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議政:近代上海大學教授職業(yè)團體之考察
本文選題:大學教授社團 + 近代上海; 參考:《史林》2015年03期
【摘要】:近代上海的大學教授群體可以說是中國傳統(tǒng)意義上文化人"士"階層的最直接的繼承者。由于在近代中國相對不發(fā)達的經濟體制中,人們對技術性專家的需求極其有限,作為"無所依附的人"的尷尬處境,便成了許多讀書人的壓力。本文嘗試考察近代上海的大學教授團體,探討其公共政治生活與傳統(tǒng)社會網絡如同鄉(xiāng)組織的不同之處。大學教授社團是近代性質的團體,以共同職業(yè)取向和利益為連接點,將在大學從業(yè)的教師群體橫向聚合起來,參與公共生活。教授們憂國憂民,意識到知識分子的天然責任,在國家紛亂、野蠻登場的情勢下,他們沒有選擇明哲保身、投機取巧,而是竭力將自身命運與"國家民族"緊密相聯(lián)。
[Abstract]:The group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 in modern Shanghai can be said to be the most direct successor of the intellectuals in the traditional sense of China.Due to the extremely limited demand for technical experts in the relatively underdeveloped economic system of modern China, the awkward situation of "people without any attachment" has become the pressure of many scholars.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public political life and traditional social networks as rural organizations.The university professorship association is a modern group with the common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and the interest as the joint point. The group of teachers who work in the university converges horizontally to participate in the public life.The professors were worried about the country and worried about the people, and realized the natur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intellectuals. Under the situation of the chaos and barbarism of the country, they did not choose to protect themselves clearly and opportunistically, but tried their best to associate their destiny with the "nation".
【作者單位】: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分類號】:G649.29;K2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葛濤;研究近代上海公共性與國家關系的新作──小浜正子《近代上海的公共性和國家》介紹[J];史林;2001年01期
2 鄭澤青;昨天的抗爭——近代上海防疫掠影[J];上海檔案;2003年04期
3 馬學強;近代上海成長中的“江南因素”[J];史林;2003年03期
4 邱國盛;從國家讓渡到民間介入——同鄉(xiāng)組織與近代上海外來人口管理[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5 陳文彬;城市節(jié)奏的演進與近代上海公共交通的結構變遷[J];學術月刊;2005年07期
6 葉文心;商業(yè)職業(yè)與近代上海商界[J];讀書;2005年10期
7 褚曉琦;近代上海菜場研究[J];史林;2005年05期
8 陳蔚琳;近代“食都上海”成因探析[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5年01期
9 裘爭平;;浦東同鄉(xiāng)會——百年前的同鄉(xiāng)團體[J];上海文博論叢;2006年04期
10 何蘭萍;;人力車與近代上海都市居民生活[J];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S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何海兵;;人口匯聚與近代上海的崛起[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青年學者文集)[C];2007年
2 葛壯;;近代上海穆斯林商人的特征與文化貢獻[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8年
3 王列輝;;近代上海港臨港集聚形成的機制[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8年
4 ;“幫會與近代上!睂W術討論會簡訊[A];近代中國(第四輯)[C];1994年
5 江文君;;萬家燈火:民國時期的上海小家庭[A];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9年
6 葛壯;;近代上海回商群體的特征與文化貢獻[A];中國回商文化(第一輯)[C];2008年
7 馮紹霆;;近代上海店招述論[A];近代中國(第二十三輯)[C];2014年
8 潘連貴;;從近代上海金融市場看茶會文化[A];上海國際茶文化節(jié)論文選集(1994—1997)[C];1998年
9 王立誠;;19世紀上海的西人幫會[A];近代中國(第十輯)[C];2000年
10 徐鼎新;;近代上海商會興衰的幾點思考[A];中國商會發(fā)展報告 No.1(2004)[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彭德倩;整理研究近代上海金融史料[N];解放日報;2010年
2 孫科志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近代上海的親日韓人[N];文匯報;2013年
3 江文君 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近代上海教授群體的產生與生活[N];東方早報;2014年
4 熊月之;多元文化中的近代上海[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5 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 經濟學博士 嚴國海;近代上海國貨崛起靠什么[N];東方早報;2013年
6 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徐鋒華;電報局設立與近代上海通訊[N];東方早報;2013年
7 ;鄉(xiāng)村里的都市與都市里的鄉(xiāng)村[N];文匯報;2008年
8 黑龍江大學教育學院 常國良;近代上海會計革新推進會計教育發(fā)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9 本報記者 程潔;感受都市新媒體映照下的近代上海[N];社會科學報;2012年
10 上海社會科學院 樊衛(wèi)國;近代上海的“自由貿易”[N];社會科學報;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勇;傳染病與近代上海社會(1910~1949)[D];浙江大學;2005年
2 汪華;近代上海社會保障研究(1927-1937)[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3 袁哲;法學留學生與近代上海(清末-1937年)[D];復旦大學;2011年
4 袁蓉;縫紉機與近代上海社會變遷(1858-1949)[D];復旦大學;2009年
5 陳文彬;近代化進程中的上海城市公共交通研究(1908—1937)[D];復旦大學;2004年
6 于珍;近代上海同鄉(xiāng)組織與移民教育研究(1843-1949)[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7 邱國盛;現(xiàn)代化與中國大城市外來人口管理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8 汪英;上海廣播與社會生活互動機制研究(1927—1937)[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9 李國林;民國時期上海慈善組織研究(1912—1937)[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10 苗青;盛宣懷與近代上海社會[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寧;近代上海的女學生(1850—1922)[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2 周靜;近代上海箋扇莊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
3 鄭捷;近代上海工業(yè)與南洋貿易[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高曉玲;近代上海產業(yè)女工研究(1861-1945)[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5 蔡一;近代上海同鄉(xiāng)團體所屬醫(yī)院研究(1891-1956年)[D];上海師范大學;2014年
6 徐占春;近代上海轉口貿易研究(1843-1941年)[D];西北大學;2006年
7 高萍萍;近代上海木材業(yè)及其從業(yè)群體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3年
8 王琨;民國時期上海華人營造業(yè)群體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9 劉雪芹;近代上海的瘟疫和社會[D];上海師范大學;2005年
10 費文毅;近代上海民間軍火交易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738711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shekelunwen/zgjxds/1738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