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十七年”革命歷史小說的敘事模式
本文關(guān)鍵詞:變體與整合:論民間英雄傳奇的現(xiàn)代文學演繹形式,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西南大學》 2008年
論“十七年”革命歷史小說的敘事模式
蘇小星
【摘要】: “十七年”革命歷史小說是十七年文學最繁榮的體裁,具有一定的史學價值。本文主要探討“十七年”革命歷史小說的敘事模式。 第一章主要概述了“十七年”革命歷史小說的文化語境。包含文藝政策的倡導,作家的主題選擇和歷史的傳承三個部分。第二章討論了“十七年”革命歷史小說的類型模式。這一階段的小說主要分為表現(xiàn)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兩種類型模式;第三章主要是討論了“十七年”革命歷史小說的主題模式!笆吣辍备锩鼩v史小說涵蓋了:“引路”、頌歌、復仇、教育以及混合的主題模式。但是總的來說,“十七年小說”有著共同的敘事主題,即敘述“人民如何在共產(chǎn)黨的領(lǐng)導下,取得一個又一個光輝的勝利”。第四章通過對“十七年”革命歷史小說中的人物梳理,整理出三種人物塑造模式;第五章論述“十七年”革命歷史小說的的三種情節(jié)模式。 本文選取了革命歷史小說的類型、主題、人物、情節(jié)四個方面入手,是基于以下原因:首先,這是根據(jù)十七年文學的基本特征來決定的。這一時期的文學具有極強的政治性,在這個階段中,敘事文學接受了強加的陽光雨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fā)展。在所有的藝術(shù)形式中,以長篇小說的成就最為突出。其次,在敘事性作品中,人物和情節(jié)是作品的基本骨架。敘事類型在本文里指的是文本的敘述內(nèi)容,而文本的內(nèi)容又包括了主題、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等。從總體上來看,人物、情節(jié)、主題是文學的核心因素,如果能理清他們的模式,那么就能較為清晰的反映十七年革命歷史小說的敘事模式,也就是結(jié)構(gòu)主義稱之的潛隱在文本中的帶有普遍性的“結(jié)構(gòu)”。以期能反映出十七年文學的敘事模式。
【關(guān)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I207.42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證文獻】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賴曉偉;革命歷史小說論[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2 陸曉婷;《收獲》與“十七年”文學的長篇小說生產(chǎn)[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1年
3 劉星;置身異域的歷史觀照[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熊文泉;“紅色經(jīng)典”藝術(shù)生產(chǎn)的內(nèi)在機理分析——以作品《林海雪原》的生成、改編為例[J];當代電影;2004年06期
2 程光煒;《林海雪原》的現(xiàn)代傳奇與寫真[J];南開學報;2003年06期
3 邵國義;;由成長模式到性格組合模式——“匪類抗日英雄”敘事模式闡析[J];理論學刊;2006年08期
4 李旭琴;;革命與女性的糾結(jié)——小說《青春之歌》的一種解讀[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7年02期
5 梁斌;;漫談《紅旗譜》的創(chuàng)作[J];人民文學;1959年06期
6 宋劍華;變體與整合:論民間英雄傳奇的現(xiàn)代文學演繹形式[J];文學評論;2002年06期
7 杜昆;;民謠和神話·《林海雪原》的敘事藝術(shù)[J];語文學刊;2006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曉文;在“傳統(tǒng)”中尋找“現(xiàn)代”——淺談汪曾祺“聊齋新義”系列小說對《聊齋志異》原著的改寫[J];蒲松齡研究;2004年02期
2 陳長書;從《續(xù)黃粱》與《枕中記》的對比中淺析《聊齋志異》的民間基質(zhì)[J];蒲松齡研究;2005年01期
3 孫斐娟;;論十七年詩歌的文學史書寫[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2年02期
4 黃書泉;“我”與“我們”——20世紀中國文學的兩類書寫[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4期
5 黃書泉;;新時期文學:怎一個“頹廢”了得——與《20世紀末中國文學頹廢主義思潮》作者商榷[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6 王宗峰;趙修廣;;20世紀末中國文學頹廢主義思潮的幾點思考——向張器友等先生請教[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7 曹書文;;論20世紀80年代家族小說的敘事時空[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8 沈杏培,彭接燕;被遮蔽的知識分子群像——論《紅旗譜》中的知識分子形象[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9 李承質(zhì);“道法自然”與文學的“真實觀”[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10 陳琳;;原文聚焦與譯文選詞——《紅樓夢》文學翻譯探討[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霍俊明;;新詩史敘事場閾中的十七年詩歌[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上)[C];2012年
2 李云;;歷史記憶的文學闡釋——圍繞《棋王》的前前后后[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下)[C];2012年
3 常靜;;彝族敘事長詩《阿詩瑪》的風格學[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一輯)[C];2007年
4 趙珍芳;;試論高職非英語專業(yè)翻譯教學的實用性[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五輯)[C];2010年
5 周雙紅;;家族主義——“俠”文化——女性意識——對“茶人三部曲”的三種解讀方式[A];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第十三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4年
6 劉廣遠;;狂歡化:莫言小說的話語方式——試論《四十一炮》[A];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第十三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4年
7 李紅秀;;新世紀文學與大眾傳媒[A];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四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6年
