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韩国日本在线观看免费,A级尤物一区,日韩精品一二三区无码,欧美日韩少妇色

當前位置:主頁 > 論文百科 > 研究生論文 >

論蕭紅的悲涼情感書寫

發(fā)布時間:2016-04-15 18:49

第一章  悲涼情感的主體——人物形象


俄羅斯文學的代表作家托爾斯泰認為藝術家正是通過自己的藝術手段來傳遞自己的情感和意識,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表達自我的體驗,把自己過往的思想和經驗凝聚在藝術作品中,傳遞給讀者、觀眾,甚至是未來的自己。托爾斯泰在《藝術論》中曾說過藝術是藝術家對自我過往情感的再喚醒,藝術家用它去激發(fā)讀者的相應的情感。


第一節(jié)   農民形象

蕭紅用自己準確犀利的筆鋒以非常簡潔的形式就勾勒出一幅幅舊中國的農民形象,就好比印象派的畫家用聊聊數(shù)筆就刻畫出一幅幅給人強烈感情沖擊的畫作。我們從印象派的畫作中能感受到藝術家所傳遞的強烈的情感,同樣地,我們從蕭紅的人物形象下也能感受到她要傳遞給讀者的那種深刻悲涼的厚重情感。如果說悲涼意識是人類美學文明發(fā)展的一個必然產物,那么悲涼情感則就是這種美學表達所傳遞的讀者能直接感受到的情感沖擊。這種悲涼情感既是顯性的生存環(huán)境的悲涼,又是隱性的內心情感的悲涼。

一、生命的廉價

蕭紅作品中,農民單調而枯燥的為生存而活著,從沒有思考過人生的意義、生命的價值,似乎在他們看來,活著就是為了死去,他們的一生如同在見證時間的流逝一般,機械且徒勞。每一個社會階層里,人們往往都會面臨著這樣的一個問題,即生與死的問題,人們用自己的各人經驗來對這個問題給出自己的答案。蕭紅的作品所描寫的農民是舊社會飽受摧殘壓迫的一個社會群體,他們處在社會的最底層,被來自各個勢力的力量打壓的麻木不仁,大多數(shù)人都處在一個蒙昧麻木的狀態(tài),而蕭紅筆下的農民卻往往會多出一些反抗的意識,從極悲涼的環(huán)境下萌發(fā)出跟命運對抗,掙扎求生的意愿。

人們對生與死的態(tài)度,更多是由其所生存的社會環(huán)境所決定的,而不是他作為一個人的天然本性所決定。一個自然的人,一個隔絕的人是不會去考慮生死的問題的,只有社會的人,因為有環(huán)境的刺激才能在生活中萌發(fā)出原始的對生和死的態(tài)度。在俄國革命中喪失孩子的貴婦為自己的不幸痛苦流涕,但是站在一旁的農戶就無法理解她的行為,他認為這有什么大不了的呀,他自己已經死掉好幾個孩子了,也沒有覺得就這么悲傷。這正好說明了社會環(huán)境對人的生死意識的影響,而這正是人生的悲劇所在。農民只有沖破了這種社會環(huán)境強加給他們的枷鎖,勇敢地反抗命運的壓迫,才能獲得新生,身體上的和心靈上的新生。蕭紅的農民形象雖然過著悲劇的人生,然而并不是絕望的人生,是充滿著反抗意識的人生,即使是死亡,也是為了新生的死亡。在那樣的環(huán)境中,農民的生命是廉價的,是可以遭受任意踐踏的,他們像螞蟻一樣卑微地活著,只為了死亡而活著,然而他們又是高貴的,因為他們要反抗這可詛咒的世界,要為生存而死亡。蕭紅的小說中貫穿始終的生死哲學的考量,也正是她個人悲劇意識的流露,有的是無意識的,有的是經過理性思考的。

