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的生成性與晚清小說中的性別越界——以《品花寶鑒》和《鳳雙飛》為例
本文選題:晚清小說 + 性別越界 ; 參考:《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7年05期
【摘要】:本文認為,中國傳統(tǒng)陰陽/男女的性別區(qū)分,其內(nèi)部存有根本性的邏輯悖論,以"情本體"為主要特征的中國古代倫理,更看重性別的功能性,因此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始終未形成生理性別、社會性別、性別氣質與性向的強制性必然邏輯,使性別越界和同性欲望的表達成為可能。晚清小說對男色之好和性別越界的書寫顯示出一種"擬女"傾向,表現(xiàn)為"男女無分色并兼"的"雙性同體"審美特質;其中優(yōu)伶男風敘事形構了一個"異托邦"的"共情"空間,它滿足了士人"雙性兼美"的欲望想象。中國傳統(tǒng)中"情"的概念具有一種"生成性",它不但可超越生死,亦可超越性別,它是身體權力的表達,它隨形附義,生成"無規(guī)訓之物",并向未知開放。
[Abstract]: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re are fundamental logical paradoxes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gender distinction between Yin and Yang, and that the ancient Chinese ethics,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emotion Noumenon",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function of gender. Therefore, the mandatory inevitable logic of physiological gender, social gender, sexual temperament and sexual orientation has not been formed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hich makes it possible to express the desire of the transgender and the same sex. The novels of late Qing Dynasty showed a tendency of "imitating female" in the writing of "male color" and "sex crossing the border", which showed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men and women without distinguishing color and both sexes". Among them, the excellent actor's style of narration constructs a space of "empathy" of "heterotope", which satisfies the desire imagination of "double sex and beauty" of the scholars. The concept of "emotion" in Chinese tradition has a kind of "generative", which can not only transcend life and death, but also transcend gender. It is the expression of body power.
【作者單位】: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項目批準號:13YJC751047)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I207.4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蘇鐵戈;“辛亥年”(北京)《愛國報》所載晚清小說三種述略[J];明清小說研究;2001年03期
2 楊國明;簡析晚清小說中的近代海關形象[J];南通紡織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3 湯克勤;;晚清小說家和“士”的近代轉型——基于“選學”立場的返觀與重構[J];長江學術;2009年03期
4 雷永莉;;淺談晚清小說繁榮與報紙連載的關系[J];新聞采編;2010年01期
5 馮萍;;晚清小說集錦式結構特征探析——以晚清四大譴責小說為例[J];群文天地;2011年06期
6 陳建生;略談晚清小說理論[J];徐州師范學院學報;1983年02期
7 之仙;;晚清小說家的近代意識[J];文學遺產(chǎn);1988年03期
8 歐陽健;;《十年游學記》非晚清小說[J];明清小說研究;1988年02期
9 劉德隆;晚清知識分子心態(tài)的寫照——《新紀元》平議[J];明清小說研究;1994年02期
10 鄧美華;正是中原薪膽日 誰能高枕醉屠蘇 試論晚清小說對知識分子精神面貌的刻畫[J];明清小說研究;2001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羅曉靜;;解構姿態(tài)中“少數(shù)-反抗”的突圍和逃逸——晚清小說《孽;ā沸抡揫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屆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0年
2 徐應元;;《水滸傳》與晚清小說理論批評[A];水滸爭鳴(第二輯)[C];198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唐宏峰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晚清小說的“故事串”結構[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楊國明;晚清小說與近代商業(yè)社會[D];上海師范大學;2003年
2 李亞娟;從介入到關懷:晚清小說政治功用性的演變(1902-1911)[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3 方曉紅;晚清小說與晚清報刊發(fā)展關系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0年
4 張冰;晚清小說中的烏托邦想象(1891-1911)[D];復旦大學;2013年
5 謝仁敏;晚清小說低潮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閩蘇;晚清小說中的域外亡國敘事(1900-1911)[D];蘇州大學;2015年
2 張楠;晚清小說中赴日與赴歐美留學生形象比較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6年
3 施慧玲;晚清小說中的革命問題[D];蘇州大學;2014年
4 張學謙;論晚清小說中的政法觀念[D];蘇州大學;2010年
5 楊燕;從晚清小說淺析中西文化影響下的社會經(jīng)濟轉型[D];福建師范大學;2014年
6 張昀;論晚清小說觀念的變革及其表征[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7 郅瑩;晚清小說的現(xiàn)代性特征[D];西北大學;2003年
8 伍雪梅;論晚清小說理論的現(xiàn)代性[D];重慶師范大學;2005年
9 馬亞莉;描寫翻譯學視角的晚清小說翻譯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5年
10 張欣;時報館與晚清小說傳播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894420
本文鏈接:http://lk138.cn/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894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