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韩国日本在线观看免费,A级尤物一区,日韩精品一二三区无码,欧美日韩少妇色

科學主義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理論的興起

發(fā)布時間:2016-10-09 18:04

  本文關鍵詞:科學主義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理論的興起,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當前位置:首頁 >> 文學 >> 科學主義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理論的興起


專惡釜慧裂怒
科學主義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理論的興起
■張清民

科學主義是唯科學模式與方法是從的認識和研究原則,科學主義使中國現(xiàn)代文學理論走向知識化、專業(yè) 化、系統(tǒng)化、學科化?茖W主義為研究者提供了信念與方法的雙重支撐,并從認知和表述方式等方面具體參 與了現(xiàn)代文學理論的建構,從而使傳統(tǒng)文論的學術言路發(fā)生轉型,導致文學功能和地位認識的改交,促使理

論形態(tài)也由古典直觀形態(tài)走向現(xiàn)代邏輯形態(tài)?茖W主義在現(xiàn)代文學理論發(fā)展過程中也產生了許多負面因 素,超越科學主義的局限,建構當代形態(tài)的文學理論,已是目前理論界無法回避的難題。 【關鍵詞】科學主義;中國現(xiàn)代文學理論;文學獨立 【中圖分類號】1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18X(2008)03一0100一07

張清民(1965一),男,文學博士,河南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教授,主要從事中外文論與美學研究。(河南 開封 475001)

文學理論作為當下中國高等教育建制中的
一個知識門類,其學科的科學性至今尚有爭

性描述,亦可定量分析?茖W的精神要求研究者 在研究過程中遵循下述三個向度的原則:科學 信念、科學態(tài)度、科學方法?茖W信念堅持以懷 疑和批判的精神對待一切研究對象,相信知識 增長能夠促進人類的文明與進步;科學態(tài)度追 求研究過程中的實事求是,排斥情感和心理等 人文因素;科學方法主要是實驗以及在此基礎 上的歸納和演繹。這種新的文化形式讓當時的 中國知識界“觀歐風而心醉,以儒冠為可溺”【11, 歐風之盛,“國學幾滅”【2】?茖W由此成為人們新

議。從學科史的角度梳理分析現(xiàn)代文學理論產
生時的背景及性質,顯得十分必要。 在中國文學歷史上,文學理論一直徘徊于 “政統(tǒng)”與“道統(tǒng)”之間,道盛而理乏,政善相樂而 棄知識。近代以來,傳統(tǒng)文論在精神上越來越不 能與當下的社會現(xiàn)實合拍,不敷應對復雜多變 的文學經驗,文學研究范式面臨危機,如不在觀

念與方法上及時調整,文學理論將無法謀求自
身存在的合法地位。西方近代科學文化作為中

的精神信仰,越來越多的知識分子傾向以西方
科學思想改造中國原有的文化理念和學術言 路,文學界正是在這種境況下對原有文學觀念

國傳統(tǒng)學術言路的對立面,給學界提供了一種
新的思想資源!翱茖W”的目標是通過演繹、歸 納、實驗等手段積累和發(fā)展知識,知識通常由公 理、定律、推論、定義、概念、范疇、命題等因素構 成,具有系統(tǒng)、精確、實證、量化等特征,既可定

進行調整,希冀效仿和借用科學研究的思想和
模式,重鑄文學觀念之魂,文學中的科學主義 (scientism,或稱“唯科學主義”)正是由此而生。

7∞麗麗
萬   方數(shù)據

科學主義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理論的興起

凡“主義”者,帶有信念和信仰性質的理論、學 說、主張之謂也。“科學主義”就是唯科學模式與 方法是從的認識信念和研究原則,它視科學研
究為理解世界的萬能鑰匙,把科學研究的模式 與方法運用到所有事物的研究中去。文學中的 科學主義就是文學研究、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 研究中唯科學觀念與方法是從的研究模式。

夕,羅家倫撰文《什么是文學?》,明確提出文學 的基本特質就在于它“是人間的知識

(knowledge)”【51。1921年,西諦在《文學的定義》
一文中,專門辨析了文學知識與其他知識類型 之間的差異。在梳理分析文學基本概念之外,現(xiàn) 代學者還通過術語、概念的積累,擴大文學知識 范圍,推進文學理論的發(fā)展。當時中國傳統(tǒng)文論 資源提供的術語和范疇已無法容納、涵蓋新的

