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是學者的眼睛——音樂影像志范疇與方法探索
發(fā)布時間:2024-06-01 22:28
讀圖時代的現(xiàn)代音樂人類學,該用兩支筆來書寫音樂民族志了。這不是一個簡單地將文字文本轉換為影像文本的"翻譯"過程,而是如何運用影像思維和鏡頭語言進行田野記錄與學術表達的過程。音樂影像志,是以影像文本為載體的音樂民族志之一種;與以傳統(tǒng)文字書寫方式不同,它是以鏡頭語言"書寫"的音樂民族志。音樂影像志的學科屬性既不是人類學的也不是電影學的,而是立基于音樂學學科的一個跨界交叉的新型之學。文章主要以個人的學術經(jīng)歷和講授"音樂人類學田野數(shù)據(jù)采集方法"的經(jīng)驗為例,透視音樂影像志形成、發(fā)展的脈絡,討論當下音樂影像志的若干理論問題。
【文章頁數(shù)】:11 頁
【文章目錄】:
一、從“資料”到“志”的歷程
20世紀80-90年代,影像記錄設備還不普及,價格昂貴,音樂人類學的從業(yè)者基本上是把影像手段作為“影像資料”來使用的。音樂學界的大多數(shù)研究者,只是將其作為文字文本的附件看待,錦上添花而已。即便如此,也不是人人都能擁有攝像機這個奢侈品。1991年,我出席第31屆國際傳統(tǒng)音樂學會(ICTM)世界大會時,使用幻燈片配合演講;1993年和1995年分別在匈牙利和日本參加第二、第三屆國際薩滿研究學會(ISSR)年會時,幻燈機也還是國際學術交流活動的主流方式。雖然那時已經(jīng)有了DV,但還不算太普及。這一時期,由于影像設備價格昂貴,并且,音樂學家對影像技術望而卻步,多數(shù)學者還是把影像資料作為文字文本的附件來使用。
2.作為學術表達的“影像文本”
3.作為具有學科屬性的音樂影像志
二、從“志”到“學”的進階
三、關于音樂影像志的若干理論問題
1.音樂影像志/音樂民族志
2.文字文本/影像文本
3.導演/調查人
4.紀事本末/DV筆記
本文編號:3986472
【文章頁數(shù)】:11 頁
【文章目錄】:
一、從“資料”到“志”的歷程
20世紀80-90年代,影像記錄設備還不普及,價格昂貴,音樂人類學的從業(yè)者基本上是把影像手段作為“影像資料”來使用的。音樂學界的大多數(shù)研究者,只是將其作為文字文本的附件看待,錦上添花而已。即便如此,也不是人人都能擁有攝像機這個奢侈品。1991年,我出席第31屆國際傳統(tǒng)音樂學會(ICTM)世界大會時,使用幻燈片配合演講;1993年和1995年分別在匈牙利和日本參加第二、第三屆國際薩滿研究學會(ISSR)年會時,幻燈機也還是國際學術交流活動的主流方式。雖然那時已經(jīng)有了DV,但還不算太普及。這一時期,由于影像設備價格昂貴,并且,音樂學家對影像技術望而卻步,多數(shù)學者還是把影像資料作為文字文本的附件來使用。
2.作為學術表達的“影像文本”
3.作為具有學科屬性的音樂影像志
二、從“志”到“學”的進階
三、關于音樂影像志的若干理論問題
1.音樂影像志/音樂民族志
2.文字文本/影像文本
3.導演/調查人
4.紀事本末/DV筆記
本文編號:3986472
本文鏈接:http://lk138.cn/wenyilunwen/yinlelunwen/398647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