做法。有窮有富,是迄今為止的社會常態(tài)。我們過去沒有認識到,我們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試圖建立一種人人過著一樣貧富生活的社會。實踐證明,那種模式抑制了人們的勞動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精神,失去競爭能力,是不成功的。改革開放后,由于實行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qū)先富起來的政策,極大地調動了人們的積極性,推動了社會生產大發(fā)展。但由于人的能力不同,主客觀條件不同,獲得機遇的先后和多寡不同,于是就出現(xiàn)了一般社會都會出現(xiàn)的窮富差別,地區(qū)差別。對于這種現(xiàn)象,黨、政府和社會,首先應承認合理合法的差別,不應采取貧富拉平的做法,要繼續(xù)鼓勵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競爭發(fā)財致富,同時通過政策為弱勢人們和地區(qū)創(chuàng)造必要的條件增強他們的致富能力,尤其要通過依法稅收將富人和富裕地區(qū)的一部分財富收上來進行第二次分配,部分稅收用于發(fā)展公益事業(yè),部分用于對弱勢群體和弱勢地區(qū)的補貼,這叫“抽肥補瘦”。實踐證明,這是許多國家都實行的有效政策。
     當然,對以權謀私,通過各種腐敗手段非法暴富的人,必須堅決沒收非法所得,實行堅決打擊。他們與勞動致富者和合法經營致富者有著本質的不同。
     如何構建和諧社會?用正確的手段和方法,化解和處理社會矛盾,是增進社會和諧所應該提倡的文明方法。其實社會矛盾任何時候、任何國家都會存在的,只是尖銳程度不同而已。社會要形成習慣于用合理合法的方式表達利益要求和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化解和處理矛盾的機制和社會氛圍。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只會用以暴力對暴力的方式來處理矛盾,結果矛盾不但解決不了,還造成巨大的社會動蕩和社會積累的巨大破壞,最后還是人民吃虧。今天的社會與過去不同了,執(zhí)政者與人民群眾之間,各個社會群體之間,不存在不可調和的根本矛盾,是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矛盾,完全應該而且能夠通過溝通、協(xié)調、調解以至行政、法律等文明的方式來解決。通過教育,在全社會形成團結互助,平等友愛,扶貧濟困的風氣,形成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chuàng)造的風氣,形成講誠信,重責任,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風尚。
     在中國建立和諧的社會,關鍵是執(zhí)政黨自身。首先執(zhí)政黨內部,特別是領導高層,必須是和諧的,團結的。過去一個嚴重的教訓,是黨的高層不和諧,斗爭不斷。高層不和諧,下面各級能和諧?黨內不和諧,社會能和諧?今天不同了,全黨上下很和諧。全國有數(shù)以百萬計的黨組織,7000萬黨員,只要共產黨內部和諧,全國就亂不了。當然黨內要和諧,必須發(fā)揚黨內民主,營造黨內發(fā)表不同意見和平等討論的環(huán)境,要建立健全黨內民主制度和監(jiān)督制度,把全黨積極性調動到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上來。
     改革開放,是各個社會階層和社會群體利益格局的調整。中國共產黨任重道遠。但有充分理由相信,中國共產黨有能力在改革開放過程中,不斷調整化解各種矛盾,建立起中國歷史上最和諧的社會。

    09-04-18 | |

    評論讀取中....

    修改失敗,請稍后嘗試

  • 認識論的原理和方法論_政治哲學認識論_簡述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和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共同點與根本區(qū)別是什么?

