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克崇高理論的淵源
【文章目錄】:
一
二
三
四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志偉,馬麗;問題與對話:一種非黑格爾式的哲學史觀[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2 倪蔭林;關于概念與其對象及定義的新見解[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3 邢華平;有限政府論之哲學基礎探略[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4 張傳開;必然與自由范疇在近代西方哲學中的演進[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5 楊巧蓉;;霍布斯的政治哲學新探——以“自然權利”為視角[J];安康師專學報;2006年04期
6 周博文;國家主權的相對性與絕對性[J];鞍山科技大學學報;2003年02期
7 胡云喬;洛克和盧梭的契約政府理論比較[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6期
8 王洪波;;社群主義思想的歷史探究和思考[J];北方工業(yè)大學學報;2006年02期
9 關保英;;論內部行政合同[J];比較法研究;2007年06期
10 蘭久富;論契約交往方式的現(xiàn)代意義[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韋宗友;制衡、追隨與不介入:霸權陰影下的三種國家政策反應[D];復旦大學;2004年
2 李茹;政府干預市場的倫理分析[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雷曉康;公共物品提供模式的理論分析[D];西北大學;2003年
4 李培文;中國西部農村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政府行為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3年
5 張長紅;刑事責任基本原理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3年
6 胡位鈞;現(xiàn)代國家中的政治溝通[D];復旦大學;2003年
7 楊聯(lián)明;《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xié)定》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3年
8 郎曉玲;十八、十九世紀中英鬼小說主題學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9 周麗;論近代自然法的產生[D];中國政法大學;2004年
10 劉守剛;西方立憲主義傳統(tǒng)研究[D];華東政法學院;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潔;論保釋制度[D];湘潭大學;2004年
2 王世濤;論近代英國經(jīng)驗論實體學說的演變[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3 楊超;里考納品格教育思想述評[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4 郭穎悟;腐敗的經(jīng)濟分析[D];鄭州大學;2001年
5 曹峰旗;理性與情感[D];浙江大學;2002年
6 畢金華;皮埃爾·勒魯平等觀的歷史考察[D];湖南師范大學;2002年
7 胡高飛;國際經(jīng)濟公正的倫理初探[D];湖南師范大學;2002年
8 張高宏;亞里士多德的存在學及其對海德格爾的影響[D];四川大學;2003年
9 周文茂;行政權力社會化的法律規(guī)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3年
10 張靜;我國城市社區(qū)管理體制問題研究[D];蘇州大學;2003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俊才;席勒的崇高理論[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6期
2 王才勇;休謨與博克論美思想之比較研究[J];云南社會科學;1986年02期
3 徐貞;審美形而上學的開拓之路——試析康德的“崇高論美學”[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04期
4 韓文革;崇高范疇辨析[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5 張永剛;崇高觀念的價值和中國傳統(tǒng)審美心態(tài)的俗化[J];淄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6 肖鷹;美學與現(xiàn)代生活[J];浙江學刊;2002年06期
7 鄧天杰;試論中國先秦崇高的美學內涵[J];三明高等?茖W校學報;1999年S1期
8 盧政,毛菁華;試論優(yōu)美與崇高的區(qū)別[J];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9 李妍妍;崇高的心理學釋義及其美學價值[J];南寧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04期
10 金依俚;中國陰柔論與西方優(yōu)美論的比較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成聯(lián)合;崇高的面相——審美形態(tài)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2 齊光遠;梁宗岱美學思想研究[D];遼寧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汪粼波;論康德美學中的“純粹美”和“依附美”[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2 劉霞;論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中國審美文化轉型狀況[D];新疆大學;2005年
3 耿海英;論“美是道德的象征”[D];安徽大學;2006年
4 楊增菊;康德先驗美學及其現(xiàn)代意義[D];安徽大學;2003年
5 郜靜;英國近代經(jīng)驗主義美學的審美趣味理論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862144
本文鏈接:http://lk138.cn/wenyilunwen/meixuelunwen/2862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