首先,蕭紅把自己對人生意義的思考賦予這些被看作卑賤的生命廉價的農民,生是什么,為了什么而生,意義何在?在那樣的社會中,,農民的生命無疑是廉價的,廉價的生命又有著怎樣的人生意義呢?我們在蕭紅的作品中能看到這樣的描述。遭受命運欺壓而無力反抗的人們在面對人為何而生的時候能不假思索地答道人是為吃飯而生,人是為了穿衣而生。在他們心中“生”便是可以呼吸,便是可以吃飯穿衣,“生”的意義和價值卻從未思考過,于他們而言,生命的寬度與長度,一切聽天由命。這種人生的意義,就是廉價生命最直接的意義,赤裸裸沒有任何修飾,這本身就是一種“悲涼”,直勾勾地沖擊到讀者的心靈上。

.........................


第二節(jié)   女性形象

蕭紅有著一個悲慘的童年經歷,在孤苦寂寞中度過她的童年生活,她從母親那里得不到關愛,從父親那里得到的只有專制性的壓迫,這造就了她對家庭的恐懼,對自己的家也常常保持著一種疏遠逃離的心態(tài)。作為一名封建末期出生的女性,蕭紅自一出生就被認為是不祥的,在她成長的過程中也不斷面臨著重重的苦難與阻力,一個僅僅 20 歲出頭的女孩就已經歷了一個女人一生可能經歷的所有的磨難。她的這些經歷也使她對女性問題異常敏感,女性與母親的描寫在她的作品中隨處可見,取材最多的就是女人的悲苦命運的故事。蕭紅所刻畫出來的女性形象恰恰就是對女性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所經歷的苦難的悲涼情感書寫。

一、愛情的悲劇

愛情自古以來就是人們謳歌和贊美的對象,是文人墨客創(chuàng)作的重要題材,她對女性而言至關重要,然而這卻是蕭紅筆下女性痛苦的開始。蕭紅作品中的女人美麗、純真、善良、勤勞,對愛都懷著美麗的憧憬。

《生死場》中蕭紅用大量的筆墨描繪了農家少女金枝愛情毀滅的過程。勤勞、善良、單純處于青春期的柔順少女金枝被成業(yè)的情歌唱開心扉,身不由己的愛上了健碩的小伙子成業(yè),依從成業(yè)的心思采取以身相許的方式與其相戀。沉浸在愛情中的少女是幸福的敏感的,她調動身體的各項感覺器官去捕捉戀人發(fā)來的信息,懷著少女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期盼,在戀人口哨聲的召喚下與成業(yè)在河畔幽會。她愛這個男人,認定這個男人會給自己帶來想要的幸福。成業(yè)對金枝的“愛”更多的來自對女性身體的渴望,每次見到金枝只是行使著男人的本能,絲毫沒將金枝的感受放在心上,對金枝沒有半點憐愛和體貼。當金枝確定自己未婚先孕時,內心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懼,她是多么的渴望能從戀人那里得到安慰和幫助,而成業(yè)卻未曾將金枝的痛苦放在心上,他從墻上飛過來后,看不到金枝蒼白的臉,感受不到金枝的恐懼和無助,在他眼中金枝只是“一塊肉”,是能滿足其生理層次需要,可供其發(fā)泄男性欲望的“肉”。他娶金枝是生理需求和傳統(tǒng)習慣的共同結果,而并非出自與愛,所以金枝婚后的生活更加的不幸,每天除了要挺著大肚子不停地勞作外,還要飽受丈夫的打罵。而成業(yè)嬸嬸所說的那句話則充分說明了所有飽嘗了男人的凌辱與虐待之后的女人感受,她把男人比作不可觸摸的石頭,堅硬冰冷,沒有一絲溫暖柔和的氣息。

她們的愛情悲劇顯示了蕭紅小說中所有女人愛情的普遍的命運,男人的冷酷、自私徹底擊碎了女人們的愛情幻想,男人們對她們只有男性的本能,在以男權為中心的封建社會里,善良、軟弱的女性往往不但在肉體上受到無情的摧殘和折磨,而且在精神上也要承受著來自男性的摧殘和折磨。

..........................


