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視角下的古城贛州地名文化
本文關鍵詞:山水視角下的古城贛州地名文化 出處:《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15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地名反映著一個地方的自然地貌和風土人情,是研究該地歷史發(fā)展、自然地理和人文社會等變化的"活化石"。作為江西省內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地級市——贛州,它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山川復雜,這也造就了其地名的豐富多彩,F(xiàn)以山水為視角,在全面收集整理古城贛州地名的基礎上,運用文化學、地名學、歷史學的方法,探討古城地名與山文化、水文化、風水文化等方面的關系,充分挖掘其山水地名的文化內涵,以期提升古城贛州城市文化品位,最終能對城市文化建設、城市科學規(guī)劃發(fā)展以及文化旅游的發(fā)展起到一定促進作用。
[Abstract]:Place names reflect the natural landforms and local customs of a place, and are "living fossils" to study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natural geography and humanities and social changes of the place. As the largest area in Jiangxi province. Ganzhou, the prefecture-level city with the largest population, has a long history, a gathering of people and complex mountains and rivers, which has created its rich and colorful geographical names. Now it is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collection and arrangement of the geographical names of the ancient city of Ganzho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culture, toponymy and history,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cient city place names and mountain culture, water culture, geomantic culture and so on, and fully excavate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landscape nam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ancient city Ganzhou city culture grade, the c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the city science plan development and the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finally can play the certain promotion function to the c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the city science plan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作者單位】: 江西環(huán)境工程職業(yè)學院;
【基金】:2013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編號:JC1346)
【分類號】:K928.6
【正文快照】: 地名是一種人類與自然相互作用的歷史記載,以地名為出發(fā)點去探討自然與人類的關系就能得到一些有益的借鑒和啟發(fā)[1]。古城贛州自漢高祖六年建縣開始,歷經豫章郡、吳廬陵郡、南康郡,從隋唐時期的虔州到北宋時的合流鎮(zhèn)、章貢,再到南宋紹興年間的贛州,經過千百年來的發(fā)展,憑借南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馮長春;試論水塘在城市建設中的作用及利用途徑——以贛州市為例[J];城市規(guī)劃;1984年01期
2 曹保平;贛南客家地名的特征[J];嘉應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3 溫珍琴;;贛南農村聚落名研究[J];農業(yè)考古;2006年03期
4 梁艷;鐘峻燕;;從地名文化看贛州宋城的人文精神[J];宜春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李旭;張輝;趙萬民;;統(tǒng)籌兼顧,因勢利導:歷史治水經驗對城市“內澇”的啟示[J];城市發(fā)展研究;2012年04期
2 周建華;;劉淵然與贛南客家道教[J];中國道教;2006年01期
3 葛永學;;肇慶市內澇成因分析及應對方略[J];廣東水利水電;2013年05期
4 袁理;;明清時期海西的洪澇災害與應對策略——以贛州市為例[J];農業(yè)考古;2012年01期
5 黃光生;張品俊;;贛南地域文化對醫(y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作用[J];考試周刊;2012年71期
6 周建華;;新現(xiàn)孫中山楹聯(lián)意蘊考[J];求索;2006年04期
7 張妤琳;劉曉南;趙宇;程炯;;快速城市化地區(qū)塘的消減過程研究——以廣州市天河區(qū)為例[J];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2014年02期
8 王興奎;;新農村營銷中地名文化形象設計研究[J];現(xiàn)代商貿工業(yè);2010年17期
9 梁艷;鐘峻燕;;從地名文化看贛州宋城的人文精神[J];宜春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車伍;喬夢曦;王思思;;中國古代雨水管理實踐的現(xiàn)代啟示[A];全國排水委員會2012年年會論文集[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梁盛平;贛南客家傳統(tǒng)民具設計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羅薇;古代贛州城市發(fā)展史研究[D];贛南師范學院;2010年