    rtwq

    一種認為中國自古無邏輯。王國維就認為中國傳統(tǒng)思維缺乏邏輯思維方式和方法的訓練,因而缺乏科學的嚴密性和精確性。他說:“我國人之特質,實際的也。西洋人之特質,思辨的也,科學的也。長于抽象而精于分類,對世界一切有形無形之事物,無往而不用綜括及分析之二法。故言語之多,自然之理也。吾國人所長,寧在于實踐之方面,而于理論之方面,則以具體的知識為滿足,至分類之事,則除迫于實際之需要外,殆不欲窮究也。夫戰(zhàn)國議論之盛,不下于印度六哲學派及希臘詭辯學派之時代,然在印度,則足目出而從數(shù)論、聲論之辯論中,抽象之而作因明學。陳那繼之,其學遂定。希臘則有亞里士多德自愛利亞派、詭辯學派之辯論中,抽象之而作名學(指邏輯學)。而在中國,則惠施、公孫龍等所謂名家者流,徒騁詭辯耳!其于辯論思想之法,則固彼等之所不論,而亦其所不于論者也。故我中國有辯論而無名學(指邏輯學),有文學而無文法,足以見抽象與分類二者,皆我國人之所不長!
      一種認為作為工具系統(tǒng)的邏輯學思想不僅在西方存在,中國也古已有之。清代學者孫詒讓就在給梁啟超的一封信中,稱贊《墨經》所揭示的邏輯原理“有如歐士亞里士多德之演繹法、培根之歸納法及佛氏之因明論者”。作為近代第一個對中西邏輯做比較研究的學者嚴復,在其《名學淺說》中也認為“夫名學之為術,吾國秦前,必已有之”。梁啟超則認為,邏輯學在中國古代雖不發(fā)達,但其“萌芽之稍可尋者,惟先秦諸子而已”,“(先秦)諸子中持論理學最堅而用之最密者,莫如墨子!赌印芬粫,盛水不漏者也,綱領條目相一貫,而無成或抵牾者也。何以故?有論理學為之城壁故”。因此,他在《墨經校釋·自序》中認為,“《墨經》殆世界最古名學(邏輯學)書之一也”。宣稱:“吾東方之培根,已生于兩千年以前”,并且慨嘆:“這部名著(指《墨經》)是出現(xiàn)在亞里士多德以前一百多年,培根、穆勒以前二千多年。他內容價值大小,諸君把那四位的書拿來比較便知,我一只字也用不著批評了。只可惜我們做子孫的沒有出息,把祖宗遺下的無價之寶,埋在地窖里二千年。今日我們在世界文化民族中,算是最缺乏論理精神、缺乏科學精神的民族!睘榇怂傷感“以全世界論理學一大祖師,而二千年來,莫或知之,莫或述之”。而在胡適看來,“所謂名學,就是邏輯”,因而他的《先秦名學史》實際上就是先秦邏輯史。至于章士釗,則更是直言不諱地斷言:“邏輯之名起于歐洲,邏輯之理,存乎天壤!惫识斑壿嬈鹩跉W洲,而理則吾國所固有”。在他看來,“歐洲邏輯言三段,印度因明言三支,吾國邏輯言三物。同一理也”,因此,“先秦名學與歐洲邏輯,信如車之雙輪,相輔而行”。
      思想家們的這些認識,體現(xiàn)了他們在急欲介紹西方科學尤其是邏輯科學以振弱的同時,不忘探究中國先秦邏輯思想的民旗情懷。這種情懷使思想家們在介紹西方邏輯學的同時,也借用西方邏輯學的知識,開始挖掘中國古代思維方法中的合理內容,注重了對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的研究。同時,這種情懷也使得西方邏輯學在移植的過程中,以適宜的載體與中國固有的文化精神相連接,從而順應了人們的接受心理。因此,近現(xiàn)代的啟蒙思想家們一改以往其對先秦典籍使用的訓詁、考證的方法,對先秦典籍進行了綜合分析和整體理解,他們從西方邏輯中獲得了研究中國古代邏輯的文化價值取向,以及詮釋中國古代邏輯義理的根據和方法。
      這種新的研究方法,理所當然地刺激了中國近代學者比照西方邏輯學的知識研究中國古代邏輯思想。嚴復、梁啟超、章太炎、胡適、章士釗等人作出了卓絕的貢獻。但這種新的比較研究方法是以西方邏輯為范本來探討中國古代的邏輯思想,梁啟超即毫不諱言地說:“吾儕所恃利器,實洋貨也!彼麑⒆约貉芯磕疫壿嬎枷氲姆椒ǜ爬椤皯{借新知商量舊學”。這種所謂的“商量”就是“以歐西新理比附中國舊學”,“以歐美現(xiàn)代思想衡量古人”。
      在落后西方甚多的年代中,任何一種科學研究的努力,都會急切地與民族自尊聯(lián)系起來。這種現(xiàn)象反映了一種普遍的民族心理。梁啟超就視這種方法為“增長國民愛國心之一法門”。而胡適也認為,“中國近代哲學與科學的發(fā)展曾極大地受害于沒有適當?shù)倪壿嫹椒ā,因此需要“用西方自亞里士多德直至今天已經發(fā)展了的哲學和科學的方法來填補”。但這樣會出現(xiàn)一個問題,即“我們中國人如何能在這個驟看起來同我們的固有文化大不相同的新世界前感到泰然自若?一個具有光榮歷史以及自己創(chuàng)造了燦爛文化的民族,在一個新的文化中決不會感到自在的。如果那新文化被看作是從外國輸入的,并且因民族生存的外在需要而被強加于它的,那么這種不自在是完全自然的,也是合理的。如果對新文化的接受不是有組織的吸收的形式,而是采取突變替換的形式,因而引起舊文化的消亡,這確實是全人類的一個重大損失。因此,真正的問題可以這樣說:我們應怎樣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吸收現(xiàn)代文化,使它能同我們固有的文化相一致、協(xié)調和繼續(xù)發(fā)展?”因此,胡適將眼光放至先秦時代的非儒學派,認為正是“在這些學派中可望找到移植西方哲學和科學最佳成果的土壤。關于方法論問題,尤其如此”。這樣,“才能使中國的哲學家和哲學研究在運用思考與研究的新方法與工具時感到心安理得”。這種心緒上的價值指歸,無疑是既要學習西方邏輯,同時又不自愧弗如。
      馬克思曾經說過:“每個原理都有其實現(xiàn)的世紀!苯袊壿嬑幕芯康姆椒ㄕ,在怎樣認識中西邏輯尤其是在怎樣給中國古代邏輯思想定位,能否對不同的邏輯體系進行比較研究等方面,其意義、作用與影響是巨大的。它在具體揭示中西邏輯體系之間的相同點和相異點的過程中,表明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運用不同的民族語言所表達和概括出來的邏輯體系中,不但具有人類思維的普遍共性,而且也必然具有其一定的民族特點和個性。但在這種比較研究中,也存在一些具有時代特點的“商量”做法,即張東蓀所說的“比附”。而張東蓀認為“比照”是研究的方法,“比附”則不是研究的方法。“普通比較法是將二個或二個以上的對象比較起來以見其異同。但往往用這個方法的人們,一不小心便會偏于專在指出其相同的一方面而忽視其相異的一方面”。在他看來,“比較以見其相異更為重要,因為比較以見其相同近于比附法。須知比附法不是比較法。因為比較法是研究法,而比附法是推論法。國人研究國學近來雖日見進步,然而我總嫌其多用比附法而少用比較法”。由于“比附法總須從一二個同點來做根據以推定其他,而比較法則不必從相同來著手,雖無相同亦未嘗不可比較”,因此,他認為:“以相反的異點而明其差別上的特性”的比較法更為重要,“惟有用比較法可以從所比較的東西中揭示出其特性來”。這種方法,近年來又被一些學者稱為“據西釋中”的方法,也就是以西方邏輯為依據,重新解釋和重構中國古代邏輯思想及體系。 但這種方法也帶來一些問題。其一,對于西方邏輯與中國古代邏輯思想在目的、對象、性質、內容上除都是研究推理、論證有效性的共性外,還有無個性?其二,忽視了對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產生的文化背景和其本身的文化精神、文化意義的理解。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中國古代邏輯思想作為一種思維工具系統(tǒng),其特殊性、民族性和傳承性是什么,至今未能取得共識。同時,也影響了對中西兩種邏輯思想的特有內容與性質的認識。

    09-04-18 | |

    評論讀取中....

    修改失敗,請稍后嘗試

  • 認識論的原理和方法論_政治哲學認識論_簡述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和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共同點與根本區(qū)別是什么?

