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陽《懷麓堂詩話》格調詩學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12-08 22:21
本文關鍵詞:李東陽《懷麓堂詩話》格調詩學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李東陽 懷麓堂詩話 格調詩學 本體論 創(chuàng)作論 鑒賞論
【摘要】:李東陽是明代中前期的詩壇領袖,他的詩學觀點主要集中于《懷麓堂詩話》,此書是他對文學創(chuàng)作經驗和詩學思考的總結。他所提出的格調詩學也是一個完整的詩歌理論體系,主要由本體論、創(chuàng)作論和鑒賞論三部分組成。首先,李東陽在本體論層面對詩歌的本質特征、發(fā)生功用和體制格式進行了探討,認為詩歌是由內心真實情感引發(fā)的,以音律、興象作為其本質屬性,以表現(xiàn)情感意志為目的,并具有一定社會功能的文學樣式。其次,從創(chuàng)作論層面強調詩人應宗法盛唐,以盛唐時期的詩人和作品為模仿對象和創(chuàng)作標準,在此基礎上做到自得于心,創(chuàng)造出具有個性特色的詩作;并探討了創(chuàng)作主體的心態(tài)以及創(chuàng)作時應選取何種主題、表現(xiàn)何種意象、達到何種意境;還探討了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些具體問題,如音韻平仄的使用、虛字與實字的關系以及句法、篇法的運用。最后,在鑒賞論層面對鑒賞主體的藝術修養(yǎng)作出了規(guī)定,認為鑒賞者需有“具眼具耳”和相關生命體驗才能準確地理解詩歌的藝術成就;提出了詩歌鑒賞的具體方法,即要從橫向比較、音樂美感和時代地域影響三個方面進行鑒賞;還從格調出發(fā)對詩歌進行品評,將詩歌分為“盛唐為高”、“小乘”“尸解”和“深于古詩”三個層次。正因為李東陽論詩獨重“格調”,并賦予豐富的多義性,致其可以在本體論、創(chuàng)作論和鑒賞論等層面被闡釋、演繹,最終形成完整詩學體系,奠定了格調詩學在中國詩學史的獨特地位。
【學位授予單位】:廣西民族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I207.22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8條
1 鄭憲春;;論詩自有獨得處——《懷麓堂詩話》管窺[J];船山學報;1988年01期
2 朱印海;;明代詩歌理論研究的新成果——評李慶立先生的《懷麓堂詩話校釋》[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3 舒蕪;勘詩小記(十六)[J];w蕓,
本文編號:1268039
本文鏈接:http://lk138.cn/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268039.html
教材專著
熱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