8 郝明工;;世紀文學的中國命名——關(guān)于“從新時期文學到新世紀文學”的若干思考[A];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四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6年
9 章羅生;譚平;;近年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審美新變一瞥——以趙瑜和《革命百里洲》為中心視點[A];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06卷[C];2006年
10 霍俊明;;“還有什么色彩留在這片荒原?”——1957年的穆旦或一個時代的靈魂史[A];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06卷[C];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陸秀英;中國當代翻譯文學系統(tǒng)中主體間關(guān)系的生態(tài)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耿強;文學譯介與中國文學“走向世界”[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楊素秋;“文革文學”與“新時期文學”的關(guān)聯(lián)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5 李鴻雁;唐前敘事詩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呂敏宏;手中放飛的風箏[D];南開大學;2010年
7 董秀麗;20世紀90年代女性詩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楊玲;林譯小說及其影響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夏義生;王蒙小說流變與當代政治文化[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10 李雁;新時期文學中的烏托邦精神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于樹軍;50至70年代合作化小說情愛敘事分析[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周玉英;陳染小說創(chuàng)作論[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石潔;?思{在中國的譯介及中國當代小說中的?思{因素[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周思諭;清末民初對《福爾摩斯探案集》的譯介[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李進;時空交錯下的別樣言說[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劉陽;張承志小說創(chuàng)作——生命與靈魂的超越[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郭麗偉;深層呼喚與別樣的敘事[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顧秀陽;畢飛宇小說創(chuàng)作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郭建飛;周瘦鵑的“禮拜六”[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韓偉杰;敘事理論視閾下《一位女士的畫像》主題闡釋[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同被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孟帥帥;;淺析葉廣芩《日本故事》對中日戰(zhàn)爭的反思[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2期
2 唐宇;;新歷史小說:定義、理論背景及文學淵源[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3 鄭尤;;以《霧》為例淺談葉廣芩“日本系列小說”[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7年02期
4 王歡;殘留孤兒的社會適應性研究[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5 ;金敬邁與《歐陽海之歌》[J];報刊薈萃;2002年05期
6 張清華;;《山鄉(xiāng)巨變》:民間風情與衰減中的文學性[J];長城;2011年01期
7 徐夢華;;從人物形象看《山鄉(xiāng)巨變》的敘事復雜性[J];長城;2011年01期
8 付黛佳;;《創(chuàng)業(yè)史》史詩性的再解讀[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14期
9 汪東發(fā);敘述成長——《紅旗譜》《青春之歌》《三家巷》敘事比較[J];長沙電力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4期
10 劉舸;;海峽兩岸當代中日戰(zhàn)爭書寫比較[J];當代文壇;2006年02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楊利景;[N];文藝報;2007年
2 魯勇;[N];文學報;2003年
3 楊鷗;[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1年
4 本報記者 舒晉瑜;[N];中華讀書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徐文廣;中國現(xiàn)代戰(zhàn)爭小說創(chuàng)作論[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2 韓敏;《收獲》的90年代[D];四川大學;2004年
3 李明德;當代中國文化語境中的文學期刊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4 斯炎偉;全國第一次文代會與“十七年”文學體制的生成[D];浙江大學;2007年
5 于文夫;十七年工業(yè)題材小說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曲圣琪;根植于傳統(tǒng)文化沃土的精神家園——葉廣芩小說創(chuàng)作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2 丁韻;葉廣芩小說試論[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3 孫婧;中國現(xiàn)代“成長小說”的敘事學研究[D];青島大學;2002年
4 魏宏瑞;論十七年革命歷史小說的“傳統(tǒng)”問題[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5 林惠琴;論“十七年”長篇小說的審美特征[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6 孟亞平;“十七年”革命歷史小說中激情現(xiàn)象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7 靳婷婷;《收獲》與中國當代文學思潮[D];青島大學;2007年