    lay1104

    要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提高黨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這一條在中國社會發(fā)生深刻變化的今天顯得尤其重要和迫切。
    古今中外,無論是當權者還是一般善良的百姓,都希望有一個和諧的環(huán)境、和諧的社會。對此,各國政治先哲們開過許多藥方,當今世界也不乏長期沒有動亂、沒有戰(zhàn)爭、社會矛盾不那么尖銳、各方面關系比較和諧的社會的例子。但問題在于,執(zhí)政的中國共產黨如何在今天中國的具體環(huán)境下構建和諧的社會?
     如何構建和諧社會?機會平等,是實現(xiàn)社會和諧至關重要的條件,也是一些國家的成功經驗。機會平等,就是每個公民,不管貧富“貴賤”、能力高低、是男是女,都有平等參與機會競爭的權利。競爭的結果是另一回事,但每個人都享有得到這種機會的權利,這種權利受法律保護不可剝奪。這是社會公正與正義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人權的重要內容。一個社會能保證做到機會平等,就能最大限度地激活社會活力,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就能使人們心平氣順。今天社會上許多怨氣就是產生于我們這個社會還沒有真正做到機會平等。如公職、就業(yè)、教育等關系到每個人切身利益的事情上,有些人、有些群體被公開或暗中剝奪了平等爭取機會的權利。各種社會不公,有些單位和企業(yè)實際存在的性別歧視、年齡歧視和長相歧視現(xiàn)象,由少數(shù)人甚至個別人在小范圍選用干部的做法,以及經濟活動中的種種黑箱作業(yè)……無不屬于這方面的問題。那些被無辜排斥在機會之外的人們,怎么能讓他們跟社會和諧呢?
     發(fā)展是實現(xiàn)社會和諧的根本之道。須知,貧困是產生社會不和諧甚至社會沖突的最根本、最普遍的原因。只有最大限度地減少、減輕貧困,才能有效地醫(yī)治許多社會病和消除社會裂痕。 而發(fā)展是消除貧困的根本途徑。鄧小平看得準,他剝去種種貌似革命的假社會主義理論的外衣,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提出“發(fā)展才是硬道理”,而且要加快發(fā)展。20多年來,國家成就斐然,初步實現(xiàn)了小康,貧困人口和貧困現(xiàn)象大為減少。這為我國實現(xiàn)社會和諧奠定了較好的物質基礎。但這個基礎對13億人口的大國來說,還不夠堅實,還必須長期堅持發(fā)展這個執(zhí)政黨第一要務不動搖,最終徹底消除貧困,鏟除社會不和諧的土壤。
     抽肥補瘦,縮小貧富差別,是緩和社會矛盾,增進社會和諧的普遍做法。有窮有富,是迄今為止的社會常態(tài)。我們過去沒有認識到,我們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試圖建立一種人人過著一樣貧富生活的社會。實踐證明,那種模式抑制了人們的勞動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精神,失去競爭能力,是不成功的。改革開放后,由于實行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qū)先富起來的政策,極大地調動了人們的積極性,推動了社會生產大發(fā)展。但由于人的能力不同,主客觀條件不同,獲得機遇的先后和多寡不同,于是就出現(xiàn)了一般社會都會出現(xiàn)的窮富差別,地區(qū)差別。對于這種現(xiàn)象,黨、政府和社會,首先應承認合理合法的差別,不應采取貧富拉平的做法,要繼續(xù)鼓勵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競爭發(fā)財致富,同時通過政策為弱勢人們和地區(qū)創(chuàng)造必要的條件增強他們的致富能力,尤其要通過依法稅收將富人和富裕地區(qū)的一部分財富收上來進行第二次分配,部分稅收用于發(fā)展公益事業(yè),部分用于對弱勢群體和弱勢地區(qū)的補貼,這叫“抽肥補瘦”。實踐證明,這是許多國家都實行的有效政策。
     當然,對以權謀私,通過各種腐敗手段非法暴富的人,,必須堅決沒收非法所得,實行堅決打擊。他們與勞動致富者和合法經營致富者有著本質的不同。
     如何構建和諧社會?用正確的手段和方法,化解和處理社會矛盾,是增進社會和諧所應該提倡的文明方法。其實社會矛盾任何時候、任何國家都會存在的,只是尖銳程度不同而已。社會要形成習慣于用合理合法的方式表達利益要求和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化解和處理矛盾的機制和社會氛圍。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只會用以暴力對暴力的方式來處理矛盾,結果矛盾不但解決不了,還造成巨大的社會動蕩和社會積累的巨大破壞,最后還是人民吃虧。今天的社會與過去不同了,執(zhí)政者與人民群眾之間,各個社會群體之間,不存在不可調和的根本矛盾,是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矛盾,完全應該而且能夠通過溝通、協(xié)調、調解以至行政、法律等文明的方式來解決。通過教育,在全社會形成團結互助,平等友愛,扶貧濟困的風氣,形成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chuàng)造的風氣,形成講誠信,重責任,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風尚。
     在中國建立和諧的社會,關鍵是執(zhí)政黨自身。首先執(zhí)政黨內部,特別是領導高層,必須是和諧的,團結的。過去一個嚴重的教訓,是黨的高層不和諧,斗爭不斷。高層不和諧,下面各級能和諧?黨內不和諧,社會能和諧?今天不同了,全黨上下很和諧。全國有數(shù)以百萬計的黨組織,7000萬黨員,只要共產黨內部和諧,全國就亂不了。當然黨內要和諧,必須發(fā)揚黨內民主,營造黨內發(fā)表不同意見和平等討論的環(huán)境,要建立健全黨內民主制度和監(jiān)督制度,把全黨積極性調動到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上來。
     改革開放,是各個社會階層和社會群體利益格局的調整。中國共產黨任重道遠。但有充分理由相信,中國共產黨有能力在改革開放過程中,不斷調整化解各種矛盾,建立起中國歷史上最和諧的社會。

    09-04-18 | |

    評論讀取中....

    修改失敗,請稍后嘗試

  • 認識論的原理和方法論_政治哲學認識論_簡述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和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共同點與根本區(qū)別是什么?

    自動照相屋

    年終工作總結的概念
    年終工作總結是對過去一年、某一時期或某項工作的情況(包括成績、經驗和存在的問題)的總回顧、評價和結論。
    年終.工作總結的作用

    它是推動工作前進的重要依據
    任何一項工作,不管是個人或群體去進行都需要多次反復操作、辛勤勞動才能完成。每一次具體實踐,都有成績與失誤、經驗與教訓,及時總結就會及時取得經驗教訓,提高認識和工作技能。不斷實踐,不斷總結,那么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也就越來越深刻,知識越來越廣,智慧越來越高,所進行的事業(yè)通過總結才會不斷發(fā)展、前進。
    它是尋找工作規(guī)律的重要手段
    任何一種事物、一項工作,都存在內在聯(lián)系、外部制約,都有它自身的發(fā)展、運動規(guī)律。遵循這些客觀規(guī)律辦事就能順利達到預期的目的,否則就會受到違背規(guī)律的懲罰而招致失敗。而要找尋、發(fā)現(xiàn)客觀規(guī)律的途徑就需要總結。
    它是是培養(yǎng)、提高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徑
    一個人的工作能力是指他承擔某項工作、執(zhí)行某項業(yè)務、任務的能力。具體表現(xiàn)有兩方面,一是他的專業(yè)知識水平,二是他解決、處理實際工作的能力。在實踐中二者常常是揉合在一起,相得益彰。運用所學知識處理實際工作的能力主要通過實踐培養(yǎng)起來的,絕不是天生的。因此,總結是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
    它是團結群眾爭取領導支持的好渠道
    一件工作、一項任務完成之后必須進行總結,在總結中全面、深入地回顧、檢查,找出成績與缺點、勝利與失敗、經驗與教訓,實事求是地作出正確評價,使大家認識統(tǒng)一。這樣的總結群眾心服口服,把群眾最大限度地團結起來。同時,通過總結把成績、經驗、問題和今后的努力方向等向領導部門匯報,能引起領導的重視,爭取領導的支持、指導。
    年終工作總結的分類
    年終總結可以大體分為:單位總結、個人總結、綜合性總結、專題總結等。
    年終工作總結的寫作方法
    1)要善于抓重點
    總結涉及本單位工作的方方面面,但不能不分主次、輕重、面面俱到,而必須抓住重點。什么是重點?是指工作中取得的主要經驗,或發(fā)現(xiàn)的主要問題,或探索出來的客觀規(guī)律。不要分散筆墨,兼收并蓄。現(xiàn)在有些總結越寫越長,固然有的是執(zhí)筆人怕掛一漏萬,但出有的是領導同志怕自己所抓的工作沒寫上幾筆就沒有成績等等,造成總結內容龐雜,中心不突出。
    2)要寫得有特色
    特色,是區(qū)別他事物的屬性。單位不同,成績各異。同一個單位今年的總結與往年也應該不同,F(xiàn)在一些總結讀后總覺有雷同感。有些單位的總結幾年一貫制,內容差不多,只是換了某些數(shù)字。這樣的總結,缺少實用價值。陳云同志在50年代就強調:總結經驗是提高自己的重要方法。任何單位或個人在開展工作時都有自己一套不同于別人的方法,經驗體會也各有不同。寫總結時,在充分占有材料基礎上,要認真分析、比較,找了重點,不要停留在一般化上。
    3)要注意觀點與材料統(tǒng)一
    總結中的經驗體會是從實際工作中,也就是從大量事實材料中提煉出來的。經驗體會一旦形成,又要選擇必要的材料予以說明,經驗體會才能“立”起來,具有實用價值。這就是觀點與材料的統(tǒng)一。但常見一些經驗總結往往不注意這一點,如同毛澤東同志批評的那樣,“把材料和觀點割斷,講材料的時候沒有觀點,講觀點的時候沒有材料,材料和觀點互不聯(lián)系”,這就不好。
    4)語言要準確、簡明
    總結的文字要做到判斷明確,就必須用詞準確,用例確鑿,評斷不含糊。簡明則是要求在闡述觀點時,做年終工作總結的概念
    年終工作總結是對過去一年、某一時期或某項工作的情況(包括成績、經驗和存在的問題)的總回顧、評價和結論。
    年終.工作總結的作用

