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侯墓地出土樂器的音樂考古學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1-20 13:17
晉侯墓地出土的大量樂器,是目前所見出土數(shù)量較多、地域范圍和時期范圍相對集中的西周時期晉國的音樂器物,為研究西周時期晉國的音樂發(fā)展填補了資料上的空白,也成為西周時期音樂歷史研究的重要資料。 鐘磬樂器,歷來是宮廷的祭祀重器,墓地出土的大量鐘磬樂器是晉國音樂形成、發(fā)展的歷史記載,本文從鐘磬樂器外形演變、紋飾鑄刻、內腔構造以及測音分析等幾個方面進行研究,初步梳理了西周時期晉國樂器的發(fā)展脈絡。 樂懸制度是周朝禮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立足這些樂器的配置規(guī)格、擺列制度等角度來分析西周時期晉國的樂懸情況,以考古實物來驗證文獻記載的準確性。 樂器是音樂文化的載體,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本文通過挖掘這些鐘磬樂器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力圖分析晉國的音樂文化特征,探討音樂文化的屬性。
【學位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08
【中圖分類】:K875.5
【部分圖文】:
差異:I式鐘有旋無斡,n、m式鐘則斡旋俱備;I、n式鐘除雨部設置有別外,形制幾乎相同,m式鐘與前兩式鐘的不同在于雨部錐度較大、甫內留有泥芯等。(見圖1、2、3)圖1晉侯MSI式鐘之一圖2晉侯 MS11式鐘之一圖3晉侯MSlll式鐘之一1.式鐘與n、Ifl式鐘的首要區(qū)別在于雨柄上是否有斡。斡,古稱之為旋蟲,是雨鐘的懸鈕,它的出現(xiàn)意味著演奏方式的轉變,成為雨鐘成形的標志。H、111式鐘的雨部有斡,可采用懸掛擊奏的演奏方式,已成為真正意義的雨鐘。I式鐘只有旋,沒有斡,更沒有其他可供懸掛的設置,推測多采用套植仰擊的演奏方式,中國音樂考古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五)〔J〕.考古學報,l956(3).李純一中國上古出土樂器綜論[M].北京:文物出版社
圖1晉侯MSI式鐘之一圖2晉侯 MS11式鐘之一圖3晉侯MSlll式鐘之一1.式鐘與n、Ifl式鐘的首要區(qū)別在于雨柄上是否有斡。斡,古稱之為旋蟲,是雨鐘的懸鈕,它的出現(xiàn)意味著演奏方式的轉變,成為雨鐘成形的標志。H、111式鐘的雨部有斡,可采用懸掛擊奏的演奏方式,已成為真正意義的雨鐘。I式鐘只有旋,沒有斡,更沒有其他可供懸掛的設置,推測多采用套植仰擊的演奏方式,中國音樂考古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五)〔J〕.考古學報,l956(3).李純一中國上古出土樂器綜論[M].北京:文物出版社
墉(大饒—筆者注)的長處,一方面擴大共鳴腔,以增加音量;另一方面狀短枚改進為二疊圓臺狀長枚,再輔以鈕篆邊框上的小乳釘,以增強其負載,從而使性能得到提高!2陳荃有先生與李先生的觀點一致,認為西周甫鐘式是繼承編饒成編的傳統(tǒng)和柄上有掛環(huán)可懸鳴的奏法,同時吸收南方大饒的、紋飾,并擴大鐘體而形成。這些觀點都是建立在對大量商饒、雨鐘實物的和外形特征的提煉,有著一定的說服力。晉侯墓地晉侯蘇鐘的出土,以實物再現(xiàn)了甫鐘成形的過程,成為甫鐘南北起源說的有力佐證。晉侯墓地MS(晉獻侯墓)中出土了16件編鐘,根據器主將其命名為晉侯鐘。有學者經過研究將這套編鐘分為三式3,其外部形制大致相同:均為合腔體,弧曲形于口,36個鐘枚,雨端不封衡,中空與腔體相通。細節(jié)處略異:I式鐘有旋無斡,n、m式鐘則斡旋俱備;I、n式鐘除雨部設置有別制幾乎相同,m式鐘與前兩式鐘的不同在于雨部錐度較大、甫內留有泥芯見圖1、2、3)
【相似文獻】
本文編號:2891472
【學位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08
【中圖分類】:K875.5
【部分圖文】:
