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文學評論中如何辨析文本意義的確定性與非確定性問題——以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為例
本文選題:文本意義 切入點:確定性 出處:《復(fù)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摘要】:在文學評論中,對文本意義的闡釋常存在兩種觀點:或認為一部作品只有一種正確的意義①,或認為有多種意義并存②。本文認為文學作品文本的意義總是多種的,不存在唯一正確的意義,但多種意義間存在著合乎邏輯關(guān)系的確定性與相互對立、矛盾的不合邏輯關(guān)系的非確定性,二者之間在某一邏輯環(huán)節(jié)存在著可通性,從而交織成一個互相聯(lián)結(jié)的意義網(wǎng)絡(luò)。文學評論的意義在于通過文本分析,將這個意義網(wǎng)絡(luò)清晰地描述出來。
[Abstract]:In literary criticism, there are often two views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extual meaning: either that a work has only one correct meaning, or that there are multiple meanings coexisting 2.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meaning of the literary works is always various, and there is no only correct meaning, but there are certain and opposite logical relations and non-deterministic contradictory illogical relations among the various meanings.There is universality between the two in a certain logical link, which interweaves into a network of meanings.The significance of literary criticism lies in clearly describing the meaning network through text analysis.
【作者單位】: 河北師范大學文學院
【分類號】:I06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晶;“異史氏”的“心靈史”——論《聊齋志異》中的壓抑與幻想[J];蒲松齡研究;2004年01期
2 周曉琳;“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續(xù))——蒲松齡“孤憤”心態(tài)新探[J];蒲松齡研究;2004年04期
3 張振國;;論宣鼎《夜雨秋燈錄》對《情史》的承續(xù)和創(chuàng)新[J];蒲松齡研究;2009年01期
4 尚繼武;;古代小說虛實觀探源——兼論唐前小說虛實觀[J];蒲松齡研究;2011年04期
5 李永賢;;論廖燕“憤氣說”的內(nèi)涵及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6 張莉;;“平話”概念流變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7 火源;;晚明文學和五四新文學觀念同異——對周作人發(fā)現(xiàn)的引申[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04期
8 姜麗娟;;明清人的小說序跋中小說本體探析[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3期
9 徐天戍;;當代美國女權(quán)主義文學批評概觀[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10 李長國;;春天的死亡——對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細讀[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10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4條
1 葉鵬飛;;浪漫主義書風的絕響——傅山書法之意義[A];中國新時期思想理論寶庫——第三屆中國杰出管理者年會成果匯編[C];2007年
2 任永安;;古代通俗小說的命名方式及特點[A];水滸爭鳴(第十一輯)[C];2009年
3 王振星;;“嵇康”與盧俊義的夢意象——金圣嘆“梁山泊英雄驚惡夢”解讀[A];水滸爭鳴(第十一輯)[C];2009年
4 歐明俊;陳X;;也論稼軒其人其詞之“氣”[A];紀念辛棄疾逝世800周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武克勤;英伽登文學本體論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3 傅美蓉;從反再現(xiàn)到承認的政治[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劉軍政;中國古代詞學批評方法論[D];南開大學;2010年
5 文浩;接受美學在中國文藝學中的“旅行”:整體行程與兩大問題[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6 侯桂運;文言小說詩化特征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宋金民;水滸小說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張軍府;現(xiàn)代中國知識分子題材小說敘事倫理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任相梅;張煒小說創(chuàng)作論[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陰澍雨;明代寫意花鳥畫溯源研究[D];中央美術(shù)學院;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立光;“說岳”題材小說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蔡芝武;畢飛宇小說創(chuàng)作論[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鄭文橋;回歸伊甸園[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朱晶;具象繪畫的抽象意味[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魏義;中國現(xiàn)實主義油畫的多維發(fā)展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張荷艷;《螢窗異草》敘事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7 解光書;唐順之詩歌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8 張姣美;明清以來的民間信仰與地方社會[D];湘潭大學;2010年
9 邱海珍;《連城璧》、《十二樓》女子形象考察[D];湘潭大學;2010年
