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勸學文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5-18 17:37
【摘要】:散文是一種最古老的文學樣式,它以體裁的多樣性、題材的廣泛性、形式的靈活性、語言的形象性等諸多優(yōu)勢受到人們的青睞,成為記錄和傳承人類文化的主要載體。而勸學則是散文的古老主題之一,它既是一種思想主張,也是一種學術(shù)傳統(tǒng),更是一種民族心理,從“勸學”視角關(guān)注和研究“散文”不失為獨特新穎的做法。我們把以勸學為主題或含有勸學內(nèi)容的文章都稱之為散文。這里的散文是最廣義的散文,即除詩歌、戲劇、小說以外的一切文章。從篇幅看,既有上萬言甚至十幾萬言的著作,也有幾十字的小文章;從體裁看,有制、論、文、表、序、疏、議、奏、書、說、詔、狀、策、銘、箴、記、贊、頌、賦、啟、誡、詞、帖、跋等諸多類別,幾乎涵蓋了所有的文章樣式;從語言的韻律看,既有韻文,也有散體文;從體例看,既有整體的文章,也有語錄式的文段。勸學文是紛繁復雜而又博大精深的,不僅內(nèi)容豐富,而且體裁多樣、數(shù)量巨大,僅筆者搜集到的勸學文就有數(shù)千篇之多,分布在各個時期。本文研究的散文時期是從先秦到清末的整個古代,具體時期的劃分采用前人學者的五分法,按照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五個時期。 本文共分為七大部分: 前言分五方面闡述,即選題的主要依據(jù)、勸學文研究概述、研究目的和意義、研究方法和思路和勸學文的界定等,其中研究概述部分主要從勸學思想的內(nèi)涵、古代散文的內(nèi)涵、古代散文的文體分類、古代散文的分期問題等幾個視角進行綜述,既介紹了這幾個視角下相關(guān)研究的整體情況,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張。 第一章為中國古代勸學散文總論,對勸學文的內(nèi)容和形式進行整體把握,分別論述了古代勸學文的思想根源和勸學文的文體分類兩大問題。其中思想根源主要以子學思潮、經(jīng)學思潮、理學思潮等學術(shù)思潮發(fā)展為脈絡而闡述的,主要體現(xiàn)為“儒、釋、道”三教地位的變化。勸學文的分類十分必要,可以按照不同標準進行不同的分類,這里按照其功用將其分為學令、學諫、學規(guī)、學記、學論、學說、學箴、學贊、學訓、學函、學篇等十類,并結(jié)合具體的文章進行了分析和闡釋。 第二至六章為中國古代勸學文分論。力圖勾勒出勸學文發(fā)展的整體脈絡,同時揭示每個歷史時期勸學文的總體特點,闡釋具有代表性的勸學文章及其主張。第二章為先秦勸學文。先分析了勸學文的產(chǎn)生,從諸侯割據(jù)及社會轉(zhuǎn)型、“士”階層的產(chǎn)生、官學衰落及私學興起、散文的勃興等四大方面進行了闡釋。然后對先秦勸學文總體概況進行了介紹,介紹了先秦勸學的文獻概況、語言特點、表現(xiàn)手法、勸學主張等內(nèi)容。后三節(jié)專門介紹代表性的勸學文《論語》《學記》《勸學》,分析其勸學主張,領(lǐng)會其表達藝術(shù)。 第三章為兩漢勸學文。先總體介紹漢代勸學文發(fā)展的概況,然后分別介紹了賈誼、揚雄、董仲舒、司馬談父子、劉向父子、王充、王符、徐干、班固、蔡邕等人的勸學文,多是從勸學思想和藝術(shù)表現(xiàn)兩大方面加以闡釋。 第四章為魏晉南北朝勸學文。采用的仍是先總后分的結(jié)構(gòu),先對這個時期的勸學文作總體概述,提出了這一時期特色的地方,就是注重家庭教育。然后分節(jié)闡述了嵇康、傅玄、葛洪、顏之推、劉劭、周興嗣、劉晝等多位學者的勸學文及其主張。 第五章為唐宋勸學文。這是古代勸學文的鼎盛時期,勸學文的質(zhì)量和數(shù)量較以往有長足提高。儒學發(fā)展、學校繁榮、科舉實施、文學發(fā)展等諸多因素共同促進了勸學文的發(fā)展,這一時期成為闡釋經(jīng)典勸學文獻的高峰,出現(xiàn)了州縣學記等各種實用文體。本章主要對王通、韓愈、柳宗元、孔穎達、李翱、皮日休、林慎思、張弧、王安石、張載、程顥、程頤、朱熹、楊時、胡宏、陸九淵、葉適、王應麟等諸多學者的勸學文進行了介紹。 第六章為元明清勸學文。元明清三代歷史跨度較長,且處于封建社會的末世,勸學文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微和滅亡。這一時期多為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民族矛盾尖銳,又受到西學的沖擊,各時期的勸學文發(fā)展不夠平衡。此章還介紹了元代的許衡、程端禮、王守仁、顧炎武、顏元、曾國藩、張之洞、王相、黃宗羲、王夫之、王筠、王國維等學者的勸學文章 勸學文隨著歷史的腳步走到了今天,得到了不斷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體式,勸學文博大精深且彌足珍貴,既承載著古代的哲學思想,也從多個視角體現(xiàn)了文學的發(fā)展和歷史的進步,更對當今教育以無限啟迪,激勵中華學子不斷前行。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I206.2
本文編號:2670082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I206.2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余恕誠;中國古代散文發(fā)展述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2 桂勤;從《勸學篇》比較福澤諭吉與張之洞的人才觀[J];比較教育研究;1994年04期
3 羅新慧;試論春秋戰(zhàn)國之際的士與儒士[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04期
4 劉福森;王淑娟;;勸學所沿革述論[J];重慶社會科學;2006年12期
5 杜振吉;郭魯兵;;儒家的修身思想及其方法述論[J];道德與文明;2008年01期
6 王琳,郭勇;葛洪《抱樸子外篇》的說理藝術(shù)[J];中國典籍與文化;2005年01期
7 唐春;;論儒家道德教育中自律與他律的思想及其對當前德育的啟示[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8 方燕;試論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從師熱”[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9 郭玉良;關(guān)于“儒”的原始意義的探討[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06期
10 王運熙;;中國古代散文鳥瞰[J];古典文學知識;1995年05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黃清敏;魏晉南北朝教育制度述論[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2 陳志勇;唐宋家訓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馬黎麗;傅玄、傅咸父子文學比較研究[D];貴州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670082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wenyilunwen/wenxuell/2670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