第二章  悲涼情感的載體——意象


蕭紅小說構建了一個人類情感與世間萬物的聯(lián)系的紐帶,這個“紐帶”以意象的形式呈現(xiàn)。論述蕭紅的悲涼情感書寫,不可避免的需要將蕭紅小說悲涼情感的載體進行分析,從意象中更為深刻地理解蕭紅小說中的人生體驗與人生價值。


第一節(jié)   清冷的星辰意象

日出東升、月落星移,它們以其不滅的光芒映照在人世間的每一個角落,見證著世間的每一個生活場景。榮格曾說:“每一個原始意象中都有著人類精神和人類命運的一塊碎片,都有著在我們祖先的歷史中重復了無數(shù)次的歡樂和悲哀的一點殘余,并且總的說來始終遵循著同樣的路線。它就像心理中的一道深深開鑿過的河床,生命之流在這條河床中突然奔涌成一條大江,而不是像先前那樣,在寬闊而清淺的溪流中漫淌!

在蕭紅的作品里,星辰意象以相當高的頻率被設置在小說的場景中。這些星辰意象所營造出的環(huán)境往往充滿著凄涼悲哀的氣氛,甚至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氛圍。而這種清冷的環(huán)境所折射出的恰好就是蕭紅小說所慣有的悲涼之情。

一、月亮的陰沉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懸掛高空的皎潔明月一直是人們寄托美好理想和愿望的載體,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生命觀,我們對美的審視觀不無凝聚其中,可以說高懸半空的月亮幾乎成為了我們文化形象的源泉。 用自然意象來表達人的感情,襯托作品的環(huán)境,一直以來就是中國文學中常用的手法。遠在《詩經》的年代,人們就唱出了“月出皎兮,佼人僚兮”的贊嘆,月變成了空中的美女,而美女則變成了地上的月,于是月往往就跟美女聯(lián)系了起來,純潔無瑕。自《詩經》把月比作美女以后,在以后的古典詩詞中,月不但是人物的象征,而且也成為表達人的情感的象征,月所代表的往往是思念與向往。

在蕭紅的筆下,月亮不再是美好、不再是寄托,而更多的是陰沉、冷漠,甚至與死亡、恐懼相聯(lián)系。

首先,蕭紅對月亮意象的使用利用的是其清冷的形象。月,不再是思念的寄托,而變成了冷漠的象征。人生坎坷不定,月亮卻是永恒的,它永遠就那么“面不改色、無所動容”地冷眼旁觀著人世的一切,閱盡人間悲歡,見證歷史更迭。蕭紅在小說《生死場》中寫過“秋夜長,秋風涼,誰家的孩兒沒有娘,月亮滿西窗!痹谶@首凄涼的童謠中,月亮才是最點睛的地方,秋夜、秋風只有在滿窗的月光中才變得孤冷起來,月亮雖然滿了西窗,然而所襯托出的是一種更加凄涼,更加孤寂,更加令人傷心欲絕的氛圍。月的滿窗,反而襯托出屋的空蕩。

.........................


第二節(jié)   衰敗的花草意象

以花草喻人最早見于屈原的《離騷》,其中,屈原多以各種香草來指代“美人”(品行高潔之人),由此開了中國文學作品中“香草美人”的先例。我國古代詩詞中像“人面桃花相映紅”、“人比黃花瘦”等以花草喻人的句子舉不勝舉,曹雪芹在《紅樓夢》中也廣泛采用花草意象塑造人物形象,并將花草喻人這種手法發(fā)揮到了極致。