    它是推動工作前進的重要依據
    任何一項工作,不管是個人或群體去進行都需要多次反復操作、辛勤勞動才能完成。每一次具體實踐,都有成績與失誤、經驗與教訓,及時總結就會及時取得經驗教訓,提高認識和工作技能。不斷實踐,不斷總結,那么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也就越來越深刻,知識越來越廣,智慧越來越高,所進行的事業(yè)通過總結才會不斷發(fā)展、前進。
    它是尋找工作規(guī)律的重要手段
    任何一種事物、一項工作,都存在內在聯(lián)系、外部制約,都有它自身的發(fā)展、運動規(guī)律。遵循這些客觀規(guī)律辦事就能順利達到預期的目的,否則就會受到違背規(guī)律的懲罰而招致失敗。而要找尋、發(fā)現(xiàn)客觀規(guī)律的途徑就需要總結。
    它是是培養(yǎng)、提高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徑
    一個人的工作能力是指他承擔某項工作、執(zhí)行某項業(yè)務、任務的能力。具體表現(xiàn)有兩方面,一是他的專業(yè)知識水平,二是他解決、處理實際工作的能力。在實踐中二者常常是揉合在一起,相得益彰。運用所學知識處理實際工作的能力主要通過實踐培養(yǎng)起來的,絕不是天生的。因此,總結是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
    它是團結群眾爭取領導支持的好渠道
    一件工作、一項任務完成之后必須進行總結,在總結中全面、深入地回顧、檢查,找出成績與缺點、勝利與失敗、經驗與教訓,實事求是地作出正確評價,使大家認識統(tǒng)一。這樣的總結群眾心服口服,把群眾最大限度地團結起來。同時,通過總結把成績、經驗、問題和今后的努力方向等向領導部門匯報,能引起領導的重視,爭取領導的支持、指導。
    年終工作總結的分類
    年終總結可以大體分為:單位總結、個人總結、綜合性總結、專題總結等。
    年終工作總結的寫作方法
    1)要善于抓重點
    總結涉及本單位工作的方方面面,但不能不分主次、輕重、面面俱到,而必須抓住重點。什么是重點?是指工作中取得的主要經驗,或發(fā)現(xiàn)的主要問題,或探索出來的客觀規(guī)律。不要分散筆墨,兼收并蓄,F(xiàn)在有些總結越寫越長,固然有的是執(zhí)筆人怕掛一漏萬,但出有的是領導同志怕自己所抓的工作沒寫上幾筆就沒有成績等等,造成總結內容龐雜,中心不突出。
    2)要寫得有特色
    特色,是區(qū)別他事物的屬性。單位不同,成績各異。同一個單位今年的總結與往年也應該不同,F(xiàn)在一些總結讀后總覺有雷同感。有些單位的總結幾年一貫制,內容差不多,只是換了某些數(shù)字。這樣的總結,缺少實用價值。陳云同志在50年代就強調:總結經驗是提高自己的重要方法。任何單位或個人在開展工作時都有自己一套不同于別人的方法,經驗體會也各有不同。寫總結時,在充分占有材料基礎上,要認真分析、比較,找了重點,不要停留在一般化上。
    3)要注意觀點與材料統(tǒng)一
    總結中的經驗體會是從實際工作年終工作總結的概念
    年終工作總結是對過去一年、某一時期或某項工作的情況(包括成績、經驗和存在的問題)的總回顧、評價和結論。
    年終.工作總結的作用

    它是推動工作前進的重要依據
    任何一項工作,不管是個人或群體去進行都需要多次反復操作、辛勤勞動才能完成。每一次具體實踐,都有成績與失誤、經驗與教訓,及時總結就會及時取得經驗教訓,提高認識和工作技能。不斷實踐,不斷總結,那么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也就越來越深刻,知識越來越廣,智慧越來越高,所進行的事業(yè)通過總結才會不斷發(fā)展、前進。
    它是尋找工作規(guī)律的重要手段
    任何一種事物、一項工作,都存在內在聯(lián)系、外部制約,都有它自身的發(fā)展、運動規(guī)律。遵循這些客觀規(guī)律辦事就能順利達到預期的目的,否則就會受到違背規(guī)律的懲罰而招致失敗。而要找尋、發(fā)現(xiàn)客觀規(guī)律的途徑就需要總結。
    它是是培養(yǎng)、提高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徑
    一個人的工作能力是指他承擔某項工作、執(zhí)行某項業(yè)務、任務的能力。具體表現(xiàn)有兩方面,一是他的專業(yè)知識水平,二是他解決、處理實際工作的能力。在實踐中二者常常是揉合在一起,相得益彰。運用所學知識處理實際工作的能力主要通過實踐培養(yǎng)起來的,絕不是天生的。因此,總結是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
    它是團結群眾爭取領導支持的好渠道
    一件工作、一項任務完成之后必須進行總結,在總結中全面、深入地回顧、檢查,找出成績與缺點、勝利與失敗、經驗與教訓,實事求是地作出正確評價,使大家認識統(tǒng)一。這樣的總結群眾心服口服,把群眾最大限度地團結起來。同時,通過總結把成績、經驗、問題和今后的努力方向等向領導部門匯報,能引起領導的重視,爭取領導的支持、指導。
    年終工作總結的分類
    年終總結可以大體分為:單位總結、個人總結、綜合性總結、專題總結等。
    年終工作總結的寫作方法
    1)要善于抓重點
    總結涉及本單位工作的方方面面,但不能不分主次、輕重、面面俱到,而必須抓住重點。什么是重點?是指工作中取得的主要經驗,或發(fā)現(xiàn)的主要問題,或探索出來的客觀規(guī)律。不要分散筆墨,兼收年終工作總結的概念
    年終工作總結是對過去一年、某一時期或某項工作的情況(包括成績、經驗和存在的問題)的總回顧、評價和結論。
    年終.工作總結的作用