科學主義本屬于自然科學領域,近代以來, 中國人文學者出于科學強國的考慮,開始大力宣 傳科學的作用與意義,科學主義思想遂流入文學 研究領域。大多數(shù)人文學者對科學研究方法及模 式的正確性深信不疑,他們把有無科學性作為衡 量文學研究、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優(yōu)劣的標尺, 把科學精神作為努力的目標,科學研究范式由

理論和思想內涵,更無法應對新的文學現(xiàn)實,人 們便通過引進外來新術語、新概念滿足文論發(fā) 展的現(xiàn)實需要,“古典主義”、“羅曼主義”、“寫實 主義”、“自然主義”、“象征主義”等術語在“五 四”以后十分流行。對新術語的譯名,學界力求 通過邏輯分析而后定。德文“teratuⅢis8ensch硪 傳人中國時,有人譯為“文藝學”,錢歌川不同 意,專門寫文章強調譯為“文學科學”是“明顯而 恰當”【6】(嘲’的。1923年的《小說月報》第14卷第 1號還開設“文學上名詞譯法的討論”專欄,其 中,沈雁冰的《標準譯名問題》+一文,對“文學上 的普通用語”、“文學上的專用名詞”、“含有典故 性的專名”的翻譯問題,提出了富有學理性的建 議。通過這種學理化的探討分析,現(xiàn)代學人對文 學的認識逐漸走向科學化0例如,梁啟超通過日 文引進的西方文學批評術語.“寫實”與“理想”, 中經王國維等人的闡發(fā),至“五四”以后的中國 文壇,演化為“寫實一現(xiàn)實”、“浪漫”兩個名詞, 再后來演變?yōu)椤艾F(xiàn)實主義”、“浪漫主義”兩個文 學概念?茖W主義就是這樣以具體的形態(tài)參與 了文學理論知識的建構,現(xiàn)代文學理論正是通 過概念命名確立了自己的身份,通過概念的邏 輯辨析明確了文學知識與其他知識類型之間的 差異。自此,文學理論跳出感悟、評點的鑒賞形

“用”演化為“體”,人們崇奉科學幾近迷信:“這三
十年來,有一個名詞在國內幾乎達到了無上尊嚴 的地位;無論懂與不懂的人,無論守舊和維新的 人,都不敢公然對他表示輕視或戲侮的態(tài)度。那

個名詞就是科學。這樣幾乎全國一致的崇信,究
竟有無價值,那是另一問題,我們至少可以說,自

從中國講變法維新以來,沒有一個自命為新人物 的敢公然毀謗‘科學’的。”【3牌以’文學觀念開始向
科學化發(fā)展,建立在觀察、實證、經驗基礎上的自 然主義、現(xiàn)實主義、進化論文藝觀成為“五四”前 后主流的文藝觀念。在科學信念和科學精神的支 配下,文學理論研究呈現(xiàn)出知識化、專業(yè)化、系統(tǒng) 化、學科化等特征。 文學理論知識化的標志是認識的邏輯化, 邏輯知識是概念、術語、范疇、命題等理性認識 的集合。中國傳統(tǒng)文論以鑒賞和直覺為根本特 征,短于邏輯思維,概念、術語和范疇一般沒有 邏輯上的限定與解釋。以致傳統(tǒng)文論中許多概

態(tài),成為邏輯知識,可以分析、講授,也可以進行
再生產。 文學理論專業(yè)化表現(xiàn)在研究的職業(yè)化和專 業(yè)格柵兩方面。研究職業(yè)化指批評和理論研究 不是出于個人的情趣和愛好,而是一種謀生的

念和術語“渾而不析,偏而不全”【引。受科學觀影
響,現(xiàn)代學人開始以定義和推理等邏輯方式表 述新的文學觀念,“文學是什么”這樣的本質論 問題開始納入他們的學術研究范圍。“五四”前

