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張與融貫:后現(xiàn)代主義與歷史學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啟云;;歷史“知識論”與西方史學理論[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2 蔣正虎;;歷史學的后現(xiàn)代主義轉(zhuǎn)向——以基思·詹金斯的《論“歷史是什么?”》為例[J];山東社會科學;2009年05期
3 鄧京力;;對現(xiàn)代西方史學理論基礎(chǔ)的挑戰(zhàn)——試析凱斯·詹京斯之《歷史的再思考》[J];史學理論研究;2009年02期
4 原理;;后現(xiàn)代語境下的歷史編纂學——讀安克施密特的《歷史與轉(zhuǎn)義:隱喻的興衰》[J];新視野;2006年03期
5 張仲民;;后現(xiàn)代主義史學之主張與評價——以Re-thinking History和《歷史的真相》為例[J];社會科學評論;2004年02期
6 李振宏;;特約評論人語[J];文史哲;2006年05期
7 江文君;;西方新文化史簡析[J];國外社會科學;2008年04期
8 杜清娥;;后現(xiàn)代主義與歷史研究[J];滄桑;2009年05期
9 陳啟能;郭遠英;;列賓娜談“后現(xiàn)代”之后的歷史學[J];史學理論研究;2010年01期
10 弗蘭克·安克斯密特,陳新;歷史編纂與后現(xiàn)代主義[J];東南學術(shù);2005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郝春文;;新方法 新領(lǐng)域 新手段——近30年來的中國歷史學[A];改革開放與理論創(chuàng)新——第二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文集[C];2008年
2 葛志毅;;序:歷史真諦在其人文內(nèi)涵而不在其是否是科學[A];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論集[C];2004年
3 張榮明;;歷史學是否科學——以阿克頓史學為例[A];史海偵跡——慶祝孟世凱先生七十歲文集[C];2005年
4 彭剛;;相對主義、敘事主義與歷史學客觀性問題[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5 胡如雷;;時代賦予歷史學家的中心使命[A];歷史與現(xiàn)實論稿[C];1991年
6 王利紅;;試論卡萊爾的浪漫主義史學思想[A];全國外國哲學學術(shù)研討會——紀念“蕪湖會議”暨“兩學會”成立30周年論文集[C];2008年
7 楊國強;周武;;陳旭麓教授與中國當代史學[A];時代與思潮(2)——中西文化沖撞[C];1989年
8 陳新;;20世紀西方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的歷史觀念——以英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為討論中心[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9 吳曉群;;論古朗士的古史研究:社會轉(zhuǎn)型中的歷史學家與他所研究的社會轉(zhuǎn)型問題[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愛智和宏道:人文奧運的哲學基礎(chǔ)”哲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10 白壽彝;;重讀《萊蕪集》——為王毓銓先生85歲壽辰而作[A];明史研究第4輯——慶賀王毓銓先生85華誕暨從事學術(shù)研究60周年專輯[C];1994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耕華;史學與文學有別之外的思考[N];人民日報;2008年
2 楊生平 首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佩里·安德森:后現(xiàn)代主義共生著兩種對抗力量[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3 俞吾金;歷史主義與當代意識[N];文匯報;2010年
4 李洪巖;華好九章論史學[N];中華讀書報;2006年
5 向燕南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歷史并未因后現(xiàn)代主義的解構(gòu)而失去意義[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6 ;流動大學的跨國史[N];社會科學報;2008年
7 孫立新 于曉華;國家崇拜與民族災難[N];中華讀書報;2007年
8 陳恒 常程;知識的容器、觀念的傳承[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9 鄭文;歷史研究與歷史學家的現(xiàn)實關(guān)懷[N];中華讀書報;2002年
10 楊波;讓歷史重回公眾視野[N];解放日報;200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根;論卡羅·金茲堡文化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D];東北師范大學;2013年
2 王興斌;歷史事實的結(jié)構(gòu)[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3 談麗;小阿瑟·施萊辛格史學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4 賴國棟;歷史記憶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5 王瑞;一個西方人眼中的中國[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6 彭國良;顧頡剛史學思想的認識論解析[D];山東大學;2007年
7 齊山德;蘇聯(lián)時期史學研究初論[D];吉林大學;2010年
8 李晶潔;丹尼爾·布爾斯廷的史學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9 張小忠;歷史、證據(jù)與想象[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10 周兵;當代西方新文化史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宋新影;重評托馬斯·卡萊爾的歷史思想[D];山東大學;2005年
2 田興斌;海登·懷特的后現(xiàn)代歷史編纂學[D];山東大學;2008年
3 李游;?碌臍v史哲學思想之探微[D];西南大學;2006年
4 黃軒;試論德國經(jīng)典歷史主義史學的學科理論特性[D];北京大學;2008年
5 何吉龍;史景遷的中國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6 劉研;邁涅克與歷史主義[D];首都師范大學;2004年
7 郭藝萍;歷史主義與階級觀點論爭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李寶祥;波普爾歷史思想再探析[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9 于立勇;徘徊于學術(shù)與政治之間[D];山東大學;2007年
10 馮會華;戰(zhàn)士與學者[D];山東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744857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shekelunwen/sxll/2744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