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韩国日本在线观看免费,A级尤物一区,日韩精品一二三区无码,欧美日韩少妇色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中國文學論文 >

論郁達夫前期小說的解構青春現(xiàn)象

發(fā)布時間:2020-11-17 02:25
   晚清民初以來,從梁啟超的“新民”召喚到陳獨秀、李大釗等的“青春”言說,“青春想象”逐漸成為啟蒙狂熱時代建構現(xiàn)代民族國家和個人主體這一社會思潮的重要表現(xiàn)形態(tài)。1921年起,郁達夫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以留日青年的生活經歷為題材的小說,成功闖入“五四”文壇。這些基于個人生命體驗的文學創(chuàng)作卻呈現(xiàn)出對“五四”“青春想象”的質疑與解構。基于此,本文除緒論和結語部分外,主體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論及郁達夫前期小說中現(xiàn)代民族國家想象問題。小說中的知識青年大多原本懷揣實業(yè)救國的個人抱負東渡求學。然而,留日期間他們在學業(yè)上無心學習、沉迷文學,這與魯迅、郭沫若、郁達夫等為典型代表的東洋派留學生棄“醫(yī)”(科學)從“文”(文學)的人生經歷構成某種內在呼應。這種棄“醫(yī)”從“文”獲取現(xiàn)代啟蒙精神的職業(yè)轉向,源于日本體驗和傳統(tǒng)文化等因素的交互影響,既彰顯了東洋派留學生的復雜心路歷程,也滲透著有關現(xiàn)代中國的民族國家想象問題。第二部分論及郁達夫前期小說中現(xiàn)代個人主體建構問題。小說中的知識青年在西方人文主義思潮的影響下逐漸覺醒。然而,覺醒后的他們卻困窘、孤獨、放縱,“夢醒了無路可以走”!拔逅摹薄扒啻合胂蟆彼賳镜氖怯兄杂X自任的“新青年”,但郁達夫前期小說通過“作家自敘傳”的“生命表達”,塑造了一批孤獨沉淪的青年知識分子形象。這種創(chuàng)作與理論上的差異性源于作家個體復雜的生命體驗,既顯現(xiàn)了作家創(chuàng)作的復雜動因,也包含著作家對于“五四”青春啟蒙的復雜心態(tài)。第三部分論及對郁達夫前期小說解構青春現(xiàn)象的反思。郁達夫以“解構青春”的個性書寫闖入“五四”文壇,卻贏得國內青年的贊譽并引發(fā)“郁達夫熱”。這一現(xiàn)象根源于原本脆弱的五四思想啟蒙終結之后青年生命體驗的互聯(lián)互通,也顯現(xiàn)了郁達夫小說之于“五四”青春理論的反諷意義。隨著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風起云涌和階級斗爭學說的引進傳播,郁達夫亦由個人的青春言說轉向對農民、大眾文藝的倡導,但其后期創(chuàng)作已無法完成對理論倡導的有效支撐,文學史影響不及前期小說。
【學位單位】:華中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7
【中圖分類】:I207.42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問題的緣起
    二、概念的界定
    三、思路與方法
第一章 從實業(yè)救國到“棄醫(yī)從文”
    第一節(jié) 棄“醫(yī)”從“文”的道路轉向
        一、東渡求學,實業(yè)救國
        二、放逐實學,專注文學
    第二節(jié) 日本與傳統(tǒng)對接下的啟蒙之路
        一、日本體驗的刺激
        二、傳統(tǒng)文化的底色
第二章 從“新青年”到“窮途者”
    第一節(jié) 青春夢醒后的無路可走
        一、經濟的無力承受
        二、精神的無可依托
        三、欲望的無法抑制
    第二節(jié) 生命體驗下的青春表達
        一、孤獨體驗
        二、情愛體驗
第三章 郁達夫“解構青春”現(xiàn)象反思
    第一節(jié) 作為精神病歷的“郁達夫熱”
        一、生命體驗與青年的契合
        二、創(chuàng)作對青春理論的反諷
    第二節(jié) 農民、大眾文藝的后期轉向
        一、“詩人”到“戰(zhàn)士”的轉換
        二、終是“詩人”的文學創(chuàng)作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愛華;郁達夫研究與變化中的中國文化語境[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1998年01期

2 伍賢運;;郁達夫研究五十年綜述[J];社會科學動態(tài);1999年07期

3 陳松溪;;郁達夫四首佚詩的發(fā)現(xiàn)[J];炎黃縱橫;2006年11期

4 陳漱渝;;結交在始終,歲久情愈真——論魯迅與郁達夫的文學交誼[J];職教與經濟研究;2011年01期

5 陳松溪;;年年臘節(jié)惹相思——憶郁達夫長子郁天民[J];炎黃縱橫;2008年02期

6 陳松溪;;郁達夫的三封佚信[J];炎黃縱橫;2009年08期

7 曾祥金;;新發(fā)現(xiàn)郁達夫佚文考釋[J];新文學史料;2018年02期

8 馮雙全;;故都秋味,何以“悲涼”[J];語文教學之友;2017年02期

9 袁慶豐;郁達夫研究散議[J];語文學刊;1995年01期

10 蕭洪恩;;思的深邃與詩的澄明——評蔣成德的《思與詩——郁達夫研究》[J];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4年10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艷花;突圍與回歸[D];山東大學;2005年

2 易華;小說敘事動力研究[D];揚州大學;2014年

3 李桂奎;中國寫人學[D];復旦大學;2005年

4 王金勝;“新時期”小說的自我認同[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5 劉可可;知青小說敘事的演變及其背后[D];吉林大學;2006年

6 楊永明;士者何為[D];武漢大學;2008年

7 王成軍;二十世紀:中西小說敘事傳統(tǒng)比較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8 凌瑤;新時期以來媒介演進下的中國軍旅小說敘事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5年

9 金月淑;韓國新小說敘事模式研究[D];延邊大學;2013年

10 張軍府;現(xiàn)代中國知識分子題材小說敘事倫理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冀銀歌;論郁達夫前期小說的解構青春現(xiàn)象[D];華中師范大學;2017年

2 孫夢佳;論郁達夫舊體詩詞中的生命意識[D];湖南師范大學;2018年

3 蔣琦;郁達夫散文教學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8年

4 劉艷萍;馬克思主義女性觀視域下的郁達夫小說研究[D];西華大學;2018年

5 張文;郁達夫與左翼文學[D];浙江師范大學;2018年

6 葛越;互文·空間·張力[D];浙江大學;2018年

7 王貝貝;吸收與轉化[D];浙江大學;2018年

8 何力;論郁達夫游記中的文化想象[D];南通大學;2017年

9 劉淑君;《郁達夫日記》中的媒介生活研究[D];山東大學;2018年

10 傅智偉;郁達夫與《沉淪》的愛國情感與個人情感之辨[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7年



本文編號:2886973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886973.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3816f***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