萬   方數(shù)據

江西社會科學

2008.3

職業(yè)。胡適、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現(xiàn)代文學先

“文學概論”已赫然出現(xiàn)于“文學門”之中,文學 知識的生產已被明確列入專業(yè)化教育的培養(yǎng)目 標。1913年1月12日,民國教育部頒布的《大學 規(guī)程》中的“第二章?學科及科目”中,“文學概 論”是作為重要的科目出現(xiàn)于“文學門”學科之 下的,這表明文學理論作為一門學科已被納入 高等教育學科建制之中,成為一個新的知識生 產類型,為20世紀的中國文學教育增添并確立 了一個重要的學科門類。 知識化、專業(yè)化、系統(tǒng)化、學科化等特征是 文學理論科學化的集中體現(xiàn),就當時的狀況看, 整個文學領域都呈現(xiàn)出實證、量化、精確、嚴謹、 系統(tǒng)等科學特征。這些特征向人們表明了這樣 一種事實:經過科學主義的洗禮,中國現(xiàn)代文學 的研究、批評和理論已經形成了新的話語建構 模式。

驅都在大學謀有教職,其文學批評與理論研究
是職業(yè)所限,其學術理念在傳統(tǒng)“弘道”理想之 外,多了一份“求真”的旨趣。從此,文學研究者 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文人”,而是從業(yè)的學者,文 學接受也不再是創(chuàng)作家本人或其群體之間的自

我欣賞,而成為職業(yè)學者的工作。“專業(yè)格柵”是
指文學研究擺脫了傳統(tǒng)文論批評與理論不分的 狀態(tài),批評與理論具有明確的區(qū)域分界,批評的 重心在于考證作家身世,整理、解讀、闡釋文學 作品,文學理論的重心是對文學基本性質和問 題的分析與說明。專業(yè)格柵還表現(xiàn)在基本理論 與分體理論之間的邊界區(qū)分,文學基本理論與 分體理論如詩歌理論、散文理論、小說理論、戲 劇理論之間,在研究目標上有很大差異。 文學理論的系統(tǒng)化是指文學知識的條理 化、連貫性、體系化。傳統(tǒng)文學研究缺乏將不同 學說觀念統(tǒng)攝和整合的邏輯能力,其研究結果 常有“文”而無“學”,其理論范疇因缺乏概念辨 析與演繹推斷而難以形成前后融通的理論體 系,無法作為知識加以普及。文學鑒賞和批評始 終停留在精英階層,基本與大眾無涉,F(xiàn)代學人 在文學批評和理論研究中,借鑒科學研究的模 式,形成了自身的路數(shù)家法,即“概念的嚴密、綱 要的鮮明”…,在分析相關對象時注意前后概念 的聯(lián)系及前后問題的連續(xù)性。文學理論系統(tǒng)化 的成果體現(xiàn)就是具有原理性質的專著,至1929 年期間,以“文學概論”為書名的著作就有十幾 個版本,文學研究的系統(tǒng)化表現(xiàn)愈益明顯。 文學理論學科化是指文學知識生產和再生 產的體制化。文學理論學科化的首要體現(xiàn)就是 把文學理論作為一門專業(yè)學科,分布在高等教 育建制之中,并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編寫相應 的“概論”即原理性質的教材。民國初興,教育部

在現(xiàn)代文學理論的發(fā)展過程中,科學主義 發(fā)揮了多方面的作用。文學研究的要素(諸如研 究信念和研究方法、認知立場和認知取向、認知 機制和表述模式等),文學理論的功能與性質, 皆因科學主義的影響而發(fā)生質的改變,由此導 致文學研究范式和學術言路的變革。沒有科學 主義,文學研究與文學理論不可能形成理性化、 邏輯化、體系化、系統(tǒng)化的形態(tài)。 科學主義在現(xiàn)代文學理論建構中所發(fā)揮的 第一個重要作用,就是為研究者提供了“真理” (理論信念)與“方法”的雙重支撐!罢胬怼笔抢 性觀念和邏輯知識,它追求觀念的學理化(觀念 化、原理化、系統(tǒng)化);“方法”是證明真理的手 段,它以觀察、歸納、分類、驗證等技術手段為基 礎,二者聯(lián)手運作才能產生精確、實證、明晰的 知識系統(tǒng),F(xiàn)代文學理論在走向現(xiàn)代邏輯形態(tài) 的過程中,正是從這兩個方面開始的。就“真理” 層面而言,文學理論形態(tài)的蛻變,主要在于文學