差異:I式鐘有旋無斡,n、m式鐘則斡旋俱備;I、n式鐘除雨部設置有別外,形制幾乎相同,m式鐘與前兩式鐘的不同在于雨部錐度較大、甫內留有泥芯等。(見圖1、2、3)圖1晉侯MSI式鐘之一圖2晉侯 MS11式鐘之一圖3晉侯MSlll式鐘之一1.式鐘與n、Ifl式鐘的首要區(qū)別在于雨柄上是否有斡。斡,古稱之為旋蟲,是雨鐘的懸鈕,它的出現(xiàn)意味著演奏方式的轉變,成為雨鐘成形的標志。H、111式鐘的雨部有斡,可采用懸掛擊奏的演奏方式,已成為真正意義的雨鐘。I式鐘只有旋,沒有斡,更沒有其他可供懸掛的設置,推測多采用套植仰擊的演奏方式,中國音樂考古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五)〔J〕.考古學報,l956(3).李純一中國上古出土樂器綜論[M].北京:文物出版社
圖1晉侯MSI式鐘之一圖2晉侯 MS11式鐘之一圖3晉侯MSlll式鐘之一1.式鐘與n、Ifl式鐘的首要區(qū)別在于雨柄上是否有斡。斡,古稱之為旋蟲,是雨鐘的懸鈕,它的出現(xiàn)意味著演奏方式的轉變,成為雨鐘成形的標志。H、111式鐘的雨部有斡,可采用懸掛擊奏的演奏方式,已成為真正意義的雨鐘。I式鐘只有旋,沒有斡,更沒有其他可供懸掛的設置,推測多采用套植仰擊的演奏方式,中國音樂考古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五)〔J〕.考古學報,l956(3).李純一中國上古出土樂器綜論[M].北京:文物出版社
墉(大饒—筆者注)的長處,一方面擴大共鳴腔,以增加音量;另一方面狀短枚改進為二疊圓臺狀長枚,再輔以鈕篆邊框上的小乳釘,以增強其負載,從而使性能得到提高!2陳荃有先生與李先生的觀點一致,認為西周甫鐘式是繼承編饒成編的傳統(tǒng)和柄上有掛環(huán)可懸鳴的奏法,同時吸收南方大饒的、紋飾,并擴大鐘體而形成。這些觀點都是建立在對大量商饒、雨鐘實物的和外形特征的提煉,有著一定的說服力。晉侯墓地晉侯蘇鐘的出土,以實物再現(xiàn)了甫鐘成形的過程,成為甫鐘南北起源說的有力佐證。晉侯墓地MS(晉獻侯墓)中出土了16件編鐘,根據器主將其命名為晉侯鐘。有學者經過研究將這套編鐘分為三式3,其外部形制大致相同:均為合腔體,弧曲形于口,36個鐘枚,雨端不封衡,中空與腔體相通。細節(jié)處略異:I式鐘有旋無斡,n、m式鐘則斡旋俱備;I、n式鐘除雨部設置有別制幾乎相同,m式鐘與前兩式鐘的不同在于雨部錐度較大、甫內留有泥芯見圖1、2、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佘紅英;;“金奏”探[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1年06期
2 劉愛春;;南越王墓編樂句鑃摭遺[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王澤文;春秋時期的紀年銅器銘文與《左傳》的對照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黃亞琪;左江蹲踞式人形巖畫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任宏;晉侯墓地出土樂器的音樂考古學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年
2 程睿;遺址保護中的建筑設計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06年
3 郝麗君;天馬—曲村遺址西周墓葬陶器研究[D];山西大學;2010年
4 程曉丹;虢國墓地喪葬制度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5 侯川;山東出土東周諸侯國樂器研究[D];天津音樂學院;2010年
6 謝藝;從晉南地區(qū)出土的先秦樂器看晉音樂文化之特征[D];山西大學;2010年
7 張麗;晉國青銅器鳥類形象的藝術特征[D];山西大學;2010年
8 王瀟慧;古代人形玉器研究[D];山西大學;2010年
9 張韋瑋;從秦漢出土資料看死后的所謂地下世界[D];復旦大學;2010年
10 陳志明;山西地區(qū)出土晉系青銅器紋飾類型與文化因素分析[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891472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shekelunwen/kgx/2891472.html