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巴爾扎克——論德萊塞從記者到小說家的身份建構
本文選題:德萊塞 + 文學題材 ; 參考:《文藝爭鳴》2016年02期
【摘要】:正文學學者董衡巽先生在評論德萊塞時,稱其為"一位文筆拙劣的大作家",主要指他的創(chuàng)作擺脫不了記者的習慣。他認為"美國作家在捕捉題材方面,很少能有人與德萊塞相提并論。在把社會題材轉化成文學題材的過程中,他的記者習慣常常變得非常有用。他用這種方式,捕捉到了用其他方法無法獲得的事物"(1),然而,新聞體語言和文學語言相比少了一點彈性,少了一點美感。19世紀的最后20年被稱為"記者時代",(2)新聞界像一塊磁鐵吸引著德萊塞。
[Abstract]:When commenting on Dreiser, Mr. Dong Hengxun, a literary scholar, called him "a bad writer", mainly referring to his work as a habit of journalists. He believes that "few American writers are comparable to Dreiser in terms of capturing subjects." His journalistic habits often become very useful in translating social themes into literary ones. In this way, he captures things that are not available in other ways "(1), however, the journalistic language is less flexible than the literary language. Less aesthetic. The last 20 years of the 19 th century were called the "press age," (2) the press attracted Dreiser like a magnet.
【作者單位】: 吉林大學外國語學院;
【基金】:教育部社科項目“社會轉型語境下新聞對文學的影響研究”(14YJCZH137) 吉林省教育廳社科項目“海明威的新聞作品研究”([2014]第B015號)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I712.07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世旺;;國內德萊塞研究述評[J];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6年01期
2 鄭文莉;;悲劇的美國 現(xiàn)實的批判——從德萊塞作品探析美國的民主、道德與法制[J];景德鎮(zhèn)高專學報;2006年03期
3 梁華;;論德萊塞小說創(chuàng)作的外省意識[J];齊魯學刊;2007年04期
4 劉朝君;;德萊塞身后的女人們[J];世界文化;2008年03期
5 車俊思;程力;;社會轉型與信仰重建——論德萊塞筆下“美國夢”的嬗變[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6 張祥亭;楊吉風;;在“邊緣處”敘事的德萊塞[J];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2012年05期
7 許汝祉;簡論德萊塞[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年02期
8 楊江柱;;德萊塞與《美國的悲劇》[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03期
9 楊江柱;;德萊塞與《美國的悲劇》[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03期
10 張志強;德萊塞再認識──紀念德萊塞逝世50周年[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崔秀蘭;苑光輝;;物競天擇 適者生存——嘉莉形象新解[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蘭守亭;德萊塞:美國文學的《最后一位巨人》[N];中華讀書報;2005年
2 程征;德萊塞:為美國照相的記者[N];中華新聞報;2005年
3 舒時;金融危機并不會讓歐元取代美元[N];第一財經日報;2009年
4 齊宏偉 (南京師范大學);背向救渡,,轉身離去[N];中國圖書商報;2003年
5 周力軍;生活永遠是美好的[N];中國審計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孫明麗;美國文學發(fā)展驅動力中的新聞因素[D];吉林大學;201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世旺;對話:經濟學視野里的德萊塞小說[D];湘潭大學;2004年
2 王瀟琳;德萊塞小說中的城與人[D];上海大學;2011年
3 吳芹;德萊塞小說的悲劇性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4 馬小艷;德萊塞在中國的譯介[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5 馬秀麗;德萊塞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與二十世紀上半葉美國的消費文化[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6 馬慧;德萊塞創(chuàng)作的現(xiàn)代主義特性[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7 邱晶;德萊塞筆下破碎的“美國夢”及其悲劇審美意義[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8 付香媛;德萊塞小說非道德性人物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8年
9 楊奇;篤信、質疑到重構:論德萊塞小說中的“強者”意識[D];江南大學;2011年
10 張麗;論德萊塞作品中的消費主義和宗教傳統(tǒng)[D];黑龍江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092903
本文鏈接:http://lk138.cn/xiandaiwenxuelunwen/2092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