先后頒布《大學令》、《大學規(guī)程》等高等教育章
程,明確提出知識化、專業(yè)化的教育目標。在《民 國元年所訂之大學制及其學科》的有關規(guī)定中,

觀念的變化。受科學主義主體觀影響,現(xiàn)代文學
先驅把文學的科學性即“真”作為文學研究的基

萬   方數(shù)據

科學主義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理論的興起

礎和目標,他們或直言創(chuàng)作目標就是“根據真理 立言”【8】,或強調文學應當“以‘真’字為骨”… (哪),或提倡“文藝亦以求真為唯一目的”【lo】,或 堅持“文學以求真為其任務之一”【“】。求“真”的 信念和目標,是現(xiàn)代文論與古典文論在精神向 度上的分界點。就方法層面說,在宗經征圣、規(guī) 矩風雅的傳統(tǒng)詩學研究中,“詩話”、“詞話”、“詩 法”、“義法”之類的文學研究成果,因受“載道” 和“緣情”文學觀的支配,文學研究以闡發(fā)心性

重要作用,就是它從認知和表述方式等方面具 體參與了現(xiàn)代文學理論的建構,F(xiàn)代文學先驅 既以“真”信念和實證“方法”為根基,在文學研 究中自然要追隨自然科學研究的模式,以知性 分析成為文學研究常規(guī)的思維方式,把“精確”、 “客觀”等因素作為文學研究的標準和目標。近 代以前,中國文論以模糊思維為主要特征,重直 覺感悟和審美體驗,輕科學觀察和理論推導;在

認知上重整體把握,輕局部分析;在表達模式上
重“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用語不多而“目擊道 存”,追求“得意忘言”的詩學境界和“辭達而已

義理或作家體驗感悟為宏旨,排斥“真”的認識
和理解,更談不上自覺的方法追求;直至晚清時 期,中國文學理論形態(tài)仍舊停留在詩學和文章 學形態(tài)上,此種研究的路數(shù)家法,缺乏哲學思辨 和邏輯推演,體驗感悟描述多,學理推演闡釋 少,學理言路缺失,命名和制定概念的能力差, 獨立的文學知識無從產生,文學理論自然難以 形成規(guī)范、系統(tǒng)、體系等特征。受科學主義浸潤, 科學方法被現(xiàn)代文學研究者視為評判文學研究 價值的重要尺度。從方法論這一維度出發(fā),“五 四”文學先驅批評傳統(tǒng)文學研究“有假定而無實 證”、“有想象而無科學”【挖】,滯留于“感情的領悟 與感動”缺乏“理智的分析”,其結果“完全是主 觀的”【¨】。不過,現(xiàn)代文學先驅對“方法”的理解 相當偏頗,陳獨秀理解的方法就是“觀察、分類 說明等”【131;胡適理解的方法是“條理系統(tǒng)的整 理”、“尋出每種學術思想的前因后果”、“用科學 的方法作精確地考證”、“綜合的方法”、?“比較研 究”等,主張科學研究要“拿證據來”『l 41,這種意 義上的方法其實就是自然科學研究中假設、實

矣”的實用效果;其術語、范疇及意義,審美意味
濃厚,邏輯區(qū)分欠缺,許多著名范疇如“神韻”、 “肌理”、“性靈”等,其“精妙”之處,人“口弗能 言,志弗能喻”,具體意義全在接受者“體認”、 “涵詠”后的玩味與揣摩;有大量“詩話”、“詞話”

卻沒有“詩學”、“詞學”、“修辭學”。因此,短論較
多而鴻篇巨制較少。其理論范疇雖然常常直抵 藝術之真諦,卻因缺乏邏輯分析難以形成明確 的含義,認識往往因人而異,從而造成理解上的 困難和歧見。要對之進行知識傳承,具有相當大 的難度。由于缺乏邏輯分析傳統(tǒng)和實驗精神的 浸潤,中國傳統(tǒng)詩學和文章學雖也有一定類型 分別,但其間缺乏一以貫之的學理分析和說明, 知識特征和學科獨立性尚不具備。 科學主義要求人們持與前者完全相反的研 究立場,它要求人們對概念、范疇、命題本身進 行明確的厘定辨析,認為在此基礎上才能使思 想表達準確無誤,并確保思想交流和科學研究 的有效性!拔逅摹睍r期的學者們開始用科學方 法和態(tài)度治學,并把文學定位為“科學”:“文學 到現(xiàn)在也成了一種科學”【l引。文學一旦成為科 學,文學批評與文學研究便再也沒有理由停留 在鑒賞和評點的傳統(tǒng)形態(tài)上,研究的重心也隨 之轉移到了邏輯分析與理論推演方面,一切文 學現(xiàn)象和思想都須經過有關的論證分析才能為 人們所相信和接受。這樣,中國現(xiàn)代文論在認知