    它是推動工作前進的重要依據
    任何一項工作,不管是個人或群體去進行都需要多次反復操作、辛勤勞動才能完成。每一次具體實踐,都有成績與失誤、經驗與教訓,及時總結就會及時取得經驗教訓,提高認識和工作技能。不斷實踐,不斷總結,那么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也就越來越深刻,知識越來越廣,智慧越來越高,所進行的事業(yè)通過總結才會不斷發(fā)展、前進。
    它是尋找工作規(guī)律的重要手段
    任何一種事物、一項工作,都存在內在聯(lián)系、外部制約,都有它自身的發(fā)展、運動規(guī)律。遵循這些客觀規(guī)律辦事就能順利達到預期的目的,否則就會受到違背規(guī)律的懲罰而招致失敗。而要找尋、發(fā)現(xiàn)客觀規(guī)律的途徑就需要總結。
    它是是培養(yǎng)、提高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徑
    一個人的工作能力是指他承擔某項工作、執(zhí)行某項業(yè)務、任務的能力。具體表現(xiàn)有兩方面,一是他的專業(yè)知識水平,二是他解決、處理實際工作的能力。在實踐中二者常常是揉合在一起,相得益彰。運用所學知識處理實際工作的能力主要通過實踐培養(yǎng)起來的,絕不是天生的。因此,總結是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
    它是團結群眾爭取領導支持的好渠道
    一件工作、一項任務完成之后必須進行總結,在總結中全面、深入地回顧、檢查,找出成績與缺點、勝利與失敗、經驗與教訓,實事求是地作出正確評價,使大家認識統(tǒng)一。這樣的總結群眾心服口服,把群眾最大限度地團結起來。同時,通過總結把成績、經驗、問題和今后的努力方向等向領導部門匯報,能引起領導的重視,爭取領導的支持、指導。
    年終工作總結的分類
    年終總結可以大體分為:單位總結、個人總結、綜合性總結、專題總結等。
    年終工作總結的寫作方法
    1)要善于抓重點
    總結涉及本單位工作的方方面面,但不能不分主次、輕重、面面俱到,而必須抓住重點。什么是重點?是指工作中取得的主要經驗,或發(fā)現(xiàn)的主要問題,或探索出來的客觀規(guī)律。不要分散筆墨,兼收并蓄,F(xiàn)在有些總結越寫越長,固然有的是執(zhí)筆人怕掛一漏萬,但出有的是領導同志怕自己所抓的工作沒寫上幾筆就沒有成績等等,造成總結內容龐雜,中心不突出。
    2)要寫得有特色
    特色,是區(qū)別他事物的屬性。單位不同,成績各異。同一個單位今年的總結與往年也應該不同,F(xiàn)在一些總結讀后總覺有雷同感。有些單位的總結幾年一貫制,內容差不多,只是換了某些數(shù)字。這樣的總結,缺少實用價值。陳云同志在50年代就強調:總結經驗是提高自己的重要方法。任何單位或個人在開展工作時都有自己一套不同于別人的方法,經驗體會也各有不同。寫總結時,在充分占有材料基礎上,要認真分析、比較,找了重點,不要停留在一般化上。
    3)要注意觀點與材料統(tǒng)一
    總結中的經驗體會是從實際工作中,也就是從大量事實材料中提煉出來的。經驗體會一旦形成,又要選擇必要的材料予以說明,經驗體會才能“立”起來,具有實用價值。這就是觀點與材料的統(tǒng)一。但常見一些經驗總結往往不注意這一點,如同毛澤東同志批評的那樣,“把材料和觀點割斷,講材料的時候沒有觀點,講觀點的時候沒有材料,材料和觀點互不聯(lián)系”,這就不好。
    4)語言要準確、簡明
    總結的文字要做到判斷明確,就必須用詞準確,用例確鑿,評斷不含糊。簡明則是要求在闡述觀點時,做到概括與具體相結合,要言不煩,切忌籠統(tǒng)、累贅,做到文字樸實,簡潔明了.
    并蓄,F(xiàn)在有些總結越寫越長,固然有的是執(zhí)筆人怕掛一漏萬,但出有的是領導同志怕自己所抓的工作沒寫上幾筆就沒有成績等等,造成總結內容龐雜,中心不突出。
    2)要寫得有特色
    特色,是區(qū)別他事物的屬性。單位不同,成績各異。同一個單位今年的總結與往年也應該不同,F(xiàn)在一些總結讀后總覺有雷同感。有些單位的總結幾年一貫制,內容差不多,只是換了某些數(shù)字。這樣的總結,缺少實用價值。陳云同志在50年代就強調:總結經驗是提高自己的重要方法。任何單位或個人在開展工作時都有自己一套不同于別人的方法,經驗體會也各有不同。寫總結時,在充分占有材料基礎上,要認真分析、比較,找了重點,不要停留在一般化上。
    3)要注意觀點與材料統(tǒng)一
    總結中的經驗體會是從實際工作中,也就是從大量事實材料中提煉出來的。經驗體會一旦形成,又要選擇必要的材料予以說明,經驗體會才能“立”起來,具有實用價值。這就是觀點與材料的統(tǒng)一。但常見一些經驗總結往往不注意這一點,如同毛澤東同志批評的那樣,“把材料和觀點割斷,講材料的時候沒有觀點,講觀點的時候沒有材料,材料和觀點互不聯(lián)系”,這就不好。
    4)語言要準確、簡明
    總結的文字要做到判斷明確,就必須用詞準確,用例確鑿,評斷不含糊。簡明則是要求在闡述觀點時,做到概括與具體相結合,要言不煩,切忌籠統(tǒng)、累贅,做到文字樸實,簡潔明了.
    中,也就是從大量事實材料中提煉出來的。經驗體會一旦形成,又要選擇必要的材料予以說明,經驗體會才能“立”起來,具有實用價值。這就是觀點與材料的統(tǒng)一。但常見一些經驗總結往往不注意這一點,如同毛澤東同志批評的那樣,“把材料和觀點割斷,講材料的時候沒有觀點,講觀點的時候沒有材料,材料和觀點互不聯(lián)系”,這就不好。
    4)語言要準確、簡明
    總結的文字要做到判斷明確,就必須用詞準確,用例確鑿,評斷不含糊。簡明則是要求在闡述觀點時,做到概括與具體相結合,要言不煩,切忌籠統(tǒng)、累贅,做到文字樸實,簡潔明了.
    到概括與具體相結合,要言不煩,切忌籠統(tǒng)、累贅,做到文字樸實,簡潔明了.

    09-04-18 | |

    評論讀取中....

    修改失敗,請稍后嘗試

  • 認識論的原理和方法論_政治哲學認識論_簡述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和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共同點與根本區(qū)別是什么?

    awwey22

    首先你得了解社會主義改革的定義是什么 主要的目標就是推動社會發(fā)展 讓國家盡快的富強起來

    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主要表現(xiàn)在:
    1)經濟得到了快速發(fā)展;
    2)人民生活得到了極大改善;
    3)國家實力得到了極大提高;
    4)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了空前提高;
    5)國家更加穩(wěn)定,發(fā)展會越來越快。

