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韩国日本在线观看免费,A级尤物一区,日韩精品一二三区无码,欧美日韩少妇色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英美文學論文 >

有聲缺義:論《喧嘩與騷動》中的意義缺失

發(fā)布時間:2020-07-05 00:49
【摘要】: 該論文旨在研究《喧嘩與騷動》中人物語言的意義缺失。 威廉.?思{在《喧嘩與騷動》中展現(xiàn)的是三個兄弟的不同故事,這三人有著各自的語言問題。弱智的班吉無法說話,只能以內(nèi)心思考的方式呈現(xiàn)他的語言。昆丁的語言時刻在現(xiàn)實和內(nèi)心世界中轉(zhuǎn)換,他時而注視著外部世界,時而又被內(nèi)部的情感所困擾。杰生沒有昆丁那樣的憂慮,他的語言似乎是最符合正常人標準的,但是仔細察看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也存在著問題。三兄弟各自的語言非常值得研究。語言始終能夠反映一個人的心理活動,人物在語言表達上也都有著各自的問題。而本文通過研究他們各自的語言問題,來嘗試發(fā)現(xiàn)福克納為何把這部小說命名為“喧嘩與騷動”,即意義缺失的原因。 “引言”部分簡要介紹福克納的語言特色以及評論界一些代表性人物對于其語言特色的評論觀點。第一章從對昆丁.康普生的討論出發(fā)。要證明由于昆丁的語言無法蘊含意義,他的死其實是可預(yù)見的。對于昆丁語言的討論將以其獨自中反復(fù)出現(xiàn)的意象為起點,如此多的意象卻未能使得昆丁的語言顯現(xiàn)出意義。事實上,這些意象本身無法獲得有意義的所指。第二章討論的是杰生的語言。仔細讀來,他語言中有一個明顯的語法錯誤,即“I says”。在杰生的獨白中很明顯地存在“我”的雙重人稱,并且有規(guī)律可循。他其實是在第一人稱I和第三人稱I之間不斷切換。通過研究他的語言和與別人的對話,我將證明杰生的語言也缺乏有意義的所指,他的語言只是不斷地在重復(fù)自我所指的過程。根據(jù)布魯姆的觀點,這種自我所指就是一種缺乏意義的體現(xiàn),更加重要的是自我所指的語言也無法為他人所理解。第三章將涉及班吉的語言。班吉的語言無法包含有意義的內(nèi)容,他也不能正確地命名大部分事物,也就是無法正確地聯(lián)系能指和所指。但是他一直在重復(fù)“凱蒂聞起來像樹一樣”,并且作者和評論家都為這句話賦予了意義,證明了它并非是單純的字面比較。如果這一點成立,那么班吉語言中的意義就要超過他的兩個兄弟,也能夠在這部關(guān)于喧嘩與騷動的小說中顯示出有意義的元素。 論文最后對三兄弟的語言問題進行歸納。在總結(jié)人物語言意義缺失的同時,也指出了由意義缺失所帶來的另一個問題:交流缺失。但同時也指出了班吉對于正常語言交流的渴望和潛在的能力。在確定《喧嘩與騷動》現(xiàn)代主義特征,即描寫書中人物生活和語言無意義狀態(tài)的同時,指出其作品中凸現(xiàn)出的傳統(tǒng)價值觀以及值得學界反思并進一步研究的學術(shù)價值。
【學位授予單位】:復(fù)旦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I712.074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蘆柳源;;后現(xiàn)代主義視野下哲學思潮對戲劇的影響[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03期

2 王宗峰;趙修廣;;20世紀末中國文學頹廢主義思潮的幾點思考——向張器友等先生請教[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3 饒曉紅;;昆丁:麥克白人生箴言的全面演繹——《喧嘩與騷動》的互文性解讀[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4 饒曉紅;;“聲音”與“憤怒”——班吉的后結(jié)構(gòu)主義解讀[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5 李湘云;上帝的記號:?思{“白癡”形象析[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6 江守義;敘事中的時序變形[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7 余小倩;朱振武;;《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的死亡哲學[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8 張艷;;福克納小說中的多重聲音[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9 黃然;;從?思{的《獻給愛米麗的玫瑰》看女性意識的覺醒[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4期

10 方欽;;多元批評視野下的“玫瑰”——《獻給艾米莉的玫瑰》在當代中國研究綜述[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8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3條

1 張禮牡;;試析《押沙龍,押沙龍!》的敘事特色[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2 陸建德;盧雯;;受壓迫的人也需要聆聽[A];庫切研究與后殖民文學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文集[C];2010年

3 沈艷燕;;《伯格的女兒》中的身份敘事[A];庫切研究與后殖民文學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文集[C];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蔡勇慶;生態(tài)神學視野下的福克納小說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吳錫民;接受與闡釋:意識流小說詩學在中國(1979—1989)[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3 劉水平;大眾文化:意義的生成與理論的張力[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4 樊星;影響·契合·創(chuàng)造[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5 陳黎明;魔幻現(xiàn)實主義與20世紀后期中國小說[D];蘇州大學;2005年

6 陳民;西方文學中死亡敘事的審美風貌[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7 梁中賢;邊緣與中心之間[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8 謝雪梅;虛構(gòu)敘事中時間的分形[D];浙江大學;2006年

9 陳文育;圖像時代的美學批判[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10 郝永華;作為表征的文學[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梅;無望的找尋與虛妄的夢[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石潔;?思{在中國的譯介及中國當代小說中的?思{因素[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周靚;《庫科茨基醫(yī)生的病案》的藝術(shù)世界[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王勇軍;羅伯—格里耶新小說觀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5 李濤;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的交織[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陳露;《獻給愛米麗的玫瑰》的原型批評[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田蓁子;針尖上的蜂蜜[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韓芳;《八月之光》的敘事結(jié)構(gòu)[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張曉燕;探析福克納《喧嘩與騷動》中的意識流藝術(shù)[D];天津理工大學;2009年

10 朱芮萱;盲從·反叛·回歸[D];江南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74182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yingmeiwenxuelunwen/274182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28e05***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