驗、演繹和歸納等的同義語。先驅們主張經驗科
學的研究方法具有普適性,不同科學范式之間, 研究方法可以通約,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人 文科學之間沒有禁區(qū)。陳獨秀主張:“社會科學 是拿研究自然科學的方法,用在一切社會人事 的學問上……凡用自然科學方法來研究、說明 的都算是科學。”【1引 科學主義在現(xiàn)代文學理論發(fā)展中的第二個

萬   方數(shù)據

江西社會科學

2008.3

和表達方面開始突破傳統(tǒng)文論的體驗性質和特 征,中國文學理論的存在方式由此大為改觀。中 國現(xiàn)代學者開始運用科學研究的模式對文學現(xiàn) 象和文學原理進行歸納探索。從一般原理建構 到批評和研究的方法論探討都開始注意探索文 學活動的規(guī)律性。這些類型的研究表現(xiàn)了相當 程度的理論自覺,體現(xiàn)了中國學人在文學觀念、 思維習慣、研究模式、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有了巨 大的變化,在整體知識結構上也發(fā)生了巨大的 變異。 在科學主義思想的影響下,中國現(xiàn)代學界對 文學社會地位的認識和定位也發(fā)生了質的變化。 近代以前,文學承擔了太多的功能,尤其受“修齊 治平”社會政治理念的支配,文學很難獲得獨立 的地位。受科學思想浸潤的中國現(xiàn)代學人對此局 限已經覺察,他們試圖在科學主義的視野下重新 定位文學在社會中的位置。特別是王國維,他在 反思作為學科形態(tài)的文學理論在中國歷史上的 缺失時,也注意到了文學發(fā)展缺乏獨立性的后 果。他在論及包括文學在內的藝術(王氏稱之為 “美術”)和哲學學科的發(fā)展狀況時說,“美術之無 獨立之價值也久矣……此亦我國哲學美學不發(fā)

為職業(yè)的科學》中強調的科學研究獨立性的意 義,我們可以看到,知識的分化和獨立在當時已

成為世界范圍內的趨勢。
文學獨立性的實現(xiàn)改變了傳統(tǒng)文學理論發(fā) 展的進路,意義重大。它在中國古典學術傳統(tǒng) 中,“道統(tǒng)”、“政統(tǒng)”、“學統(tǒng)”在內在精神上是一 致的,無論“傳道、授業(yè)、解惑”的為學理念、“學 而優(yōu)則仕”的政治抱負抑或“學得文武藝,貨與 帝王家”的世俗生活理想,其最終目的是為封建 統(tǒng)治服務,只不過其著眼點稍有差異:一個注重 形上之道即精神層面,一個立足于形下之器即 管理層面。在這種意識支配下,經驗科學很難發(fā)

展,知識生產意識也很難產生,F(xiàn)代以前,中國
沒有一本專門的文學理論書籍為知識傳授和教 學服務。在早期道家思想中,以知識探究為目標 的活動被視為背離人生意義的行為:?“吾生也有 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20】《吲’原