    以改革開放為動力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黨的十七大報告全面回顧和深刻總結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和寶貴經驗,強調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fā)展中國,發(fā)展社會主義,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改革開放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必須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改革開放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
    以1978年我們黨召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在這一歷史新時期,我們黨和廣大人民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chuàng)新實踐,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新的壯麗史詩,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取得了輝煌成就.
    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我們黨領導的改革開放事業(yè)是在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取得偉大成就和總結以往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改革開放是為了掃除發(fā)展社會生產力的障礙,使中國擺脫貧窮落后的狀態(tài),是新的時代條件下新的偉大革命.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是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偉大事業(yè)的繼承和發(fā)展,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實現(xiàn)國家富強偉大事業(yè)的繼承和發(fā)展.
    改革開放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改革開放是我們黨帶領廣大人民努力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發(fā)展中大國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續(xù)快速發(fā)展,經濟實力,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基礎設施和城鄉(xiāng)面貌發(fā)生巨大變化,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同時,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也取得顯著成就.這些成就概括起來就是,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fā)生了歷史性變化.
    改革開放為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積累了寶貴經驗.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不斷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xiàn)什么樣的發(fā)展,怎樣發(fā)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取得了我們這樣一個發(fā)展中大國擺脫貧困,加快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的寶貴經驗.十七大報告用"十個結合"高度概括了這些寶貴經驗.這"十個結合",是對我們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驗的豐富和發(fā)展,我們必須始終牢記和自覺遵循.
    改革開放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
    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正是這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使我國成功實現(xiàn)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在新的征途上,只有堅持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繼續(xù)保持強大的生命力.
    改革開放的重要目的就在于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實現(xiàn)國家現(xiàn)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就是要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fā)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建設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在引領當代中國發(fā)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持和發(fā)展黨的先進性,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這一重要論述,鮮明地指出了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是改革開放的重要目的.在新的歷史時期,正是由于始終堅持這一點,改革開放才取得了巨大成功.新世紀新階段,只有牢牢把握這一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才能保持健康發(fā)展.
    改革開放極大地調動了廣大人民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積極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制定和執(zhí)行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使改革開放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也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了巨大實惠.人民的生活水平從溫飽不足發(fā)展到總體小康,當家作主權利得到保證,物質文化需求不斷得到滿足.特別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精神狀態(tài),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發(fā)生了巨大變化,與時俱進,勇于變革,積極進取,開拓創(chuàng)新,講求實效等成為社會思想意識的主流,迸發(fā)出建設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巨大積極性.
    改革開放為黨的建設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改革開放推動我們黨以求真務實的精神,腳踏實地的態(tài)度,樹立世界眼光,深刻吸取世界上一些政黨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開啟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在改革開放這場深刻變革中,我們黨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積極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建設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保持和發(fā)展黨的先進性,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轉變執(zhí)政方式,鞏固執(zhí)政基礎,使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特別是近年來,我們黨以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加強自身建設,理論創(chuàng)新和理論武裝卓有成效,黨內民主不斷擴大,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成效明顯,黨的凝聚力,創(chuàng)造力,戰(zhàn)斗力不斷增強.
    改革開放堅定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廣大人民群眾從親身經歷和歷史比較中更加清醒地認識到,改革開放是中國走向繁榮富強的必由之路,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同時,改革開放作為一場新的偉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堅持改革開放,深化改革開放,才能不斷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局面.
    在推進改革開放中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fā)展成就,從生產力到生產關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都發(fā)生了意義深遠的重大變化,但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fā)展呈現(xiàn)出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面臨的機遇前所未有,面對的挑戰(zhàn)也前所未有.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fā)展前景,必須繼續(xù)深化改革開放,自覺走科學發(fā)展道路.
    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開放.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這不僅是對我國改革開放成功之路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們繼續(xù)深化改革開放的根本保證.我們必須按照十七大的要求和部署,著眼新的實踐和新的發(fā)展,繼續(xù)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推向前進.
    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是我們黨,我們國家興旺發(fā)達和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生存發(fā)展的政治基石;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發(fā)展進步的活力源泉.深化改革開放,必須始終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緊緊抓住發(fā)展這個黨執(zhí)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必須把堅持改革開放與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統(tǒng)一于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任何時候都決不能動搖.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科學發(fā)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zhàn)略思想.深化改革開放,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把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貫穿于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xié)調性.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進各方面體制改革創(chuàng)新,加快重要領域和關鍵環(huán)節(jié)改革步伐,全面提高開放水平,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科學發(fā)展的體制機制,為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強大動力和體制保障.要堅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正確處理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關系的結合點,使改革始終得到人民擁護和支持.
    以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深化改革開放,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關鍵在黨.改革開放既給黨注入巨大活力,也使黨面臨許多前所未有的新課題新考驗,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以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加強黨的建設.要以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為主線,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永葆黨的生機與活力.要緊密結合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生動實踐,用發(fā)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改造,提高運用科學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堅強領導核心.

    09-09-12 | |

    評論讀取中....

    修改失敗,請稍后嘗試

  • 認識論的原理和方法論_政治哲學認識論_簡述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和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共同點與根本區(qū)別是什么?

    鏈接15

    科學發(fā)展觀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一體兩面,相得益彰,是辯證統(tǒng)一的,科學發(fā)展觀是指導發(fā)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xiàn),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行動指南和理論指導,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則是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具體實踐和生動體現(xiàn)。其內在統(tǒng)一性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統(tǒng)一的前提
        發(fā)展是黨執(zhí)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前提,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前提。八十七年來,我們黨從革命黨走到執(zhí)政黨,始終高度重視發(fā)展問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形成了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的主題和核心,就是發(fā)展。人類思想史上,盡管有各種各樣的發(fā)展理論,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強調經濟發(fā)展?茖W發(fā)展觀的第一位要求,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倳浿赋觯骸翱茖W發(fā)展觀,是用來指導發(fā)展的,不能離開發(fā)展這個主題,離開了發(fā)展這個主題就沒有意義了。發(fā)展首先要抓好經濟發(fā)展。”因此,科學發(fā)展觀強調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決不意味著經濟發(fā)展已退居次要位置,更不是通過抑制經濟發(fā)展來平衡別的發(fā)展。無論現(xiàn)在還是將來,經濟發(fā)展始終是發(fā)展的中心內容,是社會發(fā)展和人的發(fā)展的基礎。所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黨的基本路線,要堅持一百年,這是不能動搖的,是堅定不移的。如果在提出科學發(fā)展觀之后,我們反而模糊了這個認識,偏離了這個方向,那就恰恰違背了科學發(fā)展觀的第一位要求,也從根本上違背了我們黨的政治路線。同時,又必須十分清醒地看到,經濟發(fā)展代替不了社會發(fā)展,物質文明水平的提高不等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水平的自然提高。如果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偏離科學發(fā)展,不重視政治和文化的發(fā)展,忽視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忽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忽視生態(tài)文明建設,那么在“發(fā)展”中一些社會矛盾不僅得不到解決,反而會愈演愈烈,最終將會付出沉重代價。對此,鄧小平曾從黨風和社會風氣的角度說過:“風氣如果壞下去,經濟搞成功又有什么意義?會在另一方面變質,反過來影響整個經濟變質,發(fā)展下去會形成貪污、盜竊、賄賂橫行的世界!边@話講得非常之深刻。因此,在推進經濟平穩(wěn)較快發(fā)展的同時,必須更加注重社會全面進步,更加關注財富怎樣分配、利益怎樣協(xié)調、矛盾怎樣化解等等社會問題,促進經濟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的良性互動和協(xié)調并進。