2 蔣蕓敏;贛州舊城中心區(qū)傳統(tǒng)空間保護與傳承研究[D];清華大學;2007年
3 周驥;隆昌客家話語音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4 梁艷;古城贛州地名的歷史文化內涵研究[D];贛南師范學院;2008年
5 劉中偉;贛州舊城更新改造[D];江西理工大學;2009年
6 王美玲;地名數(shù)據(jù)庫的更新與變化分析[D];中南大學;2010年
7 周倩;沈陽公交車站名稱的社會語言學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2年
8 陳惠;湘西北村落名稱及其區(qū)域分布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9 郭嘉盛;中國古代聚落防災體系探究[D];天津大學;2012年
10 歐俊鋒;贛南地域特色文化包裝設計研究[D];贛南師范學院;201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魏心鎮(zhèn);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與城市規(guī)劃[J];經濟地理;1982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本刊編輯部;;奉行科學發(fā)展 繁榮地名文化[J];中國地名;2007年12期
2 謝前明;;當代地名文化發(fā)展的三大特點[J];中國地名;2008年04期
3 李明強;;地名文化遺產保護的再思考[J];中國地名;2010年10期
4 朱曉紅;;淺議我國地名的文化屬性[J];中國地名;2010年11期
5 劉保全;;傳承歷史的“清明上河圖”——解讀北京胡同地名保護[J];北京規(guī)劃建設;2011年03期
6 王文卿;;淺談山西地名的地域文化特征[J];中國地名;2011年04期
7 劉志新;;淺談第二次地名普查中村名由來再考的必要性[J];中國地名;2011年06期
8 張福春;孫春林;賈玉和;;城市地名文化遺產保護的現(xiàn)狀及保護策略探析[J];中國地名;2011年09期
9 王彬;黃秀蓮;司徒尚紀;;廣東地名語言文化空間結構及景觀特征分析[J];人文地理;2012年01期
10 鞠銘筠;;歷史之悠久 文化之厚重 內涵之豐富 河南地名文化特征探析[J];中國地名;2012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沈堅;;地名語源的民族史解讀——以歐洲和中國為例[A];中國世界民族學會第八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全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下)[C];2005年
2 朱天順;;從臺灣地名的文化要素看兩岸的密切關系[A];中華文化與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20年論文選集[第四卷][C];2011年
3 張中波;李付娥;;地名花語——淺談地名文化中的花卉地名[A];2008中國花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4 謝紅生;;挖掘地名故事 弘揚地名文化[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5 尹鈞科;;談談地名的有關知識和北京地名[A];北京古都歷史文化講座[C];2009年
6 陳名實;;閩南保生大帝信仰與臺灣地名[A];海峽兩岸之閩南文化——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7 張惠歧;;北京寺廟與地名文化的演變[A];地理教育與學科發(fā)展——中國地理學會2002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2年
8 劉向政;;神話、傳說與地名文化[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許尚樞;;徐霞客筆下的浙江地名及其當代意義[A];徐霞客研究(第21輯)[C];2010年
10 孫冬虎;;北京東城區(qū)地名的歷史文化價值舉隅[A];《北京歷史文化保護區(qū)文獻整理與研究》課題[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吳學安;老地名“非遺”保護是個好思路[N];中國文化報;2006年
2 記者 齊冬;盡快啟動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程[N];濟南日報;2006年
3 記者 吉頤 通訊員 莫非;濟南將建地名文化遺產名錄體系[N];濟南日報;2006年
4 班若川;保護地名遺產: 中國在行動[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6年
5 趙治國 高冉;專家呼吁保護濟南地名文化遺產[N];中國社會報;2006年
6 鐘鳴;保護地名文化遺產:刻不容緩的行動[N];中國社會報;2006年
7 本版編輯邋殷貝 周魚;正在消逝的珠海老地名[N];珠海特區(qū)報;2007年
8 本報記者 史維勤;留住古縣名:保衛(wèi)最“容易受傷”的地名[N];中國社會報;2007年
9 單三婭;地名也是文化遺產 不要隨意更改廢止[N];光明日報;2008年
10 施惠宇;“南京老地名”正式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N];中國社會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石超藝;上海市地名文化保護與地名管理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君;寧夏地名的語言特征與文化本源[D];北方民族大學;2010年
2 王琥;重慶市主城區(qū)地名的語言文化研究[D];四川外語學院;2011年
3 馮倩;韓國地名的文化意義考察[D];四川外語學院;2012年
4 王榮加;文化視角下的河北地名淺析[D];河北師范大學;2012年
5 王忱忱;九江市地名的語言和文化分析[D];江西師范大學;2013年
6 汪圓;寧夏地名的文化語言學研究[D];寧夏大學;2013年
7 蘇義拉斯琴;察哈爾地名文化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9年
8 黃t;試論俄語地名的功能、來源與變遷[D];內蒙古大學;2010年
9 尹熙男;通過延邊地名考察延邊文化[D];延邊大學;2009年
10 付文鋒;曲靖地名的語言文化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371819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shekelunwen/renwendili/1371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