在蕭紅的小說中,花草意象的描寫甚多,然而與其他文學作品相區(qū)別的是,她的小說中的花草意象大多是枯萎的、雜亂的、荒蕪的。

一、花朵的枯萎

以花草來表達某種特殊的情感,在中國傳統(tǒng)文學中已成定式,如花草既可以表達美好逝去的悲傷;又可以抒發(fā)對故人的思念之情;還可以用來嘆息自身命運的哀傷。蕭紅筆下的花草因帶有許多特殊的主觀情感而充滿靈氣,只是正如她對其他自然事物的應用那樣,花草在她的筆下往往也是包含著一種荒涼悲傷的情緒。

首先,花所象征的常常是絕望和死亡,花開從沒有開的喜悅。正如在《呼蘭河傳》中,“我”所看到的那樣:

黃瓜愿意開一個黃花,就開一個黃花,愿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個黃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

這段話最重要的落腳點在“也沒有人問它”,黃瓜開不開花,結不結瓜,看似隨心而定,然而其實是心中沒有依靠的孤獨。對黃瓜來說,開花也罷,結瓜也罷,都是無所謂的事情,無論哪一種結果都是沒有希望的事情,這里的黃瓜其實是絕望的,它從中找不到任何的喜悅與悲傷,沒有喜沒有悲可不是超脫,而是凄涼。這是一種深深的自骨頭里散發(fā)出來的悲涼和絕望。

蕭紅的生活處境是艱難的,她所相識相交的男人都不能給予她所期望的愛,她把生活中的失望也寫進了自己的作品: 

女人悄悄的躡著腳走出了,停在門邊,她聽著紙窗在耳邊鳴,她完全無力,完全灰色下去。場院前,蜻蜓們鬧著向日葵的花,但這與年輕的婦人絕對隔礙著。

其次,與希望和美好形成鮮明的對比?部赖娜松洑v、曲折的愛情生活,種種磨難將蕭紅逼向孤獨、寂寞的角落,任何人在這種情況下都會對美好與希望無比的渴求,蕭紅也不例外。而其小說中的花草正是這種對美好與希望無比渴求的象征,同時也表達了希望破滅、美好逝去后的感傷。《呼蘭河傳》中,后花園的溫馨、愜意是美好與希望的象征,而蓼花的出現(xiàn)則破壞了這種和諧;蝴蝶在蓼花叢中嘻戲,使我回歸到現(xiàn)實的不堪之中,強烈的沖擊著我對生活的希望。迷茫而敏感的少女在后花園中因為花花草草感受到人生的悲涼,這種體驗即是人生的寂寞、荒涼、虛無。

.......................


第三章   悲涼情感的成因............. 27

第一節(jié)   主觀原因 .......................... 27

一、乏愛的童年 .......................... 27

二、失落的愛情 ................................. 28

第四章   悲涼情感的比較............ 35

第一節(jié)   蕭紅與張愛玲 ......................... 35

一、對女性世界失意的記錄 ........................... 35

二、對女性悲劇形象的表現(xiàn) .................. 37


第四章   悲涼情感的比較


本章節(jié)通過將蕭紅作品中悲涼情感書寫與同時代女性作家作品的悲涼情感流露進行橫向比較,進而更進一步體會蕭紅作品中悲涼情感的深刻性。


第一節(jié)   蕭紅與張愛玲

一個作家有著怎么樣的生活環(huán)境,往往他的寫作內容與對象就也就生活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里,作品內容和人物是受到作者個人生活環(huán)境所制約的,這就是魯迅所說的取材要選擇自己所熟識的內容。張愛玲的小說中多是對都市沒落貴族的婚戀生活的描寫,這是因為她生活的是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她熟悉的人和事都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發(fā)生的.蕭紅的小說多是對北方農村貧窮、困苦的農民的現(xiàn)實生活的描寫,是因為她所生長和生活的地方就是東北的農村,她所熟悉的人就是在這樣環(huán)境下掙扎求生的農民。雖然她們的寫作內容不同,但由于她們的命運卻都十分坎坷,十分相似:她們都是女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經歷過家人的冷落、親情的缺失、童年生活的痛苦、感情生活的坎坷、戰(zhàn)爭的磨難。這種生活經歷必然使其文學作品流露出的情感有諸多的相似之處。其中最為相似的是,二者的作品中都飽含對悲涼情感的書寫,然而,對悲涼情感的書寫,蕭紅與張愛玲又有不同的表現(xiàn)。