    統(tǒng)一的價值取向
         人既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核心動力,又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終極目的。以人為本是科學發(fā)展觀的價值取向,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價值取向!耙匀藶楸尽,就是把人作為社會主體和中心,一切以人為目的,摒棄傳統(tǒng)的把人作為工具和手段的物本主義傾向,在社會發(fā)展中以滿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素質、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為終極目標。在實現(xiàn)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邏輯關系中,經濟社會發(fā)展是手段,而人的發(fā)展是目的。否則,所謂的發(fā)展就失去了任何意義。因此,從目的范疇來看,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其基本價值取向,是以人為本、以人的全面發(fā)展為核心的。以人為本是科學發(fā)展觀的實質和核心,它解決了發(fā)展依靠誰、發(fā)展為了誰的問題。一方面,科學發(fā)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強調人民群眾在歷史進程和社會發(fā)展中的偉大作用,發(fā)展必須依靠人民,充分發(fā)揮人民群眾的主體性、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這就明確了發(fā)展的主體和動力源泉問題,堅持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這一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立場。一切發(fā)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始終堅持黨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健全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切實珍惜民力的決策機制,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把依靠最廣大人民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和智慧、才能、力量,作為構想發(fā)展思路、制定發(fā)展政策的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就是要始終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chuàng)造,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另一方面,科學發(fā)展觀堅持“以人為本”,一切發(fā)展都是為了人民,將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讓發(fā)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作為全部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耙匀藶楸尽彼膫字,如此溫暖人心,是因為它包含著普遍價值,洋溢著鮮明的人文主義精神,體現(xiàn)著馬克思主義“萬物人為本,萬事民為先”的基本政治立場。它要求我們,事事處處、時時刻刻,都要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愛護人、解放人、發(fā)展人,把人民群眾作為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最高價值主體,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作為最高價值追求,把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作為最高價值理想。對我們黨的各級領導干部來說,“以人為本”,就是以民為本,就是執(zhí)政為民,必須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為群眾誠心誠意辦實事,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為什么說群眾利益無小事?不要膚淺地把它當作只是為了強調一種姿態(tài)、一種作風的說法,應該懂得,這是一個以政治語言來表述的充滿人文主義精神的深刻命題?茖W發(fā)展觀體現(xiàn)了依靠人民謀發(fā)展和發(fā)展為人民的辯證統(tǒng)一,是我們黨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具體體現(xiàn)。

    統(tǒng)一的方法論
         統(tǒng)籌兼顧是科學發(fā)展觀的方法論,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方法論。解決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不平衡的問題,關鍵是要做到統(tǒng)籌全局、兼顧各方,正確處理各種復雜的矛盾,這就需要掌握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茖W發(fā)展觀堅持統(tǒng)籌兼顧,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思想方法,這是它的突出特點!拔鍌統(tǒng)籌”,即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統(tǒng)籌區(qū)域發(fā)展、統(tǒng)籌經濟社會發(fā)展、統(tǒng)籌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統(tǒng)籌國內發(fā)展和對外開放,是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重要戰(zhàn)略方針,是黨和國家領導經濟社會發(fā)展工作的基本政策取向和行為導向。同時,在每一個“統(tǒng)籌”中,都還有一系列相應的政策措施。“ 五個統(tǒng)籌”,是全面性和重點性的統(tǒng)一,目標和手段的統(tǒng)一,現(xiàn)實性和長遠性的統(tǒng)一,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科學性和價值性的統(tǒng)一。因此,科學發(fā)展觀堅持“五個統(tǒng)籌 ”的基本原則,集中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地看問題的方法。

         真正做到“五個統(tǒng)籌”,最大限度地兼顧各個方面,其結果必然就是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就是社會和諧、人與自然和諧,這是科學發(fā)展觀在社會建設層面合乎邏輯的展開!敖y(tǒng)籌”是對客觀世界最真實的認識,它不但體現(xiàn)了科學發(fā)展觀的思想,也充分體現(xiàn)了和諧之意。實際上,統(tǒng)籌就是兼顧,兼顧就是和諧。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就是要使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結構向現(xiàn)代社會經濟結構轉變,實現(xiàn)城鄉(xiāng)和諧發(fā)展。統(tǒng)籌區(qū)域發(fā)展,就是要把握大局,兼顧各方,促進東部、中部、西部的共同發(fā)展與和諧發(fā)展。統(tǒng)籌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就是要在經濟發(fā)展的基礎上實現(xiàn)社會全面進步,改變經濟與社會發(fā)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狀況,實現(xiàn)經濟與社會和諧發(fā)展。統(tǒng)籌人與自然的關系,就是要更加重視人口、資源、環(huán)境在經濟與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fā)展、生活富裕、生態(tài)良好的文明發(fā)展之路,建設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

    統(tǒng)一的基本要求
         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是科學發(fā)展觀的基本要求,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茖W發(fā)展觀突破了過去把發(fā)展簡單地理解為經濟增長的局限,強調發(fā)展是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的發(fā)展。所謂“全面發(fā)展”,就是要著眼于對自然、經濟、社會復雜系統(tǒng)的全面思考,著眼于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tài)文明的全面建設,著眼于經濟增長、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的全面發(fā)展,著眼于政府、企業(yè)和公眾之社會結構的全方位管理,不能只計一點不及其余。所謂“協(xié)調發(fā)展”,就是指社會系統(tǒng)和自然系統(tǒng)以及社會系統(tǒng)內部之間,相互適應、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的狀態(tài);是經濟、政治、文化相互協(xié)作、相互推動,國際間、區(qū)域間人口資源環(huán)境相互配合、相互影響,從而形成的結構合理、功能完備、速度相宜和效益兼顧的社會發(fā)展形態(tài)。所謂“可持續(xù)發(fā)展”,其主要內涵是人類對自然的索取必須與人類向自然的回饋相平衡,當代人的發(fā)展不能以犧牲后代人的發(fā)展機會為代價,本地區(qū)的發(fā)展不能以犧牲其他區(qū)域或全球發(fā)展為代價。簡言之,就是要以讓下一代人也能發(fā)展的方式來發(fā)展,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糧。
      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作為科學發(fā)展觀的基本要求,是一個相互聯(lián)系的整體,只有堅持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才能在經濟實力增長、綜合國力提升的基礎上,實現(xiàn)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fā)展,才能更好地維護社會公平,激發(fā)社會活力,化解社會矛盾,保障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社會事業(yè),加強社會建設,實現(xiàn)社會和諧。堅持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現(xiàn),則是堅持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只有堅持發(fā)展的全面性,才能從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為和諧社會建設提供物質基礎、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撐;只有堅持發(fā)展的協(xié)調性,才能有效地減少和化解社會矛盾,為和諧社會建設提供良好環(huán)境;只有堅持發(fā)展的可持續(xù)性,才能使和諧社會建設始終充滿生機和活力。

      總之,科學發(fā)展觀是從發(fā)展理念、發(fā)展思路、發(fā)展模式等方面促進社會發(fā)展和社會治理,是從發(fā)展的角度求和諧;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則是從社會關系、社會狀態(tài)等方面反映和檢驗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成效,是從和諧的角度促發(fā)展。我們黨提出科學發(fā)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為了把發(fā)展與和諧更好地統(tǒng)一起來,實現(xiàn)兩者的良性互動:在發(fā)展中實現(xiàn)和諧,在和諧中促進發(fā)展;以發(fā)展保證和諧,以和諧推進發(fā)展。也就是說,要通過更高水平的發(fā)展,來促進社會和諧;以社會的更加和諧,來保證又快又好的發(fā)展。因此,科學發(fā)展觀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正確的社會發(fā)展路線,統(tǒng)一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之中,統(tǒng)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之中。

    09-09-27 | |

    評論讀取中....

    修改失敗,請稍后嘗試

  • 認識論的原理和方法論_政治哲學認識論_簡述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和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共同點與根本區(qū)別是什么?