儒把“明明德”視為治學為人之本,《大學》論述
為學之道,以為治學之本,知識探求的結果最終 落實在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目標上。在“明德一治 國一齊家一修身一正心一誠意一致知一格物” 的秩序表述中,知識和學理探索處于最后一環(huán), 知識進路顯然服從于倫理和政治秩序的需要, 這種觀念經意識形態(tài)作用,化為中國歷代體制 化的教育模式。在這類知識觀的影響下‘,中國傳 統(tǒng)社會,無論是官方的大學或是民間的書院,都 以倫理和政治教育為鵠的,而不以知識傳授為 目標;前者重封建倫常思想的培養(yǎng),后者重人格 和情操修養(yǎng),二者皆視知識為“道”外之“器”,人 們對文學的認識始終難以逃離“載道”或“言志” 的傳統(tǒng)觀念,對文論自身的學理探究缺乏相應 的哲學文化根基。在西方科學精神與教育體制 沖擊下,中國的文化體制逐漸走向政學分途,此 時的中國學人開始明白:政治、人生、知識不是 一個層面的事情,為學完全可以與政治無涉。 “學究天人”、“通古今之變”的通人,開始為各種

達之一原也”【17m"。王國維本人治學由文學而致
經史考據,與他受康德“觀察之精銳,與議論之犀 利”科學精神的影響不無關系。 文學獨立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理論學科意識覺 醒的重要表現(xiàn)。文學獨立意識在五四新文學運 動時期更為凸顯,陳獨秀在強調科學精神的價 值和意義時指出:“中國學術不發(fā)達之最大原

因,莫如學者自身不知學術獨立之神圣。譬如文
學自有其獨立之價值也,而文學家自身不承認 之,必欲攀附六經。”【18】“五四”運動后,文學研究 會的作家們從現(xiàn)代社會生產的角度,表達了文 學作為社會活動形式的一種,應當走向獨立的 認識,他們視“文學是一種工作”,“治文學的人 當以這事為他終生的事業(yè),正同務農一樣”n引 (n7"。聯(lián)系到馬克斯?韋伯在1919年出版的《作

各樣知識的專門家所取代,文學理論本身也終

萬   方數(shù)據

科學主義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理論的興起

于走出感悟和描述,成為現(xiàn)代邏輯知識形態(tài)。. 三 科學主義思潮在促進中國文論由古典體驗 形態(tài)向現(xiàn)代邏輯形態(tài)轉化的過程中發(fā)揮了巨大 的作用,但其局限性給中國現(xiàn)代文論發(fā)展帶來 的負面因素也不少。只是當時文學發(fā)展的當務 之急是在文學觀念和思維方面來個“大換血”,

的方法?茖W的原理與方法施行于自然界綽綽 有余,二旦施之于精神世界,必然失效,康德、狄 爾泰、李凱爾特等哲人早就告誡過人們?茖W主

義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理論發(fā)展中,產生了種種流
弊,這些流弊直接影響和制約著文學理論的發(fā) 展方向和形態(tài)風貌,我們對此不能不加以考察 分析。
、,

對于血液中的不良因素,人們一時還無暇顧及,
因此,當時的人們在“矯枉”的時候,對“過正”的 后果難以認真反思和考慮。從當時的社會及文 化語境來看,在全國上下激烈的反傳統(tǒng)主義聲 浪中,置疑或反對科學主義無疑是逆歷史潮流 而動,有“不合時宜”和“落伍”之嫌。20世紀20 年代,“玄學派”、“國故派”與“科學派”進行思想 交鋒時連連敗北即為例證。 科學主義的局限十分明顯。從邏輯上說, “科學”這一概念本身就表明了科學主義文學理 論研究的限度?茖W的目標在于發(fā)現(xiàn)自然規(guī)律 和事實之間的恒常關系,這種關系可以通過實 驗或數(shù)據等手段驗證,其結果是給人們提供? 定數(shù)量的實證知識。因此,科學這一概念隱含著 兩個自然前提,一是研究結果具有可驗證性,二 是研究結果可計量化。根據第一個前提,如果一 種理論既不能證實亦不能證偽,那么這種理論 就不具備科學性;根據第二個前提,一種理論必 須可以用數(shù)學方式計量和檢測,才算具備科學 性。而文學理論的概念、范疇和命題在這兩個方 面都無法滿足,如“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反映”這 一命題,從科學的觀點看,純粹是一個玄學論