一、對女性世界失意的記錄

月亮指代孤獨失意,最早可以追溯到“嫦娥奔月”這一典故。自古至今,文學作品中從來不乏對月亮的描寫,月亮這一意象所賦予的內涵也越來越豐富。在張愛玲和蕭紅的作品中,同樣都有非常多對月亮這一意象的描寫,都采用了月亮這一意象來抒發(fā)孤獨之感,抒情色彩濃厚。月亮不光是一個背景的參照,而是事件發(fā)生的見證者,是人物情感抒發(fā)的鼓動者,所以在她們的作品里,月亮往往不光讓場景的描寫生動活躍起來,而且把人物的情感沖動襯托起來,月變成了人物心理的化身。

在《傾城之戀》中,離了婚的白流蘇無處可去,住在了娘家,在被娘家的兄弟們騙光的錢財后被掃地出門,為了能有一個可以依靠的男人,為了能夠保證經濟上的安全,她決心成為“絕大多數(shù)人中的一個”。她明知范柳原是一個浪子,是不能依靠的,但是為了保證經濟上的安全,她不得不與范柳原展開一場捉迷藏、斗心眼的情場較量。然而在這一場無奈而心酸的較量中,她最終所收獲的不過是人生的凄涼而已。作品中的月不管是圓而大,還是纖而細,不管是銀光如鱗,還遙泛白意,每次出現(xiàn)的時候都能給整個場景增添一些凄冷的氣息,讓人物在孤獨的境遇里更顯寂寥和悲涼。

.........................


結語

雖然說在中國的近現(xiàn)代文學史上,蕭紅并不算是文學大家,然而在她逝世四十年后有關于她的各種研究像雨后春筍樣爆發(fā)出來,直到現(xiàn)在還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蕭紅研究中來,這是值得關注的一件事,筆者以為這大概是研究者們越來越注意到蕭紅作品中所蘊含的意義。胡風對蕭紅的評價是很高的,認為她在書寫悲劇文學方面極有天賦。

蕭紅以情感的悲涼為底色,聚焦于北方鄉(xiāng)村的底層人民,將農民形象、女性形象和知識分子形象身上的悲涼通過清冷的星辰、衰敗的花草、壓抑的動物等意象表現(xiàn)出來,把她自己所感受到的所經歷過的孤苦和悲涼傾注到人物身上,跟他們一起絕望,一起抗爭,表達出一種極具震撼力的悲情。

寂寞乏愛的童年生活,失落、坎坷的愛情道路,戰(zhàn)爭動亂的黑暗時代,以及文學導師論文的啟蒙和幫助都影響著蕭紅文學作品中悲情基調的生成,讓她從自己獨特的女性視角出發(fā),用辛辣的筆鋒刻畫出一個個撼人心靈的悲劇人物和悲劇意象,表達出她對那個病態(tài)社會的憎惡和對被壓迫者的同情。

蕭紅觀察底層勞動者的視角是獨特的,也源于她的女性身份,也源于她自身的個人經歷,她用自己獨特的悲涼情感書寫來表達著內心的抗爭和不滿,對社會的,對男性的,她的人物身上表現(xiàn)出來的死一般的絕望所表達出的其實是她自己對美好的渴望和憧憬,這是一種地地道道的人文主義精神,一種高貴的人性關懷,而這真是蕭紅的悲涼情感書寫所要表達出來的終極意義。

參考文獻(略)




本文編號:3823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wenshubaike/lwfw/3823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1e681***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