    第六封情書

    現(xiàn)階段貧富差距有必然性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發(fā)展,使中國成為世界上財富增長最快的國家;與此同時,中國國民的收入分配差距也在持續(xù)拉大,成為世界上貧富差距較大的國家之一。不過,在改革與發(fā)展過程中,一定時期內出現(xiàn)貧富差距持續(xù)拉大的現(xiàn)象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因為以效率為準則的市場經濟體制是促進經濟發(fā)展的基礎力量,而市場經濟體制必然導致某些生產要素稟賦差的個體無法分享經濟發(fā)展的成果,甚至陷入貧困;再加上中國選擇的是一條漸進式改革和發(fā)展的道路,不同地區(qū)改革開放進程不一,不同群體獲得的政策支持也有差異,帶來的發(fā)展機會也就不一樣。收入分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變革也必然要經歷一個漸進過程,才能從規(guī)范到失范再到新的規(guī)范、從有序到無序再到新的有序,這個過程中往往很難實現(xiàn)機會的公平。因此,在共同貧窮的前提下,中國出現(xiàn)貧富差距以及貧富差距持續(xù)擴大,其實是改革與發(fā)展中必然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
    貧富差距是走出共同貧窮時代的標志

      改革開放前的中國,發(fā)展嚴重不足,供應極度短缺,國民生活狀況是普遍性的貧困,是一個雖然平等但普遍貧窮的國家。經過30年的改革與發(fā)展,在國民經濟持續(xù)高速增長的基礎上,全體國民的生活都獲得了很大的改善,絕大多數(shù)人在解決了溫飽問題后迅速進入小康生活階段。在國家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指導下,越來越多的人進入了富裕階層。一個基本的邏輯是,沒有改革開放,不可能有經濟發(fā)展;沒有經濟發(fā)展,中國不可能出現(xiàn)富人;沒有富人的出現(xiàn),中國就不可能出現(xiàn)較大的貧富差距。財富不可能一夜之間從天上掉下來,更不可能讓全體國民直接從共同貧窮同步邁進共同富裕的時代。可見,中國的貧富差距現(xiàn)象是因為有了富人才出現(xiàn)的,是中國走出共同貧窮時代的客觀標志。因此,現(xiàn)階段中國出現(xiàn)的貧富差距問題,不是國家發(fā)展衰退或者停滯甚至倒退中的問題,而是國家發(fā)展進步中的問題,這是符合歷史事實的一個結論。

      貧富差距持續(xù)拉大損害社會和諧發(fā)展

      根據貧富差距功能論的基本觀點,貧富差距是社會發(fā)展進程中的必然現(xiàn)象,在一定的歷史發(fā)展階段,是具有一定的積極功能的社會現(xiàn)象。

      貧富差距的存在既能激發(fā)人們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質,又能激發(fā)人們?yōu)閯?chuàng)造社會財富而奉獻自己的體能和智能,中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就是通過“先富帶后富”的方式實現(xiàn)的。因此,和諧社會也承認和接受一定程度的貧富差距的存在。而根據貧富差距效應論的基本觀點,貧富差距與其社會條件或社會環(huán)境之間存在一種相互作用的機制,貧富差距會產生“馬太效應”。如果不控制貧富差距,就必然造成貧富兩極分化,必然會對社會穩(wěn)定、和諧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產生負面影響。毫無疑問,中國貧富差距的出現(xiàn),造成了社會階層的分化和社會階層矛盾,而近10年來貧富差距的持續(xù)拉大,則造成了社會階層的固化和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心理對抗。部分中、低收入階層對富裕階層已經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對抗心理,甚至有可能演化為社會沖突行為。同時,由于部分高收入者是通過掠奪性、腐敗性、欺詐性、壟斷性等不合理甚至非法手段獲得的,又進一步加劇了社會弱勢群體的被剝奪感,激化了不同收入階層之間的沖突與矛盾,從而嚴重影響了社會的穩(wěn)定與和諧。切實緩解貧困問題、縮小貧富差距、確保不同社會階層能夠在合理分享改革發(fā)展成果的條件下和諧相處,已經成為中國發(fā)展進程中刻不容緩的重要目標和任務。

      中國能夠解決好貧富差距偏大的社會問題

      作出這樣肯定的判斷是有充分依據的。首先,雖然中國的基尼系數(shù)已經比較高,但還不能因此認定中國的貧富差距十分嚴重且無法化解,因為中國繼續(xù)處于發(fā)展上升期的格局沒有改變,絕大多數(shù)城鄉(xiāng)居民在國家發(fā)展中獲得越來越多實惠的格局沒有改變。其次,維護公平正義和實現(xiàn)共享發(fā)展成果正在成為中國政府與社會公眾的基本價值取向,追求社會公平、共同富裕正在成為中國步入健康、文明、可持續(xù)的現(xiàn)代化道路的社會發(fā)展目標,中國正在放棄以往僅靠勞動力成本低、弱化國民福利權益來維持高投資、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經濟增長格局,代之以既能夠保持效率又能夠促進公平的發(fā)展格局。中國共產黨與中央政府明確提出了提高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提高勞動者所得占GDP分配中的比重的財富分配目標。這種發(fā)展理念與分配理念的轉變,是切實緩解貧困問題和解決貧富差距偏大的重要的社會基礎與政治基礎。再其次,中國正在加大對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力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步伐,包括持續(xù)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快速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嚴格針對高收入群體的稅收管制、實行對低收入群體的補貼政策等,以確保初次分配符合法定的、公共倫理的正義底線,再分配符合公平、均衡、共享的原則。這些政策措施的實施,確實已經起到了遏制貧富差距持續(xù)拉大勢頭的作用。此外,中國國民經濟的持續(xù)高速增長與國家財政實力的持續(xù)增強,也為強化再分配手段并通過再分配方式來調節(jié)收入分配差距奠定了日益豐厚的物質基礎。因此,中國的貧富差距偏大確實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但又是一個可以緩解的社會問題。

      在緩解貧困問題和縮小貧富差距方面,中國需要吸取以往發(fā)展中偏重經濟發(fā)展、忽視社會發(fā)展,偏重財富增長、忽視財富分配,偏重城市發(fā)展、忽視鄉(xiāng)村發(fā)展,偏重東部發(fā)展、忽視中西部發(fā)展,偏重招商引資、忽視勞工權益以及制度分割、政策分割的教訓,在確保國民經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同時,通過公平的教育制度、平等的就業(yè)制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等,為全體國民提供更為公平的發(fā)展機會和合理分享改革發(fā)展成果的有效途徑。中國構建和諧社會的最終目標,是實現(xiàn)國民合理分享社會經濟發(fā)展成果,進而實現(xiàn)人與人之間以及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和諧相處、共同發(fā)展,最終實現(xiàn)共同富裕。

    09-10-12 | |

    評論讀取中....

    修改失敗,請稍后嘗試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認識論的原理和方法論_政治哲學認識論_簡述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和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共同點與根本區(qū)別是什么?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xiàn)",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更多 相似問題

  • 簡述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和舊唯物主義認識論7
  • 舊唯物主義物質觀與辯證唯物主義觀的異同點5
  • 為什么說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和無產階級政黨5
  • 論述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和無產階級政黨的群3
  • 辯證唯物主義和唯物辯證法的區(qū)別和異同是什8
  • 更多 相關問題

  • 用辯證唯物主義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看5
  • 高二政治中,哪些是歷史唯物主義,哪些是辯1
  • 隨著節(jié)水意識的淡漠化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4
  • 了解和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7
  • 辯證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論的區(qū)別1
  • 更多 精華知識

  • 端午節(jié),這幾個問題你想想清楚沒有?
  • 家長與孩子是什么關系?
  • 為喜歡的事早起一個小時
  • 三重境界看人性

  •   本文關鍵詞: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57438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zhexuezongjiaolunwen/57438.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34209***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