在研究精神上,尊科學而棄人文?茖W主義 文學理論的思維誤區(qū),就是它從一個極端走向 另外一個極端,由科學精神缺失到唯科學是

從。中國現(xiàn)代學者在研究文學理論時,為了追求
理論上的精確性、明晰性,不惜生搬硬套科學概 念和術語,在學理上顯得十分機械、粗糙,20世

紀20年代初創(chuàng)造社作家成仿吾用數(shù)學名詞和
公式界說文學的性質可謂典型的一例。這種思 想進路并不符合科學精神的要求,因為科學精 神首先要求充分考慮和尊重事物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 律;不顧條件地把自然科學的原則與方法運用 到文學研究領域,本身就有悖于實事求是的研 究要求。 在價值取向上’,為求真而棄美。傳統(tǒng)文論的 基本特質就是其詩性特質,詩性特質的表現(xiàn)就 是其概念、范疇不是抽象的知性分析,而是充滿 激情和想象的描述,是體驗性理解而非邏輯性

認知,在內在精神上與主體的感覺、體驗、情感、
心理等因素不可分,F(xiàn)代科學主義文學理論刻 意追求自然科學研究的客觀性、確定性、,明晰

性、普遍性、規(guī)律性,注重邏輯概括和抽象,在研
究過程中懸置主體的心理、情感體驗和直覺領 悟,其概念、范疇和命題失去感性特征和圓融意 味,成為抽象枯燥的邏輯知識,F(xiàn)代文論中的一

斷,因為人們既無法驗證其真?zhèn),也無法把它計
量化,正確與否完全視理解者的觀念與立場而 定。以自然科學的標準為準繩,文學的概念、范 疇、命題基本上都不具備所謂的科學性。據此,

些概念如“典型”、“形象”!帮L格”、“現(xiàn)實主義’’、
“浪漫主義”、‘:主題”、“題材”,一些范疇如“內 容”、“形式”、“世界觀”、“創(chuàng)作方法”,一些命題 如“文學是生活的反映”、“文學是語言的藝術” 等,完全在邏輯分析中得以表述,其意義直接而 單一,接受者只需接受現(xiàn)成的結論即可。這種類

丈學理論研究根本不能一味追求和效法自然科
學的研究模式,文學理論自有文學理論的邏輯, 文學理論研究既不能像自然科學那樣片面追求 所謂的“客觀真理”,也不能機械套用自然科學

萬   方數(shù)據

江西社會科學

2008.3

型的理論清晰程度有余,詩性意味不足;“真”的 因素發(fā)揮到了極致,審美成分和情調卻被忽略 或剔除,人們從中很難看到傳統(tǒng)文論范疇所具

成了另類。20世紀80年代末,雖有一些學者從 語言、文體等方面對文學理論過分科學化進行 反思,但也是回天乏力,他們聲嘶力竭的吶喊成 為文學理論科學化過程中一面孤獨的風中之 旗。如何從文學理論的學科本質和特征出發(fā),在

有的直觀陛、含蓄性、氤氳性等藝術特征?茖W
主義文學理論給人們理解文學現(xiàn)象提供了清晰 的知識之圖,但在內容及性質上幾近哲學認識 論,缺乏感性色彩和意象張力,讓人讀來甚感無 趣無味?茖W主義文論忽略了這樣一個基本事 實:即便是抽象的文學理論概念和范疇,也絕不 是空泛的形而上實體,與人類生命體驗毫無關

傳統(tǒng)學科與現(xiàn)代科學之間取得平衡,探索出一
條發(fā)展文學理論新形態(tài)的道路,已成為2l世紀 文學學者無法回避的理論難題。

【參考文獻】
【1】鄧實.國學保存會小集敘【J】.國粹學報,1905, (1).【2】鄧實.第七年政藝通報題記【J】.政藝通報,1908, (1).【3】胡適.科學與人生觀【M】.上海:亞東圖書館, 1923.【4】朱希祖.文學論【J】.j匕京大學月刊,1919:l(1). 【5】羅家倫.什么是文學【J】.新潮,1919:l(2).【6】錢歌川 .文學科學論【A】.曾覺之.文學論文集?一【c】.上海:上 海中華書局,1935.【7】黃仲蘇.小說之藝術【J】.東方雜 志,1926:24(22).【8】劉半農.詩與小說精神上之革新[J】 .新青年,1917:3(5).[9】鄭振鐸.俄羅斯名家短篇小說 集(序)【A】.嚴家炎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C】.