10 王偉;山人王稚登及其詩歌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肖楠;;文本意義的構(gòu)成與中國當代小說[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03期
2 曹英華,張紀英;論文學翻譯之“誤讀”[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3 陳海飛;;試論文本意義的可知性[J];許昌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4 蘇瑩;;文本觀與翻譯標準研究——從伽達默爾哲學闡釋學文本觀看文學翻譯標準[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5 潘德榮;;理解方法論視野中的讀者與文本——加達默爾與方法論詮釋學[J];中國社會科學;2008年02期
6 李瑞;;解析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特征——以唐·巴塞爾姆的短篇小說《玻璃山》為例[J];文教資料;2008年33期
7 熊艷;;探尋不同譯本出現(xiàn)的成因——文本意義與譯者視域[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8 李小海;;讀者反應(yīng)批評理論下的英語文學教學[J];河南職業(yè)技術(shù)師范學院學報(職業(yè)教育版);2006年04期
9 托尼·本內(nèi)特;黃馳;強東紅;;文本、讀者、閱讀型構(gòu)[J];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2006年00期
10 唐芙蓉;;論羅蘭·巴特的“作者之死”[J];湖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宗曉艷;;引領(lǐng)學生走入文本[A];校園文學編輯部寫作教學年會論文集[C];2007年
2 王淑花;;伽達默爾的詮釋學與古典著作解讀的批判[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四輯)[C];2009年
3 劉廣標;;個性化閱讀與理解文本[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文科專輯)[C];2006年
4 吳文虎;黃桂萍;;草根文化浪潮里的聲像本質(zhì)——播客社會文本的意義解讀[A];中國傳播學會成立大會暨第九次全國傳播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楊四平;;梁小斌:詩意的思考——解讀《獨自成俑》和《地主研究》[A];安徽文學論文集(第2集)[C];2004年
6 彭啟福;;理解、解釋的限制與批評的自由——對赫施新方法論詮釋學的一種解讀與批評[A];全國外國哲學學術(shù)研討會——紀念“蕪湖會議”暨“兩學會”成立30周年論文集[C];2008年
7 趙永振;;試析《新民主主義論》中分析與綜合相結(jié)合過程的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A];邏輯今探——中國邏輯學會第五次代表大會暨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1996年
8 王陽;;模態(tài)邏輯·形式語義·文本符號[A];2003年邏輯研究專輯[C];2003年
9 湯成君;;個性化閱讀的有效指導(dǎo)[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5年小學語文優(yōu)秀論文集[C];2005年
10 關(guān)漢亨;;關(guān)于董仲舒的先天概念說——邏輯史札記[A];中國邏輯思想論文選(1949—1979)[C];1980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金夢蘭;文本意義與文學詮釋[N];中華讀書報;2002年
2 曉輝;影像都梁[N];光明日報;2008年
3 許彥達;朗讀不是鸚鵡學舌[N];中國教師報;2005年
4 邵丹;香格里拉:高原上的藍水與石頭[N];中華讀書報;2010年
5 雷平陽;從閱歷中來[N];文藝報;2010年
6 宗鄂;重點和專題創(chuàng)作仍需適當扶持[N];人民政協(xié)報;2003年
7 江蘇海安教師進修學校附小 劉衛(wèi)鋒;今天,我們該怎樣教語文[N];中國教育報;2008年
8 山東省寧陽縣鶴山鄉(xiāng)中心小學 尹承香;走進人物的心靈[N];學知報;2011年
9 常青;對“打工文學”稱謂的兩點質(zhì)疑[N];中國圖書商報;2007年
10 張增田;從源頭上防治腐敗的四個邏輯環(huán)節(jié)[N];檢察日報;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海飛;論理解——馬克思主義視野中的解釋學重建[D];蘇州大學;2004年
2 宋先紅;中國現(xiàn)代歷史小說的語言形式與文本意義的關(guān)聯(lián)研究(1917-1949)[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3 謝云才;文本意義的詮釋與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慕君;閱讀教學對話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5 覃世艷;后現(xiàn)代主義解釋學批判[D];蘇州大學;2006年
6 周險峰;教育文本理解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7 凌晨光;交流話語與文學批評[D];山東大學;2007年
8 陳歷明;翻譯:作為復(fù)調(diào)的對話[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9 曹海東;朱熹經(jīng)典解釋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10 董麗云;重建文本闡釋的約束理論[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柴鳳英;文本意義的闡釋與建構(gòu)[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4年
2 陳由鵬;閱讀期待視野下的中學語文閱讀教學[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3 王偉;和諧世界的理念架構(gòu)[D];廈門大學;2007年
4 楊帆;文本意義的自主建構(gòu):語文研究性學習實施策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5 林怡;視點—文本意義的生成[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6 孫松梅;初中語文新課程情感教學探索[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7 屈凱;20世紀西方文本意義的闡釋模式[D];黑龍江大學;2008年
8 陳建生;多元·有界[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9 朱少英;管理診斷方案生成過程的主要邏輯環(huán)節(jié)分析研究[D];廣西大學;2004年
10 潘晨曦;電影片名的互文式翻譯[D];東南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712500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1712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