8 王春艷;50-70年代文學中“紅色經(jīng)典”和革命歷史小說研究的考察[D];海南師范大學;2007年
9 李彩;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女作家抗戰(zhàn)小說論[D];揚州大學;2008年
10 江朝賢;抗戰(zhàn)小說中匪類抗日英雄形象之變遷[D];西南大學;2008年
【二級引證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劉芳;;從《收獲》看“先鋒小說”與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關(guān)聯(lián)[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05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張蕓菡;多元化空間:一個時代的樣本[D];渤海大學;2013年
2 歐學超;《沙家浜》的歷史生成與美學效應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3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王宇;性別/政治:《青春之歌》的敘事倫理[J];江蘇社會科學;2003年04期
2 程光煒;《林海雪原》的現(xiàn)代傳奇與寫真[J];南開學報;2003年06期
3 曲波;;我是怎樣寫《林海雪原》的[J];山東文學;1981年10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順馨;灰闌中的解讀——讀黃子平《革命·歷史·小說》[J];當代作家評論;2001年02期
2 石世明;論十七年革命歷史小說的三個問題[J];社會科學家;2005年01期
3 廖鋒;從人生諷喻到政治言說——淺析二十世紀中國歷史小說創(chuàng)作觀念的演變(上)[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04年04期
4 劉復生;從歡樂英雄到歷史受難者——評《亮劍》[J];文藝理論與批評;2005年06期
5 李國春;革命歷史小說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評長篇小說《湘南起義》[J];文藝理論與批評;2005年05期
6 葉茂盛;;浮出革命歷史地表的愛情——新革命歷史小說的愛情敘述策略[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8年S1期
7 譚浩智;歷史深處的聲音——評黃子平關(guān)于“革命歷史小說”的研究[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8 徐英春;;革命歷史小說與新歷史小說的比較[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7年02期
9 魏宏瑞;再解讀:《青春之歌》的革命敘事[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10 邵明;;“新革命歷史小說”的意識形態(tài)策略[J];文藝理論與批評;2006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林明權(quán);;試析“紅色文化”的幾個特點[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后:當代小說與敘事倫理——在人民大學的演講[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上)[C];2012年
3 譚光輝;唐小林;白浩;;當代文學的新發(fā)展:從新時期文學到新世紀文學——“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四屆學術(shù)年會”綜述[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6.6)[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記者 卓蘭花;[N];海南日報;2010年
2 李慶西;[N];中華讀書報;2002年
3 洪子誠;[N];中華讀書報;2000年
4 秦弓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5 郭延禮;[N];西藏日報;2004年
6 郭延禮;[N];中華讀書報;2004年
7 張炯 崔道怡 文羽 賀紹俊 吳秉杰 何西來 董保存;[N];文藝報;2009年
8 傅逸塵;[N];中國文化報;2010年
9 樊發(fā)稼;[N];文學報;2011年
10 吳福輝;[N];文學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英春;一種故事 兩種說法[D];吉林大學;2005年
2 張勇;反抗壓抑與消解神圣[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3 陳由歆;話語權(quán)力的再生產(chǎn)[D];河南大學;2010年
4 張軍府;現(xiàn)代中國知識分子題材小說敘事倫理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吳國如;超越他者,,成為主體[D];河南大學;2011年
6 陳靈強;十七年“革命歷史敘事”生成與建構(gòu)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7 馬玲麗;走向日常生活的詩學[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8 孫士生;小說《紅嫂》及其跨媒介傳播研究[D];蘇州大學;2012年
9 朱杰;人生“意義”的重建及其限制[D];上海大學;2010年
10 常世舉;新生代小說家的歷史敘事[D];南開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萬維瑋;大眾文化視野中的新革命歷史小說[D];南昌大學;2010年
2 李娟;誕生在消費文化語境下的創(chuàng)世英雄[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唐麗燕;論“十七年”革命歷史小說的母性書寫[D];湖南師范大學;2014年
4 程偉;從革命歷史小說到新歷史小說敘事模式嬗變[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0年
5 陳妞妞;革命歷史敘述的“嘩變”[D];延邊大學;2011年
6 黃潔;十七年革命歷史小說中的死亡問題[D];西北師范大學;2013年
7 賴曉偉;革命歷史小說論[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8 馬倩倩;“革命歷史小說”中的生命意識[D];河北大學;2013年
9 劉宏志;英雄的消隱[D];鄭州大學;2003年
10 邱向峰;當代語境下的英雄書寫[D];安徽大學;2011年
本文關(guān)鍵詞:變體與整合:論民間英雄傳奇的現(xiàn)代文學演繹形式,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47746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xiandaiwenxuelunwen/147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