聯(lián),其間應該有著文學主體的心理因素甚至其
他精神內容。 在研究方法上,以定量分析和實證手段代 替對作品審美的感悟和理解。在科學主義思潮 影響下,一些文學研究者不顧文學的審美特征, 搬用自然科學手段分析文學現(xiàn)象或作品。例如,

成仿吾分析郭沫若小說《殘春》時,使用幾何坐
標圖示的方法,,其文字解說生澀難讀,味同嚼 蠟。劉大白以數(shù)學上的黃金比分析中國近體詩 美的成因,其生澀無味處與成氏同。這種科學分 析的結果固然可以給人們提供一個清晰的結構 層次或思想圖式,但文學作品的豐富性、復雜性 卻被簡化,文學作品蘊含的情感、心理、倫理、審 美等因素也被相應肢解開來。在此情形下,人們 根本感受不到作品內在的激情、靈性,更無法從 中感受到圓融、和諧、富有藝術意味的審美形 .式。其結論可以“明理”,但無法“見情”、“見美”, 因而難以讓人信服。 自“五四”以來,盡管反科學主義的呼聲不 絕,但科學主義在文學理論發(fā)展中還是余脈不 斷,更由于教育體制的控制和影響,文學理論越 來越走向科學化和學院化,一些保有飄逸、空靈 等傳統(tǒng)特質的理論(以宗白華的文章為代表),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10】茅盾.文學與人生【A】 .茅盾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 【11】瞿世英.小說的研究?上篇【J】.小說月報,1922:13 (7).【12】陳獨秀.敬告青年[J】.青年雜志,1915:1(1). 【13】陳獨秀.科學與人生觀序[J】.新青年,1923,(2). 【14】胡適.存疑主義【盯.努力,1922,(23).【15】陳獨秀. 新文化運動是什么【J].新青年,1920:7(5)【16】沈雁冰. 文學和人的關系及中國古來對于文學者身份的誤認【J】. 小說月報,192l:12(1).【17】王國維.論哲學家與美術家 之天職【A】.王國維文學美學論著集【M】.太原:北岳文 藝出版社,1987.【18】陳獨秀.學術獨立【J】.新青年, 1918:5(1).【19】文學研究會宣言【A】.北京大學中文系 現(xiàn)代文學教研室編.文學運動史料選【c】.上海:上海教 育出版社,1979.【20】莊子.莊子?內篇?養(yǎng)生主【A】.陳 鼓應.莊子今注今譯【C1.北京:中華書局,1983.

【責任編輯:龍迪勇】

萬   方數(shù)據

科學主義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理論的興起
作者: 作者單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數(shù): 張清民 河南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河南開封,475001 江西社會科學 JIANGXI SOCIAL SCIENCES 2008,(3) 1次

參考文獻(20條) 1.鄧實 國學保存會小集敘 1905(01) 2.鄧實 第七年政藝通報題記 1908(01) 3.胡適 科學與人生觀 1923 4.朱希祖 文學論 1919(01) 5.羅家倫 什么是文學 1919(02) 6.錢歌川 文學科學論 1935 7.黃仲蘇 小說之藝術 1926(22) 8.劉半農 詩與小說精神上之革新 1917(05) 9.鄭振鐸 俄羅斯名家短篇小說集(序) 1997 10.茅盾 文學與人生 1989 11.瞿世英 小說的研究·上篇 1922(07) 12.陳獨秀 敬告青年 1915(01) 13.陳獨秀 科學與人生觀序 1923(02) 14.胡適 存疑主義 1922(23) 15.陳獨秀 新文化運動是什么 1920(05) 16.沈雁冰 文學和人的關系及中國古來對于文學者身份的誤認 1921(01) 17.王國維 論哲學家與美術家之天職 1987 18.陳獨秀 學術獨立 1918(01) 19.文學研究會宣言 1979 20.莊子 莊子·內篇·養(yǎng)生主 1983

引證文獻(1條) 1.趙黎波 新時期之初文學批評的啟蒙特征辨析——以1980年代的"主題批評"為例[期刊論文]-貴州社會科學 2010(3)

本文鏈接: 授權使用:中國人民大學(zgrmdx),授權號:733eadbc-65f3-4542-bdd5-9e91016b941c 下載時間:2011年2月21日



  本文關鍵詞:科學主義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理論的興起,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3518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xiandaiwenxuelunwen/13518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7b6db***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